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榮 權
老子,名耳,又稱老聃,生活在春秋中后期,陳國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長期在東周時期的洛陽做官,曾為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國家圖書、檔案。相傳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經(jīng)拜見過老子,并向他請教關于“禮”的學問。老子后來西行前往秦地,最后不知所終。著有《道德經(jīng)》一書,又稱為《老子》,其學說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道家、法家、陰陽家及秦漢的黃老之學都產(chǎn)生了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妒酚洝酚小独献恿袀鳌罚珒热葺^為簡略,加之其他史籍對老子生平的記載也很少,所以后代史學界關于老子的出生地一直都存在爭議。結合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并通過實地考證,我們認為老子故里的具體位置應當在今天渦河北岸的周口市渦北鎮(zhèn)和亳州市譙城區(qū)安溜鎮(zhèn)之間,而位于渦河南岸的周口市鹿邑縣東部的太清宮一帶是后人祭祀老子之處,而非老子故里。
關于老子出生之地,史學界歷來存在著爭議,主要觀點有三種:一是老子是河南鹿邑縣(楚國苦縣)人,二是老子為安徽渦陽人,三是老子為安徽亳州市譙城區(qū)牛集鎮(zhèn)人。尤其是前兩種觀點學術界一直爭執(zhí)不下,于是關于老子故里之爭就成了老子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焦點問題。
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司馬遷,他在《史記·老子列傳》中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盵1]1650苦縣,原屬陳國,楚滅陳之后,陳地為楚所有,楚人在此設縣。《史記正義》引《朱韜玉札》及《神仙傳》云:“老子,楚國苦縣瀨鄉(xiāng)曲仁里人。”[1]1650《史記集解》引《括地志》云:“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縣也?!庇忠短档赜洝吩疲骸翱嗫h城東有瀨鄉(xiāng)祠,老子所生地也。”[1]1651歷史上有兩個谷陽縣:一在今安徽固鎮(zhèn)谷陽城,為西漢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所設,屬沛郡(治今淮北市相山)。二在今河南鹿邑縣東,春秋時期為苦縣,東晉咸康三年(337年)更名為父陽縣,北魏又更名為谷陽縣,治今河南鹿邑縣東。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到谷陽縣的瀨鄉(xiāng),祭拜老子,因為“玄元皇帝老子”生于此地,故將其地改為真源縣。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二十三《陰溝水》條中也有鹿邑與老子的相關資料:
持老子是安徽渦陽人觀點的,以楊光等為代表。楊光曾作《老子生地考辨》一文,認為:“老子是宋相人,生地在今安徽渦陽縣閘北鎮(zhèn)鄭店村天靜宮。老子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問過禮。他常往來于今渦陽、亳州、鹿邑等地居住、講學,以上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遺跡?!盵3]50楊光之所以否定舊說而斷定老子是渦陽人,其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東漢邊韶《老子銘》說老子是楚相縣人,實則老子是宋國的相縣人,即今安徽渦陽人,具體地點就在縣西北五公里的天靜宮。
其二,老子姓老,春秋時期只有宋國有老氏。
其三,《莊子·天運》有孔子南之沛見老子的記載,可見老子為沛之相人。
其四,渦陽的天靜宮位于武家河入渦處,這里有很多古代遺跡,如天靜宮中有九龍井,老君殿東邊有白林,其中有老子生母及其外祖父、外祖母墓。
其五,天靜宮東兩公里處有尹喜墓,按《史記》等記載,老子出關曾遇尹喜,尹喜讓老子寫作《道德經(jīng)》,兩人就成了師徒,“尹喜不忘師恩,后遂來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即葬于此,永遠守護老師誕彌之地”。由此證明這里不僅是老子的生地,也是老子死亡之所。
其六,唐高祖李淵時期,朝廷曾大舉尋找老子的故里,結果找出了三個地方,“一名東太清宮,一名中太清宮,都在渦陽境內;一名西太清宮,在今鹿邑境內。準諸三占從二之言,已可斷為確在渦陽”。
其七,據(jù)《水經(jīng)注》等記載,老子生地相縣和太清宮應在渦河的北岸,但現(xiàn)在鹿邑及其太清宮都在渦河的南岸,而渦陽的天靜宮正好在渦河北岸,所以“老子生地非渦陽莫屬”。
其八,據(jù)《水經(jīng)注》載,老子生地太清宮在谷水入渦處,但今天的鹿邑并沒有谷水入渦的地方,也沒有別的河流進入渦河。而渦陽的天靜宮正處在武家河入渦水處,武家河就是古代的谷水。
其九,從文獻記載特別是清代《亳州志》的記載來看,渦陽的天靜宮比鹿邑的太清宮規(guī)模要大得多,所以這里應當是老子出生地。
除此之外,陳橋驛也認為《水經(jīng)注》中的谷水就是渦陽以北注入渦水的武家河[4]。李言敏、李光利[5]、鮑遠航[6]等都持這種觀點。
詹石窗、顧宗正《老子“籍貫和誕生地”之爭史考》認為,按照《水經(jīng)注》記載,谷水穿越古苦縣故城即唐代真源縣故城,谷水即今天的惠濟河,而苦縣故城就在今亳州古城西、渦河北,“剛好與今亳州市譙城區(qū)牛集鎮(zhèn)安家溜集西側的安家溜故城遺址相吻合”。所以,老子出生的苦縣應當在牛集鎮(zhèn)附近[7]。
結合以上三種觀點來看,我們認為第一種觀點較為符合歷史記載,也更加客觀;第三種觀點雖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值得商榷;第二種觀點卻十分牽強,楊光先生《老子生地考辨》[3]所列的九條證據(jù)都經(jīng)不起推敲,理由如下。
其一,秦漢時確實在安徽置有相縣,但其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南、淮北市西北,與渦陽相去甚遠,可以說這個相地與渦陽沒有任何關系,而相反,相縣在鹿邑一帶卻有諸多文獻資料可以證明,如漢代邊韶《老子銘》云:“老子姓李,字伯陽,楚相縣人也。春秋之后,周分為二,稱東西君。晉六卿專征,與齊楚并僭號為王,以大并小。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賴鄉(xiāng)之東,渦水處其陽。其土地郁塕高敞,宜生有德君子焉?!盵8]《寰宇記》等也說相縣在瀨水的東邊。
其二,說老子姓老,而春秋時期只有宋國有老氏,所以證明老子是宋國人,由此也證明老子是渦陽人。我們姑且不說老子到底是姓“李”還是姓“老”,即便是姓“老”,也不能就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凡是姓老的都必須出生在渦陽。
其三,《莊子·天運》確實有“孔子南之沛”見老子的記載,但也不能證明他就是“沛之相人”,因為史料還記載孔子曾在洛陽見老子,我們也不能說老子就是洛陽人。
其四,渦陽天靜宮有很多和老子有關的遺跡,也不能作為證據(jù)。由于傳說或其他原因,很多地方都會有同一歷史名人的遺跡,如黃帝、炎帝、伏羲、女媧等人的遺跡遍布各地,但不能說這些地方都與他們有關。天靜宮中的九龍井、老子生母及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墓則多具傳說成分,缺乏史料依據(jù)。
其五,關于尹喜墓則更不可信。按相關文獻記載,尹喜可能屬于道家,也與老子相識,但兩人是否是師徒關系尚未可知,老子葬在何處也沒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記載。渦陽一帶的地方志記載這里有尹喜墓應當是因為這里有天靜宮從而附會而來。
其六,說唐代有三個太清宮,其中兩個在渦陽,只有一個在鹿邑?!皽手T三占從二之言,已可斷為確在渦陽”,這更不科學,歷史史實不可能簡單地用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方法,如果這樣,豈不是成了“說多了就成真的了”?
其七,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老子故里在渦河北岸,但鹿邑及其太清宮都在渦河的南岸,所以與史不合。這條證據(jù)倒是切中要害,但仍然不能因為渦陽在渦水北岸,所以就認為是老子生地。
其八,據(jù)《水經(jīng)注》載,老子生地太清宮在谷水入渦處,而鹿邑北部沒有河流入渦,所以不符合《水經(jīng)注》的記載,但是渦陽北部有一條河叫作武家河,從渦陽入渦,武家河也就是古代的谷水。這條推論屬于“由果尋因”“本末倒置”,因為《水經(jīng)注》言谷水入渦處是老子故里,于是作者就在渦陽附近找河流,不管它是不是谷水,但只要它從這里入渦,就一定是谷水。作者卻忘記了《水經(jīng)注》中所記載的谷水走向及谷水與老子故里的關系,《水經(jīng)注》說得十分明白,谷水從苦縣縣城穿過注入渦水,然后渦水向東才到安徽亳州境內。如果要找谷水,也應當在鹿邑縣北部找,不應在渦陽找。
其九,因為清代渦陽的天靜宮比鹿邑的太清宮大,就確定渦陽為老子故里更站不住腳。同類建筑群,后建的有很多都超過前建的規(guī)模,所以要確定天靜宮和太清宮哪個是老子故里,應當考察哪一個最早建立,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關于第三種觀點,認為老子故里在亳州的牛集鎮(zhèn),從學術上來說還是比較謹慎和客觀的,但是,這種觀點建立在《水經(jīng)注》中的谷水就是今天的惠濟河這一前提條件之下,而且還要考慮古代谷水(惠濟河)是否經(jīng)過牛集鎮(zhèn)?!端?jīng)注》記載谷水走向時說道:
谷水首受渙水于襄邑縣東,東逕承匡城東。
谷水又東南逕己吾縣故城西。
谷水又東逕柘縣故城東。
谷水又東逕苦縣故城中。
谷水又東逕賴鄉(xiāng)城南,其城實中,東北隅有臺偏高。
渙水,古水名,它從今天的河南開封縣流經(jīng)杞縣、睢縣南、柘城入安徽境,以下即今天的澮河??梢姽人蜏o水在襄邑縣(今河南睢縣西)原本是同一條河流,在襄邑縣東一分為二。谷水從今天睢縣西,向東南過己吾縣故城西(寧陵縣西南二十里),然后一路向南經(jīng)過柘城縣東,再向東南穿過苦縣故城中間,到達賴鄉(xiāng)城南而流入渦河。今天的惠濟河也是渦河的支流,源于開封市北,東南流經(jīng)杞縣、睢縣、柘城,至鹿邑東部進入渦河。惠濟河本為宋、元時期黃河奪淮入海的故道,清乾隆間因為堵塞而對它進行疏浚,并賜名為惠濟河。比較《水經(jīng)注》中所載谷水與今天的惠濟河的走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并非同一條河流,因為惠濟河從開封向南經(jīng)睢縣西、柘城西向南流入渦河,而谷水卻是從睢縣西向東南經(jīng)柘城縣東再向南流入渦河。從上對比來看,至少在柘城縣境內,它們絕對不是一條河流,因為谷水經(jīng)柘城東,而今天的惠濟河則過柘城縣西。谷水到底是今天的哪一條河流?這樣一條流域較廣、流程較長的河流不會憑空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今天與谷水位置很近的另一條河流惠濟河為什么沒有出現(xiàn)在《水經(jīng)注》里?這兩條河流又是什么關系呢?
我們認為《水經(jīng)注》中的谷水雖然不是惠濟河,但是這兩條河流卻有一定的關系。很可能在唐代之后,由于黃河多次泛濫,奪淮入海,侵占了原來的谷水河道,今天河南寧陵縣、柘城縣境內的廢黃河故道應當就是《水經(jīng)注》中提到的谷水的一個部分,而今天的惠濟河匯入谷水下游,奪了原來谷水的河道,至此,原谷水名稱消失,并為清代的惠濟河所取代。
如果谷水(惠濟河)下游走向沒有發(fā)生變化,且谷水入口處也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那么谷水(惠濟河)不可能經(jīng)過牛集鎮(zhèn),換言之,牛集鎮(zhèn)也不可能是被谷水穿越的古代苦縣故城,所以老子故里應當不在牛集鎮(zhèn)一帶。
我們認為《史記》所說老子是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這一觀點不容輕易否定,老子故里在今天鹿邑縣一帶也是可信的,但是它的具體位置卻在渦水北岸而不在南岸的太清宮一帶。
關于老子故里在鹿邑一帶,見諸較早的各類文獻,斑斑可據(jù)。司馬遷《史記》明確說老子出生在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先秦的苦縣在今鹿邑縣城北部?!逗鬂h書·桓帝紀》載,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到苦縣去祭祠老子,并建老子祠,同年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到苦縣,再祠老子,陳相邊韶奉詔撰《老子銘》立碑紀念。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在論述渦水時記錄了今鹿邑東北部一帶的老子廟、李母廟、李母冢等古跡以及老子出生地瀨鄉(xiāng)的具體位置。在唐朝,因為李唐皇室認為李姓出自老子李耳,所以唐高宗于乾封元年二月到亳州、幸瀨鄉(xiāng)而祭祠老子,并追稱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又改老子故里谷陽縣為真源縣。從此來看,至少在宋代以前,絕大多數(shù)典籍都視老子為鹿邑人。只是在唐代以后,由于渦陽有天靜宮(原為天凈宮),祭祀老子,地方志才將渦陽附會成老子的故里。
當然,我們并不認為老子故里就在今天鹿邑縣城東十余里的太清宮,而是在今天鹿邑縣城東北部的渦水北岸的周口市渦北鎮(zhèn)和亳州市譙城區(qū)安溜鎮(zhèn)之間的這一區(qū)域。
要確定老子故里,《史記》和《水經(jīng)注》的相關記載無疑是最重要的史料。《史記》云老子生于楚苦縣厲鄉(xiāng),《水經(jīng)注》說渦水過廣鄉(xiāng)城北、東經(jīng)苦縣西南、東南屈經(jīng)苦縣故城南、東北屈至賴鄉(xiāng)西,再向東流至賴鄉(xiāng),谷水在此也注入渦水中,渦水北經(jīng)老子廟、李母廟,老子廟在南,李母廟在北且緊鄰渦水南岸,老子就出生于曲渦間(渦水轉彎之處),之后渦水又曲折向東經(jīng)過相縣故城南?!妒酚洝反_定了老子故里的大致范圍,而《水經(jīng)注》則標識了老子故里的具體位置。由于古今地名的變化、行政區(qū)劃設置的沿革,使得有些行政區(qū)及故城遺址不甚明確,需要我們通過研究來確定它的位置。
老子的故里有幾個重要地理坐標,即渦水、谷水、苦縣故城、賴鄉(xiāng)、老子廟。
一些學者認為如果可以確定苦縣故城或賴鄉(xiāng)城就可以確定老子故里的位置,但是卻走入了誤區(qū),因為老子并非一定出生在苦縣或賴鄉(xiāng)城中,所以《史記》中的“曲仁里”并不等于苦縣故城,也不等于賴鄉(xiāng)城,因為一個縣的范圍是比較大的。
《水經(jīng)注》言渦水過廣鄉(xiāng)故城(今天鹿邑縣城西郊)之后,先“東南屈”過苦縣故城南,又“東北屈”至賴鄉(xiāng)西,又繼續(xù)向北過老子廟東側,然后又“曲東”經(jīng)相縣故城南。老子就生在賴鄉(xiāng)城附近谷水與渦水交匯地不遠的渦水曲折轉彎處。如果今天的惠濟河就是古谷水的話,那么,老子故里就在今天的安溜鎮(zhèn)兩河口東邊不遠的渦河邊。我們實地考察今天渦河的河道,發(fā)現(xiàn)從北渦鎮(zhèn)一直到安溜鎮(zhèn)確實是渦河轉彎最多的地方,稱這一帶每一個地方為“曲渦”都名副其實。因為我們不能確定今天的古谷水被惠濟河奪道之后是否改變了入渦口,所以也不能明確指出老子所出生的曲仁里屬于今天的哪一個鄉(xiāng)鎮(zhèn),但老子故里在周口市渦北鎮(zhèn)和亳州市譙城區(qū)安溜鎮(zhèn)一帶是沒有問題的。
今天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故里在周口東部渦水南岸的太清宮鎮(zhèn),實則不然,因為無論苦縣故城、賴鄉(xiāng)城還是相城,甚至包括老子廟、李母廟都在渦水之北岸而非南岸??梢哉f明,今天所見的太清宮應當不是最早的祭祀老子的地方,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老子廟、老子祠都建立在渦水北岸,這里才是老子的故里。有學者解釋說,太清宮之所以在今天渦河南岸主要是因為渦河河床北移,元代前今鹿邑、太清宮、苦縣都在渦河的北岸,元代以后由于渦河北移,才使今天的鹿邑、太清宮到了渦河的南岸。如劉龐生《老子故里生地新考辨》說:
元代后,渦河河床苦縣至相故城段北移,今鹿邑、太清宮處于渦河南岸;今亳州、義門鎮(zhèn)古城父遺址,仍在渦河南岸。說“春秋時苦縣、相故城在渦河北岸,今鹿邑在渦河南岸,故老子故里不在鹿邑”的根據(jù)不能成立。時易河移是也。[9]
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水經(jīng)注》說渦水經(jīng)廣城鄉(xiāng)北,無論這個廣城鄉(xiāng)是在鹿邑縣西郊或就是鹿邑縣城,它都處于渦水南岸,與《水經(jīng)注》所記載的方位相合?!端?jīng)注》又說渦水過苦縣南,可見苦縣故城處渦水北岸,不可能是今天的鹿邑縣城,也不會在南岸的太清宮附近。
綜上所述,老子故里之爭應當建立在理性的學術探討基礎之上,而不應當在沒有可靠的證據(jù)情況下斷然否定歷史文獻記載,更不應當為了地方文化建設或單純地獲取歷史名人效應而不顧歷史事實生造各種證據(jù)否定歷史。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老子故里應當在楚苦縣,具體位置在周口市渦北鎮(zhèn)和亳州市譙城區(qū)安溜鎮(zhèn)一帶的渦水北岸附近,渦河南岸的太清宮是后人重新建立的祭祀老子之處,而非老子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