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唐登明,錢楊
(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鹽城 224051)
冬桃作為秋冬季水果市場的重要調劑性果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具有較好的發(fā)展空間。該試驗通過對映霜紅冬桃單干雙行栽培模式的實踐研究,進一步提高冬桃的栽培與管理水平,促進映霜紅冬桃的種植與推廣,以豐富與調劑區(qū)域果品市場。
一方面映霜紅冬桃果實厚重,單果重達100~200 g,汁多味濃,脆甜可口,光澤艷麗,耐貯存,同時又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據測定,其維生素C 含量是獼猴桃的3 倍多,蘋果的6 倍多,并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常被人們稱為天然保健極品。另一方面,映霜紅冬桃成熟期較晚,通常在10 月下旬成熟,這對豐富冬季果品市場和滿足顧客的不同消費習慣將起到重要的調劑作用,適度推廣冬桃的引種與生產非常必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水果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水果的大小、好壞之分,而更加關注水果的質量安全、保健性能、果品特色等。提高現代果園生產的科技含量,加強栽培模式、栽培技術和栽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加快冬桃等特色果品的引種栽培,推進園區(qū)生產機械化,積極打造觀光果園,從而適應果樹產業(yè)化發(fā)展新趨勢。
冬桃作為秋冬季水果市場的重要調劑性果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映霜紅冬桃的引種對于搞活地方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引種映霜紅冬桃也可使地方農田和部分荒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轉與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冬桃的正常生產與管理也為附近村民提供了許多就業(yè)崗位,可使農村富余人員閑有所事、勞有所獲、增加收益。
映霜紅冬桃喜光性強,適宜陽光充足、地勢高燥的地塊栽培。傳統(tǒng)的開心形生產雖然光照充足,但是稀植園栽培的樹體結構;而映霜紅冬桃密植生產則需采取主干“雙帶”栽培,以形成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利于樹體的正常生長。
桃樹屬淺根性果樹,根系呼吸旺盛,最怕水淹,要做好排水防澇工作,以維持土壤良好的通氣性。通過筑壟作畦、開挖灌排水溝,保證水路暢通,做到灌得上、排得出。
冬桃“主干形”的樹體結構屬小冠樹形,是骨干枝最少、結果枝最多的樹形之一,適于密植栽培,株行距1.5 m×4.0 m,映霜紅桃苗栽植1 800 株/hm2。其優(yōu)點是修剪量輕、生長緩和,易于早果豐產,整形修剪技術簡易,便于操作與管理。
在映霜紅冬桃單干雙行栽培模式中,利用單干生長進行整形,以樹體下部產量為主,兼顧上部空間掛果,形成立體結果;并將株距控制在1.5~2.0 m,進行適度密植栽培,以提高桃果產量。同時,充分發(fā)揮園區(qū)觀光休閑功能,提升果品在市場中的影響力與認可度,從而增加其商品性。另外,機械作業(yè)的推廣與應用,也可省時省力降成本,這些有效舉措都將為冬桃的高效栽培奠定基礎。
在該試驗中,映霜紅冬桃實施單干雙行生產,技術特點為“三高雙帶”,即高畦、高干、高密度和機械作業(yè)帶、通風透光帶。在同一弓形高畦的兩坡面栽苗,中部為3 m 寬的機械作業(yè)帶,這既利于機械作業(yè),又可使樹體免于澇災;畦間為0.5 m 的通風透光帶,其下部為灌排水溝。在栽培措施上,采取中心干式整形和中、小型枝組結果為主,形成上下立體掛果,并進行密植,株距為1.5 m,從而進一步提高單產。
在栽培技術上,主抓“三控三促”,即控水、控長、控早衰和促光、促花、促效益。
①控水:冬桃是最不耐澇的果樹之一,水淹1 d 就會成片落葉甚至死亡,所以必須嚴格控水,謹防澇災。除正常的排灌系統(tǒng)外,高畦坡面栽培也是排水減災的重要舉措。②控長。傳統(tǒng)的桃樹栽培大多采用無干栽培,樹形為自然開心形,而映霜紅冬桃采取單干密植栽培,樹干近2 m,又因株距小、密度大,在栽培措施上應注意控長,以果壓勢,適當緩剪。③控早衰.冬桃易早衰、壽命短,是其生長過程中的致命弱點,但也跟栽培技術密切相關??梢酝ㄟ^防病治蟲、適量留果等措施,提高樹體生長勢,從而延緩衰老。④促光。冬桃也是最喜光的果樹之一,光照好壞直接到樹體的生長勢,而“雙帶”栽培極大地改善了冬桃生長的光照條件;同時,考慮到留干栽培也會出現光照不良,可在樹體整形中以單枝更新和中、小型枝組結果為主,以減輕枝葉遮陽。⑤促花。冬桃花芽分化期主要集中在7—8 月,此時期需要控制水分,適度干旱利于花芽分化;在施肥方面,以P、K 肥為主;同時,要控制樹體后期生長,通過夏季修剪達到控長和改善光照的目的,從而提高樹體營養(yǎng)水平,促進冬桃花芽分化。⑥促效益。冬桃營養(yǎng)價值極高,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加之以觀光采摘為主,現采現嘗,其果品價格也會成倍上升,多種農用機械參與田間作業(yè),減緩了農村勞動力緊張的供需矛盾,也一定程度地減低了生產成本。
經過一年來的生產實踐,映霜紅冬桃園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機械作業(yè)有序進行,園區(qū)生態(tài)略見雛形,樹體生長總體良好。
采取單干雙行栽培映霜紅冬桃,留有寬3 m 的機械作業(yè)帶,可方便噴藥、施肥、耕翻等農用機械作業(yè),推進冬桃生產機械化,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進一步適應現代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同時,也緩解了農村留守人員少、年齡大、難招工的矛盾,尤其是農忙時節(jié)的務工人員嚴重緊缺。
映霜紅冬桃苗購自山東臨沂成鵬果園,屬一年生嫁接苗,桃苗栽后采取地膜覆蓋栽培。在施肥方面,3 月下旬或4 月上中旬株施0.5~1.0 kg 復合肥,并隨病蟲防治噴葉面肥0.2% KH2PO4或尿素3 次;夏季修剪上,對樹體的直立旺枝進行適當的拿枝、撐枝與疏枝。
在病蟲管理上,主要使用菊酯類、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藥劑,葉片完好率90%以上,基本上都在10 月下旬以后開始正常落葉。經過一年的管理與生長,桃苗長勢良好,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覆膜栽培的一年生枝條年均生長量同比露地生產增長15 cm 以上,枝條增粗也有明顯差異;花芽形成方面,預計明年的樹體掛果率達100%,但覆膜栽培的樹體復芽明顯多于露地生長,而且花芽大、芽體緊實,為冬桃提早結果奠定了基礎。
傳統(tǒng)的桃園生產以自然開心形樹體為主,株行距通常(3~4)×4 m,長勢旺,發(fā)枝多,樹體連片,枝亂無序,是典型的緊密型果園生產,觀賞價值低,難采難作業(yè)。為此,映霜紅冬桃采取單干雙行栽培,疏密相間,行列有序,可形成多片觀賞色帶,寬行作業(yè)帶更便于游客采摘品嘗,使果園生產走向多元化;也更加體現現代果園生產的人性化,營造自然生態(tài),構建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栽培環(huán)境,以供游客盡享工作之余的田園樂趣。
通過映霜紅冬桃的引種與栽培,使13.33 hm2低產農田得到了有效扭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冬桃的生產與管理也為村民提供了近20 個就業(yè)崗位,人均收入增加3 000 元以上。同時,機械作業(yè)的充分使用,也為映霜紅冬桃生產節(jié)約成本近20%,提高經濟效益30%以上。
在映霜紅冬桃生長過程中,存在管理上的不足,尤其是桃苗定植后的覆膜技術、生長季節(jié)的草害以及夏季修剪等問題,也是我們今后生產中值得關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由于務工的村民大多年齡偏大,婦女偏多,做事的熱情、精細度方面往往不盡人意,致使地膜覆蓋不平整,覆土不嚴有漏空,嚴重影響了地膜的覆蓋效果,也是少數樹體生長量明顯減小的重要原因。
冬桃枝條年生長量大,樹體往往容易郁閉,從而影響枝葉正常生長,所以夏季修剪是保證桃樹長勢良好的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而村民原有的知識基礎差,對夏剪技術未能真正領會與合理應用,使得部分樹體修剪量偏大,長勢被削弱;甚至選錯修剪對象,長勢不旺的也被錯剪,這都會一定程度地制約冬桃的生長和花芽形成。
冬桃生長季節(jié)也是雜草叢生時期,大量雜草迅速生長,由于草量大、人員少等原因,未能及時有效控制雜草生長,對冬桃生長也產生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