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峰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河南鄭州 450002)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據此我們可以將大學校園里的歷史建筑理解為大學的記憶和底蘊。大學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產物,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內由“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河南大學建國初期建筑群(1949—1959年)”及小禮堂等文物建筑組成的近現代建筑群,以中西合璧的形制與風格達成建筑與環(huán)境的完美結合,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見證者,是中國最美校園之一,是中南地區(qū)多家學府的學術濫觴, 是海內外幾十萬河大學子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更是河大精神的重要象征和承載。
人創(chuàng)造了建筑,建筑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大學精神、大學文化等抽象元素,通常必須附麗于大學校園等有形物質基礎,才能得到落地、傳播、發(fā)揚、光大,才便于入眼、入耳、入腦、入行,才能達到潤物無聲、風化于成、教育人才等崇高目標。這組優(yōu)秀的近現代建筑群, 是現代大學制度在河南發(fā)生、 發(fā)展的見證者,見證百年河大的萌生、成長、沉寂和崛起,南大門、 大禮堂等建筑已成為河大形象、 河大精神的象征。 河南大學作為河南現代化的參與者、推進者,這組建筑群中發(fā)生了諸多影響河南大學乃至影響河南、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歷史性時刻,是河南大學校園文化、大學基因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也是開展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悠久而特殊的發(fā)展歷史,形成了河南大學以“前瞻開放, 面向世界”“堅持真理, 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并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為核心的大學精神。 這些核心文化,來自河大人長期的奮斗、求索、積淀、堅守,均能從明倫校區(qū)近現代建筑群及其間曾經發(fā)生的活動中找到例證和支撐。
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本身就是“前瞻開放,面向世界”的舉措,建校之初就重視延請海外學人、 有海歸背景的才俊搭建高素質師資隊伍,早期的六號樓、七號樓等教學中心,其建筑樣式是中西合璧,其功能則服務于東西觀念碰撞交流,學習、驗證主要由海外輸入的數理化等現代科學理論。20 世紀初期,現代建筑理念、技術在中國尚屬舶來的新生事物,中國在清末民國時期興建了多所大學,留下了一批高水平的文教建筑, 但是其規(guī)劃與設計多由外國建筑師完成,或者中外建筑師合作完成。例如,清華大學的校園規(guī)劃及部分建筑,燕京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滬江大學、福建協(xié)和大學、長沙湘雅醫(yī)學院、嶺南大學等的校園規(guī)劃及主要建筑,由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主持完成;國立東南大學校園規(guī)劃由美國建筑師威爾遜主持完成; 國立武漢大學校園規(guī)劃、建設由李四光、葉雅各等主持,美國建筑師開爾斯為總設計師;華西協(xié)和大學校園規(guī)劃及主要建筑,由英國建筑師榮杜易主持完成; 輔仁大學早期建筑由德國建筑師愛德伯格·格瑞斯耐主持設計,新教學樓由比利時建筑師格里森設計;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校園規(guī)劃及主要建筑,由美國建筑師何士主持完成;南洋公學早期建筑,由美國傳教士福開森規(guī)劃、設計、監(jiān)造……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 一是, 因為現代規(guī)劃、現代建筑理念與技術屬于舶來品,中國在該領域缺乏人才和經驗;二是,因為教會大學主要由外國教會出資興建,其話事人會優(yōu)先選擇本國人士主其事。而從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創(chuàng)始, 幾十年間其校園選址、規(guī)劃,建筑設計、監(jiān)造,則全由中國技術專家,或者說河大教師擔綱。明倫校區(qū)早期規(guī)劃,由當時的學校領導、建筑專家許心武、李敬齋主持完成。 這張藍圖雖未能完全實施, 但奠定了明倫校區(qū)的空間格局、建筑風貌。 第一座新式建筑六號樓的設計方案,是施工負責人武長發(fā)在李敬齋指導下完成的, 此后他又參與了七號樓、東西齋房等工程的設計。大禮堂的設計人暫不可考, 但相關歷史信息則全部指向由河南大學教師設計。 這些建筑,形式上中西合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堪稱折中主義建筑風格的經典之作,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中國現代建筑規(guī)劃、設計理念,形式上更重視民族性、傳統(tǒng)性,功能方面則較多吸收了西方現代建筑理念,其建筑技術、工藝、材料方面,廣泛使用鋼筋混凝土梁柱、鋼結構屋架、水泥粉刷、玻璃門窗、水磨石地坪、鐵架座位、無反射吸音等。例如,大禮堂局部上下兩層,設六座樓梯,使用鋼筋混凝土承重柱, 觀眾廳為中國宮殿式大屋頂[1]。為適應建筑造型的要求, 使用27 米豪式進口鋼屋架。舞臺兩側臺口各設一處通風口,內置機械抽風設備,直通屋頂。 其他建筑使用鋼筋混凝土梁板、木桁架等材料和技術, 突破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空間布局形式,形成相對集中且空間較大的房間,可較好地滿足現代教育對空間功能的要求。 墻體線角、構造柱、屋頂組合、錯層設計等手法,降低了大體量建筑帶來的壓迫感。 這些在當時均屬于新材料、新工藝,反映了當時建筑領域的科學技術水平。
這組建筑群,不僅是研究20 世紀早期、中期河南本土建筑師設計理念、工程實踐的珍貴實物,積淀著豐富的近現代建筑史信息, 同時也是河大人敢為天下先、善于創(chuàng)新,以前瞻開放態(tài)度吸納世界先進文化、以面向世界胸襟重塑民族文化遺產的例證。
從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抗日救亡、反對國民黨當局發(fā)動內戰(zhàn),到南下開辟解放區(qū)、迎接新中國建立、抗美援朝、參加土地改革,再到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河大人始終“堅持真理,追求進步”, 明倫校區(qū)多座建筑都留有河大人探索真理、發(fā)憤圖強的印跡。
五四運動以來, 河大師生與時代同行, 高揚科學、民主旗幟,是民主革命時期歷次愛國運動的先鋒隊、生力軍,這片校園始終激蕩著新文化、新思想:中州大學學生張海峰聯(lián)合吳芝圃等熱血青年成立“社會主義科學研究會”,探索革命道路;李大釗在六號樓演說《大英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史》,播撒革命火種;中州大學學生于秀民,領導成立學校歷史上第一個中共支部,建立革命組織……學校的愛國運動、進步青年多次遭到反動當局鎮(zhèn)壓,1927年12月底,共產黨員李杰民、周世昌等11 名愛國青年在六號樓被反動當局逮捕,鄧拓、姚雪垠在此求學時均因參加進步活動而被反動當局關押。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洪琛、冼星海率領的上海救亡演劇二隊, 與以河大化學系學生馬可為骨干的河南大學怒吼歌詠隊, 聯(lián)袂在大禮堂發(fā)出抗日救亡最強音。開封淪陷時期,侵華日軍占領河大校園,大肆破壞校舍及附屬設施,并建造俱樂部(一說慰安所),這片校園親歷了民族屈辱,留下了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奴役中華民族的血淚證據。
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組近現代建筑群見證了河大人的與時俱進, 見證了河大人的學習與實踐。這組文物建筑,是開展中國近代史教育、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是研究河南近現代革命史的獨特資源。
河南大學肇始于戰(zhàn)亂頻仍、 國是日非的民國時代,時局動蕩、經費困頓長期困擾學校的發(fā)展,氣勢恢宏、 美輪美奐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建筑群,是多任學校主事者拔丁抽楔、廣大師生和衷共濟的結果[2]。
大禮堂是河南大學在民國時期完成的最大的單體工程,是全校上下努力的結果,也得到了當時河南省話事人劉峙等的支持。 1934年12月28日,河南大學舉行大禮堂落成典禮,劉峙與會并發(fā)表講話,指出:“今天為河南大學七周年紀念, 適值大禮堂建筑落成,舉行典禮,兄弟參加盛會,無任快慰……”慰勉、激勵之后,回顧了大禮堂的奠基、建設等經過:“至于本校大禮堂費了20 余萬巨款,始慶落成,在財政窮困的河南省,總算是一筆巨大開支,在富裕的他省,或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曾記大禮堂行奠基典禮時,李敬齋先生說過,造這一個大禮堂,算不得一件稀奇的事,在美國建筑幾十層的洋樓,視為常事,固然在財力充實的國家, 費幾百萬幾千萬金建筑高大房屋,是平常的事,在我們這樣窮的河南,那就算為稀有了。此堂建筑,計歷3年之久,時間未免過長,其實都因經費支絀,以致工作稽延,現在用了21 萬余元,工程及簡單設備雖告完成,然實際,前后只領到18 萬5 千余元,尚不敷2 萬4 千余元,可見河南財政之困難,但是我們在這左支右絀的困難環(huán)境當中,以人家半年可成之工程,我們延至3年之久,中間經過幾任校長,卒底于成,此種持久不懈的堅毅精神,就是孔子所說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其成功一也。 ”并告誡在座學子:“在求學方面,正可效法此種精神”“要以精神的力量, 去戰(zhàn)勝物質”“我們大學經費不裕,設備不周,固無容諱言,但是我們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則堪自豪;希望各位同學,毋忘在大禮堂落成典禮, 所得到的教訓, 就是物質雖差,茍有堅毅強固的精神以赴之,終能達到成功;各位同學若能以此種精神治學, 則所造就當不在各國立大學或外國大學之下,發(fā)揚光大,甚或過之”[3]。 幾十年后重讀這篇“訓詞”,回望河南大學自強不息、堅毅奮斗的歷程,讓人百感交集,亦領會了海內外幾十萬河大人為什么將大禮堂視為母校最神圣最莊嚴的地標建筑,奉為河大精神的象征。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建設, 一張規(guī)劃藍圖分步實施,大禮堂因經費、材料問題幾停幾建、最終巍然屹立,多座樓宇克服困難終于建成的建設過程,無不生動例證著“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河大精神。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雖然重視教育事業(yè),但當時經濟落后、百廢待興,河大人不等不靠,采用科學管理、厲行節(jié)約和“土辦法”,用有限的撥款完成了六號樓、七號樓、大禮堂等建筑的大修工程,完成了東七齋至東十齋、東工字樓、 西工字樓、 一號樓、五號樓、八號樓、九號樓、十號樓、學五公寓、風雨操場房等建筑。東七齋至東十齋仿舊制,其余為新式樣建筑,這些作品造價合理、功能科學、外觀質樸、質量上乘,至今仍在服務河南大學的事業(yè)發(fā)展,亦豐富了“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河大精神的內涵。
“兼容并包,海納百川”最能從明倫校區(qū)近現代建筑群中找到文化象征。六號樓、七號樓、大禮堂、東西齋房皆中西合璧風格,博采眾長,洋為中用。 六號樓的設計方案是施工負責人武長發(fā)在海歸校長李敬齋指導下完成的。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師生輾轉流亡開封, 河南大學騰出大禮堂供東北大學設辦事處,收容來汴學生及教職員,這部分師生借河南大學校舍繼續(xù)學業(yè),并舉行兩校聯(lián)合運動會。 其間,張學良曾來河大齋房看望兩校學生。
百余年來,河南大學不拘一格廣納天下英才,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羅章龍、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姜亮夫、嵇文甫、任訪秋、 黨鴻辛專家名師在明倫校區(qū)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等校友在此或探索救國真理、 或窺究科學堂奧、或搜求文藝真諦,河大校友在國計民生多個領域出類拔萃的表現,支撐起“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河大精神,也例證了“環(huán)境育人”“空間育人”的價值。
明倫校區(qū)諸多建筑兼顧實用與審美, 將滿足功能要求放在第一位, 不追求過度浮華的裝飾, 大禮堂、七號樓、東西齋房的許多構件是在滿足實用功能基礎上裝飾, 是實用與審美的融合統(tǒng)一。 建設過程中,河大人“不事浮華,嚴謹樸實”,因地制宜、科學籌劃、厲行節(jié)約。中州大學時期,“敬齋先生本人是學房屋建筑的,是內行,教學樓和宿舍樓多出于先生臂劃經營,鳩工購料,一切由校自辦”[4],其間精心籌劃,考古學家、河大校友石璋如回憶說,李敬齋曾驕傲地說“河大宿舍的興筑,所有物料都經過計劃,完工時只剩下一塊磚頭”。建設九號樓時,原先估算的“每平方米的混合結構土建造價為90 多萬元,使原投資金額超支”, 省基建局擬采用壓縮建筑面積的辦法解決,學??紤]教學的實際需要,“按自建標準, 精打細算”,“重新修改了圖紙,更正了任務計劃書,并報請省基建局批準技術設計”,“最后估價每平方米土建70 萬元”[5],最終建成的九號樓能較好地滿足化學實驗教學的需要。 建筑十號樓時,為節(jié)約國家投資,取消了設計方案中的天棚、花池等項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強調保護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 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其實除了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類似河南大學近現代建筑群這樣的文化遺產還有豐富的社會價值。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將社會價值定義為“記憶、情感、教育”等內容, 這些在河南大學這組建筑群上表現得豐富、多樣、突出。 大學精神是大學在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等歷史過程中積淀的核心價值觀、 個性化的質地和氣質,形成、深化過程受學校方方面面的影響,也影響著學校的方方面面。
“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 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盵6]校園代表性建筑、景觀經時光催化、經校友推進,必將與大學精神、校園文化發(fā)生化合反應,拭歲月煙塵而歷久彌新,借時光痕跡而微言大義。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及河南大學,應重視對其社會價值的保護利用, 通過深化對明倫校區(qū)近現代建筑群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的研究,創(chuàng)新保護利用理念、模式,讓這組珍貴的建筑群“活”起來,充分挖掘、 整合、 展現其“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將河大精神化抽象為具象,集碎片為整體,更立體、更生動地塑造河大品牌、傳播河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