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立星
標準國際化躍升的基礎是中國經(jīng)濟和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當前,新興技術研究全球化、國際化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而與新興技術有關的標準化工作通常會滯后于技術的發(fā)展。因此,中國新興技術的快速崛起將在部分領域實現(xiàn)世界領跑,從而為標準國際化躍升奠定很好的基礎。
在現(xiàn)有的成熟的國際標準體系中,西方諸國已經(jīng)用幾十年時間構筑了完整且符合市場需求的框架,相關技術領先且占據(jù)主導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可以通過加強合作交流的方式,慢慢地切入,逐漸地增加影響力,并在條件成熟時發(fā)揮中國作用。但是,要撬動這種堅固的標準“外殼”是十分困難的,成熟體系不是容易產(chǎn)生標準國際化躍升的領域。
從近年的發(fā)展狀況來看,我國得益于經(jīng)濟和科技的快速崛起和國內(nèi)龐大的市場基礎(大市場、特殊的應用場景、發(fā)展快速的領域),在一些特定領域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對國外的超越,比如高鐵、高壓輸變電、太陽能電池、電子支付、移動通信、量子通信等領域。在這些領域的國際標準中,在和國外相關標準化同行充分溝通的情況下,我國可以在國際標準化領域里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甚至占據(jù)主導地位,實現(xiàn)標準國際化躍升,從而在未來相關領域的產(chǎn)業(yè)化當中,從標準的角度占據(jù)先機。
筆者多年從事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研究和與之相關的國際標準化工作,從實際工作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學術界是中國與外國交流最密切最頻繁的渠道之一,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往往非常坦誠和友好。因此,中國科學家們在積極參與國內(nèi)外科研交流和合作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參與標準化活動,特別是國際標準化活動,這是一種在國際標準化領域施加中國影響力的非常自然的方式。將國際學術交流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相結合,能夠使得國際學術交流和國際標準化活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從而推動我國標準國際化躍升。
以超導電子學為例,這是一個新興領域,國際標準化工作還處于初期階段,這也是由這一領域的實用化和市場化水平相對較低所決定的。這樣的背景,為我國積極參加此領域的標準國際化工作,進而在國際標準制定時扮演重要角色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遇。
1989年7月,國際電工委員會超導技術委員會(IEC/TC 90)正式成立,負責制定與超導材料和技術相關的國際標準,包括術語和定義、測量方法、材料規(guī)格、設備和器件的性能及檢測規(guī)范。IEC/TC 90秘書處設在日本,以工作組(WG)的形式開展工作。IEC/TC 90陸續(xù)組建了14個WG,其中WG 14超導電子器件工作組于2010年成立,專門致力于超導電子學領域的標準化工作。WG 14的召集人是日本AIST的Masataka OHKUBO,該工作組主要從事超導傳感器和探測器等電子器件的標準化工作。筆者是最早代表中國參加該工作組的成員之一,積極參與了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
2016年,在美國召開的IEC/TC 90大會上,筆者代表中國提出一個新工作項目提案(NWIP),針對超導條帶光子探測器(SSPD)的噪聲參數(shù)——暗計數(shù)率開展標準化工作。SSPD是一類重要的超導電子器件。該提案涉及暗計數(shù)和暗計數(shù)率的定義、探測模塊與系統(tǒng)描述、暗計數(shù)率的測試方法等內(nèi)容。當時,中科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研究成果突出,器件性能已經(jīng)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且在量子信息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超導電子領域國際標準化相關專家大多為活躍在一線的科研人員,由于筆者和國內(nèi)同行長期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前期的學術交流所建立的溝通紐帶為我們開展國際標準制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NWIP于2018年10月順利通過立項。同年,筆者獲得“IEC 1906獎”,并成為該項目的負責人,IEC 61788-22-3《超導條帶光子探測器-暗計數(shù)率》 是WG 14的第3個標準項目,也是我國在超導電子學領域牽頭負責的首個國際標準項目。
該項目在推進過程中經(jīng)歷了許多坎坷,既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也受到國際政治關系變化以及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阻礙。
我國的標準化工作長期以采用國際標準為主,相對比較簡單?,F(xiàn)在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以中國國家標準為基礎的國際標準案例,但是在沒有國家標準為基礎、直接由中國人牽頭建立國際標準的案例就相對較少。IEC 61788-22-3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如何協(xié)調(diào)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時序關系及邏輯關系是未來標準國際化工作需要關注的問題。
通常來說,技術類國際標準需要開展國際循環(huán)比對實驗(RRT),這不是嚴格的必要選項,在一般情況下,RRT是標準立項的基礎之一。IEC 61788-22-3從項目建立初始就積極推動RRT工作,進行了超過3輪的RRT,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
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IEC國際標準從立項開始,就確定了較為嚴格的時間表,如果沒有特殊情況,IEC 61788-22-3項目計劃應在2021年9月正式公布。但是受2020年迄今的全球范圍內(nèi)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RRT被擱置。因進度明顯滯后,該標準項目申請獲得了延期,最終公布時間延期至2022年8月。該標準項目的實施至今并沒有得到任何專門渠道的經(jīng)費支持,而是作為一個團隊內(nèi)部科研項目在推進,需要占用相關科研人員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特別是本標準項目涉及微弱電信號測量,對測試環(huán)境、測試條件要求極高。該標準項目一方面需要有意愿參與RRT的各國科研人員花費精力和時間成本,另一方面測試硬件條件的改善需要額外的物力支持,比如微弱電信號測量需要良好的接地支持和部分電隔離裝置支持,這些在很多實驗室環(huán)境中并不具備。這些都使得高質(zhì)量的RRT面臨諸多挑戰(zhàn)。
筆者認為,標準國際化應該在國家和地方各層面啟動適當?shù)慕?jīng)費支持,而不是等著標準公布之后再進行獎勵。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良好的國際學術合作關系很重要。所有的標準關鍵節(jié)點的推動都是基于各個國家(國家的代表)投票決定的,因此,與相關標準化同行建立友好的關系有助于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推動。
此外,由于國外技術封鎖的原因,高科技領域的交流障礙開始顯現(xiàn)。該標準項目的樣品為單光子探測器,其屬于量子信息和極限探測領域的核心器件,該領域屬于管制類技術。該標準項目RRT原定參與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和德國等。美國計劃中的參與單位是美國的某國家實驗室。在項目推進中,相關RRT的溝通交流出現(xiàn)了明顯的滯后,部分滯后由于“未明原因”甚至長達半年。而且為了規(guī)避參加人員的風險,美方無法將相關測試樣品(該樣品是中方提供的)直接寄回中國,必須寄往第三國。后來,隨著技術管制的逐漸加強,日本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問題,直接限制國立研究機構將相關樣品及測試數(shù)據(jù)發(fā)往中國。為了獲得樣品和數(shù)據(jù),日本RRT參加人員經(jīng)過了超過半年、多輪的政府申請和審批,才最終獲準能夠提供相關樣品和數(shù)據(jù)??梢灶A期,類似情形還會在未來的國際標準化工作中出現(xiàn),我們也需要在未來的國際標準化工作中提前考慮相關風險。最終,經(jīng)過4年的努力推進,該標準項目于2022年8月19日正式發(fā)布。
當前,IEC國際標準項目的申請渠道有兩個:一個渠道是通過所在國的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提出申請,另一個渠道是通過IEC的技術委員會技術工作組提出申請。而這兩個申請渠道背后的區(qū)別需要特別考量,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能早一天進入程序就能早一天接近標準制定,從而為中國標準躍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