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莉
1.認識“瀑”“爐”等6 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照”“掛”等5 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借助小組合作、情境創(chuàng)設、角色想象理解詩意,感受詩人豐富的想象。
4.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窘虒W重點】
讀詩想畫面,抓住詩中景物理解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詩中意境。
一、詩句入課,引出新授
1.抽生讀詩句,引出詩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介紹詩人。
3.教師補充介紹。(出示)
“詩仙”李白五歲時就開始讀書習字,讀了很多書。二十六歲起離鄉(xiāng)遠游,大半個中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李白的詩風豪放,大膽驚人的夸張,天馬行空的想象,那叫一個“絕”。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首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是他暢游廬山時寫下的。
4.板書課題。指導寫好課題,讀好課題。這首詩是詩人李白在廬山望見香爐峰瀑布后寫下的。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1.正音示范,讀順古詩。
(1)自由讀順古詩。教師及時正音,注意“瀑(pù)”“廬(lú)”“川(chuān)”“紫(zǐ)”等字的讀音。
(2)讀出節(jié)奏和感覺。(抽生讀,師生合作讀。)
2.同桌合作學習,了解古詩大意。
(1)出示學習要求。
同桌兩人互讀古詩。
詩人望到了什么?在文中把關(guān)鍵詞圈出來。
結(jié)合注釋和已有知識說說詩的意思。
有不懂的可以提出來。
(2)教師巡視指導。
(3)學習匯報。
找出景物。你在詩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預設:日、香爐、紫煙、瀑布(板書:看到的)。
預設:有學生可能會說“銀河”。
學生之間進行辨析,知道銀河是詩人聯(lián)想到的。
教師相機引導:銀河實際上是天河,是橫跨星空的乳白色的亮帶。詩人是把什么想象成了銀河?(瀑布)詩人為什么一看到瀑布就想到了銀河呢?(對比看圖:銀河結(jié)合瀑布。引導結(jié)合想象找相似點:長、壯觀、閃亮……)
3.借景說詩意。
太陽、香爐峰、紫煙、瀑布,構(gòu)成了一幅綺麗的畫卷。哪一位“小畫家”能結(jié)合古詩內(nèi)容,用你的語言把詩中的景物連起來說一說,簡單把這美好的畫卷描繪一下?
(生齊讀古詩)
三、情境設置,品詞悟意
1.情境設置——“小李白來幫忙”。
導語:詩仙李白一生游走四方,相傳他五次來到廬山,對于廬山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望廬山瀑布》可是他的得意之作!今天,李白聽說我們在學習他的這首古詩,所以特意派了幾名弟子來幫助我們解決詩中的問題。同學們有什么問題,盡管提,“小李白”會來幫助我們的。
預設問題:
(1)聚焦“香爐”。
詩中的“香爐”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紫色的煙霧?
“小李白”根據(jù)課前搜集的相關(guān)資料講解。
(教師隨文點撥學習“爐”字)“香爐”的本義就是燒香的爐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這個字嗎?區(qū)分“爐”和“廬”。(指導學生在田字格中正確、規(guī)范書寫生字)
想象畫面讀詩句。(出示香爐峰的圖片)看,遠遠望去,這座山峰峰頂尖圓,像不像一個很大的香爐?(像)陽光照射下的香爐峰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看哪個小朋友找到的詞語多而且最合適?(像仙境、夢幻、很高……)
誰來讀讀這高高的、仙境一般的香爐峰?(指名讀詩句)
(2)聚焦“生”字。
教師提問:小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是用錯了嗎?能換成“升”嗎?
“小李白”解答,教師相機點撥。
邊想象著香爐峰邊讀出這種神秘感、夢幻感。(指名讀“日照香爐生紫煙”詩句,重點指導讀好“生紫煙”。)
(3)聚焦“掛”字。
結(jié)合經(jīng)驗,想象畫面。你曾經(jīng)看到過瀑布嗎?在哪里看到過?
詩人看到的瀑布在哪里?(山前)為什么說掛在山前?
實物演示。教師手拿一塊垂直的白布,讓學生體會“掛”字。
帶著體會讀“遙看瀑布掛前川”。
小結(jié):看來,詩中不光藏著壯美的景致,更是藏著精練準確的語言呀!
2.解密“夸張”,激發(fā)想象。
導語:同學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預設:有或沒有)根據(jù)情況相機提問。
(1)聚焦“三千尺”。
導語:我一直不清楚“三千尺”究竟是多長?這個問題很專業(yè),我們得邀請一位之前了解過這方面知識的專業(yè)人士來解答,有請我們的“數(shù)學小博士”。
“數(shù)學小博士”講解:三尺為一米,那“三千尺”大概就有1000 米。假如我們的教學樓每層有4 米高,三千尺就相當于250 層教學樓的高度。
師相機點撥:“三千尺”有兩百多層樓那么高呀!真是太高了!“小博士”講解得非常形象。但是在古詩中,“三千尺”并不是準確的數(shù)字,這是詩人想象出來的,他把瀑布的高度無限地夸大了,主要是讓我們感受瀑布的什么特點?(長、高、水流急、雄偉、壯美。)(板書:想象、雄偉、壯美)
(指導讀好“三千尺”)
(2)聚焦“落九天”。
(同桌討論)詩人為什么懷疑是銀河“落九天”,而不說成“落八天”“落十天”呢?
(視頻介紹數(shù)字“九”以及“九天”的含義)
“九”這個數(shù)字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的確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中,“九天”就是天的最高處。其實,“落九天”是詩人把什么夸大了?(瀑布的高度夸大了)
(指導朗讀“疑是銀河落九天”。指導讀好后兩句詩)
(3)拓展詩句。多讀李白的詩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他的很多詩句中都有“夸張”的影子,誰能舉出例子來?
(指名說詩句)
出示相關(guān)詩句: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指導讀好詩句,注重指導“高百尺、三千丈、深千尺”。深化理解夸張手法。)
原來,“高百尺”是說樓太高,“三千丈”是說白發(fā)長,“深千尺”是說水很深。
(4)李白的詩句就是這樣天馬行空,真是“只有你做不到的,沒有李白想不到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望廬山瀑布》,體會香爐峰的雄偉壯觀吧?。ㄉx)
四、想象畫面,暢游廬山
1.想畫面,說廬山。
請同學們根據(jù)古詩的意思想象畫中的美景,用自己的話在組內(nèi)說一說你所見到的和想到的香爐峰和瀑布的樣子。(教師巡視指導)
2.跟隨“小李白”游廬山。
李白會用詩句來描繪廬山的秀麗風光,可謂流傳千古。哪一位“小李白”能用現(xiàn)代的語言說一說廬山香爐峰的美景?(出示畫面,“小李白”入情入境介紹,抽兩位學生配合。師生點贊“小李白”,頒發(fā)“優(yōu)秀導游紀念章”。)
相機點撥:用現(xiàn)代的語言跟古詩編故事,真能干!《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偉、壯美,還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贊美廬山瀑布,熱愛大自然。)
五、配樂讀詩,升華情感
1.誦讀表演。
(出示廬山瀑布視頻)想象李白看見廬山瀑布的情景,學生邊做動作,邊吟誦詩歌。
2.師生齊誦古詩。
“詩仙”李白僅用短短28 個字就將瀑布那雄偉的氣勢描述了出來,這就是古詩的魅力。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再次走進雄偉和壯美的廬山瀑布,感受詩人的神奇想象。
給古詩配圖:根據(jù)詩句想象畫面,畫一畫雄偉、壯美的廬山瀑布。如果你能在自己的畫作旁工整地書寫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那就更棒了!
《望廬山瀑布》是李白游歷廬山時寫下的一首具有深遠意境的七言絕句。全詩構(gòu)思奇特,運用了比喻、夸張、想象,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經(jīng)驗,了解詞句的意思,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這是對一年級下冊“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這一訓練點的鞏固和提升。如何結(jié)合本首古詩的學習,鼓勵學生在品讀詩句的過程中,想象畫面,大膽表達,感悟詩中的意境,這是我在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時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一、熟讀詩文,想畫面入佳境
讀詩是學詩的重要手段。讀通、讀順,在讀中感悟古詩的情感和意境,這是本節(jié)課要達成的目標和任務。
讀古詩是個反復、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過程,是用聲音來訴說自己對詩句的感悟。在本詩的誦讀指導中,重點把握讀出“生”“掛”字的活靈活現(xiàn),“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以及“落九天”的雄偉壯美。在指導讀“日照香爐生紫煙”詩句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畫面的浮現(xiàn),詩句的誦讀,既引導了學生對古詩的品味,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一邊讀詩文,一邊思畫面的想象能力。
二、情境設置,激興趣解詩意
低年級古詩教學應重在激發(fā)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李白古詩的浪漫情懷,安排了“小李白來幫忙”“跟隨小李白游廬山”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了詩中的經(jīng)典語句。在教學中,特意設置了“小李白”“數(shù)學小博士”的角色來幫助理解“生紫煙”和“三千尺”等重點語詞,在不同人物角色的講解過程中,學生聽得認真,想得寬廣,學得有趣。
三、賞析詩文,品語言悟詩境
古詩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詞凝練。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關(guān)注古詩中的字詞運用以及言語表達,指導學生去感受、去體會古詩語言的魅力以及所蘊含的深厚文化。教學時,借助“數(shù)字轉(zhuǎn)換”和“換字對比”來探索古詩的語言美,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體會“掛”在古詩中的巧妙運用。在錘煉詞語的過程中,學生慢慢體會到了古詩語言的精練含蓄、韻味雋永的特點。透過字里行間,學生也慢慢感悟到了李白筆下的《望廬山瀑布》的非凡意境。
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有:教學中,引導學生入詩悟境,但生字的教學部分留在了下節(jié)課。如何在低段詩歌教學中隨文安排字詞的學習與書寫,需要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