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愷悅
(黑龍江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雙語文化意識簡稱“雙文化”意識,它包含兩個層面的內(nèi)涵:即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在語言層面,具備雙語能力的人可以流利地運用兩種語言滿足交際的需要,但多數(shù)人對第二語言的運用和接受僅僅停留于“表層交際”層面,對其所依附的文化未必會持認同觀點。而“雙文化”,是指在熟練運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的基礎上,對其文化也持有認同、理解和尊重的態(tài)度。國際中文教師“雙文化”意識,即指其在掌握中國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對赴任國的語言和文化也可以較為輕松的理解和接受,能夠利用自身“雙文化”知識和能力研究和克服兩國文化差異,在理想的課堂氛圍中開展?jié)h語教學,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見,“雙文化”意識是國際中文教師和預備教師志愿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與核心素養(yǎng)。
2011年4月,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簡稱“語合中心”)制定《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培訓大綱(試行)》,并委托部分高校對志愿者進行集中崗前培訓。以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xiàn)為時間節(jié)點,志愿者培訓轉向線上進行,線上培訓方式能夠規(guī)避線下培訓對于授課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志愿者崗前培訓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縮短在赴任國的適應期,還可以提高志愿者在赴任國的生活體驗,保持志愿者隊伍的穩(wěn)定性,降低志愿者的離任率。
1.“雙文化”意識培訓時間不足
以語合中心2021年12月14日發(fā)表的函件《關于組織招募2022年韓國中小學志愿者項目報名》為例,培訓時長為一個月。而培訓內(nèi)容共計300課時,包括十小類(志愿服務與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與管理、教學觀摩與實踐、現(xiàn)代教育技術、當代中國國情與文化、中華才藝、能力拓展、涉外教育、赴任指導以及赴任國語言)。其中“赴任指導”主要是通過向志愿者介紹赴任國的基本情況、風俗禁忌、外交政策與涉外禮儀、外事紀律以及赴任國概況等方面來培養(yǎng)志愿者的“雙文化”意識。但“赴任指導”這一模塊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所分配的培訓時長僅有22課時,占比7.3%;而其考核標準也以PPT分享為主要方式,志愿者幾乎無法真實的了解赴任國特點和習慣。梁海和李暢在調(diào)查當中表示:“很多志愿者在時長為一年的任期里,可能需要利用一半以上的時間克服‘雙文化意識’不足所帶來的問題,不利于教學工作和生活?!?/p>
2.培訓內(nèi)容的針對性不夠
志愿者教師隊伍中有許多非本專業(yè)背景的教師,盡管在赴任之前所有的志愿者都會接受孔子學院安排的統(tǒng)一培訓,但卻并沒有把不同專業(yè)背景的預備志愿者加以區(qū)分,而是和所有赴任該目的國的預備教師一起接受統(tǒng)一的赴任前培訓。這樣“一鍋端”的培訓模式?jīng)]有針對性,無法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也不能解決各自所存在的問題。針對這部分“特殊”的志愿者群體,他們的優(yōu)勢和劣勢都很明顯:比如小語種專業(yè)出身的教師就擁有出色的雙語能力,在赴任國任教時很少會遇到因語言障礙帶來的交際困難,但其劣勢是相關對外漢語教學基礎知識以及“雙文化”意識薄弱。而有著國際中文教育背景的志愿者教師在教學實踐、教學管理等方面有著比較成熟的基礎,但與非本專業(yè)出身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相比,本專業(yè)出身的教師存在的問題除了“雙文化”意識薄弱之外,其雙語能力也是減分項。
1.合理利用網(wǎng)絡教學資源
對于國際中文教師來說,掌握足夠的多元文化知識是必要條件。文化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預備教師志愿者應該積極主動地培養(yǎng)自己的“雙文化”意識。用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本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把握好學生時代寶貴的時間,盡可能地擴充中國和世界文化常識的知識儲備。同時,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內(nèi)容豐富且獲得渠道便利,能夠為國際中文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材料。
因此,應該充分地利用數(shù)據(jù)時代帶來的便利,合理利用網(wǎng)絡教學資源,定期的瀏覽一些在權威網(wǎng)站上所分享的內(nèi)容來擴充自己的“雙文化”知識。例如,“中文聯(lián)盟”官方網(wǎng)站下設的“中外文化差異案例庫”“教學資源案例庫”,其中有很多實際案例都很具有典型性。面對網(wǎng)絡資源中海量的信息,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在尊重知識產(chǎn)權的前提下,漢語教師根據(jù)語言要素、所用教材和學習任務對資源進行整合重組,才能充分的利用網(wǎng)絡資源補充教學材料。要保持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不斷地擴充自己的“雙文化”知識。
2.建立多元文化價值觀,持開放態(tài)度對待文化差異
漢語教師志愿者只有在了解中外文化異同的基礎上,才能夠順利地開展教學。要了解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文化交際規(guī)約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對于一種文化所產(chǎn)生的刻板印象往往來源于定型觀念,這種觀念往往會對學習者產(chǎn)生負面影響。漢語教師志愿者應在承認和尊重文化多元性和相對性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yǎng)開放、包容、多元的第三空間知識和思維視角,通過克服偏見、修正固見思維,從否定和弱化文化差異的階段走向適應和整合文化差異并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的階段。
1.有針對性地施以崗前培訓
上文提到,志愿者教師隊伍素質良莠不齊。筆者建議在培訓時,能夠將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教師進行科學、合理化的分類,針對兩類教師,因材施教地施以培訓。如針對本科以英語為本專業(yè)的預備漢語教師在做赴美任教培訓時,就可以適當縮減其在語言培訓上的時間,利用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盡可能地分配在教學技能、教學操練和中美文化知識的補充上。培訓結束后,考核通過的預備教師才能加入到正常的赴任隊伍中去。
2.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
筆者認為可以利用線上教學時間靈活、可反復觀看、節(jié)約成本等方面的優(yōu)點,延長志愿者教師在“赴任國文化和習俗”模塊的培訓時長。以上半年派出志愿者的韓國為例,可以適當?shù)靥崆爸亮鶄€月完成次年上半年志愿者選拔。然后將預備教師志愿者分組管理,利用現(xiàn)有釘釘、騰訊會議、zoom等線上會議軟件,提前與赴任國及所分配學校的帶教老師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具體來講,可以采用前期線上觀摩學習、聽課記錄以及帶教老師指導的方式,在次年正式的志愿者培訓之前,給預備志愿者教師提前灌輸“雙文化”知識和意識,讓預備志愿者先深入感知和了解漢語課堂及授課對象的特點,然后再完成后面的模擬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赴任國在職教師與預備教師志愿者之間形成“一對N(小于5)”的帶教制度,帶教老師并不需要額外負責預備志愿者試講方面的培訓,只需要對其所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每次上課的時候允許志愿者教師來聽課,讓其作為助教協(xié)助教師完成課堂教學。同時佐以技能學習、技能觀摩、技能評鑒、技能操練以及技能改進的“五步法”對培訓效果加以鞏固,這樣既能夠鍛煉前任志愿者教師的帶教能力,又能讓預備志愿者教師提前做好赴任準備,同時又不會增加語合中心崗前培訓的經(jīng)濟負擔。
3.添加志愿者崗中培訓環(huán)節(jié)
志愿者教師來到赴任國所分配的學校正式上崗之后,并不意味著培訓就此結束。筆者認為對于志愿者新手教師的培訓應該貫穿始終,添加崗中培訓環(huán)節(jié),將崗中考核納入志愿者培養(yǎng)計劃當中。崗中培訓能夠在情感上和教學上為新手教師做好接引和鼓勵的準備,縮短跨文化適應期,引導其更迅速地進入授課狀態(tài)當中。鑒于此,筆者認為崗中培訓應該著重關注新手教師志愿者在社會文化領域和當?shù)貙W校教育領域的培養(yǎng)。
金瑩在其志愿者調(diào)查問卷中表示,在諸多困難選項中,語言交流和情感表達上的障礙是新手教師志愿者到崗后所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占比33.3%。[9]社會文化領域應涵蓋兩方面內(nèi)容:討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反映文化和教學的關系。筆者認為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作用與影響教師志愿者教學的因素相結合,對于志愿者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比如,可以在崗中培訓中開設“二語教學的社會文化語境”課程,課程主題包括:關注赴任國及世界各國的語言政策、對外漢語相關的文化問題,以及志愿者教師如何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有效地進行課堂管理、文化期望和文化變體的案例研究、文化認同的理論解釋、處理文化差異的教學方法等。
除此之外,志愿者崗中培訓學習還應以赴任學校日常的教學工作為基礎,引導新手志愿者時刻把握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然而,探索學校漢語教學的新視角,這在傳統(tǒng)培訓模式中往往被忽視。但是最有效和最有意義的學習經(jīng)歷往往發(fā)生在學校真實的課堂環(huán)境當中,新手志愿者可以直接從中找到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因此筆者建議,崗中培訓不要忽視“前輩效應”,即每個新手教師都應配備一個固定的帶教老師,實行綁定責任制,讓新手教師在剛來到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可以有所依靠,與帶教老師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針對新手志愿者教師來講,應該以崗前培訓為主,同時在學習中穿插進行崗中培訓,并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對志愿者施以培訓。如此便能有效緩解上文所提到的“雙文化”意識培訓時間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