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禎,周志華,李彥濤
(天津市水利科學研究院,天津 300061)
生態(tài)修復(fù)工程作為景觀建設(shè)和水生態(tài)修復(fù)技術(shù),被廣泛應(yīng)用于河道生態(tài)治理中。生態(tài)浮床作為典型工程之一,在發(fā)揮凈化污染、恢復(fù)生態(tài)、提升景觀作用的同時, 對城市河道泄洪排澇會造成影響。 目前,張凱等[1]用塑料草代替水生柔性植被進行水槽系列試驗, 研究柔性植被對水流的影響。 焦軍麗等[2]、李坤芳等[3]用均勻圓柱形竹簽、木棒、玻璃棒模擬非淹沒的剛性植被, 探討植被群落對水流紊動能分布的影響。 袁夢等[4]將生態(tài)浮床概化為單層式固定多孔介質(zhì)域,整個多孔介質(zhì)域具有同一孔隙率。大部分研究采用室內(nèi)水槽試驗與數(shù)值模擬相結(jié)合的方式,以證明采用的方法行之有效。
生態(tài)浮床不同覆蓋率對河道影響的研究, 有些學者研究了其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效果, 如吳華莉等[5]研究銅錢草生態(tài)浮床15%、30%和45%覆蓋率對污水的凈化效果, 目前很少有人研究生態(tài)浮床不同覆蓋率對河道防洪的影響。
本文以水槽試驗實測數(shù)據(jù)作參照, 構(gòu)建水槽三維水動力數(shù)學模型,研究生態(tài)浮床的水動力特性,探求生態(tài)浮床不同覆蓋率對水流的影響, 進而為城市河道防洪及規(guī)劃管理提供參考依據(jù)。
試驗水槽系統(tǒng)包括進水管道、穩(wěn)水柵、水槽、可調(diào)節(jié)尾門、流速水位量測測架等。試驗水槽全長30m、寬2m、高0.9m,其中模擬試驗段總長12m,鋪設(shè)20cm厚的石子作為試驗段床面。在試驗段設(shè)置了5個流速測量斷面、11個水面線測量斷面,每組工況每個流速測量斷面分左、中、右3條測線,每條測線沿水深均勻布設(shè)6個測點。 試驗條件為:進口流量0.32m3/s,即斷面平均流速為0.4m/s,出口控制斷面水深40 cm。流速測量采用聲學多普勒流速儀(ADV)。
水槽試驗進行了2種工況,即無浮床工況和浮床工況(橫向長度1 m×縱向長度4 m)。 其中將垂直于水流方向長度看作橫向長度,沿水流方向長度看作縱向長度。
1.2.1 三維水動力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關(guān)于三維模型采用K-ε兩方程紊流模型,其張量表達形式如下所述:
水流連續(xù)方程:
式中 ui、uj為速度分量;uk為時均速度分量(m/s);xi、xj為坐標分量;t為時間(s);ρ為密度(kg/m3);μ為分子黏性系數(shù); ρ 為修正壓力(Pa);v為流體運動黏性系數(shù);vt為紊流黏性系數(shù);K為紊動動能;ε為紊動能耗散率;l為特征長度;c1、c2、σk、CD、Cu為經(jīng)驗系數(shù)。
結(jié)合無浮床工況水槽實測數(shù)據(jù), 調(diào)試水槽三維水動力模型的粗糙度厚度、粗糙度常數(shù)等參數(shù),將水面線、流速等計算成果與實測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進行三維水動力模型的率定。
1.2.2 網(wǎng)格劃分
網(wǎng)格采用結(jié)構(gòu)化六面體網(wǎng)格。 網(wǎng)格沿水流方向、水槽橫斷面方向、水槽垂直方向分別設(shè)置成X、Y、Z方向。
1.2.3 邊界條件
無浮床工況設(shè)置邊界條件如表1。
表1 無浮床工況邊界條件
1.2.4 參數(shù)及解算方法設(shè)置
采用標準K-ε紊流模型,近壁處理采用標準壁面函數(shù)。 解算采用SIMPLE模式。 壓力插值格式采用Body Force Weighted模式,動量、體積分數(shù)、紊流擴散系數(shù)等插值格式均使用一階迎風模式。 亞松弛系數(shù)均采用默認系數(shù)。 計算經(jīng)過10000個時間步長,每個時間步長為0.05 s。
1.2.5 率定結(jié)果
1.2.5.1 水面線
無浮床工況下,當粗糙度厚度Ks=0.035,粗糙度常數(shù)Cs=0.8時, 實測數(shù)據(jù)與模擬水面線兩者最大差值為0.66mm。根據(jù)計算,水面線擬合的納什效率系數(shù)為0.97,擬合效果較好。
1.2.5.2 斷面流速分布
通過率定后,無浮床工況5個流速測量斷面中線各測點流速最大差值不超過0.063m/s,相對誤差除個別點外均處于5% 以下;數(shù)值模擬垂線流速分布情況合理。 綜上所述,無浮床工況流速擬合情況較好。
為了研究生態(tài)浮床條件下水槽的水位、流速,分析生態(tài)浮床不同覆蓋率對水流的影響,擬定5個工況進行模擬計算。
工況1:浮床1m×2m(橫向長度×縱向長度),浮床橫向長度占水槽橫向長度比例50%, 縱向長度占水槽縱向長度比例17.78%,浮床覆蓋率8.89%。
工況2:浮床1m×4m(橫向長度×縱向長度),浮床橫向長度占水槽橫向長度比例50%, 縱向長度占水槽縱向長度比例35.56%,浮床覆蓋率17.78%。
工況3:浮床1 m×8 m(橫向長度×縱向長度),浮床橫向長度占水槽橫向長度比例50%, 縱向長度占水槽縱向長度比例71.11%,浮床覆蓋率35.56%。
工況4:浮床2m×4m(橫向長度×縱向長度),浮床橫向長度占水槽橫向長度比例100%,縱向長度占水槽縱向長度比例35.56%,浮床覆蓋率35.56%。
工況5:浮床2m×8m(橫向長度×縱向長度),浮床橫向長度占水槽橫向長度比例100%,縱向長度占水槽縱向長度比例71.11%,浮床覆蓋率71.11%。
模型分為浮床主體區(qū)、浮床根系區(qū)、非浮床區(qū)。如1m×4m生態(tài)浮床的根系長10~15cm,可以概化浮床根系區(qū)X、Y、Z方向尺寸分別為4,1,0.1m,范圍為0.3~0.4m,位于初始水面以下;浮床主體區(qū)X、Y、Z方向尺寸分別為4,1,0.1m,范圍為0.4~0.5m,位于初始水面以上。
浮床工況設(shè)置邊界條件如表2。
表2 浮床工況邊界條件
結(jié)合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本文利用一種兩層式的固定多孔介質(zhì)域概化模擬生態(tài)浮床, 上部分的浮床主體是孔隙率較小、透水性較差的多孔介質(zhì),下部分的植物根系是孔隙率較大、透水性較好的多孔介質(zhì)。
浮床根系部分的孔隙率取65%, 浮床主體部分由于存在種植植物的圓孔及浮床基質(zhì), 假設(shè)其孔隙率為10%。 通過試算,確定浮床根系部分的黏性阻力系數(shù)和浮床主體部分的黏性阻力系數(shù)分別為7.2×107和2.5×108。
2.4.1 水面線
浮床不同縱向比例工況水面線(Y=1.0 m處)如圖1、圖2。
圖1 工況1(1m×2m)、工況2(1m×4m)和工況3(1m×8m)水面線
圖2 工況4(2m×4m)、工況5(2m×8m)水面線
浮床不同橫向比例工況水面線(Y=1.0 m處)如圖3、圖4。
圖3 工況2(1m×4m)、工況4(2m×4m)水面線
圖4 工況3(1m×8m)、工況5(2m×8m)水面線
浮床相同覆蓋率、 不同布置形式工況水面線如圖5。
圖5 工況3(1m×8m)、工況4(2m×4m)水面線
5種工況水面線峰值:
工況1(1m×2m):41.22cm;
工況2(1m×4m):41.26cm;
工況3(1m×8m):41.44cm;
工況4(2m×4m):43.18cm;
工況5(2m×8m):44.38cm。
分析圖1~圖5和各工況水面線峰值可知:
(1)5種浮床工況的水面線總體趨勢相近, 均為浮床上游段水位較初始水位壅高, 在浮床前緣處水位達到峰值。進入浮床段水位逐漸降低,在浮床尾部水位下降至谷值。進入浮床下游段水位略有回升,接著逐步降低至控制斷面水位。
(2)對比圖1~圖2中水面線趨勢和水面線峰值可知,浮床橫向比例相同,縱向比例越大,水位壅高越大。 工況1(1m×2m)、工況2(1m×4m)和工況3(1m×8m)水位峰值差值均不足0.3cm,工況4(2m×4m)和工況5(2m×8m)的水位峰值差值為1.2cm。
(3)對比圖3、圖4中水面線趨勢和水面線峰值可知,浮床縱向比例相同,橫向比例越大,水位壅高越大。 工況2(1m×4m)和工況4(2m×4m)水位峰值差值為1.92cm。 對比工況3(1m×8m)和工況5(2m×8m)的水位分布圖和水面線峰值,水位峰值差值為2.94cm。
(4) 對比圖5中水面線趨勢和水面線峰值可知,工況2(1m×4m)和工況4(2m×4m)浮床占水槽的覆蓋率相同,均為35.56%,工況4(2m×4m)水面線峰值比工況3(1m×8m)高1.74cm。
(5)生態(tài)浮床覆蓋率越大,造成的水面線壅高越明顯。生態(tài)浮床覆蓋率相同,水面線壅高程度受浮床布置形式影響。 由(2)(3)(4)可知,相比浮床縱向比例,浮床橫向比例對水位的影響更明顯。
2.4.2 流速
各工況水流流場如圖6~圖10。
圖6 工況1(1m×2m)流場
圖7 工況2(1m×4m)流場
圖8 工況3(1m×8m)流場
圖9 工況4(2m×4m)流場
圖10 工況5(2m×8m)流場
分析各工況流場圖可知:
(1)工況1(1m×2m)、工況2(1m×4m)和工況3(1m×8m)的流場圖總體趨勢相近,水流遇浮床段均繞開浮床流動, 主要體現(xiàn)在浮床前緣與浮床尾部附近流動方向改變,表面流速略有減小,浮床兩側(cè)表面流速有所增大。浮床段表面流速呈中部流動,方向沿水流方向,兩側(cè)受浮床水流影響,呈向外擴散趨勢。
(2)工況4(2m×4m)、工況5(2m×8m)中浮床阻截了整個橫斷面, 浮床上游段和浮床段表面流速明顯減小,進入浮床下游段后逐漸恢復(fù)。水流在浮床前緣處和尾部附近流動方向改變, 水流在浮床段沿水流方向流動。
(3)5種工況中流場均沒有出現(xiàn)漩渦等水流極度紊亂的現(xiàn)象。
浮床上下游斷面流速變化情況: 將Y=0.5m處流速看作左線流速,Y=1.0m處流速看作中線流速,Y=1.5m處流速看作右線流速。 分析對比各工況上下游斷面左、中、右線流速,其中上游斷面取X=1.8m處,下游斷面工況1(1m×2m)取X=6.0m處,工況2(1m×4m)和工況4(2m×4m)取X=8.0m處,工況3(1m×8m)和工況5(2m×8m)取X=11.0m處。 斷面流速沿水深變化情況如圖11~圖14。
圖11 上游斷面左(右)線流速
圖12 上游斷面中線流速
圖13 下游斷面左(右)線流速
圖14 下游斷面中線流速
分析上述各工況流場圖和上下游斷面流速對比圖可知:
(1)橫剖面流速左右對稱分布。
(2)浮床工況上游斷面流速,距槽底距離0~0.2m范圍內(nèi),流速較無浮床工況略有增大,左(右)線流速平均相對增幅8.6%、14.5%、28.6%、38.7%、36.9%(工況1~5), 中線流速平均相對增幅24.0%、13.8%、8.5%、39.1%、37.4%。距槽底距離0.2~0.4m范圍內(nèi),流速較無浮床工況減小,左(右)線流速平均相對減幅9.6%、10.3%、10.8%、49.6%、52.2%,中線流速平均相對減幅30.0%、30.9%、32.2%、50.8%、53.6%。
浮床工況下游斷面流速, 距槽底距離0~0.2m范圍內(nèi),左(右)流速較無浮床工況略有增大,左(右)線流速相對增幅2.3%、8.0%、5.3%、3.3%、7.1%,工況1~3中線流速較無浮床工況略有減小, 相對減幅6.2%、4.7%、4.6%, 工況4、5中線流速較無浮床工況略有增大,相對增幅4.9%、10.2%。 距槽底距離0.2~0.4m范圍內(nèi),流速較無浮床工況減小,左(右)線流速相對減幅6.7%、4.2%、3.0%、11.0%、17.4%,中線流速相對減幅23.2%、23.1%、30.0%、9.5%、15.0%。
綜上所述,浮床對水流流速的影響為:相比無浮床工況,在浮床上游,水面附近水流流速減小,水槽底部附近水流流速增大。進入下游,水面附近水流流速減小且減幅較小, 各工況水槽底部附近水流流速增減幅度均較小。 受影響最大的是浮床上游水面附近中線流速,減幅50%左右。 浮床覆蓋率對流速的影響與浮床布置形式有關(guān)。浮床覆蓋率相同,浮床布置形式不同,則水面壅高程度和流速減幅不同。其中橫向比例對水位和流速的影響較大。
(1)生態(tài)浮床對水面線的影響在上游壅水,浮床前緣附近水位達到峰值,進入下游水面降落。生態(tài)浮床對水流流速的影響在浮床上游, 水面附近水流流速減小,水槽底部附近水流流速增大。 進入下游,水面附近水流流速減小且減幅較小, 各工況水槽底部附近水流流速增減幅度均較小。 受影響最大的是浮床上游水面附近中線流速,減幅50%左右。
(2)浮床覆蓋率越大,造成的水面壅高越明顯。浮床覆蓋率對水位和流速的影響與浮床布置形式有關(guān)。 浮床覆蓋率相同,浮床布置形式不同,水面壅高程度和流速減幅不同, 其中橫向比例對水位和流速的影響比縱向比例大。
(3)由于模型模擬的水槽遠小于實際河道大小,受模型邊際效應(yīng)影響, 模擬結(jié)果將大于實際河道中生態(tài)浮床的影響。 此外,對于南方雨季浮床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