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一小學)
校園文化生態(tài)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內在的精神“土壤”,是一種和諧的、健康的、深層次的理性文化,它具體表現(xiàn)為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和無形的品質滋養(yǎng)。這種品質滋養(yǎng)就是通過有形的兒童閱讀來滋補、醇厚、提升,以此內化為學生的本質潛力,內化為一種新的學校文化元素,從而促進學校向“書香校園”“文化校園”“綠色校園”靠近。同時,由于閱讀特色的護航、社會各界的助力以及師生共同的努力,閱讀體系愈加完善,閱讀氛圍愈加濃厚,師生的閱讀欲望愈加強烈。這不僅是學生精神成長之需要,也是當下“大語文”閱讀觀推進之需要,更是語文新課改和學校內涵式發(fā)展之需要。
“閱讀體系的構建,是學生閱讀興趣的‘啟航’之地,是校園閱讀蔚然成風的載體,也是校園文化生態(tài)意識的‘抓手’?!盵1]它不以學生閱讀的“量”來評價,也不以他們閱讀的“質”來衡量,而是以學校的制度文化、師生之間一種自由的、和諧的外在閱讀“形態(tài)”和內在閱讀“意識”為基調來發(fā)展。這種體系從外在的閱讀形式、閱讀體驗以及閱讀成果的計劃、安排、分享開始,到內在的文化氣質和文化氣息的涵泳,呈現(xiàn)出一種條理性、開放性和和諧性,讓閱讀活潑而不失嚴謹,自由而不失本真,開放而不失條理。以此為閱讀文化“保駕”,為文化生態(tài)“護航”。
學??梢砸罁?jù)當下部編《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結合小學生課內閱讀真實現(xiàn)狀,分年段構建一種靈活的、開放的、階段性課外閱讀體系。低年級可以安排講故事、看圖編故事活動;中年級的師生同臺誦讀、情景劇匯演、普通話演講系列化活動;高年級的讀書交流、圖書漂流、經(jīng)典詩詞“PK”、金牌主持人大賽等,都是一種開放性的、趣味性的“閱讀”形式。雖然沒有固定的閱讀形式,但是凸顯了閱讀的靈動和氣質;雖然沒有固定的閱讀時間,但是彰顯了閱讀的內在精神力量。
這樣,既完成了課內閱讀教學任務,又拓寬了課外閱讀眼界,豐富了閱讀形式,讓課外閱讀“課內化”,課內閱讀“開放化”。同時,無論是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還是即將畢業(yè)的學生,都會沉浸在美好的閱讀境界中,堅持一種良好的閱讀品質,進而內化為一種精神氣質,終身受益。這樣,既有助于潛移默化形成一種循序漸進、和諧自由的良好閱讀體系,為營造校園人文閱讀環(huán)境、實現(xiàn)校園綠色文化生態(tài)奠定基礎;又有助于為實現(xiàn)“書香校園”美好愿景內化精神、外化氣質,推動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步伐愈加堅定而持久。
校園閱讀體系的構建,開啟了兒童閱讀的“新航標”,在此引領下,學生由之前的懵懂、好奇到后來的堅持和迷戀。雖然其間也經(jīng)歷過疲勞、厭倦甚至放棄,但終究經(jīng)不住閱讀“氣質”的吸引、熏陶和拓展,進而將“閱讀”文化演繹成最精彩的劇目。不能不說校園閱讀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精神鈣質”,其言談舉止深受其影響,但也不能否認家庭閱讀的優(yōu)勢,讓學生舉手投足都脫離不了它的“氣息”。唯有家校攜手,方可拓展學生閱讀途徑,開放學生閱讀眼界,他們的閱讀生命由此厚重起來,閱讀形式靈動起來,閱讀品質得以醇厚,語文素養(yǎng)可以提升。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初步認識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中的毛澤東、《軍神》之劉伯承,對開國領袖的了解不過于偉人深切的愛子之情和開闊的領袖胸襟;對劉伯承的認識也不過是為其“鋼鐵般的意志”所感動。由此,后續(xù)的拓展應該延伸到家庭,家長應該接過課堂上的“接力棒”,通過搜集歷史資料、觀看影視劇、講解歷史故事等方式,讓閱讀脈絡進一步明晰、深入、拓展。學生由此了解到的就不僅僅是幾個偉人的經(jīng)典史料,而是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化走向,他們的閱讀途徑由此拓寬,校園文化氣質得以內化。
實際上,“雖然學生在校園的閱讀、課堂的交流的確至關重要,但是家庭這塊閱讀‘沃土’也不可忽視,不能成為可有可無的‘邊緣化’區(qū)域”。[2]閱讀,不能固定于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或者某一形式,應該是自由的、開放的,同時又是靈活的。家庭,不僅僅是學生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更是各種閱讀資源吸納融合的場所。不管是家庭成員對某則報道或某個社會現(xiàn)象的不同觀點,或者是對某部經(jīng)典影視的共同關注,都是對課堂閱讀的延伸,對校園閱讀文化的補充。家校之間形式上的和諧和交流中的融合,則是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最佳途徑,是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推進之路。
精心解讀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編排者站在一個綜合性的立意“制高點”上運籌帷幄,語文能力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整個教材的指導思想,同時,這也是諸多一線語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美好初衷。只是基于各種客觀因素,教材中的閱讀內容已經(jīng)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的閱讀需求,無法滿足部分學校的特色發(fā)展需求。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真實需求開發(fā)校本閱讀教材。同時,校本閱讀教材的開發(fā)不是獨立的存在,也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對課堂教材的補充,是對課內閱讀的拓展,它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有助于發(fā)展學校特色,為打造書香校園添枝加葉。
學校語文教研組根據(jù)每個年段的學生特點進行校本教材開發(fā)。低年級以童謠和兒歌為主,搜集或者創(chuàng)編,然后匯編成冊,指導學生每日誦讀;中年級則以童話、故事為主,鼓勵學生、教師或家長進行創(chuàng)編,通過比賽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進行編輯印刷,只在本年級內部循環(huán)閱讀;對于高年級,可以是古詩詞的賞析,也可以是美文的欣賞,還可以是讀書筆記的分享,教師精心編選然后匯編成冊,然后人手一本,每日誦讀賞析。這樣,每個年段的學生都擁有課堂教材之外的校本閱讀教材,隨著年級的升高教材內容也有所不同。既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對其閱讀素養(yǎng)的內化和提升。
“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是對學生課內閱讀的拓展和延伸,是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淬煉和提升,同時也是打造‘書香校園’的重要載體?!盵3]在此過程中,吸引課外優(yōu)質閱讀資源補充于課內閱讀,豐富了閱讀形式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由此營造生機盎然的閱讀環(huán)境。實踐證明,校本教材的形式越新穎,學生的閱讀體驗越有沉甸甸的收獲;教材的內容愈豐富,學生的閱讀思想愈加深刻有力。校本教材,使得學生的閱讀生命得以滋養(yǎng),閱讀精神得以內化,閱讀品質得以醇厚,學生閱讀精神與文化生態(tài)和諧共生。
校園文化生態(tài)包括物質、制度以及精神方面三個層面,且以精神生態(tài)作為文化生態(tài)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其具體表現(xiàn)為對經(jīng)典的閱讀、感悟和吸納。所謂“經(jīng)典”,顧名思義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部分,是歷經(jīng)數(shù)年依然歷久彌新的文學閱讀典范。雖然閱讀資源浩如煙海,但并不是每一種都可以讓我們記憶猶新、反復品味,只有那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或者文化思想讓我們久久回味、思索、成長,可謂是常讀常新,百讀不厭。閱讀是學校的主要“風景線”,而一所學校要想有聲有色地發(fā)展,必須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必須提高其文化品位,閱讀經(jīng)典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還以上面校園閱讀體系的構建和校本教材的開發(fā)為例說明。無論是低年級的童謠、故事誦讀,還是中高年級的詩詞美文賞析,都要以學生最熟悉的、最喜歡的、最具代表性和生命力的文本資源作為甄選對象。
其實,這些經(jīng)典作品無不飽含著先輩們的思想精髓,無不蘊含著沉甸甸的精神動力,是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部分,是師生共同成長之“精神食糧”。課堂不能缺少數(shù)學思想的理性嚴謹,也不能缺少英語文化的活潑、自由,更不能缺少經(jīng)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時時閱讀,日日誦讀,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里,教師變得儒雅氣質,學生自然書香滿腹。學校本是“書香之地”,理應充滿“書香之氣”,語文教師應該以經(jīng)典為引子,引領學生吮吸文字中蘊含的花香,以閱讀為導航,引領學生駛向夢想的彼岸。一所學校,唯有以閱讀為平臺,以閱讀為生命,才能打造生機盎然的校園文化生態(tài)美景。
好的校園文化生態(tài)是有方向的,是有檔次的,是可以彰顯文化魅力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強烈的資源意識、人文意識和長效意識。在這樣的意識引領下,構建閱讀體系、拓展閱讀途徑、開發(fā)校本教材以及閱讀經(jīng)典,必將超越更多閱讀思想的高峰,演繹更鮮活的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精彩,必將引領學生步入閱讀的百花園深處看到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