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巖
(尚志市農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大隊,黑龍江 尚志 150600)
為保證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應堅持科學化種植理念,選擇優(yōu)良品種,根據(jù)馬鈴薯生長規(guī)律科學開展播種、施肥、灌溉、除草等管理工作,并重視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具有不耐連作的特點,同一地塊連續(xù)種植,會降低土壤的養(yǎng)分供給能力,提高病蟲害發(fā)生率,影響馬鈴薯產量和品質。因此,選擇馬鈴薯種植地塊時不宜選擇3 a 內連續(xù)種植茄科類作物的地塊,應盡量選擇馬鈴薯種植后2 a 輪作玉米、小麥的地塊。此外,馬鈴薯塊莖膨大期,需要土壤維持較為疏松的狀態(tài),以促進塊莖生長,所以,種植地應以地勢平坦的地塊為宜,以便于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松軟。前茬作物收獲后、馬鈴薯種植前,應合理進行深耕,并合理開挖排水溝。對于排水條件較好的區(qū)域,可以適當放寬畦道的寬度;對于排水難度較大的高地勢區(qū)域,則應盡量縮小畦道寬度。
種薯的選擇直接影響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選擇馬鈴薯品種時,應充分考慮種植地的土壤和氣候特點,合理選種。例如,我國西北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少雨、夏季炎熱、秋季多雨,馬鈴薯在該區(qū)域具有較長的生長周期,可一年一作,選擇馬鈴薯品種時應以耐旱品種、中晚期品種為主;河谷盆地等小氣候區(qū)域氣候相對濕潤、溫度高,適宜選擇生長周期較短的馬鈴薯品種,以減少病蟲害對植株和果實的侵害,提高馬鈴薯品質和產量。同時,務必要選擇通過相關部門審核的優(yōu)良品種,確保種薯來源的可靠性;還應保證所選品種具有較強的耐密性、高產性和廣適性。另外,優(yōu)質新品種在推廣種植之前應進行示范推廣種植,保證新品種能適應當?shù)氐耐寥拉h(huán)境和氣候環(huán)境。對于區(qū)域內農民習慣性選擇同一品種的情況,應加強推廣脫毒馬鈴薯品種,以保證種薯的生產 性能。
通常,馬鈴薯種植前需要對種薯進行切塊處理,以便促進塊莖發(fā)芽、育出幼苗,提高馬鈴薯出苗率。進行種薯切塊處理時,應注意切刀的消毒處理,以免造成病害傳播,導致種薯腐爛或種植后缺苗。同時,應控制好切塊的質量,每塊種薯的質量以20 ~25 g為宜,并確保每個切塊都有芽眼,區(qū)分放置尖芽和后腚芽,以便于種植時分開播種,保證馬鈴薯幼苗生長的整齊度。在種薯切塊處理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病害種薯,應及時清理,注意切刀用70%酒精、3%來蘇水或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5 ~10 min,多把切刀輪換使用。
種薯切塊完成后,應使用藥劑對暴露在空氣中的薯塊進行殺菌處理,以免種薯感染細菌。例如,清水中混合多菌靈均勻噴灑在薯塊上,可以降低薯塊發(fā)病率,提高馬鈴薯出苗率。
馬鈴薯播種受溫度影響,溫度太低或太高都不適合薯塊生長發(fā)育。通常,西北地區(qū)馬鈴薯露天種植時間為4 月末至5 月初,此時土壤表面溫度在6 ~ 8 ℃,土壤層10 cm 處的溫度在7 ~10 ℃,十分適宜馬鈴薯生長。因此,農戶應把握好這一時機,及時進行 播種。
馬鈴薯播種方式有機械播種和人工播種2 種,播種深度以10 ~12 cm 為宜。淺層播種可以防止低溫凍傷種塊,降低種薯腐爛發(fā)生率,并能促進幼苗盡早發(fā)出,但同時降低了土壤的有效蓄水能力,遇到干旱天氣時影響薯塊生長發(fā)育。所以,在不同的種植區(qū)域和氣候環(huán)境下應合理確定種植深度。
科學控制馬鈴薯種植密度不僅可以保證光照、水分和養(yǎng)分等供給充足,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種植成本,提高馬鈴薯品質和產量。農戶需根據(jù)品種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種植。早熟品種適當密植,晚熟品種適當稀植。通常,行距為60 ~70 cm,株距為20 ~25 cm,667 m馬鈴薯保苗數(shù)以4 000 ~6 000株為宜。
馬鈴薯具有喜肥特性,尤其在馬鈴薯生長關鍵階段,莖葉和地下塊莖生長快速,養(yǎng)分需求量迅速增加,務必要及時補充肥料。目前,馬鈴薯施肥所用的肥料以氮、磷、鉀肥為主,常用的有機肥料有腐熟的人畜糞便。有機肥料主要在春季作為基肥旋耕施入土壤,以改良土壤,增強土壤肥力,為馬鈴薯種植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在塊莖形成期和膨大期,如果出現(xiàn)脫肥癥狀,可葉面噴施0.5%尿素和0.3%磷酸二氫鉀。
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結合其生長特點及不同生長階段的水分需求,合理進行灌溉。在馬鈴薯幼苗階段,通常不需要補充水分,以保證土壤層濕度適宜根系生長發(fā)育。在馬鈴薯植株生長中期,需要給予一定的水分供給,以保證馬鈴薯能順利生長至結薯階段。在結薯期,馬鈴薯水分需求量最大,應增加灌溉次數(shù)和灌溉量,確保馬鈴薯迅速增大,達到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
馬鈴薯播種前和出苗后應加強除草,可以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雜草類型選擇高效除草劑去除雜草,并結合除草進行一次深耕、淺培土。出苗后23 d 左右需再次進行除草,此時應注意除草方式和力度,以免損傷馬鈴薯幼苗,除草的同時保證壟臺高度約為18 cm,壟形為橢圓形。苗出齊后及時鏟蹚,提高地溫;發(fā)棵期進行第3 次鏟蹚,高培土,利于塊莖膨大和多層結薯。馬鈴薯是中耕作物,結薯層主要分布在10 ~15 cm土層中,因此,中耕除草過程中應堅持“頭道深,二道淺,三道刮刮臉”的原則。
殺青可顯著促進馬鈴薯發(fā)育、成熟,減少馬鈴薯損傷或收獲后存儲期間的腐爛問題。該操作主要在果實收獲前15 d 左右開展,常用措施有機械殺青、化學殺青,操作時田間溫度應≥10 ℃,以免出現(xiàn)馬鈴薯低溫糖化現(xiàn)象。
2.1.1 晚疫病。該病害發(fā)病率較高,尤其是在潮濕、高溫的環(huán)境下易發(fā)生,對馬鈴薯生長會造成嚴重影響。為有效治理馬鈴薯晚疫病,播種前精選種薯,淘汰帶菌塊莖;在流行年份,收獲前15 d 割秧,可避免薯塊與病株接觸,降低薯塊帶菌率;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后,及時清除病害植株,并使用藥物治理。常用的晚疫病防治藥劑有增威贏綠(杜邦公司生產),通常667 m使用15 ~20 mL,即可獲得良好效果。此外,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與68.75%銀法利懸浮劑聯(lián)合使用,可獲得顯著的防治效果。
2.1.2 環(huán)腐病。該病害屬于細菌性病害類型,一旦馬鈴薯受到環(huán)腐病侵害,將會造成較大范圍的傳播,影響馬鈴薯產量。即使收獲后的馬鈴薯放置在地窖中存儲,也易出現(xiàn)腐爛現(xiàn)象,對農戶的經濟收益造成重大影響。種薯帶菌是誘發(fā)馬鈴薯環(huán)腐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為有效預防環(huán)腐病,應精選種薯,淘汰帶菌塊莖;種薯切塊分割過程中易造成細菌傳播,所以加強刀具消毒十分重要。一旦馬鈴薯感染環(huán)腐病,可使用72%農用鏈霉素4 000 倍液噴灑 防治。
2.1.3 病毒病。馬鈴薯病毒病以蚜蟲傳播為主,因此,防治時首先應做好蚜蟲防治工作,可采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 000 倍液或2.5%滅掃利乳劑 3 000 倍液噴灑滅蟲。此外,在病毒病發(fā)生初期,可連續(xù)噴灑3 次20%鹽酸嗎啉胍可濕性粉劑5 000 倍液,能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1.4 馬鈴薯瓢蟲。防治馬鈴薯瓢蟲應從瓢蟲幼蟲孵化階段開始,使用2.5%澳氰菊酯3 000 倍液噴灑防治,也可以使用40%瓢甲敵2 000 倍液噴灑防治,均能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2.1.5 地下害蟲。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果實為地下生長的塊莖,但是在馬鈴薯生長中經常會受到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的侵害。為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可使用80%辛硫磷乳液800 倍液噴灑土壤表面;也可以使用3 kg 毒死蟬與15 kg 細土均勻混合,撒施在地表土壤中,再進行土壤深翻處理,可獲得良好的殺蟲效果。
2.2.1 農藝措施。優(yōu)質的種薯是馬鈴薯茁壯生長和提高產量的先決條件,良好的品種也會降低病蟲害發(fā)病率。所以,在種薯選擇中,應選擇抗病蟲能力較強的品種,并結合種植地區(qū)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等客觀評價種薯的適應性。常見的具有較強抗病蟲害能力和廣適性的馬鈴薯品種有靖薯3 號、麗薯6 號等。另外,播種前需要精心挑選種薯,清除破損、帶病和帶菌的種薯,選取無病斑、無破損、表面光滑的馬鈴薯作為播種的預選種薯。
防治馬鈴薯病蟲害不僅要選擇抗病蟲害的優(yōu)質品種,而且要加強田間管理。播種前需深耕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疏松性,同時消滅部分地下害蟲。此外,根據(jù)土壤實際情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有機肥,能增強馬鈴薯的抗病蟲害能力。幼苗長出后,應及時清除雜草,以免其中夾雜大量蟲卵和病菌而提高馬鈴薯病蟲害發(fā)生率。一旦發(fā)現(xiàn)患病馬鈴薯植株,應及時清除,并使用石灰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抑制病蟲害傳播。
2.2.2 物理措施。常用的物理防治方式有以下3 種:①因蚜蟲對銀灰色具有很強的趨避性,而且具有趨黃性特點,可懸掛銀灰膜驅除蚜蟲,或者使用黃板誘殺蚜蟲;②可利用蚜蟲趨光性特點,使用頻振式殺蟲燈進行夜間誘殺,這種方式還可以誘殺地老虎、金針蟲等;③可以利用螻蛄對馬糞的趨性特點,在田間堆放馬糞誘殺螻蛄。
2.2.3 生物措施。生物防治技術也是馬鈴薯病蟲害的重要防治措施,常用的方式有以下2 種:①引入害蟲天敵在田間捕食害蟲,如引入食蚜蠅、七星瓢蟲等滅殺蚜蟲;②利用生物制劑進行病蟲害防治,如使用苦參素防治蚜蟲,使用農用鏈霉素防治青枯病。
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廣,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其進行高產栽培、科學管理對于保證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戶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根據(jù)其生長特點合理種植,并科學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