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
姚謙音樂制作人游走于兩岸音樂界Music Producer
不久前看了一部紀錄片——《遺失的萊昂納多 The lost leonardo》,影片描述轟動一時、締造拍賣紀錄4.5億美元的達·芬奇作品《救世主》背后的內幕,這件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畫作,從這幅畫在新奧爾良一家陰涼的拍賣行以1175美元購買的那一刻起,修復師在其廉價修復的沉重清漆下發(fā)現(xiàn)了精湛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筆觸,救世主的命運逆向諷刺性地是由對名聲、金錢和權力的貪得無厭的追求者所決定的。隨著價格的飆升,關于其真實性的問題也是如此:這幅畫真的是萊昂納多·達·芬奇的作品嗎?《遺失的萊昂納多》揭示了眼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和最強大的藝術機構的隱藏的手,從另一個角度讓《救世主》去揭開人為了既得利益可激發(fā)出如此巨大的力量,以至于真理的遺失。如同眼前的一場戰(zhàn)爭,最終仍是貪婪的權力擁有者之間為了利益而爭斗。
影片最后,羅浮宮達·芬奇展中留了個空位,給未曾展出的《救世主》,像是未知世界給今日世界所留下了暗示性的線索。
因為有過紀錄片的粗淺的經驗,讓我可以從片中許多欲言又止的片段中,讀出作者用心制作的心思,影片除了有著清晰有序的結構,也小心地不做太主觀的迎合、阿諛、誤導,就讓所有參與整個故事中的人各言其說;從低價購得的畫商起,到充滿著理想主義想象的修復師,和幾個世界有錢有勢的寡頭、權貴和藝術愛好者們;讓他們?yōu)樽约涸谑录兴龅膭訖C和行為包裹上理由,分別有了第一人稱的說法。
這個影片倒是讓我親眼看到,此刻藝術服務于商業(yè)的現(xiàn)實世界里,藝術該如何去定義。當然達·芬奇這位傳奇的藝術家,因為傳世有限的作品中,對照出他的偉大;除了高超的繪畫能力,再加上具有科學與哲學的思想支撐,在他有限傳世的作品中,都一再地證實其超越當時、至今的所有藝術家。一件杰出的藝術創(chuàng)作,其耐人尋味和探索的空間之宏大,達·芬奇的確是第一人。當然,在此論述的前提之下,這件《救世主》才充滿了各種疑問之聲。就目前修復好的《救世主》圖檔與影片看來,這還是一件漂亮的作品,只是相隔了六七個世紀之后,再偉大的藝術經過歲月侵蝕和良莠不齊的清洗修復,剩下多少真實?有多少是后人基于喜愛、尊重和珍惜之意和權力者賦予的價值定義?這是西方大師傳世的作品一直都有著的問題。
低聲、微小、細致、不喧囂、不偉大,才是藝術。
姑且不論紀錄片里每個參與者的表述之真?zhèn)?,至少可看得出他們都對達·芬奇有著尊重之意。然而,商業(yè)的定價往往與對象內容的實際不成正比,尤其是當代藝術,更多時候價格之高低來自于網絡計算出的人們的關注度,套句現(xiàn)在的名詞叫做“流量”。藝術品商如網紅般的快起快落,正是此刻懂得網絡世界的商人們,最樂于運用的一種獲利方式,拍賣場上明星作品往往只承載的就是這樣的價值,早已經跟藝術沒關系了。
這件《救世主》具有大名頭和傳奇性發(fā)掘故事,如同為這個時代風俗所量身定制,自然引起了網民和投資金主們的關注,有人認為是不可錯失之發(fā)財工具,例如加入拍賣包底之金主,果然在這買賣之間可能賺下他這輩子最高的獲利紀錄。
看完這紀錄片后有段時間里,我反復地質疑自己因為收藏之欲,也成了某種促進人性陰暗的共犯,直到不久前讀到女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的話,才稍稍有了安心理由,這是我可以繼續(xù)堅持的一種審美態(tài)度和自省的標準。最后分享這一段話:低聲、微小、細致、不喧囂、不偉大,才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