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晨莉
雙關語屬于形式與意義依賴程度較大的語言現(xiàn)象,但因雙關語帶來的語言形式翻譯障礙,導致雙關語的可譯性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比如原語與標語中存在對等雙關語的時候,可以選擇直接翻譯的手法;如果雙關語的目的只是為了引人發(fā)笑,那么可以使用意義不同但是相關的語言做補償翻譯。《哈姆雷特》的翻譯常遇到雙關語,需要根據(jù)作品的實際含義采取正確的翻譯策略。
無論是什么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會有作者的情感流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在1602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人文思想。該時期英國處于新舊社會交替的環(huán)境中,資產(chǎn)階級與王室之間斗爭激烈,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莎士比亞不知道是該反抗還是保持沉默,這一時期的他已經(jīng)失去了對事物的樂觀態(tài)度。人文主義主張尊重人性,解放人性,莎士比亞希望有一個人可以挽救時代,但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力量過于薄弱。莎士比亞所處的社會與自身經(jīng)歷就像是作品一樣,行動上屬于資產(chǎn)階級,思想上有著人文思想,同時也受封建思想的束縛。
文學寫作中,雙關是一種修辭手法,應用后可以增強作品的語言魅力。雙關手法的應用可以有效烘托氣氛,刻畫人物形象,提高作品的藝術性與可讀性。雙關主要有語義雙關和語音雙關兩種,語義雙關指的是詞語具有多義性,所以在不同語境中能夠表達出不同含義;語音雙關也是諧音雙關,依靠語音上的巧合起到同音異義效果,讓語句內(nèi)包含不同的涵義。此外,同音同形雙關就是指同義詞能夠表達出雙重含義,同音異形雙關為不同的詞由于發(fā)音相同,最終可以起到雙關的作用。從結構角度來看,雙關語主要有垂直和水平雙關兩種。垂直就是帶有字面意思與深層意思兩種內(nèi)涵的雙關,水平雙關為一個同形異義詞在整個文中出現(xiàn)了多次,每次出現(xiàn)可能代表的含義都不一樣。有的學者將莎士比亞歌劇作品中的雙關語結構特征歸納為隱性雙關、顯性雙關兩種。隱性雙關是指帶有雙關含義的詞語只出現(xiàn)一次,顯性雙關為同形異義詞在文中出現(xiàn)多次,也就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常見的雙關語形式,往往是因為一個詞語多種含義而引發(fā)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必要結合作品的內(nèi)容背景了解語義雙關的具體形成過程,再結合交際效果合理地取舍詞語中的不同語義。
《哈姆雷特》中有至少90個雙關語,以該作品為例,分析其中的雙關語翻譯策略。
以國王與哈姆雷特的對話為例:
國 王:“Вut now,my cousin Нamlet,and my son.”
哈姆雷特:“А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國 王:“Н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哈姆雷特:“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對話中共有兩個雙關語。從語境的角度來看,kin和kind有表層與深層兩種意思,表層意思就是文字游戲,展示哈姆雷特好學的一面,深層意思就是指哈姆雷特面對國王的機敏回答,并表達出兩方面含義,一種是主人公表達自己不愿意和叔父親上加親,另一種是表明自己對叔父的懷疑和疑惑。在翻譯的時候,有的人沒有翻譯原文中的雙關意義,也沒有做出補償翻譯,比如直接將其翻譯為“親人”或者“親族”。雖然譯文中沒有有效翻譯,但在注釋中提出解釋,表明莎士比亞的雙關意義。此外,采用修辭的方式解釋雙關語,比如保留原文中kin 和kind雙關修辭,采用疊韻的方式表達藝術追求,為讀者帶來欣賞原作的機會。有的人在翻譯時試著模擬原文中的文字游戲,比如有的譯文將原文“А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翻譯為“親上加親,越親越不相親!”結構上保留了原文語氣,但表達人物內(nèi)心活動時過于直白。
再比如son 和sun,這兩個詞語屬于諧音的關系,在作品中帶有諷刺的內(nèi)涵。有的譯者只翻譯出太陽的意思,沒有注意到兒子的意思,使雙關的意義缺失,無法在譯文中展現(xiàn)莎士比亞的意圖;有的譯者雖然譯出太陽的意思,但是兒子的含義卻在注釋中給出;還有的譯者通過原文再現(xiàn)的手段表達雙關語,將“Too much in the sun”翻譯成“太陽大,受不了熱勁兒”,通過這種翻譯方式表現(xiàn)出“太陽”與“兒”的雙關內(nèi)容,翻譯上十分巧妙。
翻譯文學作品中的雙關語時,通常人們會選擇直接翻譯法的翻譯策略。譯者在進行不同語言轉換的時候,語言就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翻譯工作中,對語言的轉換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改變,還要考慮語言中的文化特色。采用直接翻譯法時,對雙關語的翻譯不僅要保持形式一致,保留原文中雙關語背后的文化特色,還要根據(jù)國家與地域文化的差異,結合原文語境展開翻譯,強化翻譯效果。比如《哈姆雷特》中第三幕第二場,莎士比亞描寫哈姆雷特諷刺同學的時候就用了雙關語,他說“Сall me what instrument you will”,盡管同學可以“fret me”但無法“play upon me”作品中分別用到了兩個單詞,一個是“instrument”,另一個是“fret”。根據(jù)故事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fret”是指弦樂器定音的東西,但它本身也是個多義詞,此外還有“煩惱”的意思。所以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要結合語境,根據(jù)語境直接翻譯,朱生豪在翻譯的時候將“fret”翻譯成“撩撥”,該詞匯與現(xiàn)實情節(jié)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也與“騷擾”的含義相互呼應,有利于輔助讀者看懂文章。
翻譯原文中的雙關語時,由于語句背后隱含的意義十分復雜,直接翻譯難以達到明白曉暢的翻譯效果。面對這情況,應改變翻譯策略,選擇使用注釋法完成雙關語的翻譯。許多雙關語中有著多層次含義,翻譯時人們難以將語句包含的多層次不同意義展現(xiàn)出來,這時就應該采用注釋翻譯法,詳細說明其他內(nèi)涵,幫助讀者全方位地了解雙關語中的全部內(nèi)容。不僅如此,注釋的形式多樣化且更加靈活,可以不按照原文語義特征進行翻譯,只需按照翻譯人員自己的理解翻譯即可。比如翻譯《哈姆雷特》中主人公與叔父對話的時候,梁實秋在基礎翻譯之上添加了兩個注釋,點明自己沒有翻譯出全部雙關含義。比如以下對話就使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
OTНЕR:“Was he a gentleman?”
我國的商業(yè)銀行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借鑒外國銀行行業(yè)的成功經(jīng)驗,構建信貸風險綜合考量模型以及系統(tǒng),然后一步一步地應用到信貸業(yè)務行業(yè)匯總,與此同時也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引入和培養(yǎng)高水平高能力的風險管理人員,保證我國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團隊的高水平高能力。所謂的高素質(zhì)的風險管理人員并不是單純的學歷高,而是指的那些經(jīng)驗更加豐富、基礎掌握扎實的綜合素質(zhì)高的人員來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團隊,并且構建出與此相互配套的審查篩選體系,對風險管理人員的綜合水平能力進行有效的強化,將理論學習和動手實踐進行有效融合,這樣才能夠保證風險管理團隊的高水準。
СLOWN:“А was the first that ever bore arms.”
OTНЕR:“Why,he had none.”
СLOWN:“What,art a healthen?Нow dost thou understand the Scripture?The Scripture says Аdam digged.Сould he dig without arms?”
整段英文對話當中,arms 就是作品《哈姆雷特》中的雙關語,在對話中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該詞語的基本含義指的是“工具”“紋章”,而arms的翻譯有三種,分別是“紋章”“家徽”以及“手”,三個詞語之間沒有任何的聯(lián)系,翻譯人員一般會采取直接的字面翻譯方式,不對此處做出雙關翻譯,但是在譯文中,有的翻譯者會在末尾的位置做出加注,讀者可以從注釋中了解到該詞語屬于雙關語。比如翻譯如下:
鄉(xiāng)紳乙:“亞當是一位紳士嗎?”
鄉(xiāng)紳甲:“第一個戴著紋章的紳士就是亞當?!?/p>
鄉(xiāng)紳乙:“他哪里有過紋章?”
在很多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中,如何采用翻譯策略,采用哪種翻譯手段,這是翻譯人員可以自主決定的。對待雙關詞語的翻譯,建議翻譯人員時刻秉承著寬容的態(tài)度,以不影響原文語義為基礎,保持上下文的連貫性,將雙關語翻譯成非雙關語,雖然這樣做看起來不夠嚴謹,但卻尊重了文化背景與個人翻譯手法的使用習慣,充分發(fā)揮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以嚴謹?shù)姆g態(tài)度創(chuàng)新翻譯手法,強化翻譯效果。
翻譯過程中,有的作品使用的雙關語比較復雜,翻譯起來難度偏大,直接翻譯無法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注釋翻譯又不能輔助讀者閱讀。這時可以采用變通翻譯法,在保證原文思想的同時,對實際語境做出變通,利用不同修辭手法,比如頭韻與雙聲、押韻與對偶的翻譯方式,充分保留原作品中的雙關藝術效果。采用變通翻譯法,通過比喻修辭和同義詞的應用,將原文與雙關語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保證翻譯效果完整,比如翻譯期間使用漢語中相近的語義?!豆防滋亍分校魅斯?jīng)說,他以為是鄉(xiāng)紳的,這是因為鄉(xiāng)紳“在里面臥”,原文為“l(fā)iest in’t”但是鄉(xiāng)紳卻表示主人公說謊,主人公哈姆雷特反駁道:“Tis a quick lie”整段對話當中,作者莎士比亞采用了諧音雙關語的手法,難度較大,是一處同形同音且異義的雙關,翻譯時人們難以在另外的文化背景下保持諧音原本的特色。梁實秋采用了變通翻譯法,將雙關語做出變通,翻譯成“臥”與“謊”,增強文章修辭效果的同時,防止譯文在語義上出現(xiàn)混淆。
憑借自己的文學觀與藝術觀對雙關語做出處理,這是譯者對藝術的一種追求方式。明暗與虛實結合的時候,修辭雙關有著重要意義,譯者在翻譯雙關語的時候應盡可能避免出現(xiàn)“實體化”的現(xiàn)象。尋找出相對應的雙關語是翻譯國外原作的重要策略,以相互對應的雙關詞為鉸鏈,巧妙轉換讀者思維。如果翻譯時無法發(fā)現(xiàn)雙關詞語,可適當再造,防止隨意添加注釋。為了提高雙關語翻譯時的幽默氣氛,強調(diào)詞語應用的語義性,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雙關詞的譯法。翻譯雙關詞的時候,應當適當尋找雙關詞,以此作為鉸鏈,重新構建雙重預警,使對應的雙關詞能夠和原文雙關詞保持一致,比如“我受不了這個熱勁兒”就是對雙關詞語的巧妙翻譯,從而達到了神形皆似的效果。由于英語與漢語的文化顯著不同,語言習慣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應雙關詞語的尋找比較困難,但是翻譯人員卻不能因為困難而放棄對雙關語的翻譯,即使最終沒有找到最合適的雙關詞語,也可以采用“兩語雙關”的方式進行原作翻譯,盡可能地保留詞語原有的幽默性,使整個譯文更加貼近原本,尊重原作者的思想。
(2)改換鉸鏈和補償翻譯手法相結合。如果原作品當中,雙關語的存在是因為句子形式而使用的,建議在譯文中找出合適的鉸鏈,從而達到激發(fā)不同語境的效果,在保證譯文連貫的同時使雙關語與原文有著同樣的作用,這時可選擇替換意義,比如將“紋章”替換成“家徽”,“兩手替”換成“有兩手”,雖然該方式的翻譯難度較大,但可以選擇補償翻譯方法,比如對原文修辭手法做出改進,在譯文的末尾處對翻譯進行加注處理,提醒讀者此處有雙關詞語。
(3)忽略不譯的方法。如果翻譯期間出現(xiàn)了生澀難懂且無法有效翻譯的詞語,翻譯人員不能確定該詞語是否使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這個時候可以在保持譯文語義連貫的同時忽略該詞語。或者在翻譯時識別雙關語,可是該詞語在原文中沒有太大意義,為了使譯文更加簡潔,可忽略不翻譯。在無法保證語義準確性的時候,可適當忽略雙關詞語,不作出任何翻譯。
現(xiàn)階段國內(nèi)翻譯人員普遍認為雙關是無法翻譯的,即使自身功底深厚,在翻譯雙關部分的時候,人們也只是翻譯雙關語句想要表達的意思,忽略了原作者的幽默性?;蛘哂械淖g者認為只需要翻譯雙關的幽默性即可。實際上,雙關翻譯一旦失去了幽默性,或者語義性,就等于作品失去了應有的靈魂。隨著對翻譯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試著根據(jù)作品雙關應用的實際情況來翻譯,并從雙重語境、觸機、鉸鏈三要素出發(fā),以雙重語境作為客觀前提,發(fā)揮其在雙關翻譯中決定性的作用,使雙關修辭完美表達出語義的詞語就是鉸鏈,這也是最難翻譯的部分,如果無法完全把握三要素,將有可能影響翻譯效果。因此,有必要在采用雙關語翻譯策略的同時,適當關注原作品的文化傾向,保持譯文的幽默性與語義性。
對《哈姆雷特》中的雙關語采用適當翻譯策略時,應明確具體的翻譯方式與作品文化傾向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哈姆雷特深處英國新舊社會變革的時期,新興資產(chǎn)階級和舊社會下的封建意識對他造成了思想沖擊,哈姆雷特在追求人文主義思想的時候,他無法將自己內(nèi)心的封建意識做出改變,從而導致了后期的悲劇發(fā)生,這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引發(fā)悲劇的重要原因。哈姆雷特的心中想要對社會做出變革,卻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雙重思想對他產(chǎn)生干擾,導致他日漸迷茫,不知該如何是好。因此,在使用雙關翻譯策略的時候應時刻關注故事的文化傾向,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封建王權思想。人文思想就是新型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這種新思想深深地吸引著主人公,使哈姆雷特想要解放當時的丹麥社會,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哈姆雷特同時遭受著王權思想的束縛,他作為未來王權的繼承者,追求王權是他的責任,統(tǒng)治整個社會在哈姆雷特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雷歐提斯曾經(jīng)對奧菲利婭說道:“哈姆雷特擁有雙重身份,究竟是社會的統(tǒng)治者,還是解放者,這樣的身份會使他的意志無法自主?!惫防滋叵胍獮楦赣H報仇,同時奪回王權,這種復仇計劃可以從哈姆雷特的行動軌跡中發(fā)現(xiàn)。身處的王權社會影響著哈姆雷特,也決定了他準備復仇的目的就是奪回屬于自己的王位,然后再維護王權制度。
(2)封建道德觀念。中世紀人們往往以“節(jié)制”“審慎”“孝順”作為人的道德標準。從兒時起,哈姆雷特就是在這種道德觀念下生活,所有的行為都要經(jīng)過這些標準的衡量,也正是受到這些束縛,很多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偷偷溜走,從而造成了悲劇的結局。在類似于牢籠的國家生活,哈姆雷特對自己母親的失節(jié)行為深感羞辱和彷徨,但他依然選擇原諒母親,也正是因此對自己復仇計劃的執(zhí)行產(chǎn)生了阻礙。哈姆雷特的心中必須找到充足的證據(jù),讓自己殺死親叔父,否則他就是弒君者,而這樣的行為卻又無法通過自己內(nèi)心道德一關,一度導致復仇計劃被拖延。由此可見,哈姆雷特的內(nèi)心思想十分復雜,他不僅渴望人文主義思想,心中也保留著封建主義思想。
總而言之,大量的雙關修辭翻譯給翻譯人員的工作帶來諸多挑戰(zhàn),本文簡單了解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雙關手法,分析了針對不同雙關修辭情況采用的翻譯策略,比如直接翻譯法、注釋翻譯法以及變通翻譯法等。具體方法的應用需要結合原作的真實語境和故事背景,以翻譯人員自身翻譯水平與工作能力為前提,做好語言的巧妙轉換,深入研究雙關語在不同語言文化中的異同,從而強化作品翻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