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冬,鄭秀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基礎醫(yī)學院,四川成都 610075)
皮膚是人體最外層組織,離氣血生化之源最遠,細密的微絲血管與腠理是皮膚細胞獲取精微的來源,也是其代謝產物排泄的通路。血管腠理中空,氣血升降出入通利[1],貯存交換正常是皮膚維持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故而皮膚本性喜氣血清靈,腠理空虛,升降出入通利。慢性蕁麻疹具有病因隱匿[2]、容易誤診誤治[3]及難治易復[4]的特點,日久不愈可出現(xiàn)皮膚結節(jié)、硬化、苔蘚樣病變等形質病變[5]。本文結合具有云片樣與丘疹樣風團的慢性蕁麻疹案例,運用源流動態(tài)病機觀分析云片-丘疹風團產生的來由,針對過程中不同環(huán)節(jié)的特點采取相應措施,溫升肝脾腎三臟經氣,順應皮膚生理本性,以減少或避免誤診誤治、遷延不愈的情況。
象思維是一個由象及因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形而上”的直觀假設或思想實驗,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6],常常出現(xiàn)主體意識比類之證與象本質演變規(guī)律不相符的問題[7]。皮膚紅色風團、瘙癢作熱,是多種蕁麻疹的共證,素有陽虛寒濕之人,蕁麻疹發(fā)作之時也可出現(xiàn),不必表現(xiàn)為膚色不變之風團。若只注重病象皮損特點,則會得出風濕熱蘊衛(wèi)表證,繼而治以疏風清熱除濕之藥,臨證循此過程施治恐不效甚多,久之陽氣更傷,病情遷延反復,甚至出現(xiàn)皮膚硬化、苔蘚病變[8]。若著眼于素有之陽虛寒濕證,治以溫陽除濕之法,循此法可能出現(xiàn)全身機能狀態(tài)改善,獨于風團瘙癢主訴的改善裨益甚微的情況[9]。
《素問·三部九候論》云:“察九候獨小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陷下者病……”[10],其目的是以常衡變,以“獨異主病”,而實非用一處或者幾處之局部病變象來反映全身狀況?!秱摗て矫}法》[11]指出“邪不空見……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葉天士《溫熱論》[12]云:“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亦必看外證所合,方可斷之?!币虼?,探求外證所合的內在機轉,即生理常象在病因觸動下演變?yōu)椴∠蟮恼麄€過程,是準確辨證的關鍵。這里的辨證,不僅是單獨對病象或生命常象寒熱虛實、六淫屬性證素結果的歸納,更是對生命常象證素在病因作用下向病象證素演變過程的成因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源流動態(tài)病機觀,將該過程分為源、流、果三部分指導臨證,豐富病證的層次,探討各層次的證在病變過程中的地位、特點、作用,可提高主體意識比類之證與象內在演變規(guī)律的一致性。
慢性寒濕性蕁麻疹內在機轉之源為慢性稟受環(huán)境中寒邪,流是寒邪損傷肝脾腎經氣周流氣血之力,陽氣化生不足,果即是內生風寒濕邪,渾濁氣血,填塞皮膚經氣升降出入之腠理,積成皮下水腫,作風團瘙癢之癥,源流果動態(tài)構成的“慢性受寒-臟腑-經絡-陽氣-寒濕風-皮膚風團”病機鏈,可根據(jù)源、流、果三個層次固有特點與作用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
1.2.1 源——反復慢性受寒 慢性寒濕型蕁麻疹的觸動因素是反復慢性受寒。寒邪之來路,或于飲食生冷由食道侵入,或于低溫環(huán)境之中經息道吸入、肌膚附著,藏匿于肌膚腠理、黏膜之間。皮膚腠理中空,內含津氣流通,反復慢性染寒,久著不去,收引腠理,凝滯津氣成水濕之邪。內舍臟腑,傷人升發(fā)疏泄之陽氣,長期熬夜過用耗損陽氣,又可內生寒濕之邪,溢于腠理,內外相加為病。源層次病機特點之一在于其是自然環(huán)境偏性對臟腑功能、氣血周流潛移默化的影響,客觀存在不可去除。針對此,重要措施是順應四時變化,選擇寒溫、燥濕適宜的居住環(huán)境,若客觀不能實現(xiàn)時,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切不利因素的隔離帶,如見微知著、早治防患的警覺,于有失養(yǎng)護、傷冷冒暑、久處濕地、飲食不調等受邪之初,未發(fā)病之時,合理采用運動、洗浴、針灸、食療等方法,升發(fā)氣血,消散邪氣,不遺邪氣伏著,四處流溢而為無窮之患[13]。源層次病機特點之二在于,它是病機鏈始動環(huán)節(jié),必須作用于流層次病機中疏泄升發(fā)之陽氣,才能引起疾病的發(fā)生。針對此,適當?shù)倪\動生發(fā)陽氣、冬不暴寒、夏不貪涼等,可日常養(yǎng)護人體陽氣,增強抗病能力,使外邪不得客著于形體以傷人疏泄。故而,適用于緩解期預防調護防止復發(fā),發(fā)作時輔助治療。
1.2.2 流——水寒土濕木郁 水寒土濕木郁是慢性寒濕型蕁麻疹病機鏈的核心與樞紐。該環(huán)節(jié)之緣故是慢性受寒侵蝕肝脾腎升發(fā)疏泄之力,使太陰脾土、少陰腎水、厥陰肝木三系周流氣血之動力不足,陽氣化生無源,內生風寒濕邪渾濁氣血,形成水寒土濕木郁的生命狀態(tài)[14],表象為舌質淡紅略胖,苔白厚膩緊致,根部尤甚,脈沉不數(shù),風寒濕邪隨經脈外溢,匯積皮下為風團瘙癢,皮膚應激交爭作紅色之象。水寒土濕木郁,中轉于“源”與“果”之間,是病情進退轉歸的關鍵,溫寒水、燥土濕、疏木郁是主要治則。具體而言,人體疏泄氣血之氣,主動屬陽,細分之為肝之升力、脾之化力、腎之藏力,故而治以桂枝重用走厥陰助肝之升力,通腠理之壅塞,解營氣之郁閉,白術入太陰助脾之化力,燥土濕,附子入少陰助腎溫升,煊寒水,使得水溫土燥木氣條暢,水濕疏布通調,不再郁生風疹瘙癢。甘草亦入太陰,緩急補中,使生氣有源而藥力持久。諸藥同用,內可調節(jié)臟氣升發(fā),絕風寒濕邪內生之源,外能消導水濕痰瘀等代謝異物堆積,清其外溢之流,以通利經絡腠理,消除對皮膚血管組織的刺激,順應皮膚生理本性。
1.2.3 果——寒濕風郁腠理 寒濕風郁閉腠理,不得其空虛通利之性,出現(xiàn)皮膚風團瘙癢,是皮膚受邪由生命常象向病象演變的結果。具體機制為外受與內生之寒濕風相合,涼遏營血津氣,壅塞腠理,違逆本性,得其所惡而為病。日暮陽氣內入臟腑,肌表陽運困乏,寒濕相博,聚而為水,壅塞腠理,外生風團。鮮紅之色,是局部經氣應寒濕之激而交爭之象。瘙癢,以寒濕聚水,腠理經氣郁閉,動失其正,曲而生風,疏泄水濕之故[14]。果層次特點在于風團瘙癢癥狀急迫,為患就診主訴,需得到快速緩解。故此主要處理原則是快速滌蕩游溢于氣血、阻塞于腠理之寒、濕與風邪。具體而言,可用汗法急止其癢,通利二便緩去寒濕。發(fā)汗,乃予邪出路之法,能直接疏散局部水濕停聚的狀態(tài),艾儒棣教授善用之于伴有腠理閉塞無汗或汗出不暢等邪無出路表現(xiàn)的頑固性皮膚疾病的治療[15]。吳顥昕教授則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和桂枝湯加味發(fā)汗治療慢性蕁麻疹、皮膚瘙癢證、濕疹等皮膚頑疾[16],而劉百生等則善用火針發(fā)汗,籍其火力以溫散寒濕之積聚,賴其針刺以振奮陽運之頹廢,以此通腠理之壅實、凈氣血之渾濁[17]。經絡腠理壅塞之寒濕,以人身疏泄之氣不足,陽運乏力而成,雖在身表,實是內生泛溢于外。二便,受五臟之濁氣而成,經前后二陰排出,維持大小便通暢,使寒濕之邪由二便排去,寒濕多內消一分,病邪則少外溢一分,二便分消寒濕對維持氣血明凈、腠理清虛有重要的作用。發(fā)汗、火針、維持二便通暢,皆是治標清流之手段,可瞬通壅實之腠理,速凈渾濁之氣血,但往往面臨通而復壅、凈而又濁的局面,這是一個動態(tài)持久的過程,非一戰(zhàn)功成之舉。因此,會反復使用,原則上應遵循緩消之理,以綿綿之力,久久為功,避免過度傷正。
患者王某,男性,23歲。有蕁麻疹病史。有反復受寒、熬夜史。2018年7月15日復發(fā),自購氯雷他定片10 mg 睡前口服,治療1周,服藥當日癢止疹消,次日發(fā)作風團大小、瘙癢程度如前。初診(2018年7月22日)癥見:紅色風團,遍及頭面、肩背、腰腹及臀髖、前臂、上臂、股、小腿部,單個風團面積最大大于手掌,夜間瘙癢難眠,晨起可見未消之風團,肩手關節(jié)脹麻不適。平素少汗,飲食欠佳,小便可,大便2~4天一行,初頭干,后干稀不定。舌質淡紅略胖,苔白厚膩緊致,根部尤甚,脈沉不數(shù)。西醫(yī)診斷:急性蕁麻疹;中醫(yī)診斷:隱疹(痰濕組絡證)。治則:化濕祛痰,通絡止癢。處方:玉米須、蠶沙、姜半夏、茯苓、陳皮,各15 g,為末作茶飲,治療3月余,云片狀風團縮小為黃豆大小般丘疹,皮色不變,以腰部為主,偶有瘙癢,病情進入瓶頸,遂未繼續(xù)治療。
二診(2019年4月10日):熬夜后復發(fā)如初,西醫(yī)診斷:慢性蕁麻疹;中醫(yī)診斷:隱疹(濕熱蘊表證)。治則:利濕除熱、疏風止癢。處方:麻黃10 g、連翹10 g、杏仁10 g,赤小豆10 g、桑白皮10 g、當歸10 g、白術10 g、陳皮10 g、甘草5 g、生姜三片(自加)。每日1劑,水煎服,藥渣熬水泡腳發(fā)汗。
三診(2019年5月25日):治療1月余,風團消失,唯腰腹臀部余留風團與丘疹樣皮損,膚色不變或鮮紅周圍伴有紅暈,難以消退,熬夜后反復,查舌質淡紅略胖,苔白厚細膩緊致,六脈沉不數(shù)。中醫(yī)診斷:隱疹(寒濕內蘊證)。治則:溫寒散濕、疏風消疹。處方:桂枝30 g、附子15 g、生白術15 g、甘草15 g、當歸15 g、陳皮15 g。每2日1劑,水煎服。服藥當晚,腰腹臀部風團、瘙癢消失,而瘙癢部位上移至肩臂部,程度明顯緩解,無風團,此后即未再出現(xiàn)風團瘙癢,維持治療3月余,期間白厚緊致之舌苔呈現(xiàn):緊致-白色或淡黃而潤、松浮彌漫-消散-新生緊致舌苔的變化,出汗通暢,胃納增香,大便晨起日行1次,形質軟硬適中。告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
按:蕁麻疹常見皮損云片樣風團,其亞型膽堿能蕁麻疹則表現(xiàn)為丘疹樣風團,病理本質為真皮淺層的局限性水腫,西醫(yī)一線治療首選二代非鎮(zhèn)靜抗組胺藥物,能快速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消除皮膚局部水腫,消除風團止癢。中醫(yī)認為風團乃局部水濕郁閉、玄府壅實而成,是皮膚生理本性違背的一種語言表達,常常通過發(fā)汗、利濕消痰疏通玄府,順應皮膚生理本性,當疏泄不足時,局部水濕常消者自消,來者自來,難以根治??紤]患者長期受寒、熬夜,疏泄之力受損,而成水寒土濕木郁之體,且汗、利之法亦必借疏泄之力方能得汗、得利,遂投甘草附子湯加味,以促進升發(fā)肝脾腎經氣,消除寒濕風邪之源,同時開啟多條祛邪途徑,如此陽運日盛,邪氣日薄,病遂歸于烏有之鄉(xiāng)。
桂附之藥,性熱剛勁,其溫陽散寒之能皆賴其溫熱辛散之性。素有陰虛、實熱之人,服藥易助熱動血,傷陰化燥。而用于疏泄不足之證卻甚相宜。服藥之后,可有不同反應,除此案所論述的祛邪反應之外,還可能出現(xiàn)煩躁的表現(xiàn),原文方后注“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盵11]此煩緣由經氣初通,復為飲食或外邪所郁,經氣不勝郁邪,遂以五合之藥扶助經氣祛邪勝郁而煩止。故而,對于服藥反應當仔細審查舌脈、二便,分析藥物、病邪與人體之間得相互作用,明確現(xiàn)象產生之由與其語言含義,以鑒別藥物副反應和治療效應。若服藥之后,見神清身爽,舌質不紅,苔不黃燥,脈不數(shù),無便干溲黃之癥,疾病癥狀好轉減輕,是藥物治療效應、祛邪過程之表現(xiàn)。此外,還應注意爪甲的變化,尤其是足拇指,為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所過,且爪為筋之余,與肝之氣血關系密切。肝體陰而用陽,甘草附子湯純?yōu)樯潢栍枚O,久服可傷肝之陰血,而初起在舌脈之象不甚明顯,可早早反應于爪甲失榮而見橫溝之象。
水寒土濕木郁,是否非甘草附子湯不可?顯然不是。該藥溫熱剛勁,效專力宏,久用有助熱動血傷陰之弊。因此,若大病已去之六七,可圍繞病機輕重,選用作用相近而藥性溫和的藥物代替治療。譬如木郁疏泄不暢,氣動不正,可用小劑量的防風、羌活、獨活、升麻、白蒺藜等藥,入厥陰經助肝氣疏泄解郁通經、健脾燥濕之藥,亦可減少劑量,適當加入黃芪、半夏、陳皮等益氣健脾化濕之類??傊幬镄桁`動疏泄以養(yǎng)護陽氣,調樞機暢腠理,同時注意勿傷陰血。
慢性寒濕型蕁麻疹病機具有多層次性,不同層次的病機具有不同的特點且相互影響。發(fā)作之時,其皮損改變與劇烈的瘙癢感覺,往往成為治療關注的焦點,而對其源流關注不足,使得風團瘙癢反復復發(fā)。在源流動態(tài)病機觀指導下,根據(jù)慢性寒濕型蕁麻疹發(fā)病過程中的不同層次病機特點與其之間的相互關系,有針對性地全面干預,能更好地順應皮膚生理本性,提高慢性寒濕型蕁麻疹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