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琰
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標準不斷提升,各行業(yè)對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嚴格。為滿足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要求,使培養(yǎng)的人才更加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教育系統(tǒng)持續(xù)推進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積極開展改革,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中小學教育中的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有效提高,各類藝術課程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課程在初中教學體系中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音樂具有陶冶性情、松弛情緒等重要功能,對于壓力較大的初中學生,音樂課程不僅能夠有效調節(jié)舒緩學習壓力,更能讓學生掌握藝術知識、領悟藝術精神,從而提升個人氣質,增長見聞,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養(yǎng)成非常有利。因此,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水平,在新的時代背景中具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音樂課程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的教學,更具有一定的藝術實踐性,學生在學習音樂文化知識的過程中,還會接觸到樂器演奏、音樂表演、音樂品鑒等系列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會展開積極的聯(lián)想與思考,對其想象力的開發(fā)、思維力的培養(yǎng)作用重大。音樂是抽象的,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種音樂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想象,在音樂營造的想象空間中,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使他們在音樂世界進行無限暢游。
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會傳遞出一種情感態(tài)度,學生在音樂學習中也會獲取自身對于音樂的獨特體驗,音樂教育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被定義為音樂情感教育,因為其具有陶冶性情、提升涵養(yǎng)、塑造人格的重要功能。初中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變化的關鍵期,情感日益充沛,個性初步養(yǎng)成,但情緒控制及調節(jié)能力較差,而音樂可以當成情感宣泄的重要工具,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通過音樂調動學生的正向情感,抒發(fā)消極情緒,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內心,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養(yǎng)成。
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獨唱、二重唱、合唱演出、樂器表演等多種方式來呈現(xiàn),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將引導學生進行多種音樂實踐探索,而合唱演出、合奏表演的音樂形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通過團隊合作來強化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這對學生未來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
目前初中音樂教學采用傳統(tǒng)學科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課堂氛圍感不足且缺少有效的互動。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其理論知識較為抽象,教師單獨進行知識的講授,而作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并不具備足夠的理解掌握能力,致使課堂氛圍枯燥,學生的興趣受到打壓,不能發(fā)揮音樂課的育人價值。同時,教師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采取的教學方法略顯單一,一般是教師教唱、學生跟唱的形式,不能對音樂知識進行發(fā)散思維或者引入生活中的事例豐富音樂課程內容,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欠佳。
雖然目前學校對素質教育理念非常重視,但教學重點仍然集中在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科教學工作中,音樂等類型的藝術課程設置比重較少,往往一周一節(jié)課,課時有限,教師不能全面系統(tǒng)地教授音樂知識,且部分初中學校尤其是初三階段,音樂課程還存在被占用的情況,音樂教學對素質教育的推進作用無法發(fā)揮。同時,作為音樂教師對于本崗位工作也不夠重視,教師在備課教學工作中也缺少對學期內容的統(tǒng)一設計規(guī)劃,音樂教學具有比較大的隨意性,課程與課程之間關聯(lián)性不強,音樂知識點非常分散,學生在音樂課程中難以學到真正感興趣或者有效的音樂知識。
音樂教育需要校方提供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的有效支撐,硬件包括學校的音樂教室、多媒體操作系統(tǒng)、音響設備、音樂教具配置等方面的內容,軟件主要是指音樂教師的專業(yè)素質。目前初中學校對于音樂課程配置的教育資源十分有限,比如音樂教師不一定是專科出身,對于教師的學歷、專業(yè)等方面要求并不嚴格;部分院校并沒有單獨設置音樂教室,配備音樂教學設備,音樂課程與其他文化課程在同一個教室中開展,主要以教師的口頭講授為主。
微課是一種利用信息技術打造的教學資源,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資源相比更具有針
對性、靈活性和精準性,通過錄制教學軟件打造主體化、互動型的教學環(huán)境,能將復雜系統(tǒng)的音樂知識進行碎片化處理,實現(xiàn)音樂課堂學習的擴展和延展。教師可以指導并鼓勵學生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作用,讓學生圍繞音樂課堂主題自制微課,以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形式進行呈現(xiàn),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個性化的音樂思維和審美。如果音樂主題完成難度較大,可以通過學生自動結組的形式完成微課制作,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比如,針對八年級下冊的音樂故事單元,以《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微課主題,學生可通過剪輯網絡視頻、角色還原扮演等方式來制作音樂視頻,在微課視頻中要對音樂故事的背景、情緒表達與演繹、不同段落用的主樂器等進行解說,教師不僅是任務的發(fā)布者,還應該是任務的協(xié)助執(zhí)行者,要及時幫助學生處理收集到的信息,解決學生微課制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建立起順暢的師生溝通關系,充分發(fā)揮該種教學資源的實際作用。
教師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在現(xiàn)有教材的基礎上積極展開探索,圍繞教材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與延伸,針對不同課堂設定不同的音樂教學目標,并對該目標涉及的內容進行充實,可以結合音樂發(fā)展歷史或者當前發(fā)展趨勢,幫助學生拓寬音樂視野,在音樂欣賞上更具有包容性和全面性,在提升學生音樂鑒賞水平的同時塑造正確的價值取向。比如針對七年級音樂教材中《彩色的中國》開展教學,教師應該注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對歌曲內容所營造的情景進行思考,并結合時代發(fā)展背景進行更深層次的延伸講解,
讓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歌詞內容的意義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情緒,在學習該首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民族自信與自豪,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教師可在課前根據(jù)該首作品布置思考作業(yè),讓學生主動推薦類似的音樂作品、闡述原因并在課堂上將學生推薦曲目的前三名進行播放,邀請班級同學共同鑒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取得更好的課堂交流效果。
要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水平,必須切實提高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第一,學校應該在保障每周一次音樂課程設置比例的基礎上,適當增加
該門課程的時長,并且嚴格管控其他學科教師的占課行為,保證音樂教學能夠正常開展。第二,學校應該增加音樂教學資源的資金投入,如豐富音樂教具,增設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如校方財政能力有限,可優(yōu)先選擇成本較小的樂器,如豎笛、口琴等,保障學生有一定音樂實踐參
與機會,重視音樂教師專項能力的培養(yǎng)。第三,學校要意識到音樂教學對學生的重要作用,組織音樂會、校園演奏會等多種形式的音樂主題活動,或者在校園廣播中
加入音樂節(jié)目,讓音樂教學真正走入校園,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第四,音樂教師要明確自身的崗位職責,明確音樂教育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以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儲備不斷豐富滿足學生對音樂探索的追求,為學生音樂才能的培養(yǎng)與挖掘提供有效指導。
音樂是一門具有靈動性、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不同學生對不同音樂類型、樂器、音樂技能的理解掌握均有較大差異,如有的學生具有歌唱天分,有的學生擅長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初中音樂課堂由于具有統(tǒng)一的教學任務要求,開展一對一精英化教學的難度較大,因此音樂教師可創(chuàng)新團體教學模式,以小團體教學思路安排設計課程,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特長,讓其自行組成音樂學習小組,根據(jù)課程主題和小組劃分組合完成教學任務。比如針對《保衛(wèi)黃河》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樂器小組負責發(fā)現(xiàn)和研究單元曲目中用到的各類樂器,了解其樂器起源發(fā)展歷史;演唱小組可選取展示曲段,通過小組分工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文化小組負責收集單元曲目的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等,通過合理的小組劃分和清晰的任務安排,以小團體教學的形式充分調動班級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階段是學生塑造品格、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教學工作不僅要注重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藝術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程對初中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
審美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學校要充分重視音樂教學,初中音樂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