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怡
(無錫市春城實驗小學 江蘇無錫 214000)
譯林新版《英語》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話題來進行的,其中Story time是整個單元的核心版塊,但在實際教學中偏重詞句和語法教學等問題,以至于將語篇無序地切割成獨立的語段或句子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感知和理解語篇。因此,教師在進行語篇教學時挖掘文本主線,能夠幫助學生厘清語篇脈絡,在引導學生構建文本框架的同時,培養(yǎng)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拓展其思維能力[1]。本文將結合教學案例,分析和探索如何利用文本主線展開語篇教學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
小學生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的學習特點,以不同的人物形象為主線來進行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最直觀的。因此,教學中應利用好人物主線,可以有效地輔助課堂教學,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教學效果。
譯林新版《英語》教材中有許多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飽滿、性格鮮明,每個人物身上都有著不同的精彩故事。教師如果圍繞這些學生較為了解的人物進行語篇教學,學生會更感親切,學習起來會更加積極主動。
案例1: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2“In the library”中的Story time版塊
本課是以Liu Tao和Yang Ling之間的對話展開的,討論的主要內容是在圖書館不能做的事情。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內容,教師以Liu Tao為主線人物,在進入文本教學時以教材上的兩幅圖(一幅圖是Liu Tao高興地招手,一幅是劉濤沮喪地摸著腦袋)為切入點,師生對話如下。
T:Look,who is he?
S:He’s Liu Tao.
T: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pictures?
S:第一幅圖劉濤很開心,第二幅圖劉濤很沮喪。
T:Why?
S:他可能犯了錯誤。
S:He’s ill.
教師通過兩幅情緒不同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接著通過開放性提問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思考。隨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了文本主要內容之后,教師再次提問劉濤不開心的原因,這個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說出原因。因為劉濤在圖書館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教師利用劉濤進行情感教育,最后,教師順勢讓學生小組討論說一說在上課時不應該做的事情升華文本,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深度思考。
除了書本上的人物,教師還應該善于運用動畫中廣受學生喜歡的形象,通過設計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并且運用多種有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運用語篇。
案例2: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中的Story time版塊
本課的語篇內容呈現(xiàn)了Mike帶著妹妹Helen與小伙伴們一起野餐的情境,旨在讓學生掌握如何向別人提供和分享食品。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新增人物哆啦A夢作為主線貫穿于文本教學的始終,更自然地幫助學生理解并運用文本主要內容。
教學片段1:
T:Today Doraemon brings us some gifts.Look,here are three boxes,(呈現(xiàn)裝禮物盒子實物)can you guess what’s in it?
S:pencil,car,apple...
T:Let’s say “open,open”.
(以線索人物引出本課單詞并進行教授)
教學片段2:
T:This time Doraemon and his friends go to the park.They meet some friends here.Look at the picture,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1:Who are they?
S2:Where are they?S3Whataretheydoing?
...(學生自主提問并進行回答)
S:They are Mike,Liu Tao,Wang Bing,Su Hai and Yang Ling.
S:他們在野餐。(自然過渡到文本教學中)
教學片段3:
T:Doraemon doesn’t have anything to eat,what will our friends say?Work in pairs and make a new dialogue.(通過線索人物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句型,并在此基礎上升華感情,讓學生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案例3: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6“What time is it?” 中 的Sound time,Rhyme time,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版塊
本單元的話題是詢問并回答時間。在本課時的教授過程中,教師活化了鬧鐘的形象,并為其命名Mr.T來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上課伊始,教師先播放鐘聲來引出主線人物Mr.T。
T:Listen,what’s the sound?
S:It’s the sound of the clock.
T:Great!Look,this is a clock and his name is Mr.T.Let’s say hello to Mr.T.
S:Hello,Mr.T.
T:Mr.T has a beautiful castle,do you want to visit it?
S:Yes.
T:Look,here’s a map.(出示地圖,地圖上顯示不同 的 站 名:Sound School,Clock Town,Eddie’s home,Mr.T’s castle.)Now,we are at Spri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and it’s a long way to go to Mr.T’s castle,so we need a train.Little train.
S:Choo-choo.
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師以Mr.T為主線,通過火車??吭诓煌恼緞?chuàng)設情境,設計任務,將多個板塊有機地串聯(lián)在一起,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情境完整,過渡也十分自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深入文本,既輕松愉快地學習了語言知識,又發(fā)展了思維的邏輯性。
Story time作為核心板塊,大多圍繞話題展開。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分析語篇的話題表達結構為切入口,設計對應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在逐步深入文本的過程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案例4: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8“At Christmas”中的Story time版塊
文本以圣誕節(jié)為背景,呈現(xiàn)了邁克一家人為圣誕節(jié)做準備以及歡度圣誕節(jié)的情境。仔細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該故事可以分成圣誕前、圣誕夜、圣誕節(jié)三個部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圣誕節(jié)這個話題主線,以時間線索引導學生感知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背景,并且充分了解圣誕節(jié)的節(jié)日文化。這樣就將本文的重難點巧妙地蘊含于話題結構中,學生在與教師的討論中自然而然地厘清了文章的脈絡,同時發(fā)展了思維的邏輯性與發(fā)散性。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播放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來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并自然地引入圣誕節(jié)這個話題。隨后,教師以自由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所知道的圣誕知識。
T: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S:Yes.
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S1:Christmas tree.
S2:圣誕老人.
S3:It’s on the 25th of December.
...
T:What do you do at Christmas?
S:...
T:Do you have a lot of fun at Christmas?S:...
教師圍繞話題主線提出開放式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主表達的機會,體現(xiàn)了交流的真實性[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思維開放程度對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和發(fā)散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營造輕快的教學氛圍,通過創(chuàng)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交流機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
在話題拋出之后,教師要緊扣主線,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梳理文本,獲取更多信息。
(1)整體入手,感知文本--Watch and number
教師在導入部分通過歌曲和文化介紹讓學生感知到“We always have a lot of fun at Christmas.”Mike一家在圣誕節(jié)也十分快樂,他們做了些什么呢?通過看動畫,學生很容易從first,next,then,finally這四個關鍵詞判斷出所給圖片的順序,讓學生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文本。
(2)Before Christmas--Read and underline
T:What do Mike and his family do before Christmas?Rea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aragraphs.Then underline the key phrases.(教師呈現(xiàn)句型A:What do they do?B:They...)
(3)On Christmas Eve--Think and answer
這一部分描述的是平安夜孩子們的活動,在這一部分,教師設計了如下問題。
Q1:When is Christmas Eve?
Q2:What do children do on Christmas Eve?
Q3:Who will give Mike a present?
Q4:What presents do you want to get?
Q1通過拓展圣誕夜的相關背景文化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Q2引導學生細讀教材理解文本內容。Q3、Q4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文本到生活,讓學生說出自己所想,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4)On Christmas Day--Read and order
課文最后講述了邁克一家圣誕節(jié)當天的所做所感,由五句話構成。在這一部分,教師將這五句話打亂,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將這五句話按順序組成一段合理通順的話。這一活動設計旨在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在梳理完文本主要內容后,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文本框架。此時,教師通過總結提問,有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文本,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
T:Boys and girls,what did you learn today?
S1:I learned some activities about Christmas.
S2:I learned some traditional food about Christmas.
...
T:How do you feel at Christmas?Why?
S:...
T:What else will the children do after Christmas?
S:...
在本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activities,traditional food,date,symbols,feelings引導學生小結并升華文本。同時,教師適時地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深入思考;最后,抓住文本的留白,讓學生合理想象續(xù)編故事,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
所謂“任務”,就是強調“用語言做事情”。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互相配合,共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助力[3]。
案例5: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6“What time is it?”中的Story time版塊
語篇主要圍繞劉濤的一天展開。在文本教學一開始,教師先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猜測并選出文本的大意,之后自然而然地出示了幫助劉濤完成時間表這一主線任務。師生對話如下。
T:What is the story about?
S:It’s about Liu Tao’s day.
T: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Liu Tao’s day?
S:Yes!
T:Let’s help Liu Tao to finish his timetable,OK?
S:OK.
劉濤的時間表分為時間(Time)和事情(Actions)兩列。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都是圍繞這張時間表來進行,先是聽錄音找出時間,接著是通過自讀課文一、二幅圖劃出劉濤該做的事情,然后同桌合作學習課文第三、四幅圖完成填空。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聽說讀演的方式不僅操練了重點句型,完成了劉濤的時間表這一任務,還促進了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關鍵信息,體會成功的喜悅感,在合作學習中與伙伴交流碰撞想法,促進了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
學生通過分析文本了解的主人公的一天。接著,在鞏固與提升環(huán)節(jié),教師從基于文本走向超越文本,讓學生根據(jù)所給的表格寫一寫自己的一天,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享與展示,給予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機會,讓其在課堂上有更多的語言輸出。
教師就能依托文本主線來開展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后,教師就能引導學生回答相應的問題,以此來完善故事主線。但教師要注意無須學生快速回答所提問的問題,而是要將問題拋出,同時要將伏筆埋好。以此來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能夠綜合應用語言,進而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4]。
例如在講解Is this your pencil?時
T:Where is his pencil?
S:...
T:You don't know where his pencil is.With this question in mind,we read the articles looking for answer.
為得到一條完整而清晰的主線,教師就能用猜一猜的游戲,來引導學生在游戲情境中探尋問題答案。游戲結束后,教師再回到之前所預留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圖片來回答問題。
T:There is a pencil under the table.Is this your pencil?
S:This is his pencil.
T:It's great!We helped him find the pencil.And our problem is also solved.這樣,教師就能通過問題來將本節(jié)內容的主線梳理清楚,促使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邏輯思維來探究問題,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從而有效調動英語教學的質量。所以,就要重視問題的提出,借助問題來完善文本主線,并有效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由于受版本、編制體系以及時間等因素的制約,教師以及學生通常會在被動狀態(tài)來應用教材,進而無法有效提升英語教學的質量。此時,教師要意識到不能過度地依賴教材,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學實際,有意識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比如,教師依托互聯(lián)來搜集同學生生活相貼合的情境圖片,或者是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影像資料,來激發(fā)出學生學習本節(jié)的興趣,并有效拓展學生的英語視野[5]。
例如,在講解Where’s the bird?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編教材文本的形式,來再造文本主線。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本篇文本進行再次創(chuàng)編。在小組合作中,學生通過靈活應用本節(jié)內容中的詞匯以及句型,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編。這樣不僅能強化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進而有效提升英語教學效率。并且,借助創(chuàng)編文本,學生就會覺得應用本節(jié)的詞匯以及句型很有趣。這樣不僅能有效強化本節(jié)文本主線,還能明確學生的思路,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脈絡,促進語言表達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學生將本節(jié)為文本主線有效抓牢,以此來為開展英語學習活動搭建橋梁,把儲存在文本中“活”的思想和學生腦海中“活”的思維連接起來,進而有效提升英語學習效果,并有效提升英語思維。
總之,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在語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主線,設置合理的任務,引導學生有序且高效地輸出語言,由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英語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