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帆
(武昌工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
文學,是生活的再現。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的影響, 造就了人類多姿多彩的文學藝術流派和思潮。從世界視角來看,各種文學現象的產生和發(fā)展, 都有其獨特的緣由, 也產生了差異化的影響。對這種文學現象的研究,可以增進對不同文學流派和思潮的理解和把握, 從而更進一步走近世界文學。在世界重點的文學現象中,日本的物哀思潮就是較為典型的體現。 這種在日本獨特地域特色和兼收并蓄文化發(fā)展歷程影響下產生的文學思潮, 是世界眾多文學思潮中普通但又特殊的現象, 對其產生和發(fā)展進行研究, 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文學歷程和文學規(guī)律。當然,對于日本文學中的物哀思潮的研究, 也是為了更深地了解日本文學,掌握日本文學中物哀思潮的影響。
對物哀思潮概念的把握先要從研究“物哀”一詞的內涵入手。在探討日語語境下的“物哀”內涵之前,有必要對中文語境下物哀內涵理解的偏差分析進行解釋說明。在中文語境下,讀者之所以會對“物哀”產生較大的理解偏差甚至錯誤,主要就在于“哀”字上。因為在中國的語言文字環(huán)境下,“哀” 字經常被認為是悲哀、悲傷的意思,那么“物哀”就被理解成為諸如睹物思情、觀物傷懷的意思。加之部分日本文學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含有悲傷之情的內容,導致讀者和觀眾會將“物哀”理解為不好的詞匯。實際上,“物哀”一詞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語言翻譯的因素。 在日語語境下,“物哀”對應的日文是“もののあわれ”,這其中“もの”翻譯為漢字就是“物”,“あわれ”翻譯為漢字則是“哀”字,故而就產生了“もののあわれ”=“物哀”的認知[1]。
關于“物哀”含義的把握,需要回歸到日語語境下, 合理的途徑就是從日語著作中尋求答案。 在這里,可以借鑒本居宣長撰寫的《源氏物語》(《源氏物語玉の小櫛》) 注釋進行參考。 在該書中, 作者將“哀”(あわれ)的原意解釋為:聽到、看到或遇到某種情況時,人因為心有所感而發(fā)出的一種嘆息聲,類似于漢語語境中的“啊! ”“哦! ”“嗚呼”之類的感嘆詞。例如,當人們看到美麗的花時,就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啊,好美啊!”的感嘆,這里“啊”就是“あ”。根據這部書中對“あわれ”一詞的解讀,可以將“物哀”理解為有感而發(fā)的一種心情或者語氣, 指的是人被眼前所看到的事物或者正在經歷的現象所打動、觸動。
在理解了“物哀”并不是一種悲傷的詞匯后,就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對日本文學中的物哀思潮進行理解和把握[2]。當然,關于“物哀”,也有人將其理解為日本江戶時代萌發(fā)的一種文學理念,主要指的是“真情流露”,也可以解釋為“在人的種種感情中,只有苦悶、憂愁、悲哀——也就是世間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觸動最深的”。這里對“物哀”的理解就近似于漢語語境中“哀”的意思。 “物哀”也就可以理解為當人接觸到外界事物時, 自然而然所產生幽深玄靜的情感就是“物哀”。 其中,“物”指的是具有客觀性的“物”,而非指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具體的“物”,“哀”則是指看到客觀性的“物”后來自內心的一種嘆息,“物哀”實際上是一種具有客觀性的“人之感動”,這有別于個人看到事物時的一種主觀感觸。
文學思潮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日本文學中之所以產生物哀思潮, 主要得益于日本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兼容并蓄的思想和生活習俗。 同時, 在長期文化發(fā)展中對世界范圍內先進文化的吸收,也是日本物哀思潮產生的重要原因所在。根據這些情況, 可以將日本文學中物哀思潮的產生原因歸納為以下3 點。
雖然在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世界其他文學流派或思想,但日本文學在產生之初,主要受本土文化的影響。 而日本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又深刻地影響到了日本文學的產生。一方面,日本的自然景觀豐富。從地理狀況來看,日本雖然國土面積較為狹小,但海岸線較長,海島的地理條件使得該國擁有廣闊的海洋視線,能夠觀望四周的海景。 同時,該國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和豐富的水資源, 使得各個海島的森林覆蓋面積較廣,島上火山縱橫交錯,且存在較多因為水汽蒸騰而形成的溫泉, 使得人們生活在長年霧靄環(huán)繞、視覺朦朧的景色之中。 另一方面,日本的自然災害威脅較多[3]。由于地處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日本長期以來經常遭受地震的威脅,加之臨海的情況,很容易因為地震而引發(fā)海嘯。同時,臨海的情況也容易頻繁遭遇臺風的襲擊。因此,日本人內心有一種焦慮感和恐懼感, 擔心突然而來的自然災害會給自己帶來無法抵御的創(chuàng)傷。在上述兩種情況中,豐富的自然景觀使得日本人具備較為獨特和豐富的自然景觀審美情趣和觀念,而面臨較多的自然災害威脅,致使日本人的頭腦中普遍持有朝不保夕的悲涼感, 這兩種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思想使得人們在內心存在較強的“物哀”思想。
作為日本重要的鄰國, 中國豐富的古代文學思想對日本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相關史料顯示,早在漢朝時期,日本就開始與中國產生正式的交往。據《后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就派使者來中國,光武帝贈予其刻有“漢倭奴國王”字樣的印綬。到了唐朝,日本與中國的交往就更加密切。相關史料顯示,唐朝的200年間,日本正式派遣的遣唐使來中國就有12 次之多,另有6 次任命后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的情況。 這種頻繁的交往,使得日本有機會接受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教化和熏陶。在中國古代文學思想中,對日本物哀思潮產生影響比較大的應當是道家思想。在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將道家的相關哲學思想作品帶回本國, 使道家思想在日本得以被認識、接受和推廣。 在文化領域,道家思想除了直接影響日本文學家的作品創(chuàng)作思想和行為外, 還對日本的民族文化發(fā)展產生了深刻和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改變了文學領域的文化環(huán)境,使道家提倡的玄學文化等文化內容成為日本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遵循[4]。 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日本的社會發(fā)展中開始強調人格至上,尊重人的發(fā)展,隨之形成了明顯的以發(fā)揮自身個性、 表達藝術思想為特點的文學觀念。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作家開始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行為來表達自己對于藝術和文化的感觸和理解,以細微的筆法描繪自己所感知、認識的現實社會,并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在這種源于現實社會,又超脫于現實社會的文學行為中,日本部分作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物哀思想、 注重自我直觀感受的文學作品表達。 當然,除了道家的思想以外,中國古代文學思想中關于生命短暫和道路坎坷的感慨悲涼之情也對日本文學中的物哀思想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也許正是中國古代文人通過文字表達個人悲哀、凄涼、無奈之情的行為和現象, 啟發(fā)了日本人通過文學作品表達自己主觀情感的想法與靈感。
雖然日本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 但這并不是說日本沒有本土文化。恰恰相反,在多種外來文化的融合影響下,日本形成了更為開放的文化,這可以通過日本歷史上的幾次改革看出。在眾多文化,以及日本本土自然、人文因素的影響下,日本逐漸形成了尊重自然的文化觀念, 認為人類應當尊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并要在內心懷有敬畏自然的態(tài)度,以親近的感情對待自然萬物。 同時,除了受到道家思想影響外,日本人還深受佛教中關于生命的觀念影響, 逐步形成了悲憫的情懷和觀念, 對待苦難往往會顯露出悲傷空寂的情感。日本的這種對待生命和自然的文化觀念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文化認知, 同時也影響了人們對待世界和自然的態(tài)度,折射到文學領域,就是敬畏自然和珍惜當下的物哀思想[5]。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日本物哀思想的產生實際上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且這種作用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步滲透、逐步融合。 也正因如此,日本物哀思潮的發(fā)展表現出了明顯的階段性特點。具體來說,日本文學中的物哀思潮發(fā)展主要經歷了由“哀”向“物哀”發(fā)展的過程和階段。
“哀”思想,是物哀思潮的特點和核心,其真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奈良時代與平安時期。 雖然在這一時期之前,日本的美學領域已經出現了“哀”的審美理念, 但當時所對應的思想主要是關于太陽神與自然神的內容, 即人在太陽神與自然神的感知下逐步形成的“哀”理念,是人的一種原始感知。 并且,這種情況下的“哀”理念是在中央集權的制度下產生的,與現代廣泛采納的“哀”理念存在較大的差距。
關于“哀”理念的產生和發(fā)展,可以借助日本文學中的《萬葉集》進行求證。 該作品主要收錄了公元7 世紀后期到公元8 世紀初葉70年間日本出現的典型詩歌。 這一時期,受國家制度改革的影響,日本的文學領域出現了作品和名家輩出的局面, 尤其是詩歌文學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萬葉歌的表達方式也逐漸從之前的注重客觀敘述轉變?yōu)橐灾饔^抒情為主, 文學作品中也逐漸出現了表達個人主觀情感的內容,其中不乏一些感傷的語言。 例如,《哀世間難住歌》中就寫道:“世間煩惱多,何事令人莫奈何? 最是時難住,歲月流如東逝波。 人生已苦短,緊逼又有數波折;生老復病死,憂愁種種相纏磨?!睆倪@首詩歌中可以管窺到創(chuàng)作者對生命曲折的悲憫之情。
如果將“哀”思想理解為人通過文學作品表達個人主觀情感的話,“物哀”則進一步細化了人“哀”的原因和對象,即“物”,并且,這里的“物”主要指的是自然物。 當然,從日本文學發(fā)展的歷史來看,由“哀”思想向“物哀”思想的發(fā)展也經歷了一定的階段和過程。在平安時代中期,日本的民族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了“物”上,文學藝術領域也開始以物語論為中心,這促使前期形成的“哀”思想向“物哀”思想演變。 例如,在作品《源氏物語》中,將《萬葉集》中所蘊含的“哀” 思想融入了自然物的描述和感情表達之中,進一步豐富了關于“物”的思想感知內容,使“物”與贊賞、愛憐、同情、共鳴、哀傷、悲憫等與人的情感相關的詞語關聯起來,形成了更為豐富的文學思想[6]。
在經歷平安時代中期的發(fā)展之后,日本文學領域逐漸形成了“物哀”的思想觀念,而這一觀念在隨后的鐮倉、南北朝、室町而至江戶時代逐漸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發(fā)展, 形成了一種較為成熟和完善的物哀思潮。對這一階段的掌握,可以以《源氏物語》為參照。 《源氏物語》是以日本平安王朝超全盛時期為背景對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進行的描寫,雖然作品中充滿了濃厚的無常感和宿命思想,但其真正表達的是小說中潛藏的“哀”思想。 當然,《源氏物語》作為一部小說作品,其中并沒有直接對“物哀”的思想進行明確的解說,而只是含蓄地進行了表達。在后來的江戶時代,文學批評家本居宣長從理論的角度對“物哀” 思想進行了更為精確的界定,“物哀”也逐漸被理解為一種美學理念。而本居宣長提出的“物哀”中的“哀”并非僅僅代表一種“悲哀”情感,而是指人的多種心緒,包括喜怒哀樂悲恨等,即人對自然及人生世相豐富的情感體驗觀點, 也成為感知和研究“物哀”思想的重要依據。 伴隨著“物哀”思想在日本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逐步應用, 這一思想也逐漸演變?yōu)橐环N思潮, 成為眾多文學創(chuàng)作者遵循和吸收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手法。
經歷由“哀”思想向“物哀”思想轉變,再到“物哀”思潮發(fā)展,逐漸成為日本文學領域的一種典型性文學思潮。 這一思潮對日本文學和文化發(fā)展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下面就分別從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審美兩個層面對物哀思潮的影響進行剖析。
通過對物哀思潮產生原因和發(fā)展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 物哀思潮是伴隨著日本較長一段時期的文化發(fā)展的, 是從文化發(fā)展中逐步發(fā)展和獨立出來的一項內容。在這一思潮的產生和發(fā)展中,獨特的自然風土、民族文化,以及對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引入和吸收,使得日本的文學思想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發(fā)展,對應到物哀思潮之中,就是從無到“哀”思想,從“哀”思想到“物哀”思想,再從“物哀思想”到“物哀”思潮的發(fā)展。 在經歷了長期的發(fā)展和演變以后,這種“物哀” 思潮逐漸成為日本文學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風格特點,并衍生出了諸如崇尚悲哀、幽玄、風雅的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氣質。以《源氏物語》為例,作為日本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該小說被視為日本“物哀”思潮的代表作。全書中出現的“哀”字達到1 000 余次,而“物哀”一詞也出現了14 次,這種在文學作品中頻繁提及的詞匯充分表明了平安時代起,日本文學領域出現的物哀思潮及其對日本文學思想的影響。當然,從世界文學發(fā)展的角度看, 物哀思潮也成為日本文學在整個世界文學中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力量象征[7]。
除了通過“如何創(chuàng)作”來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者作品創(chuàng)作的思想和行為以外,物哀思潮還對文學作品讀者的文學審美認知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這主要體現在“如何審視一部文學作品”。 關于如何審視的問題,本居宣長給出了從“物哀”角度入手的看法,即注重真情實感,提倡人們按照自己內心的真正感觸來理解觸碰到的、聽聞到的、觀察到的外界事物(主要是自然物)。 對于讀者來說,文學作品是通過一定的文學藝術手法進行的內容描述,具有含蓄性和抽象性,而物哀思潮給出的文學作品審美方法就是關注作品中的“物”,以“物”為線索來把握人的真情實感,從而領悟作品所表達的真正內涵和意義。顯然,這也構建了日本文學領域較為完善的審美體系, 使讀者在日本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能夠把握重點,掌握要義。
綜上所述, 物哀思潮作為日本文學領域中的一種典型思想和理念, 是在日本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學觀念,以及吸收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美學理念。在日本文學發(fā)展的歷史中,這一思潮經歷了由無到有、由局部到體系的發(fā)展歷程,在這一發(fā)展歷程中, 物哀思潮也逐漸從一種簡單的思想演變?yōu)橹匾奈膶W創(chuàng)作和審美思想。 對于日本文學中物哀思潮的研究, 為我們準確把握日本文學中的要義和主線提供了相關的參考與借鑒, 使日本文學研究尤其是物哀思潮的研究有了更為翔實的信息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