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李 昕
西方學界的中國女性研究始于19 世紀的傳教士、東方學家的漢學發(fā)展時期,主要記載民間女性的見聞,介紹儒家學說的婦女道德規(guī)范等。受20 世紀60 年代激進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90 年代以來西方漢學界關于中國的性別研究真正蔚為大觀,近40 年間各個學科領域紛紛涌現(xiàn)出大量卓越的學術成果。以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與社會生活為例,《閨塾師》(高彥頤)、《綴珍錄》(曼素恩)、《中華帝國晚期的女作家們》(魏愛蓮和孫康宜合編)、《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魏愛蓮)、《美人與書:19 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魏愛蓮)、《中國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孫康宜與蘇源熙合編)、《古典與現(xiàn)代的女性闡釋》(孫康宜)以及《婦女與中國現(xiàn)代性》(周蕾)等等英文原著與中文譯本,在國際學術界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上述海外漢學界的性別研究以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理論作為理論基礎,與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相呼應,同時也強調(diào)性別研究的社會環(huán)境和制度因素,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女性與性別的討論受到海內(nèi)外學界的廣泛關注。1關于西方性別研究的成果,可以進一步參見如下文獻:孫康宜、錢南秀《美國漢學研究中的性別研究——與孫康宜教授對話》,《社會科學論壇》2006 年第11 期;程為坤《西方學術界的中國婦女與性別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6 期;寧一中、段江麗《跨越中西文學的邊界——孫康宜教授訪談錄(下)》,《文藝研究》2008 年第10 期;孫康宜、傅爽《從差異到互補:中西性別研究的互動關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 期。
為了順應西方性別研究的趨勢與潮流,也為了促進學術交流的需要,1999 年國外漢學家在歐洲著名的漢學研究中心荷蘭萊頓大學創(chuàng)辦了英文國際期刊《男女:中國的男性、女性與性別》(NAN Nü: Men,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下文簡稱《男女》),該雜志的應運而生成為國際漢學界關于中國性別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的平臺,以漢語拼音NAN Nü(男女)作為期刊名稱,充分反映了對于中國歷史與文化屬性的重視。筆者基于國內(nèi)外期刊數(shù)據(jù)庫進行廣泛檢索后發(fā)現(xiàn),目前海內(nèi)外僅有兩篇文章專門介紹這本期刊。在《男女》創(chuàng)刊的次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李木蘭(Louise Edwards)教授2000 年發(fā)表了《〈男女:中國的男性、女性與性別〉評論》2Louise Edwards, Reviews on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Intersections: Gender,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Asian Contexts, vol. 4, 2000.,對1999 年出版的兩期論文進行逐一評述,并對期刊特點進行了概括性介紹。另一篇則是《男女》的編輯助理盧佳琪發(fā)表的《走過十五載的〈男女〉》3盧佳琪:《走過十五載的〈男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12 年第12 期。,文章分別從創(chuàng)刊緣起、內(nèi)容和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性概述,并以附錄形式羅列了論文作者的國籍分布、每一期論文研究的時代、所涉獵學科分布的統(tǒng)計圖表,以及各個編委會成員的任職機構和研究領域。該文發(fā)表時《男女》的出版發(fā)行邁入第十五個年頭,期刊在架構方面早已趨于完善,盧佳琪作為編輯助理對該刊物各方面的了解比普通讀者更為深入,因而她相較于李木蘭對刊物概況的介紹更為全面而具體。盡管如此,總的說來關于這本中國性別研究領域的標志性刊物尚有很大的發(fā)掘空間,對其創(chuàng)刊歷史、研究內(nèi)容以及期刊特色等方面,更是缺乏系統(tǒng)性的溯源與分析。截止2022 年,現(xiàn)有研究與評價《男女》的成果已經(jīng)過去十多個年頭,該刊物在研究范圍、編委會成員等方面都出現(xiàn)了較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整,累計刊登論文的數(shù)量也成倍增加,因而先前發(fā)表的介紹性論文已不能全面涵蓋該期刊不同階段的特征。正是由于學界對《男女》的關注與它在中國性別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之間形成的巨大反差,因而十分有必要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持續(xù)接力,對該刊物發(fā)行二十余年的整體發(fā)展概況進行詳細論述。本文擬在該刊物發(fā)文統(tǒng)計的基礎上,根據(jù)其更名與研究范圍的拓展,將其創(chuàng)刊至今的歷史發(fā)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探索每一時期變化背后的學術背景以及期刊內(nèi)容的相應調(diào)整。總之,旨在通過分析這一重要期刊研究內(nèi)容的歷史嬗變,向?qū)W術界展現(xiàn)海外漢學的中國性別研究的熱點、趨勢、脈絡與影響。
《男女》雜志的創(chuàng)辦者是荷蘭萊頓大學的宋漢理(Harriet T. Zurndorfer)教授。1977 年她畢業(yè)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中國歷史博士學位,自1978 年以來一直在荷蘭萊頓大學人文學院萊頓地區(qū)研究所工作。著作有《中國地方史的變遷與延續(xù)》(1989 年)、《中國目錄學:中國古今參考文獻研究指南》(1995 年);編著《古代中國女性:新視野》(1999 年);發(fā)表學術論文和評論200 余篇。1992 年至2000 年,她擔任《東方經(jīng)濟社會史雜志》(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主編,具備了跨學科的知識背景與跨文化的學術視野。1996 年9 月12 日,宋漢理邀請來自美國、歐洲以及亞洲多個國家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資深與新晉學者齊聚一堂,舉辦學術會議“中國婦女研究新方向1000—1800”(New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Women 1000-1800)。該會議為期兩天,期間與會學者發(fā)表多篇論文,最終編輯整理出版成書,名為《古代中國女性:新視野》1Harriet T. Zurndorfer (ed.), Chinese Women in the Imperial Past: New Perspectives, Leiden Netherlands: Brill, 1999.。在該書的前言和致謝部分,宋漢理提出自己想要建立一個可供該領域?qū)<覍W者繼續(xù)切磋與討論的延續(xù)性平臺。會議結束后第二年,她召集了一批對中國性別問題研究感興趣的學者在萊頓相聚,商議創(chuàng)辦一本研究范圍貫通歷朝歷代、研究主題涉及多門學科,聚焦于中國性別研究的綜合性國際期刊,該計劃得到了著名出版機構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的支持,最終促成該刊物第一期于1999 年3 月正式出版。
在《男女》雜志創(chuàng)辦之初,刊物的副標題定為“中華帝國早期的男性、女性與性別”(Men,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在這一副標題的限定下,初創(chuàng)時期的《男女》刊載的論文研究范圍以中華文明最早有文字記錄的商代為起點,橫跨上下3000 年,至20 世紀初期結束。其研究主題涵蓋了文學、歷史、考古、哲學、政治、醫(yī)學等多個學科,踐行了創(chuàng)辦跨學科的綜合性期刊的宗旨。盡管期刊論文研究內(nèi)容的時代跨度十分巨大,涉獵學科也頗為廣泛,總體研究趨勢呈現(xiàn)出如下較為突出的特征。
《男女》在1999 年至2003 年五年間共刊載了論文31 篇(不包含書評類和學術成果綜述類文章),其中僅有兩篇發(fā)表于2003 年的論文其研究的時代范圍涉及民國,其余文章皆限于討論民國以前,也就是傳統(tǒng)中國的性別議題。其選題特色與期刊這一時期的副標題相互照應。在29篇聚焦于傳統(tǒng)中國的文章中,又以探討明清時期性別議題的論文數(shù)量最多,合計20 篇,占比將近七成,可見明清時期的性別議題成為了這一時期海外漢學性別研究領域最主要的研究熱點(見表1)。這一研究熱點的形成與當時多方面的社會文化因素息息相關。1985 年,由胡文楷編著的《歷代婦女著作考》增訂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吸引了海內(nèi)外研究中國婦女問題的學者的目光。書中共考證近4000 名中國古代女性作家,而明清時期即高達3750 人,其中清代女作家尤盛,約3500 人。正是由于這些“重新發(fā)現(xiàn)的明清時期上層女性異常豐富的文學作品”1Charlotte Furth, Poetry and Women’s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or’s Introductio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3, no.1, 1992, pp. 1-8.給海外漢學界帶來了文獻的資源與思想的沖擊。加之20 世紀60 年代以來,女性主義思潮在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中風起云涌,沖擊了西方歷史、文化、思想、制度領域,女權主義理論著重關注不同種族、民族、文化、階級、能力甚至性取向的婦女群體之間的差異,旨在徹底解構傳統(tǒng)女性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和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因而漢學界許多受到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思潮啟發(fā)的性別研究學者將目光投向了對前現(xiàn)代,特別是中國明清時期的婦女,對其形象、生活與社會地位進行重新審視和改寫。因而,對明清時期的女性特別是女性作家的研究自然也成為了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海外漢學性別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學界對明清時期性別議題的強烈關注也可以從20 世紀90 年代舉辦的多場聚焦明清女性的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得以體現(xiàn)。1993 年,“中國明清時期女性與文學”國際研討會在耶魯大學召開,這是北美第一次大型的中國文學性別研究學術會議,與會者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qū)。會議由孫康宜(Kang-i Sun Chang)和魏愛蓮(Ellen Widmer)主持,并編撰了論文集《中華帝國晚期的婦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陳水云、王翼飛、吳妮妮:《北美地區(qū)中國文學性別研究述評》,《海外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年度報告(2012)》,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年。此后近十年內(nèi),圍繞明清時期的文學與性別這一議題所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層出不窮,其中較為著名的是2000 年5 月16 日至19 日,張宏生教授在南京大學主持召開的“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共有60 余位學者參與,會議論文最終結集為《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一書,2002 年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同年8 月10 日至12 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北京大學中文系以及北京大學20 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學共同舉辦了“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同名論文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論文集中將“性別視角”列為單獨一章。2006 年方秀潔、魏愛蓮在哈佛大學組織召開學術會議“由現(xiàn)代視角看傳統(tǒng)中國女性”??傊幌盗袑W術會議對于構建平臺、整合資源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赌信纷鳛楹M鉂h學性別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刊物,其刊載論文的研究熱點自然反映了該領域在這一時期的整體研究趨勢和最前沿的學術成果。
表1.《男女》1999—2021年所涵蓋的歷史時期與論文數(shù)量
盡管從總體來看,這五年內(nèi)刊載的31 篇學術論文的作者所屬的研究機構遍布北美、歐洲和亞洲,但這些地區(qū)的作者數(shù)量的分布范圍卻十分不均衡。其中,來自美國的學者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最多(見圖1),共21 篇,占比高達68%(由于一些學者發(fā)表論文不止一篇,為了方便統(tǒng)計,以下均表示某一地區(qū)學者發(fā)表論文的總數(shù),而非學者的數(shù)量)。其次,來自加拿大、英國和中國港臺地區(qū)的學者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分別都為3 篇,共占比約30%。最后,還有來自意大利的學者發(fā)表1 篇論文,占比約2%。由此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美國學者在《男女》上發(fā)文數(shù)量的壓倒性占比,這種狀況顯示美國漢學界在中國性別研究領域所占據(jù)的主導性地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北美漢學家之中,華裔漢學家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五年間合計在期刊發(fā)表了9 篇學術論文,在美國學者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中占比約為38%。
《男女》雜志的副標題包含三個關鍵詞即男性、女性與性別研究,具有一定的涵蓋性與綜合性。聯(lián)系西方的中國性別研究演變過程來看,這種命名體現(xiàn)了20 世紀80 年代由婦女研究(women studies)向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轉(zhuǎn)型的歷史過程。加州大學程為坤認為:“學者們的注意力從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婦女轉(zhuǎn)向男女屬性(identity)的歷史建構與表達。婦女研究與性別研究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婦女研究著眼于男女的不平等及父權統(tǒng)治。這一方法將生物上兩性的區(qū)別視為天成,而探討為什么權利的分配會在兩性之間不平等。性別研究則從兩性的差異著手,調(diào)查性別的社會建構。持這種方法的人一般不將男女的性別差異看成是與生俱來,而認為性別范疇是社會的與文化的?!?程為坤:《西方學術界的中國婦女與性別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6 期。《男女》雜志緊扣學術潮流的走向,在刊載主題、范圍、理念上與時俱進,充分體現(xiàn)了新銳性、靈活性、引領性的特色。
圖1. 1999年至2003年作者的地域分布與數(shù)量占比
2004 年《男女》第11 卷出版,宋漢理在該卷前言中宣布《男女》的副標題由“中國早期帝國的男性、女性與性別”改為“中國男性、女性與性別”(Men,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沒有了原先副標題“帝國早期”(Early and Imperial China)的時段限制,刊發(fā)論文的研究范圍不再局限于古代中國,而是拓展至整個20 世紀。談及期刊改名與內(nèi)容拓展的原因,宋漢理解釋道:“隨著中國學術界越來越多地探索共同規(guī)范和知識范式的模糊性,這些規(guī)范和知識范式將中國的歷史編年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前現(xiàn)代’或‘現(xiàn)代’,重新考慮性別概念如何符合這一歷史學變遷似乎是合適的?!辈⒁靡晃痪幬瘯蓡T的話,“‘現(xiàn)代’是一個滑動的范疇。有必要時時提醒將中國視為有機圖景的現(xiàn)代人士。雜志名稱的改變將與這一立場相一致。”1Harriet T. Zurndorfer, Foreword,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vol. 6, no. 1, 2004, pp. 1-2.學界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分期存在諸多不同觀點,原因在于中國歷史轉(zhuǎn)型的漸進性、交集性形成了一定的交融性時段。這一時段在保持傳統(tǒng)中國特點的同時兼具現(xiàn)代性西學東漸帶來的沖擊與影響,從而形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本土與全球的張力格局。
這一階段的《男女》大體上延續(xù)了創(chuàng)辦初期確立的特色與傳統(tǒng),比如為了讓專家學者們可以暢所欲言而對刊載論文的篇幅不設限,且在每一卷末尾都刊登一些針對近期與中國性別研究相關學術著作的評論類文章,定期編撰專題類特刊。如2005 年出版的兩卷期刊都聚焦于女性健康與醫(yī)學主題,2007 年出版的第一卷聚焦男性友誼主題,2008 年出版的兩卷聚焦女性與宗教這一話題,2012 年出版的第一卷則為慈禧太后專題研究等。除了對專業(yè)期刊固有特色和傳統(tǒng)的繼承以外,雜志名稱的更改及研究范圍的拓展也呈現(xiàn)了如下諸多變化。
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自《男女》1999 年創(chuàng)刊至2003 年,僅有2 篇刊發(fā)論文研究的歷史時期涉及清末民初,而在改名后僅2004 年一年就發(fā)表了4 篇以清末民初為對象的成果。此后幾乎每年都會發(fā)表數(shù)篇聚焦清末民初乃至民國中后期的論文,總計25 篇。特別是2009 年和2012 年,單年度發(fā)表的以20 世紀中國女性為研究主題的論文數(shù)量達到5 篇之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趨勢仍未能撼動明清時期女性研究所占據(jù)的核心地位,2004年至2015 年發(fā)表的明清時期女性研究論文高達43 篇(見表1),幾乎是20 世紀中國女性研究論文數(shù)量的兩倍。
圖2. 2004—2015年各個國家與地區(qū)作者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占比
2004 年之后,除了創(chuàng)辦肇始就持續(xù)活躍的北美、中國港臺地區(qū)以及少量英國漢學家以外,越來越多身處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開始在《男女》發(fā)表自己的論文,新增的作者所在地包括德國、法國、丹麥、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qū),論文作者所在國家和地區(qū)分布的多元化趨勢是《男女》自創(chuàng)辦以來十多年間不斷增強的國際學術影響力的重要佐證。愈加多元的作者群分布并沒有對美國漢學家發(fā)表文章數(shù)量的壓倒性占比產(chǎn)生沖擊,在這一時期《男女》刊載的95 篇學術論文中(見圖2),美國漢學家發(fā)表論文的總數(shù)為62 篇,占比仍舊高達65%;其次是中國港澳臺地區(qū)學者,共計發(fā)表11 篇,占比約為12%;加拿大學者合計發(fā)表8 篇,占比約為8%;除此之外來自英、法、德、丹麥、日、韓、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的學者僅發(fā)表了1 ~3篇論文,占比微小。在期刊改名后的十多年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與華人學者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也非??捎^,合計45 篇,占比約為45%。
《男女》創(chuàng)辦之初的第一屆編輯委員會僅有6 名成員,分別為杜德橋(Glen Dudbridge)、管佩達(Beata Grant)、劉詠聰(Clara Wing-chung Ho)、梁其姿(Angela Ki-che Leung)、曼素恩(Susan Mann)和羅溥洛(Paul Ropp)。編委會成員的研究領域幾乎全部聚焦于古代中國。期刊改名之后,編委會隊伍也逐年壯大,至2013 年已擴展到12 人,分別是:白亞仁(Allan Barr)、德博拉·戴維斯(Deborah Davis)、杜德橋、李木蘭(Louise Edwards)、艾梅蘭(Maram Epstein)、管佩達、韓獻博(Bret Hinsch)、劉詠聰、高彥頤(Dorothy Ko)、安妮·麥克拉倫 (Anne McLaren)、基思·麥克馬洪(Keith McMahon)、魏愛蓮(Ellen Widmer)。《男女》在這十多年間吸納了來自北美、歐洲、港臺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不斷為編委會注入新鮮血液,其研究涉及文學、經(jīng)濟、社會、宗教、科學、歷史和法律等領域。其中最為顯著的改變是接納民國史研究專家李木蘭成為編委會成員,這或許可以視為《男女》有意將研究范圍拓展至20 世紀中國所采取的措施。
《男女》從2004 年更改副標題并將研究范圍拓展至20 世紀中國之后,其刊載論文所涉及的歷史時期范圍一直維持不變,直至2016 年第1 卷該雜志第二次改名為《男女:21 世紀中國的男性、女性與性別》(Nan Nü: Men,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and the Twentieth-first Century),副標題特意添加的“21 世紀”一詞,實質(zhì)上宣告了《男女》研究范圍的再次拓展,即在原有研究范圍的基礎上加入21 世紀,也就是當代中國性別研究的內(nèi)容。在編者寄語中,宋漢理同樣解釋了作出這一調(diào)整的原因:“在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不斷融合的時代,當學者們試圖在仍處于不斷發(fā)展階段的中國敘事中描繪出一些新鮮事物時,新的挑戰(zhàn)便迫在眉睫。”1Harriet T. Zurndorfer, Editor’s Note: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and the Twentieth-first Century,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vol. 18, no. 1, 2016, pp. 1-2.緊接著她還提到近幾年有關中國性別研究的特點與趨勢,“如今中國的現(xiàn)代性研究中依舊回蕩著一些學者們周知的帝制時期的主題,比如男性在建立社交網(wǎng)絡時對同人社交的偏愛,或者女性在市場經(jīng)濟中的性商品化。但其余關于中國的跨文化主題則是嶄新的,例如婦女對當代中國的視覺和表演藝術的參與,這一話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興趣,或者是中國人在中國境內(nèi)外與外國人互動經(jīng)驗中所體現(xiàn)的性別差異,這一主題也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境內(nèi)外銷售的文學作品當中有所展現(xiàn)。”2Harriet T. Zurndorfer, Editor’s Note: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and the Twentieth-first Century,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vol. 18, no. 1, 2016, pp. 1-2.
上述成果中特別突出的是關于中國婦女對當代視覺和表演藝術的參與。這一點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葉山教授(Robin Yates)的觀點頗有共識。葉山教授在2018 年《男女》二十周年特刊上發(fā)表的《2008 年以來中國婦女與性別研究書目》引言中所提到的發(fā)展趨勢說:“我們能否確定過去十年間婦女和性別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趨勢?毋庸置疑,電影和媒體領域的學術研究肯定有所增加?!?Robin D. S. Yates, Danni Cai,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o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since 2008, Nan Nü: Men,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vol. 20, no. 1, 2018, pp. 3-152.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對于21 世紀新興文化的聚焦構成了這一時期性別研究的熱點,《男女》作為海外漢學性別研究權威性刊物,有必要向讀者介紹漢學性別研究領域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自然需要跟隨領域內(nèi)研究熱點的變化對期刊自身內(nèi)容做出順應發(fā)展潮流的調(diào)整。對于期刊研究范疇的二次擴充也同樣為《男女》的各個構成要素帶來了顯著的改變。
2004 年至2015 年的十余年間,《男女》僅在2012 年刊登了一篇研究范圍涉及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論文,但從2016 年至今,已刊登研究范圍涉及新中國成立以后至21 世紀的論文合計8 篇,涉及女性職場生存現(xiàn)狀、農(nóng)村剩男問題等多種當下熱議的社會議題,《男女》為讀者提供了一扇了解當今中國真實生活的窗戶。當然,在《男女》不斷貼近當下時代研究熱點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對以往傳統(tǒng)及近現(xiàn)代中國性別議題的持續(xù)挖掘。這一時期有關近現(xiàn)代中國性別議題的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超過了研究明清時期的論文數(shù)量,多達19 篇(見表1),占2016 年至今論文刊載總數(shù)54 篇的 35%,而后者數(shù)量為15 篇,約占總數(shù)的28%。
這一時期作者所在國家和地區(qū)遍布北美、歐洲、亞洲和大洋洲,多元化趨勢依舊突出,最突出的變化則體現(xiàn)在美國學者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占比的下降趨勢。2016 年至今,美國學者共在《男女》上發(fā)表論文27 篇(見圖3),占比50%,雖然整體來看比例依舊十分突出,但相較于上一階段的65%和初創(chuàng)時期的68%,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下降。與此同時,歐洲學者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占比則較以往有了顯著的提升,從上一階段的9%上升到22%,作者所在國家和地區(qū)分布的不均衡性有了一定的變化。
《男女》發(fā)展至今,期刊編委會成員從2013 年的12 人增加1 人組成13 人編委會,其成員包括:白亞仁、蒂莫西·巴雷特 (Timothy Barrett)、李木蘭、韓獻博、胡纓(Hu Ying)、威廉·揚科維亞克(William Jankowiak)、季 家珍(Joan Judge)、康笑菲(Xiaofei Kang)、安妮·麥克拉倫 、基思·麥克馬洪、麥高登(Gordon Mathews)、茱莉亞·默里(Julia Murray)、魏愛蓮。相較于成員數(shù)量的增加,成員研究領域的變化和拓展則更為明顯。原先編委會成員研究領域多以傳統(tǒng)中國為主,僅有李木蘭的研究領域涉及20 世紀的中國。由于胡纓、威廉· 揚科維亞克、季家珍、康笑菲、安妮·麥克拉倫四位現(xiàn)當代中國性別議題研究的專家加入編委會,加上仍在編委會的李木蘭,目前《男女》編委會成員已有5 名成員專攻20—21 世紀的中國歷史、社會與文化,在整個編委會成員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足以反映《男女》對于現(xiàn)當代中國性別議題的重視和研究重心的偏移。
圖3. 2016—2022年各個國家與地區(qū)的作者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占比
《男女》自1999 年創(chuàng)刊于荷蘭萊頓大學,聚焦于中國性別研究,每年出版兩卷,截止至2022 年已發(fā)行至第47 卷,合計刊登學術論文181 篇。該刊物自創(chuàng)辦以來,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更名與研究范圍的拓展,至今其研究的時代、范圍已全面涵蓋古代、近現(xiàn)代與當代中國,具有很強的學科綜合性。涉及的學科領域十分廣泛,對于中國歷史、文學、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藝術、音樂、法律、哲學、醫(yī)學、科學和宗教等領域中所包含的性別問題都有相應涉獵。就思想觀點的發(fā)展趨勢來看,程為坤認為西方學術界的中國婦女與性別研究具有如下學術走向。“在研究中國婦女與兩性不平等關系的過程中,歷史學家與人類學家通力合作,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在理論、方法及資料上均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女性主義學者改變了中國婦女的犧牲品形象,還原了她們作為歷史主人的地位與作用。同時,他們又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探討性、性別及兩性關系的形成、發(fā)展與變化,試圖找出中國婦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被壓迫與受歧視的根源?,F(xiàn)在的新傾向是,西方學者開始放棄西方中心論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婦女解放理論,而注重在第三世界內(nèi)部尋找構成婦女受壓迫及兩性不平等關系的特殊因素。由于受益于交叉學科的視角,他們的選題廣泛并新穎,對歷史上的及現(xiàn)存的制度、政權、法律、習俗、觀念、象征、符號、運動及社會關系多持批判的態(tài)度。出于對弱勢群體的同情,他們的著述為中國婦女伸張正義,帶有激進的政治色彩。這些成果已經(jīng)超越了婦女研究或性別研究的領域,對整個中國歷史與社會的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程為坤:《西方學術界的中國婦女與性別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6 期。其編委會成員與論文作者也來自世界各地,體現(xiàn)了十分寬廣的跨學科和國際化特色。雜志每期都會發(fā)表數(shù)篇有關近期出版的性別研究專著的書評論文,并偶爾刊登少量針對性別研究重要發(fā)展的評論文章和報告,為讀者提供較為全面了解該領域發(fā)展趨勢與研究熱點的專業(yè)路徑,以明清婦女文學研究成就最為卓著。
創(chuàng)刊至今的20 余年里,《男女》因其綜合性的研究內(nèi)容與國際化的學術視野,已然成為中國性別問題研究領域的旗艦性雜志。據(jù)盧佳琪統(tǒng)計,在近幾年出版的有關性別史的論文集中,幾乎每一本論文集均有至少一兩篇文章引用發(fā)表于該雜志的論文。例如鄧小南的《唐宋女性與社會》2鄧小南:《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年。引用的論文為妹尾達彥:《才子與佳人——九世紀中國新的男女認識的形成》,第717 頁。中有1 篇;同樣由鄧小南編纂的《中國婦女史讀本》3鄧小南、王政、游鑒明編著:《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年。中則有2 篇。由劉詠聰編撰的《有形的與無形的財富: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Over & CovertTreasure: 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4Clara Wing-chung Ho (ed.), Over & Covert Treasure: 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Hong Kong: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2012. 引 用的4 篇論文依次為:Clara Wing-chung Ho,“An Investigation into Sources for Women’s History in the Sibu: In Lieu of an Intoroduction”, pp. 1-59;Harriet T. Zurndorfer, “Women in Chinese Encyclopedias”, pp. 277-305; Louise Edward, “Gendered Fictions and Chinese Women’s History”, pp. 306-335; Joan Judge, “A Kaleidoscope of Knowledge about Women: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 1872-1918”, pp. 461-485.有4 篇。由葉山教授編撰的《從早期到現(xiàn)在的中國婦女:西方語言研究書目》(Women in China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in Western Languages)5Robin D. S. Yates (ed.), Women in China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in Western Languages, Leiden: Brill, 2009.則全數(shù)收錄了《男女》第一卷至第十卷的所有論文標題。除此之外,近幾年由伊沛霞(Patricia Ebrey)和姚平合編的《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婦女史卷》6伊沛霞、姚平編著:《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婦女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該書收錄的這三篇論文分別為董慕達:《中國戰(zhàn)國和漢朝時期(公元前453 年—公元220 年)的母子關系》,第27~54 頁;方秀潔:《書寫自我、書寫人生:沈善寶性別化自傳/傳記的書寫實踐》,第201~234 頁;季家珍:《融合的向往形象:20 世紀初的中西列女》,第235~266 頁。收錄了3 篇曾刊登于《男女》的論文。以上統(tǒng)計均為不完全數(shù)據(jù)分析。這些中外論文集頻頻引用《男女》刊載過的文章,可見其在國內(nèi)外中國性別史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葉山教授在其發(fā)表于《男女》二十周年特刊上的《2008 年以來中國婦女與性別研究書目》引言中寫道:“《男女》為促進漢學界有關婦女和性別問題的學術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本刊創(chuàng)辦之初,盡管婦女和性別議題已經(jīng)成為歐洲、北美和東亞一些學者關注的話題,但很難說它們是被主流漢學界所接受的學術焦點。盡管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權主義者以及其他那些認識到其重要性的學者們已經(jīng)在此領域進行了許多優(yōu)秀的學術研究,并且一直在挑戰(zhàn)儒家的父權制和曾經(jīng)占主導地位的20 世紀五四敘事的權威,但它們?nèi)匀惶幱谶吘壍匚弧5?0 年后的今天,婦女和性別議題已經(jīng)融入了漢學研究的許多領域、學科和子學科?!?Robin D. S. Yates, Danni Cai,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o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since 2008, Nan Nü: Men,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vol. 20, no. 1, 2018, pp. 3-152.《男女》自1999 年創(chuàng)刊至今已走過23 個年頭,開放性地吸納各個研究范疇的學術文章,采用客觀公平的匿名評審制度。“每篇論文均經(jīng)兩名或以上評審員之評核,通過后方可刊登,并不受知名度、職級、工作單位、種族等因素所限制?!?盧佳琪:《走過十五載的〈男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12 年第12 期。且二十年如一日地為世界各地關注中國性別研究的學者提供交流與切磋的自由平臺,在此基礎上逐漸發(fā)展為在漢學性別研究領域獨樹一幟的重要刊物。《男女》在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兩次改名與內(nèi)容擴展,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海外漢學界性別研究領域研究趨勢和熱點的縮影與注解。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性別研究熱點由傳統(tǒng)中國向現(xiàn)當代中國的轉(zhuǎn)向,了解到明清時期女性在中國性別研究領域中不容忽視的地位,認識到西方漢學界以及華裔學者在性別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學者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跨文化交流。孫康宜認為,“研究方法要從實際材料出發(fā),漢學性別研究迄今取得的成就,都是遵循這條平實的路子。對西方理論雖有借鑒,但根本還是在所研究的中國傳統(tǒng)中提升理論?!?孫康宜、錢南秀:《美國漢學研究中的性別研究——與孫康宜教授對話》,《社會科學論壇》2006 年第11 期。她的觀點提醒我們,中國性別研究的發(fā)展既要加強海外內(nèi)思想觀點的碰撞、交流與對話,又要在中國歷史的史料、文本、經(jīng)驗的基礎上構建本土的話語與思想?;仡檶W術歷史,展望發(fā)展遠景,期待中國內(nèi)地學者有更多成果出現(xiàn)于國際學術舞臺,相信漢學界的性別研究成果將成為西方主流學術不可忽視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