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銀騰達 姚曉敏
1.南部戰(zhàn)區(qū)海軍第一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廣東 湛江 524000)2.湛江遂溪縣人民醫(yī)院外科 (廣東 湛江 524000)
影像學檢查是手術前診斷胃癌的可靠輔助手段,通過分析影像學圖像,比如強化程度、密度值、外觀形態(tài)等,可對胃癌患者進行初步診斷[1-2]。胃癌的CT研究開展已久,主要集中于CT對胃癌的診斷和術前分期評估,而對增強MSCT影像學表現(xiàn)及與臨床病理的一致性分析研究較少,MSCT多層掃描可提供更為可靠的影像學信息[3]。為此,本研究收集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71例T2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原發(fā)性T2期胃癌增強MSCT影像學表現(xiàn),并與臨床病理結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內(nèi)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1例T2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71例胃癌患者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63.19±7.71)歲?;颊咝型暾捏w檢、胸片和標準術前血液檢查。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術治療。納入標準:手術/胃鏡活檢病理確診為T2期胃癌者;對造影劑不過敏者;術前MSCT檢查時未發(fā)生肺、肝等遠處轉移者;臨床、影像學資料保存完整者。另選擇同時期健康體檢者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24~73歲,平均年齡(63.71±7.61)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無差異(P>0.05)。
1.2 檢查方法設備選用飛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禁食8~12h,飲用800~1000ml水充盈胃腔,常規(guī)對患者進行呼吸屏氣訓練,先行CT平掃,參數(shù):管電壓120kV,280mA/s,螺距1mm,機架轉速0.5s/r。常規(guī)平掃后立刻進行增強掃描,注射碘海醇(企業(yè)名稱: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70196)80~100mL,流速設定:4.0mL/s,注射完畢后進行三期增強掃描,動脈期25~30s、門脈期70s、延遲期3min,參數(shù):管電壓120kV,200~300mA/s,層厚5.0mm。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重建層厚1.0mm,選擇窗寬為180~280HU,窗位為30~35HU。
1.3 觀察指標由兩名中級以上職稱醫(yī)師對71患者CT掃描圖像進行獨立分析,觀察病灶形態(tài)、大小、厚度、分層結構,當醫(yī)師意見不一時,以共同討論結果為最終結論。以病理學或手術檢查結果為標準,參考《2010年NCCN胃癌臨床實踐指南更新解析》[4],T2期胃癌指腫瘤組織侵犯固有肌層。進展期胃癌大體類型分為Type 1型(mass)、Type 2型(ulcerative)、Type 3型(infiltrative ulcerative)和Type 4型(diffuse nfiltrative);測算增強掃描病變各期CT值:動脈值=動脈期CT值-平掃期CT值,門脈值=門脈期CT值-平掃期CT值,平衡值=平衡期CT值-平掃期CT值。比較兩組胃壁黏膜厚度、MSCT各期掃描CT值,觀察胃癌在MSCT檢查中圖像表現(xiàn),以臨床病理結果為對照,分析MSCT影像診斷分型的符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采用方差檢驗或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和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粘膜厚度比較T2期胃癌組CT測量粘膜厚度為(5.79±1.25)mm,明顯高于對照組(2.13±0.16)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粘膜厚度比較
2.2 不同檢查時期兩組CT值比較情況兩組患者動脈期、門脈期、平衡期CT值比較存在明顯差異,T2期胃癌組動脈期、門脈期、平衡期CT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T2期胃癌組動脈期至門脈期時,CT值顯著上升,門脈期與平衡期CT相比無差異(P>0.05),詳情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時期兩組CT值比較情況
2.3 MSCT對T2期胃癌的術前大體類型診斷符合率MSCT對胃癌的術前Type 1-4型診斷正確例數(shù)為9例、32例、15例、1例,與臨床病理結果對照,其術前大體類型診斷符合為80.28%,詳情見表3。
表3 MSCT對T2期胃癌的術前大體類型診斷符合率
2.4 胃癌MSCT圖像分析本組研究中,71例胃癌患者胃壁出現(xiàn)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僵硬,癌侵犯的胃壁多層結構破壞消失,粘膜層表面不平,較多患者可見胃內(nèi)環(huán)繞癌性潰瘍周圍堤樣隆起、胃腔狹窄,在增強掃描中,胃壁出現(xiàn)異常強化,29例患者出現(xiàn)泥沙樣鈣化,動脈期顯著強化,門脈期、平衡期持續(xù)明顯強化,典型病例見圖1~4。
CT掃描圖示胃腔充盈不佳,胃壁大彎側胃壁不規(guī)則增厚,增強掃描不均勻明顯強化,胃周及肝門區(qū)見多發(fā)增大淋巴結影,增強掃描呈明顯均勻強化(圖1~圖2);肝臟可見低密度影、斑片狀稍低密度影,邊界欠清,增強掃描病灶呈環(huán)形強化(圖3~圖4)。
胃癌男女發(fā)病比例約為4∶3,目前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癌變疾病及遺傳基因是影響胃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目前臨床對于胃癌的治療與臨床分期息息相關,早期患者行根治性手術治療可完全切除,未來在原發(fā)灶重建消化道的基礎上,患者預后生存率較高[5-8]。
從病理學角度分析,在臨床中早期胃癌病變僅僅局限黏膜下層,主要的病灶可分為三組類型,即為隆起型、表淺型、凹陷型;而病程發(fā)展至進展期后,癌組織進入深度遠遠超過黏膜下層,此時胃癌病理學變化主要為出現(xiàn)潰瘍局限性改變、彌漫性浸潤性皮革胃,影像學檢查可有效顯示上述胃癌病變特征[9-11]。不同病理分期胃癌影像學表現(xiàn)有略微不同,這也是影像學檢查在鑒別惡性腫瘤臨床分期中的難點之一,比如T1期胃壁厚度≥6mm,圖像表現(xiàn)中低密度的黏膜下層會相應保持完整,而病情發(fā)展T2期,在胃壁增厚的基礎上,低密度區(qū)會出現(xiàn)連接中斷情況,同時條索影將低于1/3[12-13]。
本研究對胃癌影像學表現(xiàn)及與臨床病理的聯(lián)系進行了分析,在納入胃癌患者同時,設置了健康對照組,對比兩組影像學資料后發(fā)現(xiàn)T2期胃癌組CT測量粘膜厚度為(5.79±1.25)mm,明顯高于對照組(2.13±0.16)mm(P<0.05),同時T2期胃癌組動脈期、門脈期、平衡期CT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此值得注意的是T2期胃癌組動脈期至門脈期時,CT值顯著上升,靜脈期與平衡期CT相比無差異,可側面體現(xiàn)胃癌強化方式特征為持續(xù)明顯強化,這與胃癌病灶病理發(fā)展有關,病程逐漸進展、轉移。增強掃描中造影劑的加入可強化瘤內(nèi)微血管及不成熟的管壁結構的對比,基于此體現(xiàn)病灶生長情況。既往多項研究結果均支持胃壁多層結構的顯示于動脈期、門靜脈期最佳,在平衡期胃壁強化程度趨于均勻的現(xiàn)象[14-15]。進一步與臨床病理結果對照,計算MSCT對胃癌的術前胃癌大體分型的準確率,發(fā)現(xiàn)MSCT對胃癌的術前Type 1-4型診斷正確例數(shù)為9例、32例、15例、1例,其術前大體類型診斷符合為80.28%,有效證實增強MSCT胃癌的術前胃癌大體類型診斷符合率高,可提供可靠影像學資料。
綜上所述,胃癌增強MSCT可有效顯示原發(fā)性T2期影像學表現(xiàn),對胃癌的術前胃癌大體類型診斷符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