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論/文
日本人善于幻想,又熱衷于各種怪談,傳說有“八百萬神魔”共存于此,也因此日本有著“妖怪列島”之名。日本的妖怪文化在全球范圍頗具人氣,也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簡要分析日本本土盛行的各種妖怪的起源及其后續(xù)發(fā)展,分析并研究其中所蘊含的日本國民性。
在日本有著五花八門、多種多樣的妖怪傳說,并且這些傳說貫穿了整個日本史。日本光是有著確切研究資料記載的就多達數百種。日本人樂于幻想又熱衷于怪談,這又給千奇百怪的妖怪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恐怖又唯美的妖怪及其背后蘊含著的文化更是了解日本不可或缺的窗口。妖怪文化在歷史、藝術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日本文化的諸多其他領域中,也無一不透漏出妖怪文化的色彩。被譽為“動漫之國”的日本也近乎完美地將妖怪文化與動漫融為一體。妖怪文化更是可以稱之為日本文化的瑰寶。
日本位于太平洋上、地形狹窄,又處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震、火山爆發(fā)時有發(fā)生。種種自然災害時常會造成毀滅性的傷害,親人離世的痛楚一直縈繞在人民心中。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想往與期盼的同時,強烈的危機意識也在人們的心中扎根了。
后來,農業(yè)為主、漁業(yè)為輔的社會形態(tài)逐漸在日本成型。許多妖怪傳說也隨之產生。每當夜幕降臨,人們便與潛藏在黑暗之中的,看不見之物展開了斗爭。田間的蛙叫、蟲鳴,再加上人們的想象力,各種妖怪形象就順應著生活環(huán)境、地理特征從黑暗之中誕生了。獨自一人在黑暗的森林中,受到突然傳來恐怖聲音的刺激,從而產生的危險意識被人們稱作“tìののけ”?!皌ìののけ”就是妖怪的起源,在當時代表著入侵,干擾和來源不明。
“神靈無處不在”這一觀點深深根植于日本人的心底。也正是因此,日本人在創(chuàng)造妖怪時,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學思考。妖怪不是僅僅來源于天馬行空的想象,我們更可以從紛繁復雜的妖怪身上,體會到日本人對于自然的崇敬,感受到他們心目中自然所占據的分量。不管是什么妖怪,本質上都不過是當時人類心理活動的一種映射。落后的科學和知識的欠缺導致了許多現象都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人們便創(chuàng)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妖怪形象,給心靈以慰藉,并試圖通過妖怪將各種現象合理化。妖怪其實也可以視之為日本人世界觀、宗教觀的一種表現形式。
妖怪也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產生變化,平安時代是日本妖怪文化最為盛行的一個時期。自這個時期起,妖怪文化就從單純的民間傳說成為了一種民間信仰?,F如今我們能見到的大部分妖怪形象也都源自這一時期,共有約有四百種左右。妖怪文化在當時如此盛行的原因可能是人們?yōu)榱司徑鈱ΜF實生活的不滿所產生的心靈寄托。室町時代,也就是我國宋代,此時日本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文藝復興”。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輪入道、山童、泥田坊等許多耳熟能詳的妖怪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妖怪文化在進入江戶時代后也迎來了“黃金期”。當時的文化進入了文政期,不安與不信任充斥在人群之中。所以,當時的貧民百姓只能通過幻想妖怪這種沒有實體的事物來尋找樂趣。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也給妖怪文化帶來了一種嶄新的表現方式——繪卷。當時產生了許多諸如怪奇圖鑒等專門描繪妖怪傳說的繪卷。這種繪卷因其細膩精致的畫風,更是迅速地讓妖怪文化滲透到了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當中。與中國不同,日本的民間和官方并不反感和排斥妖怪文化。一千多年來,頗有一些畫鬼怪題材的畫家,他們的畫作給具象化了看不見摸不著的鬼。妖怪畫家之中最為出名的是狩野派的鳥山石燕,其代表作就是名譽全球的《百鬼夜行圖》。所謂的“百鬼夜行”是古代的一個傳說。那個時候,日本人以為鬼和人住的地方是重疊的,只是人類在白天活動,妖怪們則只能在深夜出沒。
明治維新后,受到“文明開化”思潮的影響,妖怪們被冠以“迷信”“舊時代的遺物”等名號,成為了笑柄一般的存在。原本累積至江戶時代的妖怪傳說,成為沒有價值、缺乏文化的象征,遭到社會各階層大多數人的排斥與舍棄。
到了戰(zhàn)后,日本妖怪的形象也隨著日本動漫和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更向可愛與人性化的方向靠攏。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妖怪漫畫家就是水木茂。其代表漫畫《鬼太郎》更是風靡全球。此后同類型的妖怪漫畫也人氣火爆,各大雜志相繼出版連載。而近年來,日本的妖怪走向了兩個極端。一種是繼續(xù)保持討人喜歡的可愛精靈形象,另一種則是依靠現代高科技營造出恐怖氛圍。
時至今日,“妖怪”儼然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標簽。不僅以宮崎駿、京極夏彥、夢枕貘等大師為代表創(chuàng)作的妖怪文化相關作品受到了廣泛關注,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妖怪博士”資格認證考試以及妖怪相關的節(jié)慶等等也頗具人氣。對于日本現代創(chuàng)作人來說,“妖怪”已經不再是恐懼的代名詞,而是一種人與萬物和諧相處的信仰。給予他們靈感,讓他們創(chuàng)作出更多溫暖人心、引人深思的作品。
據一些學者研究,日本妖怪的原型有70%來自中國、20%來自古印度,來自日本本土的只有10%。自平安時代起,日本與中國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這也讓中國的妖怪文化得以傳到日本,并得到了日本人廣泛認可。在前文提及的《百鬼夜行》之中,大量妖怪形象就是擷取了中國道家“物久成精”的概念。物品因不再使用而被魂靈附著變成妖怪。比如骨傘、木魅、涂佛、文車妖妃、塵冢怪王等。從中國神話傳說或文學作品中的妖怪演化而來的妖怪形象也有很多,并且其中的絕大多數是來自與中國古籍《山海經》。
例如,日本的國民級妖怪——九尾狐最先就出自《山海經》,最初它還是一只叫聲像嬰兒,吃了可以保平安的普通青丘狐貍。九尾狐在中國最初被視為祥瑞之兆。傳說,治水的大禹就是經過了九尾狐的說媒才能迎娶涂山氏女嬌。唐代時白居易在《古冢狐》一文中將妲己、褒姒比作狐妖,從此九尾身敗名裂,從祥瑞之兆變?yōu)榱巳f惡之源。傳說,九尾狐后來潛逃至日本,化名玉藻前(ft(xi)tìの(xi)xii),成為了鳥羽天皇的寵姬。日本的臣民非?;艔?。但是被大陰陽師安倍晴明識破。為了對付玉藻前,日本總計派了一萬五千人的大軍對抗,激戰(zhàn)了兩天兩夜才將其殺死。
陰陽師安倍晴明類似這樣與妖怪作斗爭的小故事不勝枚舉。他的生平事跡,在平安時代后期就已廣為流傳。到了江戶時代,更是出現了《蘆屋道滿大內鑒》《晴明物語》等專門記載其軼聞的書籍。到了現代,日本著名奇幻小說大師夢枕貘所著的《陰陽師》系列小說更是通過細致地描繪安倍晴明退治妖怪的英姿,將妖怪文化推上了時尚流行的尖峰。
日本另一個著名妖怪——河童,但是最早也是來自中國黃河流域,那時它的名字叫做“河伯”或者“水虎”。 在戰(zhàn)國時期還發(fā)生過河水泛濫,西門豹破除“河伯娶妻”迷信。到了日本之后,河伯則被稱為“河童”,其被日本人制伏之后,就成為神社水天宮的使者。
日本人對妖怪的態(tài)度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兩面性。妖怪的善惡可以相互轉換。怨魂若是得到了供奉,也可以變成守護神。守護神的代表有座敷童子(ざしffi(ⅰ)(x)し),座敷童子的傳說在巖手縣極為盛行。傳說中它常常會以小孩子的姿態(tài)出現,出沒于家宅和倉庫里。傳說只要有它在,家族就會長盛不衰。鵺(ぬxii),一種類似動物的妖怪。傳說中它長得像烏鴉、有著黑天鵝的翅膀、鰻魚一樣的尾巴,力量像牛一樣大,又有著鷹一般的利爪。鵺是非常有爭議的一種妖怪,只要是它認定你是惡人,那你就不可能活過一天,并且其殺人手法十分殘忍,甚至無法用語言形容,可若是它認定你是善良之人,它就會守護你一生。所以也有人將其作為守護神,誠心供奉。
世界各地對妖怪的印象通常是極其恐怖可怕的。但是因為這些妖怪身后的傳說往往又凄涼悲苦,在加之日本人細膩的情感,所以日本的某些妖怪還會透露出一種“令人惋惜”的感覺,骨女(tiffíお(ix)tí)生前被侮辱、欺凌,怨憤而死后化為厲鬼向人索命。橋姬(ttしひ(X))由于迷戀他人,又無法與所愛的人在一起,郁結難解只能跳水輕生,后化為厲鬼。每當有人在晚上過橋時便會現身將其拖到水中溺死。
到了現代,妖怪文化已經融入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對妖怪的態(tài)度逐漸地從接受變成了喜愛。而且眾多個性鮮明、形態(tài)各異的妖怪而也已經被日本人賦予了“感情”?,F今的日本,已經可以稱妖怪的地位已經與神明完全相同了。
妖怪文化與民間信仰、預言、俗語、偏方等一樣都屬于民俗學范疇,都是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如今的日本人對于妖怪文化這個元素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妖怪文化也已經成為了認識、了解日本民俗文化的一個窗口。
例如,在日語中就存在著很多和妖怪有關的俗語。比方傳說中河童最喜歡的食物是黃瓜,所以海苔卷黃瓜這道菜就被稱之為“fkっ(ⅳ)巻ffi(河童卷)”;特別厲害的惡媳婦兒被叫做“鬼嫁”;“天狗にtítf(變成天狗)”是在批評其驕傲自滿;如果說“鬼の霍亂(鬼生霍亂)”是指英雄也怕病來磨,“鬼の居ぬ間に洗濯(在鬼的起居室洗衣服)”類似于“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妖怪文化還影響著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日本人在夏天消暑納涼時的“定番(一定要做的事情)”——百物語。所謂的“百物語”其實是一種興起于江戶時期,輪流講述一百個怪談故事的消暑納涼活動。人們齊聚在一間暗室,點燃一百支蠟燭,每當講完一個怪談故事就吹熄一支。講完九十九個后,最后只剩下一支。相傳,有人若是吹熄這最后一根蠟燭的話,就會招來鬼魅。所以講故事的人時刻警戒著,避免成為最后一個講故事的人。畢竟沒人知道講完第一百個故事的時候,究竟會發(fā)生什么。所以每次講到第九十九個,就會立刻作罷。在江戶時代的著名作家淺井了意(fffhⅩⅣ りょうⅩⅣ)所著的《伽婢子》(おとぎflうⅩⅤ)之中就對“百物語”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妖怪文化在號稱有著“八百萬神魔鬼怪”并存的島國——日本經歷了數百年的洗禮和演變后,人氣依然不減。日本獨有的“妖怪文化”在我國乃至全世界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妖怪潮”。我們可以通過妖怪文化來分析幾百年來滲入日本民眾內心的大和民族精神。通過研究日本文化來找到適合我國的發(fā)展方向來促進我國的文化傳播事業(yè)。
凡是提到妖怪文化,人們會想到宗教主義、落后陳舊等詞語。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妖怪文化并絕非盡善盡美,但也不應該將妖怪與封建迷信直接劃等號。妖怪文化是人們思想的寄托,也是傳統(tǒng)的民族信仰,貫穿了整個日本史,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于妖怪文化,我們更應以辯證的、冷靜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探尋其文化本質與內涵。■
引用
[1] 韓威.日本妖怪文化的傳播媒介和再創(chuàng)造機制——以造型化妖怪為中心[J].大理大學學報,2021,6(07):106-109.
[2] 王笛笙.淺析日本妖怪文化中的典型妖怪形象[J].青年文學家,2017(33):180-181.
[3] 王昕曄.日本妖怪的文化解讀[D].蘇州:蘇州大學,2017.
[4] 安小康.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探究[J].煙臺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21(02):27-29.
[5] 李文博.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3.
[6] 安小康.日本妖怪文化中的日本國民性[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