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霞
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向來都不是閉門造車、天馬行空的,紫砂藝人們在設計制作一把紫砂壺時,往往會為其傾注文化內涵抑或是情感寄托,就以《福祿壺》為例,作者將器物語義聚焦于民俗,在設計這把壺的造型之時,也是將傳統(tǒng)文化韻味的福文化巧妙地與紫砂藝術相交融,將紫砂藝術的高雅性與民間的風俗性進行了藝術的碰撞,而這種新穎的創(chuàng)作眼光正是當下紫砂藝術所需要的,《福祿壺》在造型美學上的體現(xiàn)是美輪美奐的,同時在將福文化傳遞給大家之時也充分地讓大家感受到紫砂藝術的魅力所在。
從《福祿壺》的外在造型可以看出,其造型藝術是蘊藏了仿生的特性,整把紫砂壺的造型宛若是“葫蘆”這一植物造型,同時運用圓器線條來加以塑造,圓器線條所獨有的線條藝術是充滿張力感且圓潤有致的,更加符合“葫蘆”的造型,因此整把紫砂壺的外在形體是圓潤飽滿的,并且絲毫不會有笨重之感。壺體兩側的弧面曲線是流暢至極的,仿佛作者在塑造之時是一氣呵成般的胸有成竹,壺肩與壺腹經由兩條曲線銜接而成最終收至整把壺的底部,這兩條曲線靈動挺括且在視覺上充滿了動感,讓人們感受到紫砂藝術中線條變化的美韻,同時由于壺體的整體造型自上而下是上窄下寬的,因此相對比起來,壺底顯得更為大氣,寬大的壺底也是為整把壺提供了視覺上的穩(wěn)定感,從整體造型來看,不得不被作者精湛的技藝手法所折服,就從壺身圓潤的線條為例,是需要作者極為耐心地用泥拍子將壺體拍得如此圓潤有致,因此這把紫砂壺在彰顯出作者高超技藝的同時也是達到了圓器飽滿、挺括之美的水準,讓人不禁拍手稱贊。
《福祿壺》這把紫砂壺整體造型在視覺上呈現(xiàn)出來的是大氣之美,讓人通過對這把紫砂壺的整體賞析而感受到紫砂藝術的韻味,拋開整體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局部細節(jié)也是充滿了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是充滿著美學韻味的。壺鈕的造型宛若是葫蘆的瓜蒂,與下方葫蘆造型的壺體相連接,兩者相得益彰,瓜蒂的造型線條充滿著無窮的變化。憑借著作者細膩精湛的做工,壺蓋與壺口兩者嚴絲合縫。從正面看,壺身被圓潤的弧度分成了三個部分,豐富了整把紫砂壺的層次感,再來看壺嘴,玲瓏小巧的壺嘴造型作者采用了“一灣流”的設計,不過相較于我們常見到的壺嘴造型,作者對《福祿壺》的壺嘴進行了創(chuàng)新的設計,使得這把壺的壺嘴線條設計更趨向于水平,高度幾乎與壺把相持平,這樣的設計可以將人們的視覺中心固定在壺的正中處。最后是壺把的造型設計,同樣是“耳狀”造型設計的壺把,將壺肩與壺腹相連接,這樣的線條造型更符合人手的抓握,使得人們在使用這把《福祿壺》泡茶之時,抓握時能夠相當?shù)姆Q手。因此,從《福祿壺》這把紫砂壺的局部細節(jié)來看,每一個部位也都是大放異彩,充滿著作者的精心設計,然而這些局部匯聚在一起時又是那么相得益彰。
當我們在賞析作者為我們精心設計的造型精美的《福祿壺》之時,也不要忘記去挖掘這把紫砂壺背后所蘊藏著的吉祥寓意,也就是這把紫砂壺的器物內涵語義,如果說這把壺的造型是這把紫砂壺的精美外衣的話,那么器物哲學語義則是這把壺的血肉,來豐富著把這紫砂壺的內涵。這把紫砂壺的造型是依據(jù)葫蘆造型而來的,“福祿”又好似“葫蘆”的諧音,故取名為“福祿壺”,象征著這把紫砂壺所承載著的幸福與爵祿的美好寓意,作者希望人們的生活如同這把壺一般充滿著幸福感,事業(yè)也是蒸蒸日上。而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圓也是寓意著另一種美好的寓意,古代人一直講究的是“天圓地方”,而我們當代人賦予圓更為美好的寓意,即象征著圓滿的美好寓意。由此可見,作者將富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韻味的民俗以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的寄托與紫砂藝術相融合,得到的便是映入我們眼簾的這把精美紫砂壺,由此可見,這一把小小的精致玲瓏的紫砂壺承載了多少的器物哲學語義在其中呀!作者也是想通過這把壺的設計制作來啟示更多的紫砂藝人們,對于紫砂壺的造型不能過于注重,紫砂壺的器物哲學內涵是不可忽視的,其中包含的文化傳統(tǒng)與民俗風尚對于紫砂藝術都是極為重要的,尤其在當下這個講究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要將文化不斷地傳遞下去。
通過這把紫砂壺《福祿壺》的造型賞析與吉祥寓意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把紫砂壺不失為一把優(yōu)秀的紫砂壺,既塑造了精美玲瓏的造型,又豐富了器物哲學語義。作者通過對生活中的葫蘆這一植物有感進行的造型設計創(chuàng)作,加以糅合充滿傳統(tǒng)文化韻味的民俗風尚,通過紫砂這一載體向人們呈現(xiàn)出來,讓人們感受到紫砂藝術的美韻與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