張年榮
(中共績溪縣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室,安徽 績溪 245300)
近年來,對馬克思生活哲學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哲學的影響。西方哲學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甚至構成了理解馬克思生活哲學的“思想框架”。這種情況誠然有助于從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加深對馬克思生活哲學的理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人民所有權生活哲學理念在根本上與西方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生活哲學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根據(jù)馬克思哲學在實踐論意義上實現(xiàn)的革命性變革這一總原則,同樣可以把馬克思的生活哲學的革命性變革概括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實踐論轉向”。通過對馬克思生活哲學與西方傳統(tǒng)哲學根本差別加以分析,力求澄清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實踐論本性。
提到西方傳統(tǒng)哲學,首先進入思想視野的概念就是“天賦人權”。這一概念作為西方自然法權思想的基礎,幾乎構成了理解每一位哲學家“真正意義”生活哲學的開端。而這一觀念是從對“好生活”的普遍公設開始的。
“好生活”在英文中的表述就是“good life”。該詞在眾多西方哲學中是最常見的術語??梢哉f,好生活是中西方哲學家共同的普遍公設。美好生活構成了一切哲學社會科學的終極關懷,或者,通俗地說是一切理論思考的“根”,哲學社會科學作為對人類命運的關懷,歸根結底是要實現(xiàn)人的好生活。馬克思主義理論者也毫不例外,和西方其他思想家一樣,都致力于如何改變?nèi)祟惖拿\,尋找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使人類過上好生活,只不過每個人的致思路徑與方法不一樣。
“好生活”對于人類來說是全部生命意義的邏輯起點。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語境中,“好生活”的觀念借助于現(xiàn)象學術語是“原初被給予”的,這一概念絕不是通過后天的經(jīng)驗獲得的。這種情況類似于笛卡爾在認識論意義上的“我思”概念。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1]。所以,“我思”就是一切認識活動的阿基米德點,為知識提供了清楚明白的基礎。費希特也繼承了笛卡爾的這一命題,同樣認為“我直截了當?shù)厥?,因為我是”[2]。照此路徑分析思考,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當中,從古希臘開始,就把“好生活”這一觀念預設為全部生活哲學的邏輯開端。蘇格拉底認為是為了追求幸福和不朽,而幸福與不朽的問題實際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是什么樣的生活才值得過、什么樣的生活才會使人快樂和幸福的問題。也就是說,哲學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是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尋。這個主題貫穿了古希臘哲學的始終,甚至整個古希臘哲學都是圍繞這個問題而展開的??梢?,“好生活”構成了全部生活哲學的邏輯開端。
西方近代哲學家,無論是英國經(jīng)驗論還是歐陸唯理論,無不對人類的道德、法律、倫理、政治等人類行為的幾個領域進行過思辨的探討,其目的都是在為建立人類的好生活提供理性支撐。道德、法律、倫理等都以“自由”“正義”“平等”等為直接目的,但其背后都是指向好生活,為好生活服務的,如果離開這些法則就不可能有好生活。所謂好生活,根據(jù)人的本質(zhì)的兩個方面,即理性和感性,可以把美好區(qū)分為兩個方面,即理性的美好和感性的美好。而這兩個方面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單獨一個方面都不足以構成好生活。在這個意義上,西方哲學家們所進行的哲學探索為好生活提供“理性生活法則”,這是有重大意義的。我們不能完全否定西方哲學家對人類好生活所努力構建的“理性生活法則”,要看到這些努力的貢獻。努力總是有成效的,不論好壞與否,但是能否真正帶來質(zhì)的變化,還要拭目以待。
進一步,理性生活法則從何而來?西方傳統(tǒng)哲學對此回答基本是一致的,都認為“天賦人權”。在各個哲學家的自然法原理中,哲學家們都從純粹的“天賦人權”這一概念出發(fā),也或者從黑格爾“絕對精神”這一天賦概念出發(fā),為好生活提供理性生活法則的出發(fā)點。理性生活法則是以邏輯的演繹被確立起來的。但是,邏輯的演繹是需要有“起點”的,這種演繹的活動作為純粹理性的思辨活動,在邏輯上就被稱為是“分析判斷”。所謂“分析判斷”,就是把“謂詞”從“主詞”中分析出來而形成的判斷,如康德舉例“一切物體都有廣延”[3],這種分析判斷是邏輯演繹的基本形式。正是按照這種思維推理,從這一邏輯演繹中,西方哲學便借此從“天賦觀念”中演繹出全部“人權”。所以,他們的哲學是從“天國”降到“人間”。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己的哲學是從“人間”升到“天國”,意即哲學的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的人或“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他們要求哲學終止思辨,直面現(xiàn)實生活,轉向“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生活發(fā)展過程”。正是由于有了這種“轉向”,馬克思尖銳地批判了“天賦人權”理論所掩蓋的自私自利的虛偽性,提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強調(diào)了真正的自由生活何以可能,解答了“歷史之謎”。
馬克思的生活哲學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超越。但對馬克思生活哲學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莫過于黑格爾。因此,可以把黑格爾作為西方哲學的典型代表,來考察馬克思對西方哲學的批判。
哲學家對人類好生活的理論探索都包含一個共同的原理就是,好生活只能在共同體中實現(xiàn)。生活共同體如果能夠保持,就必須要建立在理性所提供的普遍法則之上。因此,哲學家們無一例外地在其哲學中有兩個設定:一個是對“生活共同體”的設定,另一個是對“社會狀態(tài)”的設定。這是他們一切生活哲學探討的兩個前提。好生活一定是在生活共同體當中實現(xiàn)的,人絕不能離群索居。因此,多數(shù)哲學家都認為,真正的生活共同體就必須是文明的而不能是野蠻的,前者就是“社會形態(tài)”,后者則是“自然狀態(tài)”。因此,從上述兩個設定在邏輯上看,生活共同體是第一級別的,而社會狀態(tài)則是第二級別的。在自然狀態(tài)中,或許也是共同體,但這個共同體卻是無法持續(xù)存在的,正如霍布斯所說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4]。如果是這樣,生活共同體也將不復存在了。社會狀態(tài)就是要擺脫自然狀態(tài)的弊端,因此好生活只能通過社會狀態(tài)得到實現(xiàn),而不能在自然狀態(tài)中得到實現(xiàn)。
上述“社會狀態(tài)”這一概念貫穿于近代西方哲學始終,在黑格爾的哲學原理中被“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所取代。黑格爾更多的是在“市民社會”的意義上來探討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建構的。但是,黑格爾把“市民社會”理解為“國家”在現(xiàn)實中的展開,因為“國家是倫理精神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存在”[5]。這樣,黑格爾仍然繼承了近代西方哲學“天賦觀念”論的思維方式,從“絕對精神”中演繹出“國家”,進一步又從“國家”中來推演“市民社會”。
西方哲學家們大多都是理性主義的,因此都強調(diào)“理性”在實現(xiàn)好生活中的絕對地位。所以,我們一般都把這些哲學家的觀點稱為是唯心主義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總是強調(diào)“理性”的主導地位,而殊不知,理性不在感性之外,而就在感性世界之內(nèi)。盡管黑格爾說出了“真理是具體的”這一正確的道理,但是黑格爾并沒有把他自己所說出的道理貫徹在他對人類現(xiàn)實生活的關照當中。在與馬克思的關系上,我們可以同樣用黑格爾批判康德的一個比喻來批判黑格爾,即黑格爾也是“在沒有學會游泳以前勿先下水游泳”[6]。黑格爾沒有真正進入到社會歷史現(xiàn)實中,而是在純粹理性的抽象王國中論證世俗的法則,是站在現(xiàn)實之外來論證現(xiàn)實的合理性。
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個體之間發(fā)生利益關系的領域,每個個體都從自己的私利出發(fā),試圖從共同體中盡可能多地獲得自己的私人利益。因此,這種觀點是把私有財產(chǎn)作為一種“財產(chǎn)權”通過“自由意志”被固定下來的,并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則。但是,這種以私有制有基礎的市民社會成為私人爭奪利益的戰(zhàn)斗場,充滿了爾虞我詐與不擇手段的唯利是圖,形成了嚴重的階級分化與對立。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形成了異化勞動。而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對市民社會的這種觀點,必然導致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對立,而且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因為,黑格爾本人也承認,市民社會中個體總是把國家共同體的公權力作為滿足自己私利的“手段”,因而個體不會直接把國家共同體視為“目的”?!八麄兌及炎陨淼睦孀鳛樽约旱乃枷牒托袆拥哪康摹S捎谶@一個目的的實現(xiàn)要以普遍物為媒介,從而在他們看來,普遍物只是其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盵7]而黑格爾是怎樣解決這一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對立的呢?黑格爾于是提出了對個體進行教育,即通過對個體進行的教育,使個體上升為“實體性存在”,從而消除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對立。馬克思則提出,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揚棄私有財產(chǎn),才能夠?qū)崿F(xiàn)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和解。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符合人性的人的復歸?!盵8]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的價值,找到人的生活生存發(fā)展立足之處,讓人的生活真實地存在。
正是對黑格爾哲學原理的批判,馬克思同時完成了相對于西方哲學的實踐論轉向。馬克思首先確立了生活實踐論原則,并通過歷史唯物主義批判了西方哲學的契約論和神正論兩大傳統(tǒng),進而開辟了“生產(chǎn)關系”的哲學運思新平臺。
好生活不是從“天賦觀念”中演繹出來的,而是從“實踐的對象化”中產(chǎn)生的。馬克思對從前一切舊哲學的批判,歸根結底可以概括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9]人通過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因而世界不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之外的客觀世界,而是人在實踐中把自己對象化到外部世界中的世界。全部馬克思的生活哲學都可以看做是實踐論基礎上的“好生活”的理論自覺。而這一好生活的實踐論原則,進一步在馬克思的體系中就被確立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而生活哲學的基本范疇也隨之具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的內(nèi)涵。
在生活哲學中,社會問題一般被抽象為“個體”和“生活共同體”的關系問題。于是,個體和生活共同體何者優(yōu)先的問題就變成了哲學家們關注的問題。因為,上述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家都是代表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官方哲學,因此有關“何謂生活”的問題被馬克思一并都打入到“資產(chǎn)階級法權”這一概念的冷宮之中了。至此,馬克思在探討生活共同體的時候,就不再從抽象的契約論角度出發(fā),而是直接從改變生產(chǎn)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梢钥闯?,這是人類認識自我生活歷程中史無前例的重大發(fā)現(xiàn),馬克思哲學革命性之生活的真實意義也由之而出,回到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生活世界呼之欲出,開辟了一條嶄新的發(fā)展路向,從而,人的現(xiàn)實生活生存狀況不再被顛倒和扭曲,可以依托生活寄宿于自己安的“家”之中。而馬克思在“生產(chǎn)關系”這一平臺上來探討生活共同體的歷史唯物主義道路,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共同體,絕非“工具型共同體”是馬克思生活哲學的革命性貢獻。
在馬克思看來,以往的社會狀態(tài)并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共同體”。馬克思把以往的社會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階級社會”?!爸两褚磺猩鐣臍v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盵10]所以,人類社會始終沒有進入真正的生活共同體狀態(tài)。這就迫使馬克思去探索人類社會真正生活共同體的可能之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特點就在于在資本主義物質(zhì)生產(chǎn)過程中揭示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規(guī)律,尋找導致無產(chǎn)階級異化的根源,人的不自由的根源就在于社會關系的不合理,而它直接產(chǎn)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過程之中,從中尋找無產(chǎn)階級遭受貧困的深層根源以及人的自由實現(xiàn)的科學路徑,進而致力于通過社會生產(chǎn)關系合理化而達及人的自由生活。
綜上所述,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要達成個體與生活共同體的和解,絕非原子式的單獨個體,而如何才能和解?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建立公有制這一“生產(chǎn)關系”才是可能的。因此,對馬克思來說,生活哲學已經(jīng)不需要在抽象意義上探討虛無主義的生活模式,而是變成了“自由聯(lián)合的生產(chǎn)關系是何以可能的”這一問題了,通過感性活動開啟美好生活新征途,這才是馬克思生活哲學實踐論轉向的實質(zhì),也體現(xiàn)出馬克思哲學所揭示的歷史的全部運動就是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對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