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慶蓉 賴玲
本課重點:《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三首古詩體現(xiàn)了古人厚重的家國情懷。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詩句中包含的家國情懷是本課的重點。
重點突破:“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本課的學習與單元語文要素關聯(lián)貌似不大,但要讀懂幾首古詩中的家國情懷就必須拓展相應的閱讀材料,抓住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曲徑可通幽處。
1.已有能力:四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已能借助注釋、插圖、工具書等方式初步讀懂詩意,統(tǒng)籌前置作業(yè)的設置,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初知大意。
2.教學著力:帶著對詩歌內(nèi)容的初步理解進入課堂,在課堂中修正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提升教學效率。
3.教師助力:學生的難點在于體會詩人及詩中人物的家國情懷,僅憑注釋中的信息,學生可能理解有些難度,需要教師進行相關資料的拓展,并結合詩歌內(nèi)容進行問題的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調(diào)整、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等。
1.借助第一課時前置作業(yè),調(diào)動學生已有能力,初步讀懂詩歌內(nèi)容。
2.在第一課時中,讀懂三首古詩的內(nèi)容,梳理、積累疏通古詩意思的方法,初步感受三首古詩共同體現(xiàn)的保家衛(wèi)國的家國情懷。
3.借助第二課時前置作業(yè),嘗試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讀懂拓展資料的主要內(nèi)容。
4.在第二課時中,結合拓展資料,讀懂詩句中所體現(xiàn)的古人在家國大義面前略有不同的凜然風采,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
5.拓展積累體現(xiàn)家國情懷的古詩。
第一課時
一、前置作業(yè)設計
1.朗讀古詩,關注易錯、易混字音。
2.借助各種方法理解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3.想想每首詩的意思,記錄自己讀不懂的詩句。
4.整體感知三首詩的內(nèi)容都與什么有關,結合單元主題詞思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三首詩中“興亡”指什么,“匹夫”指誰,他們的“責”是什么。
二、讀題引入
(略)
三、疏通詩意
1.正確、流暢地朗讀。
請學生分別讀這三首古詩,根據(jù)詩意讀準“教”“將”,區(qū)別“琵琶”“枇杷”的音和義。
2.掃清詞語障礙。
開火車交流古詩中詞語的意思。重點解決“關”“還”“但使”“教”“度”“沙場”“古來”“征戰(zhàn)”“當”“人杰”“鬼雄”的意思。
3.疏通詩意。
學生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在比較、評價中明確詩意。
預測難點一:秦時明月漢時關
(1)甄別鑒定,慧眼識珠。
選擇合理的詩意,并說出理由。
A.秦朝時候的邊關,漢朝時候的月亮。
B.秦漢時期的邊關和月亮。
C.依舊是秦漢時期的邊關和月亮。
(2)拓展理解,方法梳理。
下面詩句的意思是什么?選擇合適的理解,說說理由。
①“煙籠寒水月籠沙”。
A.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
B.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
②“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p>
A.將軍經(jīng)歷千百次的戰(zhàn)斗而后戰(zhàn)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
B.將士們從軍十年,經(jīng)過千百次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中這種有趣的修辭手法——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講一個意思,實際上是在相互補充,合起來講一個意思。
小結:整合詩句的意思,要考慮到表達的合理,關注到一些特別的表達方式,如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的互文。
預測難點二:葡萄美酒夜光杯
從字面來看,這行詩就是兩個單獨的事物相組合。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簡單理解為醇美的葡萄酒和精美的夜光杯。這酒與酒杯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發(fā)揮想象,讓這兩件物品呈現(xiàn)的畫面清晰、生動起來。
(1)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中。
(2)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
(3)酒筵上,夜色中晶瑩透亮,耀著低調(diào)光澤的夜光杯中,斟滿了甘醇的葡萄美酒。
……
小結:單獨出現(xiàn)的事物,可以找到之間的聯(lián)系,描述呈現(xiàn)的生動畫面。
預測難點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借助注釋,獲取信息,讓這句詩的意思表達更清楚。
人們至今都在思念項羽,因為他不肯東渡長江。
(2)精簡信息,提煉人們思念項羽最核心的原因。
直至今天,人們都在思念項羽,因為他與劉邦斗爭失敗,有人勸他東渡長江再做打算。但他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自殺身亡。
(3)直至今天,人們都在思念項羽,敬仰他的氣節(jié)與精神,因為他與劉邦爭霸失敗,自覺有愧于江東父老,絕不茍且偷生。
小結:借助注釋等資料,提取核心信息,可以將詩句的意思梳理得更清楚。
4.熟讀成誦。
四、整體感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苯Y合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說說這三首詩中“興亡”指什么,“匹夫”指誰,他們的“責”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前置作業(yè)設計
1.閱讀材料一:飛將軍李廣智斗匈奴。
2.閱讀材料二:《塞下曲(林暗草驚風)》。
3.閱讀材料三:李清照《夏日絕句》的創(chuàng)作背景。
二、背誦引入
三、深入體會
1.鞏固批注,自主體會。
請學生默讀三首詩歌,體會詩人的情感。用關鍵詞在詩句旁進行批注。
2.交流點撥,激發(fā)朗誦。
推波助瀾,借助前置閱讀材料信息,設計連環(huán)問,優(yōu)化引導語,促成學生精彩生成。
(1)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邊關和月亮,“關”即“邊關”,它會讓你聯(lián)想到哪些事物?會讓你聯(lián)想到什么事情?這邊關的明月會帶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邊關依舊,明月依舊,意味著什么?“人未還”,誰未還?為何未還?或許是因為……或許是因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詩句里藏著詩人怎樣的感情?
預設:
①渴望戰(zhàn)爭停止,期待邊關安穩(wěn)。
②對戍邊將士的敬仰,因無數(shù)戍邊將士為保衛(wèi)祖國失去生命,耗盡青春而痛心。
(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通過前置閱讀,你對“飛將軍”已經(jīng)有了哪些了解?為什么在幾百年后的唐朝,詩人會想起飛將軍李廣,可能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讓他想起李廣將軍?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樣的情感?
預設:
①希望國家能夠人才輩出,能夠啟用像飛將軍李廣那樣有勇、有謀、有膽識的人才。
②擔憂,為國家的安全和前景擔憂,為黎民的平安幸福生活感到擔憂。
(3)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口出此言的應是誰?你能透過這句話看到他的臉、他的眼,他的動作、表情嗎?穿越時空,他的靈魂、他的氣魄就附著在你身上,請你用誦讀為他代言。
當詩人把這幾句話變成詩里的兩行句子后,你能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預設:
敬仰戍邊將士視死如歸,為國獻身,淡然生死的豪邁之情。
(4)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多么鏗鏘有力的詩句。一個小女子怎么會有這樣的看法?結合閱讀材料說一說你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預設:
義憤填膺,慷慨激昂,哪怕一介女子,也要頂天立地,不會臨陣逃脫。
(5)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結合資料說一說詩人為何思念項羽。
預設:
①敬仰項羽不茍且偷生的英雄氣節(jié)。
②不齒于朝廷的不思進取,棄黎民百姓生死于不顧。
③希望丈夫能頂天立地,為一方父母官,保一方百姓平安。
3.梳理統(tǒng)整。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三首古詩在情感上的相似之處: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
四、拓展延伸
這樣對祖國的愛,我們稱之為家國情懷。這樣的家國情懷深深地印刻在民族思想的基因里,活躍于古詩文中。我們可以在今后大量的詩歌閱讀中去體會。
1.摘抄一首體現(xiàn)詩人家國情懷的古詩。
2.借助多種形式疏通詩歌意思。
3.體會詩歌表達的詩人情感,體會詩歌所體現(xiàn)的家國情懷。
《古詩三首》的教學設計,是在筆者教學實踐基礎上的優(yōu)化,突出了幾個亮點:
一、過程統(tǒng)整,提高效率
將教學課時與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生獨立學習時間進行了整合,尊重了學生的已有能力,落實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瞻前顧后,左右兼顧
融合了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練習批注的語文要素。本單元“關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的語文要素,也為落實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閱讀要素打下基礎。同時,努力開發(fā)本課中單元語文要素訓練點,以促成本課教學重點的達成。
三、障礙預估,有效助力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詩句中飽含的家國情懷。理解詩句,學生雖已具備一定能力,但結合三首古詩的具體特點,疏通詩意上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課時的設計針對三首詩詩意疏通上的問題進行了方法的整理。家國情懷,學生的體會容易停留于表面。結合前置作業(yè)、課堂連環(huán)問的推動,會讓學生的體會達到一定高度。
同時,本課教學設計也存在一些不足:將三首詩置于“家國情懷”的整體中,忽略了每一首詩的個體內(nèi)環(huán)境。同時,將三首詩作為一組詩進行教學,只做了簡單的統(tǒng)整,可議性議題的設計難度較大,即便設計也會弱化本課重點的達成,使本課的設計少了一些花樣,多了一些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