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青珍 羅志強
黑格爾編著的《美學》提出美學研究的范圍是美的藝術或藝術的美,美學實質上是“藝術哲學”,美是主觀與客觀、形式與內容、理想與現實、自由與必然的辯證統一。藝術美學是藝術設計的指導思想,陶瓷飾品設計是藝術美學的具體實踐形式之一。陶瓷飾品的美早已超過器物本身的功能,其審美價值與室內空間已經產生了歷史性的關聯。
《陶瓷飾品設計制作》和《藝術美學》是藝術專業(yè)課程中的兩門不同基礎課。探究陶瓷飾品設計與藝術美學的相互影響及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培養(yǎng)人才,建立他們課程間的有效溝通合作機制,加強信息交流,形成課程間設計思政教育的遞進教學路徑,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也借力藝術美學靈媒陶瓷飾品設計?!短沾娠椘吩O計》的課程特點是實踐性強,課程教學內容是從工藝實踐中進行高度概括,引導學生通過該課程的中華傳統陶瓷文化學習。掌握陶瓷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陶瓷的藝術特色,激發(fā)學生熱愛藝術的興趣,熱愛陶瓷藝術,并在設計中既傳承陶瓷藝術特點又設計出與時俱進的陶瓷藝術品,所以,課程的講授是理論和實踐的高度融合?!端囆g美學》的課程特點就是理論性強,了解藝術的基木原理與內在的本質規(guī)律,對藝術的起源、價值、種類、藝術創(chuàng)作與風格、藝術意境等原理性問題能有較為系統的認知和理解。在課程的交叉教學中,提煉專業(yè)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通過注意經典與藝術語言之間的邏輯性和契合度,學習傳統陶瓷飾品設計,從分析古代一些陶瓷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主要作品特色,認識藝術品價值觀的實質,即運用藝術美學靈媒而進行融“文化與審美”、“形式與功能”相協調的陶瓷飾品設計。
建立他們課程間的有效“溝通”合作機制,形成課程間設計思政教育的遞進教學路徑。
學習陶瓷飾品設計和藝術美術的基本原理與內在的本質規(guī)律,對美的藝術的概念、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價值、藝術的種類、藝術創(chuàng)作與風格、藝術意境等原理性問題能有較為系統的認知和理解[1],并運用藝術美學分析陶瓷飾品設計材料之美,強化創(chuàng)作方向,推陳出新的創(chuàng)意設計。
從理論基礎作品分析,設計思想和創(chuàng)作美感原則中聯系實際,在設計實踐中,嚴格要求操作規(guī)范,培養(yǎng)運用美的藝術形式指導設計,并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藝術素養(yǎng)。
在課程前期學習中國的陶瓷歷史,通過參觀博物館,觀看相關電影、紀錄片等,了解有關陶瓷發(fā)展。通過作品欣賞,還原古陶制作的歷史場景,深刻理解中國陶瓷文化的偉大,用優(yōu)秀陶瓷飾品開闊育人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如重點學習分析大型雕塑《信仰》(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呂品昌教授領銜的團隊主創(chuàng)),引導學生體會認識其局部構圖的藝術之美:作品以“宣誓”情節(jié)為核心意象,以“宣誓”動作為基本形象,形象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員莊嚴宣誓的場景。人物形象的造型動態(tài)整體采用“宣誓”動作,凸顯“信仰”的主題性,且這個動作具有體現共產黨人精神性和神圣性的典型。[2]通過對標志性歷史作品的學習,一方面學生的激情得到燃燒,提升自信;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藝術美學積極投入理性思維和設計。
在推動學生實訓環(huán)節(jié)、專業(yè)實習環(huán)節(jié)和社會實踐中進行“實踐思政”,通過邊示范與邊講解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視覺感觀中感性認知,增強設計服務意識。
首先,講授陶瓷飾品設計制作工藝。同時,通過對陶瓷工藝傳人的學習,了解更多關于陶瓷飾品工藝的淵源。重點在講授泥板成型法制作紫砂茶壺的教學課堂思政育人主題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就單獨開辟出10—15min的時間,分析講述“茶壺的結構”(結合單獨的PPT頁)。以掌握泥板成型茶壺的理論知識,并示范制作過程。在講授茶壺的結構與制作的知識點時,反復提醒學生按造型規(guī)律指導設計;在講解壺嘴、壺身、壺把的組合時,強調藝術美學原理,進行一、二、三、四等多種不同組合的造型“擺動”,提醒學生注意壺把的高度和壺嘴伸出的方向,強調壺把要自然有力,運用點、線、面結合規(guī)律引導具有美感的茶壺,通過“設計導向、應用為主”的實踐教學,以及課堂上專業(yè)的表演技法,感受“美學散步”藝術,[3]并與同學們共同完成了作品《愛在廣財》主題設計制作 。另外,灌注優(yōu)美、綠色、健康的產品需求理念,并要求學生以手繪形式編制壺工藝流程圖、紫砂壺結構圖以及同類產品形式的分析圖等,并展示自己為企業(yè)設計的作品案例,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服務習慣,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
感興就是感物起興,它強調的是由情緒驟然興起,代表個人身心進入一種高興狀態(tài)[4]。在指導進行專題產品設計階段,引導從藝術美學領域挖掘貼近學生感興趣的思政素材,“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5]以藝術美學靈媒、“感興”陶瓷飾品的設計與制作,將思政內容與藝術美學融會貫通,指導學生開展挖掘來自內心情感的主題創(chuàng)作。如張XX同學設計的《潮茗》,其將目光放在了潮汕建筑上,以獨特的潮汕元素作為設計主體。潮汕建筑藝術頗具特色,承襲歷朝建筑樣式,推陳出新,古樸典雅,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潮汕傳統鄉(xiāng)村建筑的山墻,這類山墻被當地人稱為“厝角頭”,它是潮汕傳統鄉(xiāng)村建筑的一個重要構件。其設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五行厝角頭的印章設計,主要提取山墻的優(yōu)美線條,配以篆書字體設計成印章,印章的圖案用于茶杯上面,不僅美觀,而且可以區(qū)分不同的茶杯,解決多人喝茶時分不清楚茶杯的尷尬情景;另外一部分是五行厝角頭的圖案設計,這部分設計對厝角頭進行簡練提取,保留最具特色的曲線做成一個簡化而又具有美感的厝角頭,將五個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厝角頭的圖案進行近大遠小的排列,模擬潮汕民居層層排列的感覺。這一部分的圖案放在外型上面,體現潮汕的民居特色,賦予茶具更深的文化感,營造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
XX同學的《茶竹一味》作品在茶盤表面的外觀上借鑒了太極八卦圖的元素。外觀簡約,太極養(yǎng)生源于“陰陽”原理,而茶的養(yǎng)生也離不開“陰陽”互補。太極與茶文化的養(yǎng)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沸水器的外觀借鑒了古代的竹管,倒水時借鑒了古代竹管滴水,潺潺的流水給人一種放松舒緩的感覺,清幽雅致,禪意十足。同時在與玻璃等材質的結合后產生新的造型更符合現代群眾的審美。另外《狀元帽》、《對杯》等多種設計的題材圍繞婚嫁喜慶的民俗,以中國傳統婚俗文化與相關器物為線索,調研了相關博物館,從各個時代婚俗器物的色彩、造型、結構、功能、形態(tài)特征中,感悟吉祥觀念傳遞的方法,從中提煉設計要素,擬定主題意象,運用情感化設計方法,注重造型與裝飾的美學協調。
課程也開設了線上藝術思政課同步實施。在上課前,提前選取上課平臺,進行演練和教學設計,盡管課堂形式發(fā)生了變化,線上線下結合,課程組老師通力合作,并通過專業(yè)訓練,建立課程間的有效溝通合作機制,形成課程間設計思政教育的遞進教學路徑,從而呈現一堂完美的線上藝術思政課程。
借力藝術美學“靈媒”陶瓷飾品設計,通過在《陶瓷飾品設計》和《藝術美學》中探究陶瓷飾品設計與藝術美學的相互影響,把知識教育、能力教育與藝術審美結合,建立由理論課程到設計實踐課程間的有效溝通合作,打通專業(yè)課程與藝術理論課程之間的壁壘,有利于破解當代教育命題,培養(yǎng)具有較深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設計人才,推動陶瓷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