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陽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研究歷史離不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如何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如何客觀地看待他們的歷史活動?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學術領域或普通的歷史研究的議題,也是關乎我們黨和國家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政治立場問題。對此,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都要以歷史事實為根據(jù),都要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帶來的危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出席紀念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誕辰周年座談會,以卓越的歷史認識,深刻闡明了關于如何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重大命題。我們要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嚴謹、科學、公正的態(tài)度認識歷史人物,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自覺樹立正確黨史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歷史人物評價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能夠客觀、公正地認識歷史人物提供了基本原則和指導方針,豐富和發(fā)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具有深刻的方法論意義。新形勢下,科學評價歷史人物應當遵循全面性、歷史性、辯證性的基本原則。堅持這些基本原則是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評價歷史人物應堅持全面性原則。堅持全面性原則是正確認識歷史人物的必要前提。因而,習近平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充分、全面地考察和分析了歷史人物的時代境遇、是非功過和歷史功績。
堅持全面性原則,一是要全面、深刻把握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境遇。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其中固然與毛澤東的主觀想法有關,但和當時復雜的國內(nèi)和國際形勢是密不可分的。二是要全面、客觀看待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評價歷史人物既要肯定其豐功偉績,也要指出錯誤以積累經(jīng)驗繼續(xù)向前邁進。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上指出:“毛澤東同志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獨立和振興、中國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1]54同時,對于領袖人物的失誤,習近平采取鄭重和嚴謹?shù)牧?,秉持著“敢于承認”“正確分析”和“堅決糾正”的科學態(tài)度,指出了毛澤東晚年走過的彎路。三是要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評價歷史人物的偉大貢獻需全面,不能管中窺豹。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大時期全面評述了鄧小平卓越的歷史功績,并從中國和世界的角度出發(fā),深刻指出:“鄧小平同志的貢獻,不僅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而且改變了世界的歷史進程。鄧小平同志贏得了中國人民衷心愛戴,也贏得了世界人民廣泛尊敬?!盵1]78以上這一系列重要觀點,正是體現(xiàn)了習近平評價歷史人物所堅持的全面性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曾說過:“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盵2]因而,評價歷史人物應放在當時的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去評價,以歷史的眼光加以考察和評析,重視時代對歷史人物的影響。
習近平在評價歷史人物時特別注重要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和分析,把握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境遇。在紀念毛澤東時,習近平強調(diào),“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是從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時勢中產(chǎn)生的偉大人物,都是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敵入侵、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卓絕斗爭中產(chǎn)生的偉大人物”[1]49。也正是那個屈辱的年代,孕育出了毛澤東救亡圖存的遠大抱負。在談及鄧小平時,習近平開宗明義地指出:“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之中,中國正遭受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和封建統(tǒng)治的壓迫,社會動蕩不已,人民饑寒交迫,民族危在旦夕?!盵1]73-74面對民族危機和人民貧苦,青年時代的鄧小平就立志于挽救民族危亡,解人民于倒懸和水火。在紀念周恩來時,習近平分析指出,“在他青少年時期,由于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tǒng)治腐敗,中國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之中,社會危機空前深重,人民命運十分悲慘?!盵3]2正是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周恩來自青年時期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積極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在緬懷劉少奇時,習近平指出:“在他的青少年時期,中華民族正陷入內(nèi)憂外患的深重苦難之中,人民流離失所、國家山河破碎的悲慘境況令人痛徹心扉。”[4]也正因如此,劉少奇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頑強奮斗,錘煉了他敢于擔當、一心為民和赤心報國的崇高品格。
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到他們?nèi)〉玫淖恐?,也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而走的彎路,重要的是看問題能夠分清主流和支流,權衡利弊,認清大勢,深入把握事物發(fā)展的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辯證的視角對毛澤東作出了客觀和公正的評價。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這份《決議》綜合考量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功績,統(tǒng)一了全黨思想,科學、辯證地指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盵5]習近平關于毛澤東的評價與《決議》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習近平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新中國的創(chuàng)建和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所建立的不朽功勛。同時,“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盵1]57習近平也客觀指出了毛澤東晚年所犯的錯誤。這就表明評價歷史人物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問題,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加以分析。毛澤東雖然晚年犯了錯誤,但這“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犯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犯錯誤”[6]307。毛澤東為黨、國家、民族的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作出了永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鄧小平中肯地評價道:“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6]344-345。因此,對于毛澤東的功績,我們永遠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決不能以求全責備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
科學評價革命歷史人物,要堅持科學方法。習近平評價歷史人物,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堅持事實判斷與價值取向相統(tǒng)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推陳出新,簡明扼要地闡發(fā)了科學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兩個結合”和“六個不能”的科學準則,堅持以堅定理想信念為衡量尺度和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的一系列科學方法,形成一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
歷史時代造就歷史人物。習近平在評價歷史人物的論述中深刻闡發(fā)了“兩個結合”和“六個不能”的科學準則。像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這樣的偉人,是由他們所處的時代造就的,其思想和活動難免會受到時代條件的制約。對此,我們要基于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客觀分析他們所處的時代條件和歷史局限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
評價歷史人物,應堅持“兩個結合”的科學準則,即結合歷史人物“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1]56-57。歷史發(fā)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尚處于探索階段。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程度存在不足。由于國情的不同,我國不能完全照搬蘇聯(lián)模式,世界上也并無先例可資借鑒。黨和國家的第一代領導人當時還未完全認清社會主義這個嶄新事物,還未完全掌握建設社會主義的規(guī)律,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總結教訓并積累經(jīng)驗不斷前進。這樣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所造成的,是情有可原的,也是難以避免的。習近平反復強調(diào)必須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歪曲歷史事實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提綱挈領地提出了“六個不能”的科學準則,即“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1]57。歷史人物因為受到時代條件、發(fā)展程度和認知水平的制約,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烙印。我們絕不能以“事后諸葛亮”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人物,也不能妄求他們有“超越時代”的視野能做到后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由是觀之,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系統(tǒng)全面地了解當時的世情、國情和黨情,要充分尊重歷史事實,不可吹毛求疵。只有把歷史人物和歷史活動放在特定的時代境遇加以分析判斷,結合具體的時代條件,這樣評價歷史人物才能夠趨于合理、客觀和公正。
習近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堅定的理想信念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重要意義。對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習近平指出:“對馬克思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得‘軟骨病’,就會在風雨面前東搖西擺。”[7]6習近平在出席鄧小平、萬里、周恩來等重要歷史人物誕辰周年座談會上,充分肯定了他們對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的堅定信心和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不管艱難與否,他們始終忠于黨,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忠于共產(chǎn)主義。
在紀念鄧小平時,習近平指出:“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對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信念堅定,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永遠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應該挺起的精神脊梁?!盵1]79習近平在紀念萬里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高度贊賞萬里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在他革命和戰(zhàn)斗的一生中,萬里同志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盵8]類似的表述還體現(xiàn)在習近平對周恩來的評價中,習近平肯定周恩來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杰出楷?!?,指出:“周恩來同志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光明前途、對復興中華民族的偉業(yè)始終充滿必勝信心。在他心中,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堅如磐石?!盵3]9-10
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容缺失。因而,習近平在講話中多次號召全黨學習偉大歷史人物對理想信念無比堅定的高尚品格。不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堅定的理想信念一直激勵著無數(shù)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不忘建黨的初心和使命,鼓舞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斗爭精神的不竭源泉。
歷史終究是由人民來書寫的,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正是人民群眾在精神上、物質(zhì)上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發(fā)現(xiàn)、新成果,人類文明才能夠延續(xù)與進步。因此,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和國家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
歷史人物只有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只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歷史人物只有始終胸懷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才能夠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宏偉業(yè)績。因而,習近平在評價歷史人物時,特別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高度贊揚他們熱愛人民、忠于人民、心系人民的精神品格。在紀念鄧小平的講話中,習近平贊賞鄧小平對增進人民福祉的孜孜以求,他把自己當作“中國人民的兒子”。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心中想著的就是最廣大人民”[1]81。在談及陳云時,習近平充分肯定了陳云同志為建設新中國所建立的光輝業(yè)績,贊揚了陳云“同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和“以百姓心為心”的崇高品質(zhì),并指出:“我們紀念陳云同志,就要學習他一心為民的精神。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陳云同志始終高度重視的問題?!盵7]7-8在紀念朱德時,習近平肯定了朱德是“人民公仆的典范”,并號召以他為榜樣,學習他“心系人民、艱苦樸素的公仆情懷。[9]”在評價劉少奇時,習近平高度贊賞劉少奇同志心懷人民、廉潔奉公的高尚品格,認為劉少奇畢生堅守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fā)的原則,緊緊依靠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為民解憂,他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勤務員”。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劉少奇再無特殊利益。
習近平關于歷史人物評價的科學論述,以史為鑒,承前啟后,回顧和總結了我們黨的歷史人物的光輝成就、奮斗歷程、歷史經(jīng)驗和意志品質(zhì),生動詮釋了我們黨歷史上重要人物的人民情懷與拳拳之心,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首先,繼承和發(fā)揚了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習近平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以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眼光評價歷史人物,強調(diào)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聯(lián)系。習近平在評價鄧小平、陳云、朱德、劉少奇等歷史人物時,看本質(zhì)、抓重點和關鍵,評論多處蘊含著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科學概括和贊揚他們的卓越貢獻、工作態(tài)度和高尚情操。同時,習近平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多次強調(diào)人民至上的理念,并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黨的最高價值準則,強調(diào)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力量的源泉,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今天的繁榮昌盛的共和國??梢?,習近平堅持人民至上價值取向評價歷史人物,這些論述秉承和發(fā)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其次,抵制和駁斥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想。新世紀以來,歷史虛無主義這種反動思潮在網(wǎng)絡媒體上大肆傳播,具有極大的欺騙性、迷惑性和煽動性。歷史虛無主義本質(zhì)上是一種唯心主義,打著“學術研究”“解讀歷史”的幌子企圖搞亂我們的思想,對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進行抹黑和詆毀,妄想以此動搖黨和國家的歷史基礎和文化根基。對此,習近平態(tài)度堅決、立場堅定地指出:“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shù)典忘祖、妄自菲薄。”[10]習近平闡述的“兩個結合”和“六個不能”為準則的科學認識體系,有力回擊了當前評價歷史人物存在的錯誤傾向,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
最后,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離不開對我們黨歷史人物的全面評價和歷史活動的正確理解。全面、客觀評價我們黨的歷史人物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原則。我們不僅要認識、理解他們,更要學習和繼承他們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實踐經(jīng)驗和精神財富,鞏固樹立正確黨史觀。習近平關于歷史人物評價的重要論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觀古今察中外,借鑒歷史經(jīng)驗,運用歷史思維,發(fā)揚真理,是科學、公正和合理的客觀論述,使我們黨的歷史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具體和完整,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向深度化和科學化。
重視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歷史經(jīng)驗的積累,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以貫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我們黨的歷史人物作出的科學、辯證的評價,既為我們今天準確、客觀、合理認識歷史人物提供了指導思想,又給予我們認識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以重要的鼓舞與啟迪。同時,這一系列重要論述,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依據(jù),有力駁斥了“別有用心”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我們黨歷史人物進行“污蔑”和把歷史事件“碎片化”的卑劣行徑,對當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深刻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