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景云
如今,廣播劇已步入融媒體時代。廣播劇是聲音的藝術,它被譽為大眾的“精神食糧”。萌發(fā)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七八十年代達到高峰,到了九十年代,由于電視、錄像機、影碟機等飛入尋常百姓家,廣播電臺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廣播劇更是在低谷徘徊。不少媒體人悲觀地認為,當廣播電臺不再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陪伴時,廣播劇也終將被遺忘。如何讓廣播劇得到受眾的關注、喜愛?這是廣播劇發(fā)展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結合融媒體的需求,廣播劇應突出本土化、時代性,在堅持精品化的道路上前行。在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同時提高編劇、演員和制作的水平,結合網絡推廣,才能使廣播劇找到一條新出路。
廣播劇是用聲音塑造聽覺形象的戲劇藝術,可以充分展現聲音藝術的魅力,給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增強聽眾的沉浸感和參與感。廣播劇具有短小、快捷、制作相對簡捷的優(yōu)勢,而且更能適應當代人們快節(jié)奏的工作生活。與欣賞電影、戲劇不同,聽廣播劇無須特定環(huán)境,也不需要大段時間。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獲得審美體驗。
筆者很清晰地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筆者每天都和家人在固定的時間,圍坐在收音機前收聽王剛播講的廣播劇《夜幕下的哈爾濱》。聽過后總覺得不過癮,還會有些許落寞,和家里的兄弟姐妹嘰嘰喳喳評頭論足一番,一起猜度明天可能播講的內容。到了學校后,男同學們也會模仿王剛的聲音播講一番,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聽《夜幕下的哈爾濱》是當時人們的時尚生活之一。當時的人們是很有耳福的,聽到了很多制作優(yōu)良的廣播劇,如關山的《林海雪原》《戰(zhàn)斗的青春》,孫敬修的《西游記》《寶葫蘆的秘密》等。遺憾的是,隨著電視的普及,從九十年代開始,人們的談資變成了電視劇,特別是港臺劇大受歡迎,《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霍元甲》《陳真》《大地恩情》等電視劇風靡一時,風頭無量。
現如今,進入融媒體時代,隨著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廣播劇的發(fā)展也迎來一個新的春天,廣播劇的呈現形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今更是出現了一個新現象,不少的廣播劇制作者或者愛好者是青少年。
如今“劇本荒”是廣播劇發(fā)展遇到的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缺乏優(yōu)秀的編劇和劇本。廣播劇創(chuàng)作難、壓力大、收入低,這樣現實的問題讓不少廣播劇編劇不能堅守,或走向行政崗位,甚至下海經商。其次是廣播劇投入制作的資金比較少,資金投入少就很難保證吸引到優(yōu)秀的編劇和制作團隊,作品粗制濫造。再次是廣播劇收聽率低的問題。如今的電臺都是獨立經營核算的,若制作的廣播劇收聽率不高,沒有帶來廣告收益,這類節(jié)目就很難維持。另外,如今廣播劇競爭也由大省市轉向全國,競爭激烈化;制作水平和選材角度也日漸完善,難有大的突破。
好的廣播劇需要編劇、演員、制作班底深入一線采風,要有好的劇本創(chuàng)作,還要有優(yōu)良的后期錄音合成。小到一個標點符號、“的地得”的正確使用、一個詞的精準表達、一句內心對白、一個動態(tài)音效,大到一個懸念橋段和故事架構的設計等,都需要主創(chuàng)團隊精心揣摩,巧妙安排。
廣播劇是聽的戲。為了抓住聽眾的耳朵,作品開篇應盡可能使用典型的動態(tài)音響效果,引出劇情,吸引聽眾,更好地發(fā)揮出廣播劇的聲音表現力。
如今,除了原創(chuàng)廣播劇和改編自經典文學的廣播劇之外,不少的廣播劇還不斷從影視劇、網劇、網絡文學、網絡漫畫等文藝作品中汲取素材。
如今在網絡上流行的一些廣播劇,由于缺乏原創(chuàng)、粗制濫造等原因,深入人心的、有影響力的精品少之又少。很多網絡廣播劇團隊人員的素質也是良莠不齊,并且存在因主觀因素,導致在劇本的創(chuàng)作或者改編過程中,只保留自己喜歡的橋段,或是僅保留了網友比較喜歡的橋段,從而導致劇本的完整性缺失。所以很多剛剛開始接觸網絡廣播劇的人,就有聽不懂的現象。另外,除了改編網絡小說,很多廣播劇制作者還經常直接將電視劇、微電影改編成廣播劇,這種廣播劇的質量就更堪憂了,因為所謂的改編很可能僅是將電視劇、微電影中的畫面去掉,保留了聲音。
融入時代、貼近百姓,走進生活,傳承工匠精神,堅持融合創(chuàng)新的理念,走精品化的道路,是廣播劇生產從業(yè)人員的一個共識,也是努力的方向。
新疆哈密人民廣播電臺在本土化、精品化道路上一直在努力探索。該臺精心錄制創(chuàng)作的8集廣播劇《胡楊奶奶》榮獲了“天山文藝獎”廣播劇作品獎?!逗鷹钅棠獭肥歉鶕屠锢たh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鎮(zhèn)岔哈泉村一個真實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人物的原型是一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該劇的感人之處就在于通過這個特殊家庭兩代人的親情、愛情、友情,徐徐展現出巴里坤縣厚重鄉(xiāng)土下承載的大愛和深情。該劇從劇本創(chuàng)作到最后錄制完成歷時一年,主創(chuàng)人員先后三次深入基層采訪、體驗生活,劇本幾易其稿,最終參與錄制人員32人,且大多數為哈密本地非專業(yè)演員錄制,整部劇充分體現了廣播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的群眾性和藝術性,得到了廣泛好評。
為了保證該劇的效果,在劇本的錄制過程中,花了很多心思來挑選演員。該劇一共8集,近40名出場人物,因此演員特別多。主人公從老家安徽到后來定居在哈密巴里坤一個小山村,時間跨度非常大,她去過很多地方,為了還原生活,讓這個劇出彩,該劇采用了一些方言,讓它活起來,有地方特色。在廣播劇的錄制過程中,有很多哈密本土的“好聲音”也被發(fā)掘出來,為廣播劇的錄制增添了新的元素。
突出本土化、時代性,走精品化的廣播劇道路,讓哈密人民廣播電臺近年來名聲大震。該臺出品的廣播劇《背出一片天》以改革開放初期巴里坤縣奎蘇鄉(xiāng)農民黨員李世祥在當地黨委政府關懷支持下,組織鄉(xiāng)親離開土地,前往新疆阿拉山口口岸開展裝卸工勞務輸出,實現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感人事跡為創(chuàng)作藍本,以農民黨員李世祥組織鄉(xiāng)親開展勞務輸出、增收致富的經歷為主線,著重表現基層黨組織、農村基層黨員群體在帶領群眾增收富民、脫貧致富的引領示范作用。該劇創(chuàng)作完成后,對于充分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哈密各項事業(yè)取得的豐碩成果,對于引導廣大基層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具有重要的引導帶動作用。全劇共分3集,由原新疆臺文藝部高級編輯高天龍,自治區(qū)天山文藝獎獲得者、哈密電臺高級編輯張程擔任主創(chuàng),創(chuàng)作周期歷時半年多。為真實反映主人公李世祥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兩位編劇來到巴里坤縣奎蘇鎮(zhèn)奎蘇村李世祥家里,傾聽主人公的講述。他們還來到阿拉山口鐵路貨場,親身感受主人公當年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環(huán)境,并采訪了當年的鄉(xiāng)黨委書記,了解了黨組織給裝卸隊的關懷和關愛。為使劇情更加真實、更具有戲劇性,哈密臺還邀請了文學顧問把脈,反復推敲,主創(chuàng)人員四易其稿,使劇情不斷升華,生動感人,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的故事情景。廣播劇播出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聽眾還致函電臺,希望得到《背出一片天》廣播劇光碟收藏。
進入融媒體時代,哈密人民廣播電臺一如既往繼續(xù)堅持廣播劇創(chuàng)作,用這種特有的藝術形式講好哈密故事,傳遞好人間真情,先后創(chuàng)作生產出了《草原之子——楊忠賢》《救命丫頭——劉玉蓮》《凱歌進新疆——夢開始的地方》《風雪大營救》等40多部廣播劇及《哈密好人》系列微劇,得到了廣大聽眾的充分肯定和喜愛。
如今,哈密市融媒體中心陸續(xù)將一大批優(yōu)秀的廣播劇如《高考志愿》《最后的軍禮》《繡紅旗》《爸爸的心愿》《誰是導演》等放在絲路密語APP上進行推廣,與聽眾深度互動,非常受年輕人的歡迎。
隨著廣播劇的普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優(yōu)秀的配音社團也不斷壯大,廣播劇獨有的魅力不斷放大。打磨出來自火熱生活、滿足人們需求的精品佳作,依然是廣播劇不斷升溫的保障。廣播劇出精品需要大量人力、資金的投入,但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配音社團都是非營利性質,社團的主創(chuàng)人員大多出于愛好和志趣,這很不利于廣播劇的發(fā)展。要想留住廣播劇人才,創(chuàng)作出精品,爭取相應的資金支持是業(yè)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新聞漫畫《5G賦能千行百業(yè)》 朱慧卿/作(新華社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