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交軍,李國英
(1.貴陽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貴陽 550005;2.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貴陽 550027)
牛乃歷代墨客騷人的吟詠主題與敘事對象,以牛為底蘊的徽州文化尤具特色,被學界稱譽為“后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1]。而文化自信是“人們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反思、認同等過程中形成的對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肯定、認同、信賴等成熟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2]、智力支持與心理基礎(ch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的“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nèi)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3],故以文化自信為理論視域剖析極具地域特色的徽州牛文化,發(fā)現(xiàn)它主要涉及徽州含牛的地名文化、視牛形牛魂為審美核心的徽派古民居文化以及以“績溪?!薄盎罩菖!睘榫駥嵸|(zhì)的徽商文化,極具學術(shù)科研價值。
俗謠云:“六畜牛為首?!被罩菝癖姟敖≈T身,遠取諸物”特別喜歡用牛畜來命名山川地理,并演繹成當?shù)匚幕淮筇厣?,牛名牛跡數(shù)不勝數(shù),且命名理據(jù)宏富多元、井然有序。遍檢安徽含牛地名,尤以黃山市(古徽州)為最(窮盡統(tǒng)計《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共得黃山市134例),如黃山區(qū)的牛郎宕村(限于篇幅文中僅列舉代表性地名),傳說牛郎曾路過此處并住一宿,加上該地四面環(huán)山,水草茂盛,是養(yǎng)牛的好去處,故名牛郎宕;永豐鄉(xiāng)牛形山因其地形特征好似一頭牛故而得名;徽州區(qū)新田村有地名叫牛頭坦,命名理據(jù)源于地勢地形,因其附近有山形似牛頭且地勢較為平坦。牛頭口橋因其鄰近自然村莊牛頭口,橋以村莊(地理位置)命名;屯溪區(qū)龍山社區(qū)有山峰稱牛山崖,因山形猶如牛頭,且山之東面十分陡峭故命此名。云村村內(nèi)有山塢喚牛公塢,原有牛姓村民在此居住故而得名;歙縣的竦口村有地名稱牛市嶺,因該處古時有買牛賣牛貿(mào)易市場,且處在山嶺下故得名。有山峰叫放牛坦,因山上有一塊平地(地勢特征),常用來放牛。竦坑村的牛場源于此處以前為養(yǎng)牛場地。桃源村的牛毛坑因此處地勢較低、茅草很多,適合放牛,故名牛茅坑,后改稱牛毛坑。洪村村口的牛皮股因其位于一座山的背面,且此山形似大牛,名大牛山,此處恰如牛山的屁股,故名牛屁股,諧音牛皮股;休寧縣迪嶺村的牛庵嶺因山嶺中有一小道,形狀似牛耕過的地槽,且道旁有一庵屋。南塘村的五牛坑據(jù)歷史傳說而得名,因傳說有一農(nóng)戶在此飼喂五頭牛,經(jīng)常放養(yǎng)于此,且該處為四周高中間低的地方。五城鎮(zhèn)的牛欄門,因傳說該處山上有一座道教寺廟,牛不能進入山門,故得名牛欄門。古樓村的牛欄基命名理據(jù)源于用途,因以前此地曾搭柵作牛棚。倪湖村的牛角筒塘,因此塘離村莊較遠,外大里小,形似牛角故得名;黟縣宏村鎮(zhèn)的牛泉山因其當頂有泉,方丈余,冬夏水無增減,相傳為牛以足刨土得之故得名。蘭湖村的牛鼻坑源于地勢地貌,因天井窟有座山峰形似牛鼻,且此處地勢低洼故得名。佘溪村的外牛坑因其位于山外,地勢較低洼,且地形像牛角;祁門縣安凌鎮(zhèn)瑯豐村的牛形下因該村旁邊的山嶺形狀似牛,故得名牛形下。良禾村的牛欄塢命名理據(jù)源于歷史原因,因以前此地是放養(yǎng)水牛的,“塢”指四周高而中間凹,可做村名,故得名牛欄塢。和平村的牛角筒因該山形似牛角筒故命此名。牯牛降為祁門縣與池州市石臺縣的界山,由傳說故事而來。據(jù)說古時牯牛降山上棲息著一只“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山海經(jīng)·東山經(jīng)》)名叫鬿雀的怪鳥,以飛禽走獸、人畜為食,使得四周鳥獸絕跡,荒無人煙。相傳老子為傳授教義,不惜辭官歸隱,云游四方,到處傳經(jīng)授道,途經(jīng)此地時座下青牛為降服鬿雀化作巨石,后人為紀念大青牛獻身精神便將該山命名“牯牛降”。
地名乃“行走的活化石”[4],徽州地區(qū)大量牛類地名彰顯遠古以來神牛圖騰崇拜與民族遷徙的華夏秘史?;罩莺5孛煸~理據(jù)或源自歷史傳說,或以地形地貌若牛;或以牛之部位命名;或宗族姓氏為牛;或交易用途(買牛賣牛);或放牧畜養(yǎng)牛群場所,突出說明徽州地區(qū)牛文化博大精深、嘆為觀止。牛是徽州先民認識世界、建構(gòu)世界、解釋世界的一種重要元語言詞匯,“作為中國史書典籍中的核心詞匯,幾乎貫穿古代宗教、哲學、政治乃至軍事等各個方面”[5],以地名觀之,牛成為當?shù)鼐用袂f年來滲入血脈骨髓的共同記憶、文化符號與鄉(xiāng)土情結(jié)。鄉(xiāng)土情結(jié)表現(xiàn)為“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盵6]史前以來牛與土地難舍難分、相輔相成,是億兆國民賴以生存的“民族的根”,“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7],故牛與山水地理緊密相連、融為一體。要之,它體現(xiàn)為一種炎黃子孫愛牛尊牛、視牛為祖的民族認同感、人倫世界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史的驅(qū)動力、凝聚力、向心力,可有效管窺華夏兒女一以貫之、薪火相傳的民族秘史。
“逸足還同驥,奇毛自偶麟。欲知花跡遠,云影入天津”[8](許圉師《詠牛應制》),20世紀末葉以來,全球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生態(tài)熱潮,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的保護規(guī)劃進入了新時段,而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尤以牛為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物質(zhì)遺產(chǎn)亟須開發(fā)推廣,“遺產(chǎn)保護理論既需要中國的特色,同時也面臨著大范圍、更廣層面的跨文化的學習,這是中國近代文化交流中的實際需求”[9]。對徽州百姓而言,牛不僅是耕作牲畜,也是精神動力源泉,在詩文典冊中更是托物言志、闡發(fā)哲思的敘事對象與永恒母題,如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qū))《耕牛》詩即吟詠云:“破領(lǐng)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粟。稼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盵10]深入挖掘徽派風情、?;昱m嵉拿窬庸耪⒔ㄖ囆g(shù)等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讓海內(nèi)外游客知曉,給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好聲音、美詩篇,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題中之義、應然之舉。據(jù)考證績溪城池古人以牛形造之,寄寓牛神鎮(zhèn)妖降魔之意。而華夏古民居木雕構(gòu)件中最為誘人的是徽州建筑(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雕刻精美、造型講究、花費浩大、藝術(shù)性最高的牛腿(學名:撐拱),上面雕??跳B或人物,亦常表達“漁、樵、耕、讀”等儒家主題思想,文化底蘊厚重,堪稱是明清古建筑最精華的部位,是中國建筑史上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集中體現(xiàn)著徽州地域古建筑燦爛文化。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11],廓庵禪師用一幅空圈來表征萬物皆空的禪意圖像,告誡信徒參透物我、生死、主客、得失等二元對立的本質(zhì),兼顧且超越事物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方可做到“凡情脫落,圣意皆空。有佛處不用遨游,無佛處急需走過”[11]250,“人牛俱忘”可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妙境,正如吳汝鈞指出:“一歸于無,只劃出一個圓相,表示三昧到此,已臻于圓熟。這亦美學的最高境界;在這個階段,宗教和美學可以說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三昧之美?!盵12]放眼古今建筑真正融入“與牛共舞、天人合一”無縫境界之經(jīng)典作品首推黟縣古民居牛形村(即宏村),整個村落采用仿生學的“?!毙筒季?,平面結(jié)構(gòu)科學得法,水系設(shè)計別出心裁,熔藝術(shù)、生態(tài)與實用于一爐,堪稱古代中國以牛為中心建筑群的神來之筆、巔峰之作。觀象取法“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村邊的石碣頭狀如“牛頭??凇?,宛若水牛昂首;村口兩棵參天古樹——銀杏樹(村民稱白果樹)與楓楊樹(當?shù)亟屑t楊樹)恰如“牛角”崢嶸;雷崗山隆起類“牛背牛脊”;二反房碓形似“牛肺”;傍泉眼挖掘的月沼(又稱月塘,為半月形池塘)好似“牛胃”;九曲十彎的人工水圳(水渠)好像“牛腸”,當?shù)卮迕裆踔粮鶕?jù)水流的粗細將月沼以上部分的水渠比作“牛小腸”,月沼以下部分稱為“牛大腸”;村邊的南湖仿佛“牛肚牛腹”;橫跨西溪上的四座古橋依次排開宛如“牛腿牛腳”;井然有序、鱗次櫛比的徽派民居古建筑群構(gòu)成“牛身牛體”;東山龍排道觀的旗桿作牛尾,牛形牛狀惟妙惟肖、巧奪天工,牛圖騰呼之欲出,整個村莊猶如一條愜意悠閑的水牛靜臥于湖光山色之中,恍若仙境。青山綠水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情蘊交相輝映,其建筑風格獨樹一幟、不落窠臼,真正踐行“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古典意境,故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中國傳統(tǒng)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1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考察評審專家大河直躬博士高度評價曰:“宏村獨特的地方首先是沿湖周圍景觀非常美,是中國典型的城鎮(zhèn)景觀,可以說,宏村是舉世無雙的小城鎮(zhèn)水街景觀。”[14]天、地、人、牛、物(徽派古建筑群)五位一體的宏村古鎮(zhèn)已于2000年11月30日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揚名寰宇,游客如織。
牛為徽州人民勤勞致富、光宗耀祖的光輝歷程曾立下過汗馬功勞,世人也往往將徽州成功商賈呼作“績溪?!薄盎罩菖!被颉盎振橊劇?,究其源是因為艱苦創(chuàng)業(yè)、富可敵國的夢想實現(xiàn)背后是無數(shù)徽商以牛為道德楷模與勵志典型的努力結(jié)果,胡適(績溪上莊村人,生于徽商世家)曾精辟指出:“近幾百年來的食鹽貿(mào)易差不多都是徽州人壟斷了。食鹽是每一個人不可缺少的日食必需品,貿(mào)易量是很大的?;罩萆倘思热粔艛嗔耸雏}的貿(mào)易,所以徽州鹽商一直是不討人喜歡的,甚至是一般人憎惡的對象。你一定聽過許多諷刺‘徽州鹽商’的故事罷!所以我特地舉出鹽商來說明徽州人在商界所扮演的角色?!盵15]徽商常被比喻為“徽駱駝”“績溪牛”,而“隱喻作為人類語言表達與認知世界之間的重要橋梁,并非只是辭藻潤色的單純修辭技巧,尤其是全人類認識世界、觀照世界、解譯世界的普遍思維工具”[16],說明他們身上具有駱駝、耕牛一樣負重前驅(qū)、逆境求生的傳統(tǒng)美德?!啊兿!?、‘徽州?!c‘徽駱駝’作為徽商之形象概括,體現(xiàn)的是堅忍不拔、勤懇務實和趨勢求變、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的統(tǒng)一”[17]。20世紀20年代陳獨秀與胡適交往期間直呼他為“績溪?!?,胡適欣然受之。1953年4月1日,胡適曾手書“努力做徽駱駝”[18]贈旅臺績溪同鄉(xiāng),并強調(diào)“徽州人正如英倫三島上的蘇格蘭人一樣,四出經(jīng)商,足跡遍于全國?!盵19]“‘績溪?!?、‘徽州牛’和‘徽駱駝’所造就的‘徽商精神’、生存意志,不僅屬徽商的巨大財富,更是徽商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chǎn)?!盵20]汗牛充棟的典籍文獻、徽商傳奇彰顯出徽州士子敢為天下先、勤勞致富、前赴后繼的現(xiàn)實寫照與歷史投影,而徽商們“績溪?!薄盎罩菖!钡捻懥镣馓柌幻劧?、馳名中外,成為古代中國乃至世界經(jīng)濟史上一道靚麗身影,讓世人擊節(jié)贊嘆。
徽州古諺云:“黟縣蛤蟆、歙縣狗,祁門猴猻翻跟斗。休寧蛇、婺源龍,一犁到塝績溪牛。”[21]徽州共一府六縣,境內(nèi)人多地少,生存環(huán)境相當惡劣,然特殊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塑造出績溪乃至其他徽州人如耕牛般腳踏實地、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實干稟性、堅韌品格與拼搏精神,“績俗極儉,而守本分,為諸邑所不及。語云:惟績溪人真老實?!盵22]績溪人以及其他徽州人亦常以“績溪牛”“徽州?!薄盎振橊劇弊杂髯悦?,催生出清代徽墨大師胡開文、紅頂商人胡雪巖、茶商汪裕泰等徽商巨賈。以“績溪?!薄盎罩菖!睘榈赜蛱厣幕丈叹窨胺Q徽州文化之根之本之魂之酵母,例如,安徽省績溪縣的伏嶺下古村邵氏先賢前輩憑借“一犁到塝不回頭(形容牛只顧埋頭力耕,不知道回頭轉(zhuǎn)彎,一直犁到石塝邊)”的牛筋牛勁,讓徽菜佳肴膾炙人口、香飄大地,并漂洋過海,讓海外老饕吃貨們大快朵頤、流連忘返,為徽菜美食贏得了世界聲譽,“以伏嶺下邵氏為首的徽州徽菜師傅甚至把徽館、徽菜酒樓開到越、緬邊境,開到東南亞一些國家。‘一根搟面杖打到蘇門答臘。’‘績溪?!罩菖!龃蟮幕詹耸聵I(yè),讓徽州人格外榮光自豪?!盵23]鑒于“績溪?!薄盎罩菖!眰兣Υ蛟斓耐钅匣詹恕笆成瘛背錾诒?,著名徽學研究專家方利山教授不禁由衷夸贊曰:“徽州先人能把徽菜、徽劇、徽墨、徽茶、徽盤、徽州三雕等做成絕活,做成好評如潮的知名品牌,都是靠這種‘一犁到塝不回頭’的牛勁牛筋?!盵23]113因徽商群體堅守勇于開拓、誠實經(jīng)營、艱苦樸素的“績溪?!薄盎罩菖!本?,“百萬以下者,皆謂之小商”,普遍累積起雄厚的商業(yè)資本,有“無徽不成鎮(zhèn),無績不成街”“無徽不成市,無績不成鋪”[24]、“鉆天龍游遍地徽州”“鉆天(盡力經(jīng)營)洞庭(此指太湖洞庭山,借喻蘇南商人)遍地徽(指在蘇州府經(jīng)商的洞庭商人與徽州商人表現(xiàn)最為活躍)”[25]之說,清代著名話本小說《娛目醒心編》即云:“常言道:‘鉆天洞庭,遍地徽州。’故徽州人做客最多,出門不憂無伴的,即家中妻小亦以遠行為常,絕不阻留?!盵26]甚至相傳“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揚蓋徽商殖民地也”[27],“績溪?!薄盎罩菖!敝虡I(yè)信譽聞名遐邇、婦孺皆知。在西南地區(qū),徽商們的堅實足跡遠涉四川、貴州、云南諸省[28],明清時期徽商經(jīng)濟實力空前強大,驚人歷史事實是徽商憑著“績溪?!薄盎罩菖!薄盎振橊劇钡葕^斗精神與頑強意志一手創(chuàng)造了“總資產(chǎn)曾經(jīng)達到全國的七分之四”[29]的財富神話與經(jīng)濟奇跡。時至今日,以“績溪?!薄盎罩菖!薄盎振橊劇睘榫駜?nèi)核的徽商文化對安徽經(jīng)濟轉(zhuǎn)型與可持續(xù)增長甚為重要,尤其在黨和國家實施中部(中部地區(qū)指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與安徽六省)崛起戰(zhàn)略的新時代、新形勢、新常態(tài)背景下,正日漸引起官方高度重視,原績溪縣委書記趙敏生多次撰文強調(diào)要提倡績溪徽商經(jīng)驗,“要努力做徽駱駝、績溪牛,繼續(xù)弘揚徽商‘績溪牛’與‘徽駱駝’”精神”[30],用新徽商的精神發(fā)展績溪經(jīng)濟,造??兿嗣?。黃詩義亦明確指出:“折射在績溪徽商身上的‘績溪?!?、‘徽州?!?,激勵著一代代績溪商人在商海中執(zhí)著地拼搏。無論是‘徽駱駝’還是‘績溪?!ⅰ罩菖!际菍丈叹竦男蜗蟾爬āM敢暬罩莩晒Φ臍v程,徽商精神是關(guān)鍵性的因素?!盵31]2008年在溫家寶總理對徽州文化生態(tài)整理保護問題做重要批示一周年之際,安徽省徽州學會顧問郭英教授、省徽州學會副會長鮑義來教授、學會副秘書長方利山教授聯(lián)名上書溫總理,呼吁全體徽州人“要用徽商當年開拓事業(yè)的豪氣和志氣,繼續(xù)發(fā)揚徽駱駝、績溪牛、徽州牛的奮斗精神”[32]建設(shè)好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繼承、夯實與保護好“徽州萬年不拔之基”[33]。
牛不僅是徽州“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民族秘史的見證者、同盟者、書寫者”[34],其精神內(nèi)涵更是激勵徽州人自強不息、陶冶道德情操、孕育生存智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粹,是徽州人民乃至炎黃子孫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常勝法寶、強大基因,延至當下,以“績溪?!薄盎罩菖!睘榫駜?nèi)核的徽商文化、徽學文化對中華民族崛起、實現(xiàn)中國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與歷史啟示。要之,以牛為特色為代表的徽州文化為安徽可持續(xù)發(fā)展及中部崛起戰(zhàn)略意義非凡,歷久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