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慧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隨著素質化教育的推進,高校內接受教育學生數量逐漸增加,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法制觀念卻沒有跟隨時代的發(fā)展步伐,出現(xiàn)校園惡性事件,較為熟知的是馬某爵、藥某鑫案件,這些事件的影響讓高校管理者意識到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必然會對學校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不良的影響?,F(xiàn)階段,在高等院校法治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法治實踐目標與教學目標不能融合,法治教學形式較為簡單,在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后,不少法治實踐活動未能有效開展。在新課程改革推進時,需要高校將教學任務與法治教育相互結合,在教師完成法治課程教育后,安排法治實踐任務保證法治理論教學效果。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基石,在完成法治理念學習后,將法治理念傳遞給其他人員,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法治動力。
高校培養(yǎng)出的高素質人才是社會發(fā)展的源動力,需要具備文化知識素養(yǎng),社會工作中要具備優(yōu)秀的品質,完成本崗位工作為公司做出貢獻,完成這些工作的條件是學生在校期間充分的對法律知識掌握,形成優(yōu)良的法律素養(yǎng),在學習和工作中能夠遵守公司的紀律和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隨著國家法治化建設被推進中,法治教育實踐是所有學習中最為關鍵部分[1]。通過法治理論知識的學習,開展課后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法治實踐學習中角色扮演、多方向、不同層次運用學校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保證法治實踐教學落到實處。教師在課程教育進行時,選擇不同類型的法治實踐教學形式,能讓學生的法律法規(guī)意識逐漸加強,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為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國家目標做出貢獻。
現(xiàn)階段,高校管理者已經意識到法治教育實踐能讓學生的法律意識全面的提升,學生在接受法治教育后能具備法律理念,日常生活中能保證自己的行為能符合法律法規(guī)要求。法治教學課程展開以后,按照課程要求實現(xiàn)法治教學任務的同時開展實踐教學任務,但在法治教育實踐中出現(xiàn)問題?,F(xiàn)階段,高校開展法治教學的課程種類較為單一,主要法治課程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及其他的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特別是理工類和工程類的學科幾乎不開設法律類的教學課程。在教師完成基本的法治教學任務后,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開展法治教學實踐任務,學生不能夠快速將法律知識吸收轉化成為自身的知識,因此,往往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法治教育實踐目標能否獲取效果,主要是法治教學課程的建立以及教學任務的執(zhí)行[2]。目前,高校中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是法律課程開展時,使用的課本與法律專業(yè)的教材相同,負責教授知識的為法律專業(yè)的教師,這部分教師在法律課程任務實施階段,選擇傳授知識的方法是按照法律專業(yè)學生所接受教育的方式開展,教學模式具備的缺點較為明顯,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不能及時地將教師教授的知識吸收并理解。需要高校的管理者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科學方式對法治教育課程開展規(guī)劃工作,適時地與學生開展溝通工作,了解其對法律知識需求的點后,編制合適大學生的法律教材。
高校內法治課程教學開展時,教師使用辦公軟件將法治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課后的法治教育實踐任務幾乎不開展,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導致法治教學不能取得效果,此外,枯燥的法治理論教學內容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甚至出現(xiàn)厭煩的學習情緒。教師只是教授學生法律知識,并沒有形成有益學生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法治課程教學進行時,不能與學生就法律知識實現(xiàn)課堂互動。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已經發(fā)生變化,對法律知識和法律案例的形式也不限于書本中,社會上的重點法律案例均是由專家講解,涉及到的法律知識也會被專業(yè)的講解出來[3]。不同形式多方向的信息獲取能讓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時間,法治教育實踐目標被忽略,導致教學目標不會取得應有效果。有研究機構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各個高校舉辦法律知識競賽,但是,遇到實際解決法律案件時,卻不能選擇合理的方式給予解答,主要是法治實踐教學課程開展的次數不能達到教學要求。
高校法治教育課程還未建立起固定的教學模式,不同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形式存在明顯差異,主要的教學形式是口述的方式,講解法律知識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次數偏低。此外,在高校法治課程的教學開展時,主要在大的階梯教室內進行,不同院系多個班組參與到法律知識學習中來,學生很難集中思想參與到法治學習中。此外,部分教師為了完成高校的法治教學任務要求,采取最為原始的教學形式,取得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有研究機構對高校內的法律教學課程開展情況調查后發(fā)現(xiàn),有一半以上教師在開展法治教學時,并未使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甚至沒有任何形式的案例講解。另外,高校內的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學習后,很多均未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普法宣傳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理論知識會被學生遺忘。
對法治課程進行教學后,教師需要在實踐階段進行深入研究,法律知識以及觀念均能在課堂教學時獲取,但學生的法律素質,則需要法治實踐教學,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如果想要真正的提高學生法治素質,學生需要按照實踐課程的要求,參加學?;虬嗉墐冉M織的法治實踐學習,法治教學想要獲取應有的效果,需要教師對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探索,適時對現(xiàn)有的教學形式進行更新,但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是教育中最難的一項。目前,學校內法治教育實踐教學整體較為簡單,教師在設定固定的法律案例以后,讓學生自主的建立問題分析小組,對案例開展分析,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對案例講解分析。教師講解案例中關注的點是理論知識的分析,學生在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程度上會形成偏差,專業(yè)的法律知識講解對學生的素質要求較高,然而,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時不能將法律知識掌握,甚至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影響法治教育實踐的效果。開展實踐教學時,教師所選擇的法律案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法律案例講解時需要運用專業(yè)的語言,將其轉變成為法律知識。在對大學內的學生法律素質教育中,教師關注是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以及學習中的體驗。因此,對法治實踐教學工作開展時,需要適時的更新教學理念,深深地與教學目標結合,讓學生在法治實踐教學中相互交流,不同的觀點學生開展討論,結合專業(yè)的法律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基礎上保證實踐教學取得應有的效果。在原本法治實踐教學課程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法律案例,在對角色理解的基礎上實行角色扮演,不同學生具備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在對角色扮演的基礎上,能夠對法律案例中所包含的法律深入理解,法治實踐教學能夠獲得應有的教育效果。
在法治教育中,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需要得到重點關注,在完成法治教學任務以后,將更多的點放于法治教育實踐中來,實踐教學不能僅從單方面著手,需要多角度實現(xiàn)法治教學目標。高校內的學生開展法治教育,主要讓學生法制觀念提高,進而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實行法治實踐教學時,需要高校的管理者針對教學的效果,對現(xiàn)有的教學形式不斷完善,保證法治教育實踐任務起到應有的效果。法治實踐教學任務和現(xiàn)有的教學任務要保持相同目標,但是,不同高校在對學生開展法治教育時,所具備資源有所不同。這就對高校提出要求,需要依據學校內現(xiàn)有的法治教學資源,對法治教育實踐課程內容更新,特別關注是非專業(yè)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4]。法治教學課程內容要有專業(yè)性的特點,避免簡單粗暴的教學形式。教師在開展法治素質教育時,首先,需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選擇的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其次,要在學生知識的培養(yǎng)基礎上,讓學生思維和習慣做出轉變,進而保證法治教育實踐起到應有的作用。在法治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選擇上,不但與傳統(tǒng)的校園法律知識的宣講上存在明顯差異,而且要與專業(yè)法律課程教學也要有所不同,教學課程所選擇的內容要與大學生的專業(yè)相結合,不同專業(yè)、年級選擇合適的法治教學課程內容。
高校法治教學不僅要在課堂內實現(xiàn),也要在課堂以外實現(xiàn),利用高校內現(xiàn)有的法治教學資源,讓學生參與到課后的法律知識的學習上,多方向、多角度實現(xiàn)法治實踐教學目標。首先,學校在完成基本的實踐教學目標后,不同的高校之間也要開展法律知識的互動,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能將不同高校內法治實踐教育中的優(yōu)點汲取,轉化成為本校內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全面提升。其次,高校內的法治教育管理者,適時邀請專業(yè)的法律人士到校園內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適時參加到法院的審判庭審中,學生在參加庭審時,能夠親身體驗到法律審判流程,學生能深入到看守所內與犯人交流,了解其犯案動機,將犯人的所觸犯的法律和心理進行掌握,才能實現(xiàn)大學生法律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讓其個人素養(yǎng)和法律知識全面的提升。最后,利用校園內的現(xiàn)有法治教學資源,常見的校內宣傳網站、校園內的宣傳欄,各種不同的公眾號對法律知識開展宣傳,讓法治教育與大學生的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同角度的對法律知識的宣傳,能促進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升,使學習法律知識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種習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進步,大學生對網絡中的熱點法律案件的關注程度逐漸增加,不同學生看待法律問題的觀點也有所不同,在法治教育實踐知識學習中,系統(tǒng)地對法律案件中的關鍵點討論,能在法律中的知識理解程度上感受到法律知識存在的意義。
作為高校領導人員,對法治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需要持續(xù)關注,要將學校內的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嚴格地執(zhí)行,保證新課程改革要求被推行下去??己酥贫鹊膱?zhí)行工作要與時俱進,將法治教育工作中執(zhí)行不到位的內容改進。高等院校內的管理者,需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情況,讓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全面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前提條件。在思想政治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對法治案例的講解以及分析,學生能夠掌握法治教育的理念,促進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需要提前將法律知識點融入到思想政治知識體系中,讓學生能理解法律知識對國家發(fā)展的意義。高校要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為法治教學工作的基礎,在其基礎上將法治實踐教學落實到實處,讓大學生知法懂法。
高校在實行法治教育前,需要了解法治教育的意義,發(fā)現(xiàn)法治教育實踐中主要存在的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將法治實踐教學落實到實處。但是,國內高校在開展法治實踐教學中還存在各種不同類型問題,常見的是國家的各種政策不能有效地被落實,法治教育成為一種形式、教育理念不能達到新時期要求。高校想要將上述問題解決,需要完善現(xiàn)有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從不同角度促進法治實踐教育教學工作,充分地利用思想政治這門課程,讓學生在完成思想政治課程的基礎上,將法律知識全面掌握。傳統(tǒng)的法治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需要適時地對實踐教育模式進行更新,通過案例的分析,學生在對案例學習的基礎上接受法律知識。高等院校教育法治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是國家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只有學生將法律意識提高,才能實現(xiàn)法治社會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