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付玉娟,李 菲*,張 磊,劉 佳,陳紫嫣,翁丁玲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數據中心),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3.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北京 100069)
清代醫(yī)家徐靈胎平生好著述,所撰甚多。尤注重經典醫(yī)著,長于闡發(fā)醫(yī)理。著有《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yī)學源流論》《傷寒類方》《蘭臺軌范》《醫(yī)貫貶》《慎疾當言》《洄溪醫(yī)案》醫(yī)書八種[1]。此外,《徐批臨證指南醫(yī)案》,主批葉天士臨床醫(yī)案,糾正謬誤,頗為中肯;以及《管見集》四冊未刊稿。徐靈胎一生著述頗豐,以其醫(yī)著編輯成叢書多種,有《徐氏醫(yī)書六種》《徐靈胎醫(yī)略六書》《徐氏醫(yī)書八種》《徐靈胎十種全集》《徐靈胎醫(yī)學全書》《徐靈胎醫(yī)書三十二種》等。
徐靈胎研習經典,重視實踐,反復揣摩,故可以溯《源流》,說《慎疾》,砭《醫(yī)貫》,做《軌范》,其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學術影響[2]。
《難經經釋》分上、下兩卷,成書于雍正五年(1727年)?!峨y經經釋·敘》曰:“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敘?!贝藭浴饵S帝內經》理論為本闡釋《難經》,按八十—難順序逐條進行詮釋。書中采用《內經》和《難經》互相比較的方式,相互參照,闡發(fā)醫(yī)理,探究淵源,頗有參考價值。[2]《難經》相傳為戰(zhàn)國扁鵲所作,因其內容多為《內經》釋義,問難以發(fā)奧旨,故有其名。正如《難經經釋·序》中所云:“以《難》釋《經》而《經》明,以《經》釋《難》而《難》明。”《內經》內容較《難經》更為廣宏,徐靈胎反其道而行,以《內經》解釋《難經》,再現兩書經義,體現了其經學的深厚功底[3]。徐靈胎有感而作此書。感嘆時下“只重醫(yī)術,不重醫(yī)道”:漢代以后《內經》之學出現不同流派,師承各別;至晉唐以后,支流愈分,出現“徒講乎醫(yī)之術、而不講乎醫(yī)之道”,去圣遠矣。二感時下“人云亦云,墨守成規(guī)”:《內經》乃圣學之傳,《難經》之闡述則悉本《內經》之語,歷代注家對此皆不敢有異議,對于明顯有疑問的地方,“且多為曲解”。徐靈胎認為《難經》中存在有?!秲冉洝分?,甚至顛倒經文,故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質疑,大膽提出個人見解。
版本概況:1)清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徐氏洄溪草堂刻本。2)日本寬政十二年庚申(1800年)聿修堂刻本。3)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善成堂刻彭樹萱校本。4)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嶺南小嫏嬛閣刻本。5)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湖北崇文書局刻本。6)清光緒四年戊寅(1878年)掃葉山房刻徐氏醫(yī)書八種本。7)清光緒十五年乙丑(1889年)上海江左書林刻徐氏醫(yī)書八種本。8)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湖北官書處刻徐氏醫(yī)書八種本。9)清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年)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徐氏醫(yī)書八種本。10)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上海六藝書局石印徐靈胎醫(yī)書十六種本。11)清吳江半松齋刻本。12)清經綸堂刻本。13)清刻本。14)1985年江蘇科技出版社鉛印本。15)見徐氏醫(yī)書六、八種。16)見徐靈胎醫(yī)學全書。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共一卷,成書于乾隆六年(1736年)。從《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中選擇100種藥,故名“百種錄”?!渡褶r本草經》乃中藥淵藪,“醫(yī)理必宗《內經》,引方俱出仲景”。徐靈胎認為,當時醫(yī)書中有關藥物的記載常常不切實用,謬誤相仍,故選取,“耳目所習見不疑且理有可測者”之中藥,加以簡要的注釋;依據藥物本身的形狀、顏色、氣味及時令,辨明藥性,辨別適宜,闡發(fā)義蘊,以“探本溯源,發(fā)其所以然之義,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見”?!渡褶r本草經百種錄》建立了研究本草的有效方法,在比類藥物、組方治病等方面有重大意義。該書以形、質、色、氣、味辨藥,同時結合人體經絡臟腑[4],以探求本源,論述其能治病之理,并闡述其治病之所以然。
版本概況:1)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吳江徐氏刻本。2)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半松齋刻本。3)清乾隆刻本。4)清咸豐坊刻本。5)清同治三年(1864年)彭樹萱成堂刻本。6)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湖北崇文書局刻本。7)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隴右樂善書局。8)清抄本。9)清刻本。10)日本躋壽館活字本。11)石印本。12)1956 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依據清刻本影印本。
《醫(yī)貫砭》分上、下兩卷,約成書于乾隆六年(1741年)。該書針對趙獻可有關溫補的學術思想,引錄或節(jié)錄《醫(yī)貫》原文,逐段加以批注、評議。書中詳細分析了溫補之弊,提出和闡述了與趙獻可截然不同的學術觀點,使中醫(yī)界不再盲目地相信以偏概全、保治百病的醫(yī)學理論。書中對趙獻可的觀點做出辨析和鞭笞,不避流俗,不怕責難,直抒胸臆。
版本概況:《徐氏醫(yī)書六種》本,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半松齋刻本。
《醫(yī)學源流論》分上、下兩卷,上卷52篇,下卷47篇。成書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卷有經絡臟腑(9篇)、脈(3篇)、?。?6篇)、方藥(24篇)等四綱;下卷有治法(24篇)、書論(13篇)、古今(10篇)等三綱。
此書是頗具特色的醫(yī)學論文專集,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其數十年從醫(yī)治學的心得體會。該書針對當時醫(yī)界的現狀和弊端,結合《黃帝內經》《傷寒論》及名家諸賢的觀點對醫(yī)理進行闡述,從元氣、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到書論、古今等精辟論述、透徹析評,并對醫(yī)學理論和臨床、辨證和方藥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集中體現了其學術風格。因其著書目的是正其異說,明其淵源,故名之曰《醫(yī)學源流論》。
該書系統(tǒng)地討論了元氣的概念、生存、衰亡及保全元氣的方法;闡發(fā)了臟腑氣血理論;從元氣入手,論及對疾病傳變與臟腑經絡的關系;援引《內經》之說,討論了脈氣的順逆、胃氣的有無,脈病的從舍等問題;討論了辨病與辨證、病與主癥主方、方與主藥的關系,亡陰亡陽之分辨等;《病同人異論》《病證不同論》《病同因別論》《寒熱虛實真假論》等篇闡述了辨證中的同中辨異、虛實真假辨別等問題;并以中風為例批評了當時醫(yī)界重溫補的習氣。
徐靈胎重視藥性專能,尊崇張仲景方,以之為“古之經方”,認為其證治明確,配伍嚴密,加減靈活,對其加減變化、煎藥方法等詳盡地予以論述。書中《用藥如用兵論》以用兵之道比喻用藥之道,形象生動,頗富哲理;《人參論》針對當時濫用人參、溫補成風的弊端,提出了人參的適用范圍及利弊等精辟的見解;《熱藥誤人最烈論》提出溫熱藥“殺人為最烈”,劫殺陰精。該書中徐靈胎反對濫用溫補、慎溫補論的學術思想對后世頗有影響。
書中還闡明了司天運氣之變化、五方地域之不同,進而論述治法必須因時、因人而異,做到通治與異治相結合;然后針對針灸之法,緩急之法,汗、攻、補及外治之法等分別論述;其在外治法中,對圍藥的運用最有體會,為世人所推崇。
書中評價醫(yī)家、學術流派,對明代以來把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三人與張仲景并列稱為四大家,徐靈胎并不認可,認為金元三子實屬“一偏之學”,根本不能與張仲景“千古集大成之圣人”相比,也不能與扁鵲、倉公、王叔和、孫思邈等人相比。因此,徐靈胎在此書中,專論為醫(yī)之道和學醫(yī)之道,作醒世名篇《涉獵醫(yī)書誤人論》。
此書闡述醫(yī)理深刻,論據確鑿,對糾正當時醫(yī)界輕理論、重溫補之陋習起到很大的啟示作用。但由于徐靈胎所處的歷史時代及認識所限,在書中也存在著厚古薄今、言辭偏激的現象。
版本概況:1)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半松齋初刻本。2)《四庫全書》本。3)日嘉永五年(1852年)博采藥寶刻本。
《傷寒類方》共四卷,成書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歷代《傷寒論》注家眾多,編排各出新意。徐靈胎潛心七載,五易其稿,著成《傷寒類方》。
徐靈胎認為,《傷寒論》“非仲景依經立方之書,乃救誤之書”;“誤治之后,變癥錯雜,必無循經現癥之理。當時著書,亦不過隨證立方,本無一定之次序”,所以其“不類經而類方”?!秱惙健凡话磦鹘y(tǒng)傷寒著作的六經分類方法,用以方類證的方法,將《傷寒論》113方分為桂枝湯類、麻黃湯類、葛根湯類、雜法方等12類方。其后又附六經脈證、別癥辨證、刺法等。以方類證,方統(tǒng)條文,每類先定主方,后附同類諸方,再載六經脈證、別證及變證,隨證分錄;諸方中兼治雜病的,皆分載各證條下,條理比較清楚,隨文詮釋,一目了然。方藥雖簡但所治之證雜駁,病出數經可以一方統(tǒng)治[5]。
通過本書所論繼承和展現了《傷寒論》的學術思想,批評當時醫(yī)界不經辨證,而拘于一二成方治病的弊端,為研究張仲景學說之津梁,推動學術繁榮。
版本概況:1)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刻本。2)日寬政九年(1797年)聿修堂刻本。3)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湖北崇文書局刊本。4)清光緒四年戊寅(1878年)掃葉山房刊本。
《蘭臺軌范》共八卷,38門,選方1 020首,是一部綜合性臨床實用型醫(yī)書。成書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該書先立病名,次列病證,再次列方。其述證簡要,選方精當,源流清楚,易學易懂。書中采用了以病名為主的分類方法,先述病原、證候,以《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條文為準繩;經文未備者,取《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隋唐諸書補之;其后列出方劑。卷一為通治方,載方97首,小建中湯、炙甘草湯、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等名方均入選其中,以便“隨證揀用”;卷二為風、痹歷節(jié)、痿、厥、虛勞、消證;卷三為傷寒、百合病、寒熱、霍亂、痙、癃閉尿淋;卷四為濕、暍、痎瘧、痢、癲狂病、痰飲、咳嗽、疝;卷五為喘、臌脹水腫、肺痿、諸血、噎嗝嘔吐、泄瀉;卷六為積聚癥痞、蟲、諸痛、腳氣;卷七為疫癘鬼疰、諸疸、情志臥夢、五竅病及雜病;卷八為婦人、小兒諸病。徐靈胎以自身臨床實踐為基礎,將經典所載病證和實踐有效的方劑結合,以規(guī)范各科臨床。全書“本《內經》以探其源,次《難經》《金匱》《傷寒論》以求治法。其有未備者,則取六朝、唐人之方,以廣其法,而后世之書,掇其精華,摘其謬誤,融會貫通”。
該書以采錄唐以前著名醫(yī)書的方論為主,亦采錄唐后世的有名方劑、及宋以后諸方書內容。選取更為嚴謹,以“其義有可推,試多獲效者”為原則。病證方劑引用較多,也有許多本人獨到見解。如在“虛勞門”和“小建中湯方”下論曰:“古人所謂虛勞,皆是純虛無陽之證,與近日之陰虛火旺、吐血咳嗽者正相反,誤治必斃”,囑勿用小建中湯類溫補方劑治療肺癆。其所選方劑多符合臨床實際應用,為臨證之參考,按病求方,以免臨證無措。由于其痛批濫用溫補,因此未選錄溫補類方劑,如右歸丸等扶陽名方,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6]徐靈胎認為,此書足以為治療的典范,故取“蘭臺軌范”之名,充分體現其對自己學識和能力的自信。
版本概況:1)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洄溪草堂原刻本。2)《四庫全書》本。
《慎疾芻言》全書一卷,共有論文十九篇。成書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該書內容包括補劑、用藥、中風、咳嗽、吐血、中暑、痢疾、陰證、老人、婦人、小兒、外科、治法、制劑、煎藥服藥法、延醫(yī)、秘方、詭誕和宗傳等。該書初刊后,經海豐張鴻(柳吟)補輯并加按語,更名為《醫(yī)砭》行世?!渡骷财c言》為徐靈胎晚年目擊某些醫(yī)生不重古籍、不究醫(yī)理、草菅人命的狀況,針對當時醫(yī)學界的流弊而作。其深感世俗溺于補劑而懼怕攻邪,以致影響病者擇醫(yī)、醫(yī)家施治,時俗謬說誤人性命,憤然而作,此書以論批駁謬誤,匡弊治偏,并倡導醫(yī)家病者都能謹慎治疾,以正醫(yī)風。在《洄溪醫(yī)案·暑》中曾提到本書寫作之目的:“郡中友人蔣奕蘭,氣體壯健……痧暑夾食,身熱悶亂。延醫(yī)治之……即用參附,是夕煩躁發(fā)昏……明日熱冒昏厥而斃。”見此,徐靈胎“歸而作《慎疾芻言》,刻印萬冊,廣送諸人,冀世人之或悟也?!贝酸t(yī)案中言辭犀利、多“驚心動魄之語”,切中時弊,論理中肯。本書雖然篇幅不長,各篇之間聯系較少,但卻是一部醫(yī)壇醒世之作。尤為可貴的是,此書不僅極力針砭醫(yī)生在醫(yī)德、醫(yī)風、醫(yī)術上的不良習氣,批評病家的錯誤盲從傾向,同時普及醫(yī)學知識,是古代醫(yī)學普及性讀物。
版本概況:清乾隆三十二年(1967年)半松齋刻本。
徐靈胎一生建樹頗多,于醫(yī)尤甚,勤于思行,著述豐富,御召一再,聲名遠播。故而出現一些附“靈胎之名以見世,比大椿之書以長身”的事情亦不足為怪。根據專家考證[7],在署名徐靈胎的醫(yī)學著作中,由他人所撰者有6種,包括:《葉案批謬》《經驗方》《洄溪醫(yī)案唐人法》《藥性詩解》《洄溪秘方》《古方集解》。由他書雜抄而成者7種,包括:《雜病源》《洄溪脈學》《湯引總義》《六經病解》《舌鑒總論》《舌胎圖說》《經絡診視圖》。從徐靈胎著作中抽出某些篇章另立專書者1種,即《六經脈證》。托名之書7種,包括:《女科醫(yī)案》《內經要略》《脈訣啟微》《藥性切用》《傷寒約編》《雜病證冶》《女科指要》。后六種合之即是《醫(yī)略六書》。
徐靈胎的醫(yī)學著作反映重要學術思想。徐靈胎在《征士洄溪府君自序》中,闡明了其寫作意圖,云:“謂學醫(yī)必先明經脈臟腑也,故作《難經經釋》。謂藥性必當知其真也,故作《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謂治病必有其所以然之理,而后世失其傳也,故作《醫(yī)學源流論》。謂《傷寒論》顛倒錯亂,注家各私其說,而無定論也,故作《傷寒類方》。謂時醫(yī)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經方,不明法度也,故作《蘭臺軌范》。謂醫(yī)道之壞,壞于明之薛立齋,而呂氏刻趙氏《醫(yī)貫》,專以六味、八味兩方治天下之病,貽害無窮也,故作《醫(yī)貫砭》。謂醫(yī)學絕傳,邪說互出,殺人之禍烈也,故作《慎疾芻言》?!睂τ凇秲冉洝贰峨y經》《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徐靈胎有自己獨到的建樹,這七部傳世醫(yī)著,充分體現其治學風格和學術特色與成就,為后學者研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