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聰穎
(頤和園博物館,北京 100000)
頤和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①。在頤和園博物館館藏紙絹類文物藏品中,有相當多清代書法詞臣書家創(chuàng)作的宮廷裝飾類書法文物,其中包括內(nèi)檐匾額144件,題寫內(nèi)容多為寄意抒懷,書法筆體均為館閣體,格式上多為三字匾、四字匾,也有部分為帝王歌功頌德的多字匾。②在這些由不同人群題寫的書法內(nèi)檐匾中,尤以懸掛于頤和園正殿仁壽殿內(nèi)的匾額最為珍貴,匾額題寫者多是被當朝統(tǒng)治者重用的臣工,如徐 、陸潤庠、張百熙、鄭沅等。
陸潤庠,字鳳石,號云灑,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出生于1841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狀元,從光緒八年(1882)起,開始在南書房行走,其書法風格清華朗潤、工麗端莊,屬館閣體,為時政者所喜。庚子年慈禧太后西行途中,陸潤庠代言草制,后陸續(xù)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辛亥革命后任溥儀老師。民國四年去世,死后追贈太子太傅,謚號文端。③
此件“翠融梧竹”書法內(nèi)檐匾正為清代書法家陸潤庠所書,早年長期懸掛于頤和園仁壽殿內(nèi),匾左側(cè)書“陸潤庠”提款落筆及加蓋本人印章,為作者清晰、流傳有序的書法內(nèi)檐匾之一。匾芯所書“翠融梧竹”四字為之意。匾后背紙最外層有簽條兩個,上書此匾在仁壽殿內(nèi)的具體懸掛位置,但均已破損,信息殘缺不全。此匾早年因長期懸掛損壞,近年來一直存放于頤和園博物館文物庫房中,為了更好地保存此件文物,同時尋找更多有關(guān)于頤和園內(nèi)書法內(nèi)檐匾懸掛方式的相關(guān)信息,頤和園博物館決定對其進行修復,在全體修復人員的努力下,此匾修復效果較好。同時在修復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包裹于匾內(nèi)的2個簽條,上書匾額早年的懸掛位置,根據(jù)匾上4個簽條的信息及位置疊壓方式,可以分析出確定的早年懸掛位置信息,對于“翠融梧竹”匾修復后繼續(xù)應用于仁壽殿內(nèi)原狀陳列展出有較大的參考意義,同時對清代皇家園林內(nèi)檐匾的書法風格及使用研究有重要的實證意義。
此匾(圖1)匾框分為內(nèi)框、外框兩部分,總長174厘米、寬83厘米。材質(zhì)為松木,木材材質(zhì)優(yōu)良、質(zhì)地緊實,整體未有木材斷裂破損痕跡。內(nèi)框包裹于畫芯與匾后背紙內(nèi),木架結(jié)構(gòu)為六豎兩橫,保存情況較好。外框造型為雙燈草線包青紅錦邊,由于雙燈草線部位凸起,此處包錦破損較為嚴重,另外匾四角處的包錦破損亦較為嚴重。內(nèi)外框表面均存在較多塵土、污漬,需進一步清洗。匾后背紙為桑皮紙,破損嚴重(圖2),背紙上貼標簽,文字記錄此匾使用位置,但已殘缺不全。
圖1 “翠融梧竹”書法內(nèi)檐匾修復前
圖2 匾后背紙破損情況
匾芯材質(zhì)為白色粉箋,上壓紅色錦邊,長154厘米、寬64厘米,紙張表面有老化變黃痕跡,紙質(zhì)現(xiàn)狀較為酥脆,白粉有掉落痕跡,修復難度較高。匾芯中部存在破洞11處,其中“竹”字下方與“翠”字右下角破洞存在缺損情況(圖3),需要補紙。匾芯整體紙質(zhì)分為3層,最外為白色粉箋紙,后覆宣紙命紙,再后覆桑皮高麗紙,整體較厚。匾芯中央書“翠融梧竹”黑色墨字,左下角落“陸潤庠”三字款,下蓋“陸潤庠印”朱紅方印。此匾為頤和園博物館所藏匾額中較為稀少的未落“臣”字款的匾額之一。
圖3 破損細節(jié)
由于紙張屬于比較脆弱的有機質(zhì)藏品,霉變、開裂、缺損現(xiàn)象比較普遍。④此件匾芯曾經(jīng)長期應用于原狀陳列,同時被放入文物保管庫房存放時間亦較久,文物表面存在灰塵較多,因此紙張的清洗、修補、加固是紙質(zhì)藏品保護的重要工作。根據(jù)藏品保護的最小干預原則,對破損紙張的處理是在藏品現(xiàn)狀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其保存、展示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特別是對紙質(zhì)藏品的清洗、漂白要更加慎重,盡可能地選擇純水或物理黏附、非氧化性漂白劑等對紙張和寫印色料影響較小的方法,對于紙張的修補加固還要考慮修復的可逆性等問題。⑤
經(jīng)過分析,針對此件文物的特點,制定修復方案如下:①對文物進行整體除塵,揭掉匾框后的覆背紙,保留外層簽條,清理匾框內(nèi)部積灰。②從匾芯邊緣上水,少量多次,悶潤匾芯邊緣糨糊黏合處,待其失去黏性后,從匾框上揭取紅色錦邊和匾芯。③對原匾框包錦進行加固、清洗處理(包括開裂處加固、脫漿處填漿加固等),同時用稀漿水清洗匾框,在洗去灰塵的同時再次加固。④清洗匾芯及同匾芯一同揭下包芯紅色錦邊,將錦邊用紅色宣紙重新托裱,上墻掙平,隨后按錦的邊緣進行方正裁切。⑤冷水清洗匾芯后對表面破損處進行拼接復原,之后揭去白色粉箋后背所覆背紙。對匾芯缺損處用相同材質(zhì)按照紙質(zhì)紋理補洞,重新對匾芯進行宣紙覆背,再覆皮紙,并上墻掙平數(shù)日。⑥對木質(zhì)外框進行仿古色宣加皮紙覆背,掙平晾干。⑦將匾芯下墻裁剪,外框四周上稠漿,匾芯重新貼回匾框,同時將匾芯原包紅色錦邊及匾后簽條回貼。
將文物放置于陰涼干燥通風處,用柔軟蓬松的羊毛刷輕掃文物表面,去除浮于表面的灰塵污漬。然后清掃文物后部,小心揭去框后背紙,在揭取時注意避開匾框下部簽條。
此類內(nèi)檐匾由于曾經(jīng)長期在宮殿內(nèi)懸掛,在揭取匾后背紙時還需注意背紙內(nèi)部有無更多簽條。在背紙全部揭完后,發(fā)現(xiàn)背紙內(nèi)部還有3張有字簽條,并互相疊壓,此次發(fā)現(xiàn)背紙內(nèi)部簽條文字將有助于分析此匾在過去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里的使用情況。之后用毛刷繼續(xù)清掃匾內(nèi)框與匾芯背部,除去多余塵土,但由于匾芯材質(zhì)為粉箋且表面存在破損斷裂處較多,要小心清掃,力求少掉白色粉末,防止毛刷破壞破洞斷口。待背后清理完畢,再用毛刷從正面對匾芯及外框包錦進行清掃,除去匾正面附著的污漬塵土。
將清理后的匾移至修復工作臺上,匾芯正面朝上,下部注意墊紙,防止匾后鐵環(huán)壓壞工作臺面。之后取常溫無菌水,用毛刷自匾芯四周邊緣處上水,少量多次,待粘貼匾芯的匾框四周糨糊失去黏性時,先將疊壓匾芯上層的紅色錦邊取下,標明位置并用紅色宣紙托裱,上墻掙平,之后從左至右緩慢從匾框上揭取匾芯。
此步驟進行時需注意,保持匾芯上下兩側(cè)的揭取進度一致,始終平行向前直至全部揭下。粉箋匾芯在揭取時應注意,不能由匾芯一角開始,呈對角線方向開始揭,此方法會破壞粉箋紋理。將濕潤揭取下的匾芯平放至工作臺,下鋪化纖紙,等待進一步清洗。如果在揭的過程中有匾芯殘片掉落應注意保存。
對于已經(jīng)濕潤的匾芯應當及時修復,防止因濕水晾干造成匾芯出現(xiàn)水漬。首先對匾芯進行冷水去污,應當從四周向中央逐步淋撒清水,保證匾芯四周先濕潤漲開,待全部淋滿清水后,用濕毛巾卷成卷,由中央向四周滾動,排出污水。由于此匾芯破損洞口較多,在滾動之前應當先用毛巾固定破損處,保證殘片斷口對齊,同時注意殘片斷口疊壓順序,盡量不露斷口白邊。對于匾芯表面滋生的青霉與黑霉,應用柔軟的羊毛刷輕刷表面,除去霉菌附著物。這樣的清洗步驟連續(xù)進行3次,直至匾芯污漬去除干凈。
匾芯正面清洗完畢后,將潤濕的化纖紙用棕刷刷至畫芯上層。為安全起見,需要刷兩層化纖紙。之后將匾芯整體翻面,背面朝上,揭去背面化纖紙,對匾芯進行揭背,揭背時小心處理斷口拼接處的背紙,在保證原疊壓方式不變的情況下揭去背紙。雖然此匾芯表面破洞較多,但本身不存在通體斷口,故在揭背時可揭去匾芯命紙層,之后按缺失部位形狀裁剪同色粉箋殘片,并對二者四周進行刮口,將殘片補至破洞處。之后在白色宣紙上刷薄糨糊,晾至剩30%水分后對匾芯覆背命紙,并用棕刷墊高麗紙,輕上重排。再將白色皮紙刷糨糊,糨糊較命紙層用漿略濃稠,以同樣的方法為匾芯進行覆背。之后在匾芯背面四周廢邊處搭糨糊,按照匾芯文字方向?qū)⒇倚緳M向上墻掙平,背紙接口盡量留于一側(cè)。
由于匾框整體材質(zhì)較好,不存在木材斷裂,故對匾框的修復主要集中于包錦層。此匾包錦為青、紅色交疊,外框雙燈草線部分為紅色包錦,其余部位為青色包錦。錦面整體與匾框粘貼較好,存在部分脫漿及污漬問題,故本次外框修復任務主要是對包錦進行去污及脫漿處糨糊回填。
在修復包錦之前,應先清理匾框背面殘余背紙。在清理殘余背紙的過程中,新發(fā)現(xiàn)三個疊壓于背紙下的簽條。簽條文字殘缺不全,但疊壓方式清晰,根據(jù)殘存文字可推斷此匾的詳細使用位置。在揭取簽條時,我們對其進行了編號,一號為背紙上層簽條,二號為背紙下第一層簽條,三號為二號簽條所疊壓背紙殘片下一層簽條,四號為三號直接疊壓簽條。由于三、四號簽條疊壓時間較長,已不能對其進行分離,故對三、四號簽條進行了整體揭取。之后清理干凈匾框背面殘余背紙。
將匾框正面朝上放置,先拿毛筆為包錦脫漿處填稠漿,固定包錦位置。待晾干后,用羊毛刷蘸稀漿水涂刷匾框,濕潤后取長條化纖紙,按在錦面表面,用毛刷輕刷,待化纖紙完全覆于表面并濕潤后,小心揭起化纖紙,反復數(shù)次,直至匾框包錦整體清洗干凈、污漬去除。待匾框晾干后,再次檢查有無錦面脫漿處,如果有則再次用毛筆蘸稠漿回填,直至包錦完全貼合匾框。
由于前期匾框背紙殘缺嚴重,在除塵步驟已將原背紙去除,現(xiàn)需為匾框重新托合一塊新背紙。背紙材質(zhì)根據(jù)原背紙材料選取仿古色宣與皮紙,首先根據(jù)匾框大小將色宣與皮紙裁剪成合適尺寸,之后在皮紙糙面刷漿,待漿水滲透皮紙后,先將色宣微微噴水潤濕,之后用棕刷將色宣刷到皮紙上,從中間用搭桿將紙?zhí)羝穑瑧覓炝栏伞?/p>
將掙平的匾芯從墻上取下,按照匾內(nèi)框尺寸,對匾芯四周廢邊進行裁切。將壓芯紅色錦條從墻上取下,以錦條邊緣為界整齊地裁去紅色廢邊。在匾內(nèi)框四周刷濃漿,糨糊寬度為內(nèi)框四周靠外的三分之一處,糨糊濃度以糨糊固態(tài)時不能流動為宜。刷好糨糊后,將匾芯按照正確的上下位置放入匾框,此步驟注意匾的懸掛方向,以匾框后掛匾鐵環(huán)靠上方為正向。
待匾芯晾干完全貼附于匾框后,在紅色錦邊后背刷漿,并將紅色錦邊按原位置貼回匾框,壓住匾芯(圖4)。
圖4 畫芯回框
將托好的匾后背紙噴水潤濕,在匾框后刷濃漿,糨糊濃度同樣以固態(tài)時不能流動為宜。把背紙仿古色宣面朝上放置在匾框背面,四周壓平,將紙的四角剪開小口,防止在背紙晾干過程中匾角處起翹。
在匾后背紙晾干后,將之前清理匾框時揭下的簽條按照標明順序回貼到匾框上(圖5)。
圖5 簽條回框
整體檢查修復情況,做好修復完畢的整理工作。
通過對匾后4個簽條上的文字分析,可以看出,一號簽條文字為“仁壽北殿偏西里間向南”,二號簽條文字為“仁壽殿南配殿用……凈高二尺六寸寬五尺五寸三寸邊在內(nèi)……□庠□……”三號簽條文字為“仁壽殿北配殿西禮間北罩向南扁”,四號簽條文字為“三月初四日摘仁壽殿北配殿西禮間北罩上南扁翠融梧竹”。
根據(jù)4個簽條的位置疊壓關(guān)系可知,一號簽條在現(xiàn)存背紙上層,所貼時間最晚。二號簽條在現(xiàn)存背紙下層,廢棄背紙殘片上層。三號簽條疊壓四號簽條,同在廢棄背紙殘片下層,其中四號所貼時間應為最早。因此,4個簽條的時代早晚關(guān)系應為:四號早于三號,三號早于二號,二號早于一號。由4個簽條的存在可知,此匾曾長期懸掛于仁壽殿內(nèi),并經(jīng)歷多次摘下維修。
時代最早的四號簽條為毛筆墨字書寫,根據(jù)文字大意,我們可判斷內(nèi)容為“某年三月初四摘下的懸掛于仁壽殿北配殿西里間北罩間上南面位置的‘翠融梧竹’匾”。同時結(jié)合與之形態(tài)相似、同為毛筆墨字書寫的三號簽條文字分析,則可知四號簽條上的“上南”應為“向南”,這種差別應是由于當時負責修繕宮殿的工匠個人書寫習慣造成的。
而二號簽條為毛筆書寫,文字顯示曾有一段時間此匾被應用到了仁壽殿南配殿,由于宮中匾額并沒有同一塊匾懸掛于不同殿宇的做法,且二號簽條張貼之時,三、四號簽條已經(jīng)被廢棄背紙(當時屬于新背紙)覆蓋,所以很可能是當時工匠不清楚此匾的具體懸掛位置而將匾額掛到了南配殿。但二號簽條標明了匾額的詳細尺寸,對于殘缺部分,可參考清陸潤庠所書另一書法大匾簽條“諧趣園函遠堂殿內(nèi)西罩上向東用扁式字橫批一回凈高二尺六寸寬五尺五寸三寸邊在內(nèi)臣陸潤庠敬書”,則可知殘缺部分內(nèi)容為匾具體的懸掛位置與作者標注。對比尺寸標注,按現(xiàn)在度量衡換算可得匾凈高83厘米、寬174厘米,匾外框?qū)?厘米左右,故可知當時度量衡應當采用的是清朝時期度量衡,即一尺為32厘米,所以此簽條應為還在使用清代度量衡的時期所貼。
結(jié)合我國度量衡使用歷史情況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并沒有立即進行度量衡制度的統(tǒng)一工作,直到1959年《關(guān)于統(tǒng)一計量制度的命令》頒布施行,才成為我國實現(xiàn)計量制度統(tǒng)一的標志性事件。⑥自此之后,全國啟用1米等于100厘米,即一尺約等于33.3厘米的度量衡制度。故由此可知,二號簽條的張貼時間最晚也應當早于1959年,即20世紀50年代。
根據(jù)以上簽條提供的信息可知,此匾原懸掛位置應為頤和園仁壽殿北配殿偏西里間北罩向南墻。
“翠融梧竹”匾的修復嚴格遵循了文物修復過程中需要堅持的“最小干預原則”與“可逆性”原則,盡可能不破壞文物保存現(xiàn)狀,最大限度保證文物益壽延年,使其能繼續(xù)應用于原狀陳列展覽。內(nèi)檐裝飾匾的價值既包含匾文書法的藝術(shù)性,又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其應用于清代宮殿的獨特裝飾作用,所以其懸掛情況、使用位置信息等都是與文物共存共生的珍貴史料,屬于不可遺失信息。希望此匾的修復與使用信息發(fā)掘能為清代館閣體書法研究帶來新的材料,亦可增加博物館原狀陳列展覽的材料依據(jù)。
注釋
①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頤和園藏文物大系:內(nèi)檐書畫卷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11.
②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頤和園藏文物大系:內(nèi)檐書畫卷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21-22.
③李文君.陸潤庠致翁同龢信札考釋[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0,34(6):17-22.
④⑤《博物館學概論》編寫組.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41.
⑥黃慶橋,關(guān)增建.1959年:新中國計量制度走向統(tǒng)一[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4):78-8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