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雷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東北抗聯音樂作品形成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傳唱于白山黑水之間的這片熱土之上,是東北人民參與如火如荼的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見證,是東北人民抗擊外來侵略者的忠實記錄,是光輝燦爛的抗日戰(zhàn)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抗聯歌曲在創(chuàng)作之初,以飽滿的感情、朗朗上口的語調,鼓舞了當時當地的軍民參加戰(zhàn)斗;在建立文化自信的當今盛世,它以滄桑的歷史感,告誡著我們新時代的人們勿忘國殤,牢記歷史。但現有的研究狀況是,與東北抗聯史相關的各項研究工作開展得較多,但將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研究作為抗聯史研究及中國音樂史研究的一個分支,在學術界開展得還不夠充分,據現有文獻資料可見,對抗聯音樂作品的研究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收集、整理、記錄等文獻,如《東北抗戰(zhàn)時期歌曲創(chuàng)作史料研究》《東北抗聯歌曲的產生與發(fā)展》《東北抗聯歌曲選》《東北抗戰(zhàn)歌謠》等;另一類則是歌曲分析類文獻,如《東北抗聯文化特征探析》《抗聯歌曲的革命精神與當代價值》《抗聯歌曲中女戰(zhàn)士形象探析》《抗聯歌曲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征論析》等。因此,挖掘整理東北抗日聯軍歌曲及相關各類音樂作品,對研究當時的抗聯文化和教育后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全新的形式改編東北抗聯音樂作品,使其在新的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更是音樂工作者在新時代下弘揚紅色藝術文化的一種新的嘗試,將改編之后的音樂作品合理地融入高校音樂專業(yè)藝術實踐課程,也是高校音樂專業(yè)課程思政的一種舉措。
高校音樂專業(yè)的聲樂課、鋼琴課等相關課程本就具備實踐性強的特點,據研究相關文獻及省內外高校調研可知,高校音樂專業(yè)實踐模式主要是在教學內容這條主線的引領下,圍繞課程內容進行的一些技巧訓練、小組觀摩或模擬演練,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陳勝國(2007年)總結了高校音樂專業(yè)藝術實踐教學模式,包括舉辦音樂會、文藝晚會、當地文藝匯演、大學生藝術節(jié)甚至協助編排演出等。
自2020年以來,教育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對高校專業(yè)類課程、實踐類課程提出了具體要求。高等教育本就肩負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服務社會和國際交流合作五大職能,教育部此次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將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職能提到了新的高度,是新的國內外形勢下對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對于藝術學類專業(yè)課程而言,這就意味著在提升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還需教育引導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作為扎根于黑龍江東部地區(qū)的地方高校,對產生于這片熱土的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的傳承與推廣有著一種天然的使命感、責任感。本文力爭從高校音樂專業(yè)實踐發(fā)展的研究角度,分析和研究對東北抗聯音樂作品進行保護與傳承的同時,如何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與改編,進而使研究內容與藝術實踐相結合。本文嘗試介紹一種新的途徑,以通過田野考察、專著查閱等渠道來收集歌譜為基礎,從研究東北抗聯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分析東北抗聯作品精神實質、創(chuàng)作風格,最終選擇合理的改編方式,并將其研究成果融入實際課堂的教學模式之中,通過舞臺藝術實踐的方式進行作品的推廣。而上面所述對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的研究方向及角度,目前還未見相關研究及高校有相對系統的研究成果。
高校音樂專業(yè)課程向來注重實踐,但在低年級的專業(yè)課中,理論課所占比重還是較高的。教育部教高〔2020〕3號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敖Y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同時對于藝術類專業(yè)課程進行了具體指導,要求藝術類課程教學要扎根人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低年級的音樂理論專業(yè)課程中,在講到相關時期和相應的作品時,教學中可以從分析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的產生背景和其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加深學生對于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的理解,通過音樂的力量激發(fā)學生對于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的理解,增強學生對于誕生于這片黑土地的東北抗聯音樂的民族感情,引導學生自發(fā)傳唱、傳承優(yōu)秀東北抗聯文化音樂作品。其講授重點可歸納如下。
(1)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產生背景分析
一部東北抗聯發(fā)展史,就是一部東北抗聯音樂發(fā)展史。在艱苦卓絕的敵我斗爭中,在通訊、彈藥等方面都缺乏的年代,要想統一作戰(zhàn)思想、宣傳共產主義精神、中央的政策和抗日信念,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音樂。東北抗聯音樂旋律簡單,易記易唱,容易引起廣大官兵、人民群眾的共鳴,能充分調動人民的抗日情緒。而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其表達的側重點也會隨著時勢的變化而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九一八事變以后。從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打出建立“大東亞共榮”的口號,依靠著所扶持的偽滿政權,在東北地區(qū)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東北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東北各地人民自發(fā)地組成義勇軍,與敵人進行艱苦斗爭。與抗戰(zhàn)局勢相對應,這一時期的歌曲以講述九一八事變、控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祖國大好河山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等等內容為主,號召人們奮起反抗,投入戰(zhàn)斗?!毒乓话恕贰秳诠た唷贰墩f唱九一八》《民國二十年》《東北本是好地方》《五更嘆》《長白山松花江》《義勇軍軍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等作品便是當時的代表作品。這一時期是創(chuàng)作熱情最高漲的時期之一,著名歌曲《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至今仍是藝考常見的備考曲目。
1932年初。在深重的民族危機前,中國共產黨東北地區(qū)黨組織號召廣大人民團結起來,派遣大批干部到東北地區(qū)。1932年初,在黨的領導下,東北的抗日武裝逐漸形成體系,在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勝利,東北抗聯音樂也進入了創(chuàng)作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抗聯歌曲內容緊隨戰(zhàn)局,如抗聯領導創(chuàng)作的軍歌《參加抗日聯軍歌》《義勇軍歌》等。此外,也還有宣傳反日情緒的《兒童抗日》《反日四恨》《全民抗日》《趕走日寇過團圓》《反日歌》《一致團結打日本》等;也有支持抗聯軍隊的《投奔抗聯扛起槍》《快去把兵當》《送郎上前線》等;還有表達愛國主義思想的《推翻“滿洲國”歌》《反侵略》《報我國仇》《省下倆錢救中國》《十大勸》等。
七七事變前后。七七事變前后,由于抗聯斗爭進入了較為困難的時期,再加上敵人的瘋狂掃蕩和鎮(zhèn)壓,使抗聯斗爭和抗聯歌曲的創(chuàng)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此時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內容卻進入了更為豐富的狀態(tài),成為了抗聯戰(zhàn)士的精神食糧,為戰(zhàn)士們輸送源源不斷的戰(zhàn)斗勇氣。這一階段,抗聯將領傷亡較重,因此這一時期的歌曲以歌頌抗日英雄為主,如《抗日聯軍真英勇》《抗日八月小唱》。此外,由于敵人的瘋狂掃蕩,抗聯轉入了游擊模式,因此也出現了不少歌頌游擊隊的歌,如《四季游擊歌》《游擊隊歌》等。最著名的《露營之歌》也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撤入蘇聯境內時期。1942年8月,在日軍殘酷的圍剿下,東北抗聯損失巨大,生存條件持續(xù)惡化。為保存實力,東北抗日聯軍化整為零,分批次遷至蘇聯遠東地區(qū),只留有少數部隊如星星之火般輾轉山林之間繼續(xù)進行游擊戰(zhàn)。但抗聯歌曲創(chuàng)作的腳步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只是數量大為減少,以宣傳黨的政策為主,如《勝利歌》《反日統一戰(zhàn)線歌》《國共合作紀念歌》等。
(2)東北抗聯音樂作品體現的精神實質
抗日戰(zhàn)爭伊始,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這一時期的《九一八》《勞工苦》等歌曲表達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憤怒和哀怨。隨著各地抗日武裝逐漸壯大,東北抗日聯軍漸成規(guī)模,工人、學生、農民、民主人士、愛國將領都自發(fā)地加入到抗戰(zhàn)之中,形成了有力的抗日救亡力量。這一時期的《參加抗日聯軍歌》等歌曲反映的就是當地民眾積極參軍報國的場景。
七七事變前后,面對敵人的瘋狂掃蕩,抗日戰(zhàn)爭逐漸轉為地下斗爭,抗聯戰(zhàn)士在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下仍要堅持戰(zhàn)斗,餐風飲雪,露宿于山林之間是家常便飯。但頭可斷、血可流、民族精神不能丟。在艱苦卓絕的生存環(huán)境中,抗聯戰(zhàn)士仍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如《露營之歌》等歌曲,便記錄了抗聯將士當時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戰(zhàn)斗風貌和英雄氣概。
至1942年前后,抗日戰(zhàn)爭已進入勝利前期,勝利的戰(zhàn)果在不斷擴大。此時抗聯部隊的戰(zhàn)線政策轉化為對偽軍的分化、瓦解、教育和爭取。在這一階段,《勸夫回頭》《勸滿洲士兵歌》等歌曲在策反和說服偽軍的思想斗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偽軍中有相當一部分對國家、民族是有感情的,加入偽軍只是迫于形勢和生計。因此說使用此類作戰(zhàn)方式,無論是在瓦解偽軍心理防線,還是動搖其思想上都起到了十分有效而針對性的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自創(chuàng)建初始至抗戰(zhàn)勝利,東北抗日聯軍轉戰(zhàn)在白山黑水之間,保衛(wèi)山河、護衛(wèi)人民,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愛戴。他們和抗聯戰(zhàn)士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自發(fā)地為戰(zhàn)士送醫(yī)送糧、洗衣做飯,甚至為戰(zhàn)士打掩護、傳敵情。《做鞋送抗聯》等作品,主要表達的就是當地群眾對抗聯戰(zhàn)士的支持和擁護,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了抗聯歌曲的影響力。
通過低年級階段理論課上教師對相關知識的講授,學生已基本了解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的產生背景和精神實質,到了二三年級,便可以在作曲、和聲等應用實踐課中,對教師講授過的東北抗聯音樂作品進行改編。既可以采取將教師改編的作品作為樣本、對逐個改編的旋律或和聲的點進行分析的方式,也可以將歌曲分成若干小部分,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方式,將學生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改編,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理論應用實踐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最終起到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目的。
(1)選曲要點
選擇一首適合傳播的音樂作品,主要標準在于該作品能否創(chuàng)造預期的情感價值,以及是否具備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價值,并可以經過專業(yè)的改編使其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東北抗聯音樂作品自身就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情感基礎,較為適合傳播。另一方面,東北抗聯音樂屬于民間音樂的一種,具有民間音樂口口相傳、朗朗上口、易于傳播等藝術特征,其藝術價值毋庸置疑。東北抗聯音樂口口相傳的傳播過程中,又凝結了各個傳播者的加工、篩選和改編,是所流傳地區(qū)的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故而許多抗聯音樂作品都沒有具體的詞曲作者,是廣大喜愛抗聯音樂作品的人民集體智慧的成果,其本身就具備了改編的特性。
盡管東北抗聯音樂作品具備了情感價值、藝術價值和改編價值,但通過前期先行研究即可發(fā)現,如今在開展這項研究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流傳下來的曲譜較少,且其創(chuàng)作時多數都是在已有的曲譜基礎之上進行重新填詞,因此很多歌曲歌名及歌詞內容雖有所不同,但是所選取的旋律卻同出一轍。二是音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或改編要求改編者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創(chuàng)作專業(yè)能力,具備專業(yè)的作曲及配器知識,以保證改編出的作品兼具流傳性和合理性,使其在保留原曲意境的同時,煥發(fā)出新時代所賦予的新特征。
綜上,在選曲時,我們應該注意選擇那些創(chuàng)作者或創(chuàng)作背景信息必須較為全面、史料記載內容也較為全面詳細的歌曲,這樣的歌曲更容易收集,也有更多史實資料為分析歌曲背景給予借鑒和參考。同時,對于收集來的曲譜,我們在選擇時應主要把握如下三個要點:一是具有一定代表性;二是詞作者為東北抗日聯軍中擔任重要職務的抗聯英雄;三是歌曲篇幅較長或旋律性較好。
(2)確定改編方向
東北抗聯音樂誕生于水深火熱的東北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口口傳唱于白山黑水之間,帶有濃郁的戰(zhàn)爭色彩和極具東北特色的旋律線條。因此,無論進行何種形式的改編,作品主方向和基調不能變,即:傳承愛國主義精神、體現東北抗聯特色。東北抗聯音樂原作多為固有曲調,如著名的《露營之歌》就是古曲《落花調》填詞而來。在大的改編方向已確立的情況下,針對不同時期的作品,可以賦予其不同的旋律特征及演奏音色的變化。如《露營之歌》之類展現抗聯戰(zhàn)士英勇氣概的歌曲,改編時可選擇采用更具感染力的樂器和和聲效果來展現恢宏的氣勢;《永不忘英雄楊靖宇》之類緬懷抗聯戰(zhàn)士的歌曲,便適合采用相對深沉且低回的樂器音色來表達哀思。
(3)改編形式
基于前期文獻分析可知,目前國內對于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多為理論研究,可以借鑒的實踐成果較少。依據本人同名課題實踐經驗來看,上述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的最佳改編方式為:一是在原有簡單曲譜的基礎上使用民族器樂進行演繹,力爭用民族樂器自帶的民族屬性去增加和渲染作品要表達的民族情懷;二是以民族器樂重奏或合奏的方式為主,適當增加和聲,并適當利用多聲部輪奏、變奏、齊奏的方式體現層次,也可視內容需要將部分獨唱聲樂作品改為重唱;三是為達到更好的舞臺表演效果,展示的方式應以民族管弦樂團演奏為主,因此所改編的樂曲總譜可選擇以簡譜(數字譜)的方式呈現。
藝術實踐是藝術類專業(yè)特有培養(yǎng)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實踐課程,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yǎng),檢驗學習成果,增強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互促互補,在實踐中磨煉專業(yè)技能、啟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推動各專業(yè)相互學習交流,從而使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質量得到整體提高。而舞臺演出是將抗聯音樂作品融入高校音樂專業(yè)藝術實踐課堂的最佳模式。在日常排練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教師對作品表達意境的講解,學生會逐漸加深對于歌曲創(chuàng)作歷史背景的了解,并為點燃其愛國主義熱情、傳承民族文化的信念打下基礎,同時在與樂隊的磨合中,尋求演奏技藝的提升;演出時,學生化身表演者,將所學所感以藝術形式呈現出來,無疑是又進行了一遍深刻的愛國主義洗禮,也是一次對自身專業(yè)學習成果的檢驗。同時,學生作為表演者,還能和觀眾之間形成雙向互動與交流,比起教師單純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和交流,舞臺藝術實踐的方式可謂是一舉多得。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常寫常新的主題。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2014年)在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如火如荼發(fā)展的今天,在建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于高校教學科研工作者心中的今天,搶救挖掘當地社會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了地方高校教學科研工作者新的歷史使命。在相關音樂史、革命史理論指引下,從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傳承東北抗聯文化的角度,宏觀地對壯麗輝煌的東北抗聯音樂作品的精神實質、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分析,并最終落實到藝術實踐教學活動之中,在高校大學生藝術團、民樂團、合唱團、管樂隊進行宣講;在形成良好的氛圍后對東北抗聯歌曲的旋律進行分析,將其改編為適合排練及演出的藝術表演形式,在五四運動、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等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節(jié)日里,在大學校園、中小學校園、社區(qū)、各類文化休閑場所、省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地點,唱響或奏響來自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之上的東北抗聯音樂作品,傳承弘揚東北抗聯文化。這是高校音樂專業(yè)在課程思政中的一次大膽實踐,也是民族文化能夠更健康地得以傳承的一種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