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祥云古八景尋蹤

      2022-11-23 00:49:39李雪
      大理文化 2022年5期
      關(guān)鍵詞:云南

      ●李雪

      祥云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發(fā)西南,設(shè)置了24個縣,“云南”就是其一。元朝行中書省之后,云南縣稱為“小云南”。1918年,因省縣同名,“云南縣”改名“祥云縣”。祥云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鄉(xiāng)”的美譽。

      祥云5000多年以前就有人類居住,歷史文化悠久。在《云南縣志》中,古人對“云南縣”內(nèi)的美景有總結(jié),記錄了“縣八景”,分別是:青(清)華洞天、九頂(鼎)云峰、萬花溪口、智光鐘韻、碧池秋色、青海月痕、金龍瀉潤、神馬留蹤。后面又在《乾隆·云南縣志》中記載,新增名勝:葉鏡湖天、蓮渠雙島。雖然不知古人在縣志里定位“勝景”的標準,但是,如今看來,上述很多地方依然風(fēng)景秀麗,景色迷人,而有的地方卻是了無痕跡,化作煙云。經(jīng)過近半年田野調(diào)查和翻閱資料,關(guān)于“云南縣”古八景尋蹤,歷史方位略微明朗,如下記之。

      “坐臥煙云”青(清)華洞

      清華古洞,是祥云的一個自然溶洞,位于縣城西南,從縣城出發(fā)往西南走約三公里,就來到素有“滇西第一洞”之稱的清華古洞。此洞清幽,為極樂勝地,故名“清華”。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考察此地,李元陽、郭松年等歷代官宦、墨客多次游此,著名書法家趙樸初等人留下摩崖題刻“清華洞天”“坐臥煙云”“別有洞天”等。

      祥云人都十分喜愛清華洞,因為這有大自然的神秘,有文人墨客的筆墨,有《西游記》傳說的玄幻,有童年時光的美好記憶。有人說,洞里有個碟子大小的圓孔,名曰“碟大天”,是孫悟空和青海湖的鯉魚精大戰(zhàn)時用金箍棒戳通的;有人說,一直順著洞里的小路往前走,就會走到彌渡縣;有人說,洞里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雖然沒有人去證實這些傳說,但是清華洞還是那么吸引人。如果縣城周邊的孩子春游,清華洞是必選之地。行走在草木茂盛的山間幽靜,聆聽著林間的鳥鳴,穿過彎彎曲曲的小徑,去尋覓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溶洞,令人激動而神往!

      明代李元陽對清華洞有這樣的描述:“清華洞山在縣南八里,下有洞,洞闊可十丈,山謹培摟,洞中深逢不可測,懸崖滴乳,形之飛動如云煙?!?/p>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探訪清華古洞,據(jù)《徐霞客游記》載,公元1638年臘月(384年前),徐霞客投宿云南驛,在水目山聽無住禪師說起清華古洞后很感興趣,次日便冒雪下山,來到清華古洞,入洞探訪。1639年農(nóng)歷八月,徐霞客在游歷了雞足山等地后,又繞道來到清華古洞,再次進行了探洞考察。

      洞外古樹參天,洞內(nèi)幽深神秘,洞口向東北,古色斑駁。洞口深二十米,寬八十余米,高三十余米,分前后兩洞,前闊后窄,深邃莫窮。前洞石宮,幽深空靈,氣勢恢宏,可容千人。前洞時窄時寬,時而躬身而行,時而側(cè)身而過,腳下綠苔層疊,微顯濕滑。洞內(nèi)石筍、石柱、石花、石臺天工自成,鐘乳垂掛,懸崖滴乳,石理詰曲,突兀奮起,怪石嶙峋,觀之如風(fēng)卷殘云,玲瓏詭異。

      后洞岔為二支,崎嶇逶迤,深邃莫窮。洞內(nèi)頂部有一處石竅通光,名“碟大天”?!暗筇臁本坝^,相傳是唐僧師徒從西天取經(jīng)回來,乘船途經(jīng)祥云境內(nèi)的青海湖時,小船被湖中鯉魚精掀翻,師徒四人愴然落水,經(jīng)書盡濕。孫悟空怒不可遏,高舉金箍棒痛打鯉魚精,鯉魚精招架不住,逃進清華洞中,孫悟空從山頂上方一棒戳下,洞頂上立即留下了碟子大一個圓孔,“碟大天”由此得名。

      1961年,在清華洞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石器古物,出土文物有紅燒土、炭屑、陶片,還有石錛、長條形石刀、新月形石刀、石斧、陶罐、陶紡輪等新石器。大量石器文物,證明約三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清華洞生存繁衍,他們用簡單而又原始粗糙的生產(chǎn)工具尋求生存,創(chuàng)造了滇西人類的文明史。

      民國初年(1911年),時任云南縣(今祥云)第一任知事的路承熙先生,曾作竹枝詞《清華洞》贊曰:

      怪石玲瓏古洞斜,洞門村店兩三家。

      行人暫息風(fēng)塵苦,綠樹陰中坐品茶。

      詩中那種悠然自得的閑適,與怪石嶙峋的古洞彼此映照,似乎令人品味到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愜意。清華洞除了洞里的怪石神奇之外,歷史上還有一個“清華書院”的記載,只不過時光流逝,書院的遺址已然難尋。洞外曾有近百畝的水澤之地,一到秋天,鋪天蓋地開滿了紅色、白色的太陽花,仿佛一個巨大的花的海洋,這天然的美景,實在是祥云人一個大大的福利!

      如今,歷經(jīng)幾千年的清華古洞依然靜靜隱于喧鬧附近,摩崖石刻隨著風(fēng)雨的剝蝕更加古樸純質(zhì),洞口的花草樹木默默生長,依舊蓬勃盎然,仰頭望見洞頂各種摩崖石刻,特別是“坐臥煙云”,和洞頂飄過的朵朵白云,驀然通透“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好愜意的感受!

      “簇如青蓮”九鼎(頂)云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熬哦Γ敚┰品濉笔恰犊滴酢ぴ颇峡h志》記載的“縣八景”之一,也是如今祥云縣有名的古景。從杭瑞高速往大理方向行駛的高速路,九鼎山是必經(jīng)之地,山腳是碧波盈盈小官村水庫,仰頭就是“簇如青蓮”的九鼎山景觀,九鼎寺就在“青蓮”的蓮蓬里。

      在《乾隆·云南縣志》載:“九鼎云峰在治之西北十五里,九峰突兀,望之簇如青蓮,一曰鳳鳴;二曰獅吼;三曰攬霞;四曰招鶴;五曰峨嵋;六曰侍仙;七曰中秀;八曰凌霄;九曰飛云。峰各有洞,曰:古佛洞、觀音洞、華嚴洞、碧霞洞、朝陽洞、彌陀洞、豹隱洞、羊乳洞。飛閣懸?guī)r,琳宇清幽,為邑奇觀。名人題詠載藝文。明府李公復(fù)建表望亭?!?/p>

      位于縣城西北十里的九鼎山,因九峰突兀,山形獨特,望之簇如一朵青蓮,高崖雄奇,常有白云縈繞而得名。山上的九座山峰名字也很好聽,如“鳳鳴”“攬霞”“招鶴”等,簡單的兩個字,充滿了色彩繽紛的迷幻和神奇。

      在《詩經(jīng)·大雅·卷阿》里有“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意思是,鳳凰鳴叫預(yù)示吉祥,停在那邊的高山岡。高岡上面生梧桐,面向東方迎著朝陽。在《詩經(jīng)·小雅·鶴鳴》里又有“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鶴鳴于湖澤的深處,它的聲音很遠都能聽見。比喻賢士身隱名著。古代文人雅士對九鼎山的摯愛令人佩服,每個山峰都可以起得如此美妙且意境優(yōu)雅的名字!

      山上樹林茂密,澗水流碧,林蔭暗天,盛郁蒼蒼,行走在林間小道,似乎還能夠聽見密林深處傳來鳳凰和野鶴的鳴唱聲,被奇石洞反復(fù)回應(yīng),更有幽深神秘之感。

      明朝時,云峰上倚崖建有懸空的妙勝閣、碧霞庵、玉峰閣等,廟宇眾多,建造精巧。古詩中稱為“飛閣懸崖,琳宇清幽”,清代文人趙汝濂留下詩句:

      九峰天外擁青蓮,曲棧危梯日月邊。

      上界有亭飛檻斷,下臨無地畫樓懸。

      云霞拂拭衣裳冷,松竹縈紆履屐偏。

      京洛緇塵塵外浣,莫辭杯酒醉崖巔。

      詩中一個“懸”字,可見當(dāng)時的廟宇建筑確實令人心驚??上У氖歉鱾€精致小巧的寺廟后來被毀,沒有重建,留下大小不一的石墩,各自默默地蹲守在崖邊的泥土中,似乎講述著從前懸空寺廟的驚險與奇絕。

      在東面的山頂上看九峰,可見石徑往山的深處蜿蜒,而最巧的是連接兩座山的中間是一座石橋,它的名字是“凌虛橋”。

      崖壁上還有一些從高處往下鑿開的深淺不一的石溝,每一條石溝的底端會有一個石槽。我猜測,估計是當(dāng)年建造廟宇的工匠的奇思妙想:在崖壁上鑿開一條水溝,既可以避免下雨時造成建筑浸水,還可以在石槽里收集難得的雨水,以備用時所需。工匠的精心設(shè)計應(yīng)該在很長的時間里保住了廟宇的安全,卻無法預(yù)測后人因各種原因沒有保護好這巧妙的“懸空寺”,實在是九鼎山大大的遺憾!

      山上現(xiàn)存有九鼎寺,大雄寶殿殿門外門框上書寫的對聯(lián):“寶剎重開五色祥云樓勝境,禪林肇始九鼎玉峰盡朝輝?!遍T框上雕刻的荷葉、蓮花、鳳凰等圖案十分精致,惟妙惟肖。西面是大殿,南北是廂房,殿前地面上有一個黑白兩色鵝卵石拼出來的八卦圖。

      寺前建有南北雙塔,塔寺相映構(gòu)成奇觀妙景。南北雙塔建于元朝時,玉峰庵上,因南北呼應(yīng),故稱為南北塔。北塔在峰上,為六角形密檐式塔磚,七級,高7.2米,塔剎為石質(zhì)球狀,塔檐均較小,塔身無龕洞;南塔在峰下,距離北塔30米,四方形密檐式塔磚,九級,高9.1米,南塔的四方形基座邊長1.9米,每級塔檐均用三層方磚出挑成檐,從第三級開始每面有龕洞一個,內(nèi)有陶制浮雕觀音佛像,塔剎為石質(zhì)圓頂,塔形秀美,塔體莊重,體現(xiàn)了“塔寺一體”的傳統(tǒng)建筑風(fēng)格。雙塔挺拔秀麗,彼此呼應(yīng),把九鼎寺裝點得格外獨特。

      明朝萬歷年間,思想家李贄任姚安知府,曾游九鼎山,在《九鼎山感元事》詩里描述:“極目天空心不礙,遠山近日歲月多。革囊功業(yè)今常在,留得古塔奈若何……元碑元碑風(fēng)雨剝,古塔古塔九鼎錯。塵寰勿聽三車演,暇日曾渡大渡河?!泵鞒膶W(xué)家楊慎(楊升庵)游九鼎寺詩云:

      路向羊腸轉(zhuǎn),云從馬首開,

      半巖交草樹,絕壁倚樓臺,

      碧澗鳴函玉,丹丘問劫灰,

      佛緣甘吾寂,僧行厭喧囂。

      野鹿銜花過,山禽薦果來;

      獨擱塵外趣,人世莫相猜。

      可見,九鼎山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文人雅士喜于游歷的地方。登高遠望,祥云壩子村落農(nóng)莊盡收眼底;山下水庫波光粼粼,水光瀲滟,確實是一個幽靜雅致所在!

      如閑暇之日,偶然居于山中寺內(nèi),聽晨鐘暮鼓,賞晚霞映塔,在燦若錦緞的霞光中,坐落在玉峰寺高處的北塔沐浴在錦繡光線里,與不遠處的南塔呼應(yīng)而立,猶如兩位胸懷抱負的有志之士,挺拔站立,彼此遠望,心意相通,驀然想起李白的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p>

      “花卉繁茂”萬花溪口

      萬花溪,對祥云人來說是一條難以忘懷的溪流。此溪位于縣城西面靠北,出了城西牌坊,順著上菜園、大乘村、瓦窯村等幾個村子的方向,順著諸葛寨山腳往西,到達茨坪村村口的田壩心,再順著田埂往西走,就到了這個水聲潺潺,流淌著歡樂的溪水邊。

      據(jù)《康熙·云南縣志》里關(guān)于“山川”中對“萬花溪口”記錄:“溪溝,在縣西三里,源出寶泉山下,入定邊縣。夾溪十里,花卉繁茂,又名萬花溪,邑人四時游焉?!痹谖淖种?,可以看出,萬花溪原來的名字很樸素,叫做“溪溝”,因為這條溪流周邊的花草樹木實在太多,就被叫做了“萬花溪”,特別是“夾溪十里,花卉繁茂”,竟讓人不由地想起“桃花源”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绷钊梭@訝!

      記載中的“定邊縣”是如今的南澗縣。關(guān)于“寶泉山”,記載是:“寶泉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又名九鼎山,九峰相并,望之如青蓮,石穴崆峒,盤折而升。上有寺,登玩令人有扶風(fēng)生翼之想,真奇觀也?!痹瓉韺毴揭簿褪蔷哦ι健T凇肚 ぴ颇峡h志》載,“九鼎云峰在治之西北十五里,九峰突兀,望之簇如青蓮”。九鼎山山下是碧波盈盈的小官村水庫也就是萬花溪水的源頭之水。

      關(guān)于美景萬花溪,《康熙·云南縣志》里有“萬花溪口”詩曰:

      天開圖畫洱西橋,風(fēng)物豪華不易消。

      一派水云鋪白練,兩枝春樹剪紅綃。

      直將金谷尋常看,都作瑤池樣子描。

      最是太平清世界,翠微深處對笙簫。

      簡練的詩句描繪出萬花溪的繁花盛開、溪水歡流、云水相繞、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是云南縣的知事謝圣綸撰寫的,可見他經(jīng)常出城去田間地頭調(diào)查民情,對縣城西邊的萬花溪應(yīng)該是特別喜歡。

      《光緒·云南縣志》里也有記錄:萬花溪口,在縣之西北,茨坪村前,沙堵爛然,入春紅綠掩映,花草繞夾溪濱。昔人詠“一派水云鋪白練,兩枝春樹剪紅綃”詩句。

      現(xiàn)在去萬花溪,也是從縣城出門往西,翻過臥龍山,路過西山廟,下陡坡,前往平壩村方向,要過一座石橋,橋上有“萬花溪水橋”字樣。橋頭有一個小小的觀音廟。順著溪水往上游走,一路都是柳樹茂密,清水潺潺??催^萬花溪最美的“夾溪十里,花卉繁茂”的人們,總是不厭其煩地敘說“萬花溪畔的花朵們”就像是有專人去栽種和澆灌,美艷動人,在大自然春風(fēng)夏雨的撫慰下恣意生長、盛開。當(dāng)人們走進溪畔時,看見的似乎不僅僅是盛開的花朵,和煦的陽光下,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棵枝條茂盛的綠柳,吸收著萬花溪的滋養(yǎng),感受著明媚的陽光。萬朵花開,有溪邊的各種花朵,還有落入溪水的花朵、花瓣,所以“溪水里,漂載著好看的花瓣……”

      繼續(xù)往溪水上游走,溪水漸深,兩邊的崖石對峙,溪水沖刷著崖石,在石縫間跳躍流淌,崖石上長滿了厚厚的青苔和茂盛的豬鬃草(一種中藥草,屬鐵線蕨植物,美觀,可藥用)。勇敢的游人不停地往前走,濕潤的空氣里飄蕩著花朵的芬芳,還有領(lǐng)路人驚喜的發(fā)現(xiàn)和善意的提醒。溪水中段有一個“萬花溪水小洞天”,溪邊崖壁旁建有一個很小巧的“花溪龍宮”,里面塑有龍王和龍王娘娘的雕像,還有一個天然的“神龜石”,一塊灰黑色的石塊匍匐在溪邊,形狀宛如一只烏龜,惟妙惟肖,十分有趣。

      眾所周知,“小云南”水源少,一直干旱少雨,而對于像“萬花溪”這樣的溪流實在是被人們十分珍惜和熱愛。因此,美麗的萬花溪水記錄著祥云人最深的鄉(xiāng)愁。

      “萬花溪口”的源頭來自九鼎山腳,入水口茨坪村上面的小官村水庫碧波蕩漾,水面平靜,倒影粼粼,清風(fēng)送爽,令人心曠神怡;而現(xiàn)代人一直對萬花溪倍加喜愛,“若漫步村頭溪邊,翠峰對峙,棕柏松柳高低錯落,溪流淙淙,稻香撲鼻,令人流連忘返?!比缃?,在縣城市政建設(shè)中,新建設(shè)的秀溪小區(qū)就有一條新建道路取名為“萬溪路”,這應(yīng)該也是人們對古代美景的另一種呈現(xiàn)和紀念吧?

      “風(fēng)塵無擾”智光鐘韻

      據(jù)《康熙·云南縣志》里載有勝景“智光鐘韻”,詩曰:

      上方鐘曉動江城,驚破西堂草夢生。

      貝葉響中翻玉版,曇花高處落金英。

      畫門瓊寶三千界,都聽蒲牢百八聲。

      莫怪豐山鐘絕響,也順霜降應(yīng)時鳴。

      根據(jù)史料,智光寺應(yīng)該在縣城的西門外,如今的城西一帶。《乾隆·云南縣志》里又載:“智光鐘韻,在城西,曉寺鐘鳴,流風(fēng)送響,余韻悠然。前人有詩曰:貝葉響中翻玉版,曇花敲處落金英。馬義乾詩云:一聲佛號壓塵趣,喚醒沉迷五夜回。應(yīng)是智光藏暗處,誰能撞扣吼獅雷?!薄爸枪忡婍崱痹冢ㄔ颇峡h城)洱海衛(wèi)城西,早晨寺院的僧人就會鳴鐘,鐘聲隨著風(fēng)的方向送出,在臥龍崗附近陣陣回響,鐘聲的余韻回蕩在縣城附近?!胺癜妗焙汀奥浣鹩ⅰ笔窃娙藗兿矚g采用的典故,很有禪意和畫面感,在蘇東坡的詩句里也多次出現(xiàn)。于是,抒寫勝景“智光鐘韻”的詩句里也被采用,描寫了寺院鐘聲的余韻悠悠,說:(僧人)在翻看經(jīng)書的響聲就像翻開刻字的玉片,高處盛開著曇花,飄來一陣陣幽香。因此,人們把“洱海衛(wèi)”這滇西小城里的詩意生活起名為——智光鐘韻。

      《乾隆·云南縣志》里又載:“智光寺,在西門外,永樂年間建,內(nèi)有萬壽龍亭,為賀、習(xí)儀于茲。又后閣有轉(zhuǎn)輪勝概及前后梵宇,巍峨清幽,風(fēng)塵無擾?!卑凑沼涊d,這寺廟里的建筑很多,有萬壽龍亭,有后閣,有轉(zhuǎn)輪和前后梵宇,巍峨清幽,“為賀、習(xí)儀于茲”,這樣看來,智光寺更多的時候是用來做祝賀喜事(民間常說的還愿)和學(xué)習(xí)禮儀之用,是一個很講究禮儀規(guī)制的寺院。而“風(fēng)塵無擾”簡單的四個字,令人豁然感到一陣遠離世俗、清風(fēng)飄逸之美,剎那間神清氣爽,驀然清朗!

      《云南縣志》里關(guān)于“寺觀”又載:“智光寺,在城西門外,明永樂初所建,嘉靖間,兵備道胡仲漢拓其形勢,軒爽絕俗。內(nèi)有大鐘,夜靜撞之,聲聞數(shù)里?!边@樣看來,智光寺的大概位置應(yīng)該在西門外附近(城西半里),是以智光寺為中心的寺院建筑群,而寺院里的大鐘就掛在智光寺里?!对颇峡h志》形容“夜靜撞之,聲聞數(shù)里”。那么,寺院里的大鐘除了清晨撞響“晨鐘”,寧靜的夜晚時分也要撞響,在安靜的夜里,鐘聲回響,夜色清朗,令人感到肅穆。同時也是起到時鐘的作用。據(jù)記載,這座寺院“唐已有之”,到明初時因戰(zhàn)亂被破壞,后來縣城南邊華嚴村的縣丞楊奴出資修復(fù)后,明代和清代以及民國初年多次修復(fù)。而后又有記載:“寺觀,智光寺,在縣治城西,于嘉靖二十一年兵備胡仲謨重修,習(xí)儀即焉。萬歷六年縣義民楊宗堯復(fù)修?!?/p>

      而更多的是每天清晨,當(dāng)?shù)谝豢|晨曦的光照射到鐘鼓樓“齊莊中正”的匾額上時,洱海衛(wèi)古城的居民們從“晨鐘”余韻中醒來,聆聽著城西外的鐘聲起床,灑掃庭除,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智光寺的鐘聲已然是這座小小古城的鬧鐘,早睡早起,樸實的人們在寧靜的小縣城平靜地生活?!皯?yīng)時而鳴”的鐘聲和古城的寧靜生活絕配,裝點出令人向往的詩意生活,生活狀態(tài)竟然有“姑蘇城外寒山寺”的美學(xué)意蘊,在洱海衛(wèi)城形成了一道人間最樸實也最詩意的人文風(fēng)景。

      在《洱海衛(wèi)城記》《重修智光寺碑記》等記錄中,也載有“內(nèi)有萬壽亭為朝賀習(xí)儀所,后閣有轉(zhuǎn)輪勝概。前后梵宇巍峨,清幽絕俗?!彪S著時光的流逝,智光寺慢慢轉(zhuǎn)變了職能,從渡人濟世、教習(xí)禮儀的寺院變成了教授四書五經(jīng)、人文道德的學(xué)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為了城西小學(xué)(老校址,即現(xiàn)在的西街牌坊外面的西門外一帶),變成了培育下一代的新小學(xué)。

      城西小學(xué)擴建,后新建到了如今的祥臨路邊上菜園村(也屬于城西區(qū)域),在校小學(xué)生從原來的一兩百人增至1300多人。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1936年紅二六軍團曾經(jīng)走過城西,駐扎過城西小學(xué)旁邊,2017年,城西小學(xué)建設(shè)為“祥云革命英烈紅軍小學(xué)”,學(xué)校占地面積達11690平方米,建筑面積6900平方米。

      白駒過隙,白云蒼狗,古代的“智光鐘韻”,如今變成了孩子們幸??鞓返睦世蕰暎@應(yīng)該是最美好的“余韻”吧!

      “明水吞天”碧池秋水

      “碧池秋水”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派令人喜悅浪漫、水天映襯、秋意濃郁的美景,這個美景就在祥云縣城的西南方,大概方位是現(xiàn)在的鐵路橋附近,是《康熙·云南縣志》記載的“縣八景”之一。

      在歷史記載中,祥云縣城西南邊有一個池子,被稱為“龍池”?!豆饩w·云南縣志》記載:“龍池泉在縣西南二里華嚴村后,一名放生池,又名碧池秋水。昔傳此水通黃河,其深莫測,上建龍王行宮。永樂七年,黃河水清,此水亦清?!币馑际牵糊埲匚挥诳h城西南二里的華嚴村后面,也叫做“放生池”,老百姓都喜歡叫“碧池秋水”。從古至今都傳說這里的泉水和黃河相通,深不可測,在龍池的上面建有龍王宮。明朝永樂七年,黃河水突然變清了,這個龍池的水也一起變清了。

      又載:“碧池秋水一名青湖,即龍池,在縣之西南三里,深不可測,至秋更為湛碧。旁建寶泉行宮,昔人有詩云:懸?guī)r過雨花含露,明水吞天月落池?!?/p>

      在史料的記錄里,可以看出,“碧池秋水”深得縣城周邊的老百姓喜歡,景色美麗,風(fēng)景宜人,除了碧池美景,旁邊還修建了一個龍宮,所以龍池也可以做放生池,來祭拜龍王或者是求雨祈禱時候舉行放生的儀式。只是,說“龍池”和黃河水相連通,這可就是太遙遠的想象了!畢竟,干旱的滇西小縣城里,一個小小池塘竟然與幾千公里外的黃河水彼此相連,這是多么大膽的設(shè)想!是否可以這樣推測:說明當(dāng)?shù)匕傩諏ι础八本哂兄鵁o比的重視和渴望,才敢有這樣的遠隔幾千里隔山隔水的聯(lián)想?不得不令人贊嘆,從古至今,祥云人確實有著大膽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碧池秋水,作為《云南縣志》記載中的著名八景之一,“秋水”,是唯一一個點明季節(jié)的景點,秋的天、秋的水。在秋高氣爽收獲的季節(jié),田地莊稼已經(jīng)收割完,人們帶著豐收的糧食和祭品去龍宮祭拜,往龍池里放生幾條活蹦亂跳的小魚,感恩今年的大豐收,祈禱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用現(xiàn)代人的說法,也是一次“秋游”。放下忙碌了一年的辛勞,攜帶家眷兒女,在池塘邊信步閑走,享受著眼前大自然的美景,秋風(fēng)習(xí)習(xí),秋意濃郁,池水波光粼粼,好不快哉。

      據(jù)《康熙·云南縣志》記載:碧池秋色,有詩曰:

      大谷西催涼滿陂,寒潭碾碎碧琉璃。

      懸?guī)r閣雨花含露,明水吞天月落池。

      霞鶩點成滕閣景,莼鱸勾動季鷹思。

      獨棲丹鳳梧枝老,絕勝高崗一段奇。

      秋色中,碧綠的池水掩映著龍池琉璃瓦的光澤,一陣秋風(fēng)吹過來,把琉璃瓦的影子打碎了。秋水含著秋露,明鏡一般的池水好像吞下了天空,月亮也落進了池塘里。令人想到《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猛然想到“莼鱸之思”,便更加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獨自在這碧池邊享受秋天的景色,是否可以以唐代詩人杜甫自比,邊閑游邊思慮著家國大事,這樣想來,真是一段神奇的經(jīng)歷。

      在這首小詩里,竟然隱藏兩個典故,實在是令人稱奇。“霞鶩點成滕閣景,莼鱸勾動季鷹思?!睋?jù)《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fēng)起,因思吳中莼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后來“莼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xiāng)的代名詞?!蔼殫P梧枝老,絕勝高崗一段奇?!痹谠娙硕鸥Φ摹肚锱d八首(其八)》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的句子,回憶長安的景物:那美味的稻米是鸚鵡啄余的香粒;那碧梧是鳳凰棲老的高枝,這充滿豪情和詩情畫意的描繪,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從描述“碧池秋水”的詩句中可以看出,景色很美,但有思鄉(xiāng)之念,是否可以推測作者是來“云南縣”做官的外地人吧?

      如今的“碧池秋水”被改造為祥臨路入口處的休閑公園,是縣城西南角最大的交通路口,往西去大理,往南去臨滄,往東去昆明,往北進縣城。公園精致小巧,綠樹成蔭,里面建有碧波粼粼的水景,明媚的秋天陽光下依然暖意融融,晴空倒映著綠樹,鮮艷的三角梅盛開?!氨坛厍锼钡氖畢s留在路對面的小山坡上,如今殘缺了,只留下“碧池”二字隱約可辨。原建的“龍宮”早已不知所蹤,石碑旁邊新建有一個簡易龍宮,從門外的供奉處可以看出,依然有虔誠的香客來祭拜龍王祈雨求福。

      踏上尋覓故景的途中,綠皮火車和高速動車從“碧池秋水”的旁邊飛馳而過,古今穿越,變化萬千,心中感慨,遂寫下詩句記之:

      碧池秋水今猶在,梧枝流云多變遷。

      月照洱海吟佳境,風(fēng)馳祥云越千年。

      (洱海,指祥云古城洱海衛(wèi)。)

      “江南風(fēng)景畫不如”青海月痕

      美景“青海月痕”位于縣城東南方向,離縣城5公里遠。早在元代,因湖水清澈而得名“青海”,清代稱“青龍?!?。據(jù)史書描述,青海湖波光瀲滟、清澈透明,“青海月痕”美景,怡人心扉:在明亮的月光下,湖水平靜如鏡,岸邊垂柳依依,水中魚兒嬉戲,是高原紅土地上難得一見的詩意景象。

      據(jù)《康熙·云南縣志》記載的八大勝景“青海月痕”有詩曰:

      萬綠參差拂柳塘,嫦娥靜夜影波光。

      香浮淺淡蓮花白,露滴淋漓桂子黃。

      弄罷謫仙歌采石,招來妃子舞霓裳。

      恍疑龍抱明珠臥,雷雨乘時沛八荒。

      從詩句中可以看出,青海湖最大的特點是:萬株綠柳,荷花盛開,水波瀲滟,灌溉家園。青海湖湖長3公里,寬1.5公里,水深3米,湖區(qū)控制流域96.8平方公里,在城川壩承擔(dān)著非常重要的人畜飲水、生產(chǎn)澆灌的任務(wù)。湖邊村莊的人們更是享受著大自然給予的豐厚的條件,除了栽秧、澆苗之外,在這個高原湖泊里撒網(wǎng)打魚、種蓮采藕,富足、溫情、滋潤。夏日的午后、初秋的清晨,偶爾去湖邊信步徜徉,欣賞姿態(tài)搖曳的荷花,或是乘一葉小小的漁舟,品湖中網(wǎng)起的鮮魚,那份悠然怡然,也是多少祥云人甚至外鄉(xiāng)人幸福的體驗。青海湖可以說是祥云人的母親湖!

      民國時任祥云縣(祥云縣以前的名字是“云南縣”,1918年民國七年彩改名為“祥云縣”)的首任縣長路承熙作詩如下:

      青海波光接太虛,荷田蘋渚艷秋初。

      漁舟傍晚鳴榔集,風(fēng)景江南畫不如。

      無論是“青海月痕”,還是“青海波光”,青海湖的生命和魅力都在一個“水”字!滿盈盈的湖水在夕陽映照下,微波蕩漾,蟲兒在草叢里微微低語,輕風(fēng)撫過,像一朵朵盛開的漣漪。湖邊周圍村子里的人們常常在湖邊堤壩上柳樹下漫步,花前月下的呢喃,呼兒喚女的親情,漁歌唱晚的霞光,真是一幅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景!難怪從貴州省畢節(jié)縣來做官的縣長路承熙也忍不住贊嘆“風(fēng)景江南畫不如”。

      《云南縣志》里載:“青龍海水光如鏡,秋月涵之更覺澄湛。”秋季確實是觀看“青海月痕”的最佳時節(jié)。秋高氣爽,天空晴朗,月色更是最絕佳的清美。青海湖邊,波光微漾,夜涼如水,明月中天,行走在夢與真的邊緣,雖然不會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壯觀,但是一定會有“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柔美。晚上,湖中倒映著縣城里明亮的燈光,赤紅橙黃墨綠,色彩斑斕,靜觀湖光交相輝映的情景,有獨特的韻味。一個湖,依傍著一個城,周圍散落著星羅的村莊,在靜謐的夜色里格外溫情。

      清朝文人王地山曾留下詩句:“秋色澄空一色碧,碧池不斷四時秋。旁鐘大澤為青海,下瞰方城是鏡州。及至金戈戎馬靖,仍還玉洱臥龍游。南云現(xiàn)彩呈祥瑞,或有天光絢里頭。”在王地山的詩句里一起描繪了“碧池秋水”“青海波光”“鏡州舊城”“洱海衛(wèi)城”等勝景。民國文人王友善在《荷池吟草·王友善詩詞楹聯(lián)選》里寫過《泛舟青龍海晚霞寫景》一首小詩:“長堤楊柳小橋亭,嫋嫋菱歌和櫓聽。最是歸舟風(fēng)景異,霞紅萬丈墜波心。”可以看出,青海湖的晚霞也是極其絢麗多姿的。多少人沉醉在青海湖的五彩霞光里,還沒有清醒過來,東邊山頂緩緩升起的明月又一次照亮了人們的心。

      前人有詩句:“恍疑龍抱驪珠臥,照映秋林桂子黃?!币廊粚懙氖乔锾煲雇淼脑铝痢;秀庇X得是一條青龍抱著熠熠閃光的明珠臥在水中,映照著秋天的樹林和散發(fā)幽香的桂花樹。秋夜里“青海月痕”: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清風(fēng)徐來,水波微漾,水天似乎合為一色,夜色如水,唯有月光清涼,如詩如畫。

      青海湖還和《西游記》中“大戰(zhàn)鯉魚精”的情節(jié)有關(guān)聯(lián),相傳唐僧師徒四人自西天取得真經(jīng),返回大唐路過此地,湖中的鯉魚精想得到真經(jīng)化身成仙,把青海湖水翻起滔天巨浪,逼得唐僧師徒和經(jīng)書落入青海湖中。孫悟空大怒,金箍棒攪海顯神威,降服鯉魚精,救出師父,撈起經(jīng)卷。由于經(jīng)書落水受潮,師徒四人于是在湖邊山坡上晾曬,潮濕的經(jīng)書粘石成字,石上留下經(jīng)文,“曬經(jīng)坡”因此而得名。

      在云南的民歌里,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小河淌水》,歌唱的意境和“青海月痕”相似:“月亮出來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哥啊,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月亮帶給人們的總是充滿幻想和柔情的,月光下的世界令人陶醉令人癡迷。青海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沉醉和遐想的湖!

      “清泉漱玉”金龍瀉潤

      據(jù)《乾隆·云南縣志》記載:“金龍寺,在龍崗后,過溪溝河里許山麓間,旁出泉,名金龍泄口處,其寺久圮,基址猶在?!痹摼拔挥谙槌擎?zhèn)平壩村靠北的小金山山麓,和小尖山相連,俗語稱“平壩不平,尖山不尖”。

      《康熙·云南縣志》里關(guān)于“(云南)縣八景”中對“金龍瀉潤”一景留有詩曰:

      妖嬈盤龍臥碧岑,橫拖鱗甲滿坡金。

      清泉漱玉風(fēng)生響,紫霧噴香晝結(jié)陰。

      澤物謾夸姑射露,濟時好作傳巖霖。

      山僧祝缽乘風(fēng)去,云鎖珠簾片月沉。

      清朝康熙年號從1662年開始,歷經(jīng)40多年,距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360多年,而云南縣傳說中的“金龍寺”那時就已經(jīng)倒塌了,只留下一個寺塔的基石,不得不說,民間傳說的力量比實物的證明更有說服力。即使沒有看到實物,但是“金龍瀉潤”的美景依舊在流傳。

      在《光緒·云南縣志》里記載:“金龍瀉潤,在縣之西,龍崗后,過溪溝上三里,金龍山有泉流瀉,灌田百畝。舊有龍宮梵宇,翠峙溪畔,山蒸靄氣,猛雨旋飛。遇科年或金龍掛黃云,色映閣川。昔人有詩云:清泉漱玉風(fēng)生響,紫霧噴香畫結(jié)陰。”在“山川”部分又載:“金龍山。在縣西臥龍崗后,逾溪溝上三里許,有泉。舊有龍宮梵宇,今廢。府志:翠峙溪畔,南望青海如龍。大干自五福山北,東度為梁王山,帽山在其北。”從乾隆年號到光緒年號,即使經(jīng)過了多年的流逝,金龍山留下來的這個美景并沒有被世人遺忘。特別是“龍宮梵宇,翠峙溪畔,山蒸靄氣,猛雨旋飛”這樣的描述,十分生動靈氣,充滿畫面感。金龍山在縣城的西面,越過臥龍崗,穿過萬花溪(溪溝河),南邊是小尖山,北邊是帽山,確實是一個風(fēng)水寶地。

      由此可見,關(guān)于金龍寺的美景,都是依賴鄉(xiāng)土的老輩人口耳相傳下來的。傳說:金龍山上住著金龍大王和金龍娘娘,他們掌握天上的雨水,春種秋收,護佑云南縣的黎民百姓。人們很感激金龍大王,就在金龍山的山麓上修建了龍宮,每年二月初八攜老扶幼,帶著祭品,沿著城外的蜿蜒山路,走進郁郁蔥蔥的金龍寺去拜祭。因為龍宮廟宇建筑精美,特別是泉水常年涌出清澈涼爽,人們都喜歡這個地方,就把它作為一個夏季避暑、秋季祭祀的好去處,每當(dāng)科考之年,寺廟周圍還會出現(xiàn)“金龍掛黃云”的奇景,美麗的景觀映照著城川壩子。讀書人把此景取名為“金龍泄?jié)櫋薄?/p>

      金龍寺風(fēng)景宜人,飛泉清幽,往東回望,剛好看見縣城城川壩子的全景,洱海衛(wèi)城“臥龍捧印”清晰可見,實在是佳境!于是鄉(xiāng)紳們在金龍寺旁集資修建了“金龍書院”,準備參加科考的讀書人就會帶上換洗衣物和干糧,走進這個山間與世隔離的書院靜心讀書,不聞時事,不受外界干擾。廟宇和書院就在同一個山坳里,彼此相望互不打擾,書生聽晨鐘暮鼓,和尚們聽瑯瑯書聲,彼此相安。

      說來也是奇怪,只要是山坳里下起太陽雨,在縣城里的人們就能看見金龍寺方向升起一道獨特的美麗彩虹,人們總是要對著寺廟的方向鞠躬作揖,說一聲:“金龍娘娘現(xiàn)身了!”說是金龍娘娘一現(xiàn)身,城里城外就會普降喜雨,種莊稼的人也不必擔(dān)心干旱的困擾了。慢慢地,老百姓也把這個景色稱為“金龍獻瑞”。

      可是,事情總是出其不意地發(fā)生變化。傳說金龍娘娘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到泉水邊洗浴,有一個夏夜的晚上,月光明亮,蟬鳴唧唧,酷暑難耐。金龍娘娘乘著夜色,到泉水邊洗浴,她剛下水,就聽見岸邊有響聲,驚得她急忙起身躲于樹后穿衣。卻聽不遠處樹影下傳來一個男子說話:“不知是誰家小姐?可否出來相識?”被打擾的金龍娘娘本就不高興,一聽這話十分震怒,手中的金梳子一下就甩出去,只聽得“哎呀”一聲,樹影下男子落荒而逃。

      次日天剛蒙蒙亮,書院里的讀書人漸次醒來。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居住的寢室竟然倒塌了,一個個書生都睡在露天晨霧中,書院圍墻不知為何都歪歪倒倒了。有一個穿深灰色衣服的書生抱著頭流著血“唉喲唉喲”叫喚。書院倒塌了,書生們沒地方讀書,只能收拾行李各自回家去了。從此以后,山坳里即使下雨也沒有美麗的彩虹出現(xiàn)了,人們傳說:都是因為那個讀書人不遵守禮教,輕薄了金龍娘娘,娘娘一生氣,把書院推到,不允許那些讀書人再在金龍寺旁邊讀書了。

      又過了一些年,那金龍寺也莫名其妙倒塌了。廟里的和尚四散而去。慢慢地,虔誠的人們也不再去祭拜金龍大王了?!敖瘕埆I瑞”的娘娘再也沒有現(xiàn)身,那道美麗的彩虹也沒有在山坳里出現(xiàn)過?!敖瘕垶a潤”的著名美景隨著時光的流逝,只留下一些淡淡的民間傳說。

      幾百年過去了,這個有名的美景,只剩下前往山坳里那彎彎曲曲的蜿蜒山路,從溪溝河伸進山林,山坡上已經(jīng)沒有龍宮梵宇,也沒有清靜書院了,如今只有一個香客信徒修復(fù)的小小的“金龍寺”,里面塑畫著“金龍大王”和“金龍娘娘”,還有一個古樸的水井靜靜地待在密林深處。在山坡的土地里細心翻找,還存留著一些破碎的青磚和瓦片,似乎在對世人訴說那些從前的傳說故事,從天上到地下,從古代到如今,從山里到山外,山風(fēng)拂過,絮絮叨叨,“金龍瀉潤”的美景仿佛又重現(xiàn)眼前,悠遠的古寺鐘聲,瑯瑯的讀書聲,“清泉漱玉風(fēng)生響,紫霧噴香晝結(jié)陰”……

      天馬行空“神馬留蹤”

      據(jù)《康熙·云南縣志》里載有勝景“神馬留蹤”,詩曰:

      大宛龍駒奪化胎,行空偶下九天來。

      馳回南詔紅塵靜,踏過高崗白石開。

      武帝他年歌渥水,穆王何處宴瑤臺。

      天留遺蹤知神物,定應(yīng)人間伯樂才。

      神馬留蹤真是一個神奇的傳說!“神馬留蹤”的位置在曬經(jīng)坡靠近青海湖邊一帶。馬,作為六畜之首,在古代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祭祀、交通運輸和戰(zhàn)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人們賦予馬很多神話色彩,早在《山海經(jīng)》中就出現(xiàn)過一種模樣有點像犬的珍奇異獸,叫作天馬。后來,人們就用“天馬”這個稱呼來形容那些神俊的寶馬?!疤祚R行空”是人們對豪放灑脫的詩文的贊美。天馬四蹄奔騰,身上有五色,長著一對翅膀,體態(tài)優(yōu)美。而祥云的古八景之一就與天馬有關(guān),并且是一匹神馬。

      記錄“神馬留蹤”勝景的詩句里想象非常大膽和浪漫!詩句開頭的“大宛”讀音“大淵”,是古代中亞的一個國家名,位于帕米爾西麓,錫爾河上、中游,也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該國出產(chǎn)良馬,尤以汗血寶馬著稱,號稱天馬子。公元前130年左右,漢朝大使張騫出使西域時曾來過此地,并在《史記》《漢書》里都有記載。

      上半首詩句:“大宛龍駒奪化胎,行空偶下九天來。馳回南詔紅塵靜,踏過高崗白石開?!贝蟾乓庾g為:大宛國的神馬龍駒化胎,天馬行空偶然從九天之上下來,飛馳回到唐朝時期大理南詔政權(quán)尋找安靜的紅塵,馬蹄踏過高高的山崗把白石塊踏裂開。這是上半首詩句的大概意思,但是“回”字比較難解。

      下半首詩句:“武帝他年歌渥水,穆王何處宴瑤臺。天留遺蹤知神物,定應(yīng)人間伯樂才?!笨梢庾g為:當(dāng)年漢武帝歌吟渥水,也是因為在渥水得天馬,周穆王即使駕駛著神馬,也沒有機會再和西王母娘娘在瑤臺喝酒對飲,上天留下來的這些遺物大家都知道是神奇的東西,一定是“神馬”也要來找一找人間的伯樂人才吧!

      詩句精巧神妙,畫面感極強,令人向往,那么,這個神奇的勝景位置應(yīng)該在哪兒呢?據(jù)《乾隆·云南縣志》里又載:“神馬留蹤。在縣治之南,青龍海西畔,曬經(jīng)坡官道旁有一馬蹄,入石深寸許。昔人有詩曰:馳回南詔紅塵靜,踏過高崗白石開。”這樣一看,就應(yīng)該是在現(xiàn)在的青海湖南邊、曬經(jīng)坡路旁,大概是某一個夜晚,不知不覺的從天而降一匹“神馬”,調(diào)皮而急切地飛馳在回唐代大理南詔政權(quán)的路上,在路邊的一個大石塊上留下了深深的馬蹄印,并且入石有一寸多深,人們無法解釋這個奇異的現(xiàn)象,只能對這個深深的馬蹄印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吧!

      這不得不令人腦洞大開,原來,在青海湖邊留下蹄印的是一匹“在彩云間奔跑的天馬”!

      唐朝詩人張仲素《天馬辭》中寫道:“天馬初從渥水來,郊歌曾唱得龍媒。不知玉塞沙中路,苜蓿殘花幾處開?!惫艜r候認為天馬和龍是一類的,天馬來了,龍也會到來,所以稱駿馬為“龍媒”。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把苜蓿從大宛國傳入中原,古詩文中有很多馬食苜蓿的描寫。可見,天馬的出現(xiàn)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吉兆。

      《詩詞大有文化》一書中也有關(guān)于“天馬”的神話,是從漢代開始出現(xiàn)的。傳說其一,在祁連山腳下渥洼池,說那里曾經(jīng)兩次有天馬從水中騰躍而出,都被獻給了當(dāng)時的天子漢武帝。傳說另一,在西域有一匹“天馬”。這匹馬四肢矯健,腿腳靈活,沒有人能抓到它。后來,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山腳下放了一匹五彩馬,不久五彩馬與天馬配對生出了很多匹小馬。據(jù)說,這種馬出的汗是赭石色的,馬蹄踏在石頭上可以形成深深的坑。赭石色就是紅褐色,這種天馬還有另外一個更為人們熟知的名字:汗血寶馬。

      那么,從傳說中推測,在祥云曬經(jīng)坡留下獨特蹄印的天馬應(yīng)該也是“汗血寶馬”。只是“神馬留蹤”勝景如今已無處可尋,只有一個大致的方位。不過,祥云的紅土地上已經(jīng)留下了這么神奇浪漫的傳說,那匹“在彩云間奔跑的天馬”說不定哪天又會從天而降,令人遐想!

      祥云,這塊最早叫云南的地方,就是這樣充滿著神奇的色彩,那些散落在縣城東南西北的古八景“青(清)華洞天、九頂(鼎)云峰、萬花溪口、智光鐘韻、碧池秋色、青海月痕、金龍瀉潤、神馬留蹤”,雖然流傳久遠,但大多數(shù)已經(jīng)在翻天覆地的朝代更迭變化中逐漸隱去,甚至有的在幾百年前就只留下一個傳說。梳理歷史文化的脈絡(luò),重新續(xù)寫美好篇章,才能保護好歷史文化根脈,在優(yōu)秀的根基上創(chuàng)造出更加美好的勝景。

      編輯手記:

      位于大理州東部的祥云縣,關(guān)于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著名的大波那木槨銅棺墓遺址則證明,在戰(zhàn)國時期祥云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農(nóng)耕文明。因為其處于進入滇西的交通咽喉地區(qū),是歷史上著名的唐代大理南詔政權(quán)、宋代大理國民族政權(quán)中心的門戶,各民族在此處進行了長期的經(jīng)濟、文化甚至是軍事上的交流。進入近代以來,在全民族同仇敵愾反抗侵略之際,祥云又發(fā)揮其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勢,支援前線、物資調(diào)配、人員休整,為抗戰(zhàn)勝利做出巨大貢獻。本文所述“祥云古八景”見于古人的記載,從中不難看出古人對它們的喜愛與流連忘返。

      猜你喜歡
      云南
      云南圖片庫
      云南畫報(2022年4期)2022-05-05 06:00:24
      云南圖片庫
      云南畫報(2021年11期)2022-01-18 03:16:00
      云南茶,1200年的發(fā)現(xiàn)
      云南畫報(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云南最后的秋境
      云南畫報(2021年9期)2021-12-02 05:07:00
      云南邀您來“吸氧”
      云南畫報(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選擇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云南潦滸柴燒陶煴
      云南行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一圖讀懂云南兩新黨建
      聚焦云南
      无为县| 盐津县| 历史| 大理市| 淳安县| 银川市| 弥渡县| 望谟县| 灌南县| 桐梓县| 朔州市| 上蔡县| 台前县| 开封市| 庆元县| 河南省| 日照市| 无棣县| 兰溪市| 井冈山市| 县级市| 米脂县| 温泉县| 青铜峡市| 彩票| 绍兴县| 泸州市| 黎平县| 芦山县| 平乐县| 静乐县| 英超| 万山特区| 织金县| 泗水县| 江油市| 新泰市| 翁源县| 邢台县| 甘孜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