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雅雯
高階思維能力指發(fā)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在教學目標中表現(xiàn)為分析、綜合、評價與創(chuàng)造等,主要指創(chuàng)新能力、決策力、問題解決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等。由于高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跳躍性較強,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須全面培養(yǎng)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滿足知識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使其形成新時期的關鍵能力。
高階思維是相對低階思維而言的,兩者在思維層次上是遞進關系,前者需要建立在后者的基礎上,后者的靈活運用推動前者的形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須合理制訂教學計劃,以記憶、理解、應用的低階思維為切入點,指導學生通讀課文,記憶主要內容,理解基本含義,學會應用常用的閱讀技巧,訓練他們的綜合思維,為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作鋪墊(吳蘭青 2019)。
以北師大新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2 Sports and Fitness的Lesson 1 The Underdog閱讀教學為例,文本主要介紹了一名叫作保羅(Paul)的學生在?;@球隊的故事,通過后天努力彌補先天不足,最終在學?;@球隊立足。教師先指導學生快速通讀全文,借助關鍵詞以理解文章大意為基礎找出段落主題句,完成以下讀前問題:“Who was his favorite player?How tall was he?And how tall was his favorite player?What team was he on?How was he treated by the coach?What kind of player was he on the team?”接著,教師帶領學生討論:“What is an underdog?”重點解析underdog的含義,即“在比賽、競爭和沖突中被認為是處于劣勢的人”,輔助他們理解標題的含義。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合作閱讀,了解英語交際中如何表達與運動相關的話題,使其深入探討文章的主題與內涵,讓他們意識到先天的不足不代表后天的失敗,后天的努力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
針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而言,低階思維能力不僅是基礎,而且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學生通過常規(guī)閱讀就能形成良好的低階思維,不過發(fā)展高階思維是重中之重,因為常常有理解主旨大意的需求。對此,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圍繞具體文本與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極力發(fā)揮問題的導向作用,啟發(fā)學生不斷思考,使其通過分析、總結與評價慢慢靠近高階思維。這有助于學生對文章本質內容的研究,達到培養(yǎng)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黃嘉慧 2020)。
北師大新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Life Choices的Lesson 3 You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是一則新聞報道,講述大學生張?zhí)欤╖hang Tian)違背父母意愿,只身前往貴州偏遠山區(qū)支教的事情。教師先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思考問題:“Where is Zhang Tian from?Where did he go as a volunteer teacher?What did he decide to do after a year?”讓其有針對性地閱讀。由于題目難度不大,降低了閱讀難度,使學生初步了解每段段意,鍛煉他們理解文章表層含義的能力。接著,教師提出問題:“What are the reasons to be a volunteer teacher?What was the situation like when Zhang Tian arrived?What ways did he use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students and the villagers?”帶領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對比張?zhí)熘Ы糖昂髮W校、學生生活及村民生活的變化,使其在問題導向下沿著張?zhí)鞂χЫ糖楦泻蛻B(tài)度變化的兩條主線,探討人們對公益事業(yè)與志愿者服務的態(tài)度,讓他們熱愛和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且從中學會克服困難和與人交往等。
支架教學是借用建筑行業(yè)中使用的“腳手架”當作概念框架的比喻,本質上是利用概念框架作為學習中的支架,現(xiàn)已被廣泛運用至教育教學中。高中生正處于思維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僅靠個人很難形成高階思維。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應根據閱讀文本搭建學習支架,引領學生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過渡,使其以理解文本內容為基礎實現(xiàn)突破性發(fā)展,培養(yǎng)高階思維(甘麗 2021)。
北師大新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8 Green Living 的 Lesson 3“White Bikes”on the Road 主要介紹“白單車”這一共享單車事件。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共享單車的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支架和鋪墊語言,提出問題:“Are there shared bikes in your city?Do you know in which city the idea of the first shared bikes was born?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shared bikes?”組織學生結合個人認知與生活經歷自由討論,讓他們了解新課主題。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思考問題:“Why is Amsterdam called ‘the City of Bicycles’?How did the idea of‘white bikes’start?How has it been developing since then?”使其一邊分析和討論,一邊搭建“支架”,獲取阿姆斯特丹被譽為“自行車之城”的原因,將有關信息和聯(lián)系用“支架”呈現(xiàn)出來。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合作閱讀探討文章主題,繼續(xù)完善支架,使其總結“白單車”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影響共享單車發(fā)展的因素。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文本的總結與概括,而且要關注對細節(jié)的剖析,鼓勵學生敢于質疑。通常來講,細節(jié)剖析對學生突破閱讀文的重點、難點與疑點有重要作用,能使其高階思維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維與探究性思維得以有效培養(yǎng)。因此,在具體的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應帶領學生認真剖析課文細節(jié),使其通過質疑、探疑與析疑等途徑產生釋疑解惑的效果,真正理解文章主題,培養(yǎng)與發(fā)展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傅艷2020)。
以北師大新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6 The Admirable的Lesson 1 A Medical Pioneer閱讀教學為例,文本主要介紹了我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科學家屠呦呦的故事,介紹了她和她的團隊發(fā)現(xiàn)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的事跡。教師先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找出主題句,劃分段落和歸納大意,使其能夠運用所學詞匯與語言對課文進行復述,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同時幫助他們掌握定語從句的使用方法,區(qū)別和理解定語從句中關系代詞、關系副詞及介詞加關系代詞的情況。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著重分析閱讀文本細節(jié),如屠呦呦團隊利用中藥治療瘧疾的經歷,遇到的困難、挑戰(zhàn)及應對舉措,使其能夠讀懂細節(jié)信息且能理解閱讀中生詞的含義,并通過學習本課,了解我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歷史性時刻,讓他們懂得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離不開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學習偉人的拼搏精神。
思維導圖作為近些年來被廣泛用于課堂教學的一種新型工具,具有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功效,雖然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極具實效性。要想在培養(yǎng)高階思維能力的指向下更好地進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師可充分借助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將具體的課文內容以條理清晰、邏輯有序的思維導圖樣式呈現(xiàn)出來,一方面能夠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記憶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與邏輯思維,繼而提升其高階思維(鄭麗芳 2019)。
北師大新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Celebration的Lesson 3 Memories of Christmas講述的是關于圣誕節(jié)回憶的故事,作者回憶了與奶奶一起度過的上一個也是最后一個圣誕節(jié)。文章有兩條主線,均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明線敘述奶奶搬來以后的一些難忘的事,暗線描述圣誕節(jié)的節(jié)日習俗。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將中心關鍵詞確定為Christmas,第一遍略讀找出時間軸,即思維導圖的主干;第二遍瀏覽課文,分析討論每個時間點發(fā)生的具體事件,標記順序,梳理出奶奶的一些活動或行為,當作各個節(jié)點,指導他們一起完成對奶奶往事回憶的思維導圖。之后,教師引領學生依據所梳理和提煉的結構化知識,基于時間軸和具體排序方式,重組課文中的固定搭配或語言表達方式,談論作者對奶奶圣誕節(jié)的回憶,使其內化所學語言知識,培養(yǎng)高階思維。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局限于固有的教材內容遠遠不夠,還要適當拓展閱讀教學范圍,科學引入一些課外資源,目的是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上應圍繞文章主題拓展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與思維空間,提倡他們自由討論、勇敢發(fā)言,加深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使其高階思維得以顯著增強(儲開宏 2019)。
以北師大新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4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Lesson 3 Internet and Friendships為例。本堂課的課文是The Internet Harms Friendship,主要介紹了網絡時代下,網絡是否會對友誼產生影響,羅伯特(Robert)和凱茜(Cathy)在博客中分別闡述各自不同的觀點。教師先帶領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觀點,梳理議論文的文本結構,包括關聯(lián)詞的使用、主題句與支撐論據之間的關聯(lián)等,讓他們能夠辨識支撐論點的五種常見方法——引用權威、常理判斷、舉例證明、對比比較、使用數據。接著,教師設置開放性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ternet?What role does it play in making friends?Is making friends online harmful or beneficial?How will you use the Internet to make friends?Or something else?”組織學生圍繞網絡、交友等熱門話題展開自由討論,再次對文中觀點進行分析與評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與建議,使其多角度、辯證地看待網絡對于友情的影響,積極思考且深刻理解人與科技的關系。
總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須深刻意識到培養(yǎng)高階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以教材中固有的文本為立足點,科學、合理地制訂閱讀教學計劃,靈活調整教學進度與方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評價、批判、創(chuàng)新等高階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英語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