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曉莉(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十三中學,石家莊 050000)
孩子哭的時候,作為父母,你是如何安慰的?如果你一直都在說:“別哭別哭,這有啥好哭的,多大點兒事兒呀?!边@樣的話會壓制孩子的情感表達,父母說得多了,久而久之,孩子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可能都不愿意再跟你說了。而且,如果孩子小時候情緒被長期壓抑,長大后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
小文是被班主任送到學校心理中心來進行心理輔導的一個初中女生。她來到心理中心,說了沒幾句話就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訴說,后來干脆號啕大哭。半個小時后,小文慢慢停止了哭泣,四處尋找可以擦眼淚的東西。心理老師遞上紙巾,小文擦干眼淚,不好意思地說:“謝謝老師。您知道嗎,我憋了好長時間了,這是我頭一次這么痛快地哭。之前面對家長或班主任,只要我一哭,他們就會對我說:‘你怎么啦?發(fā)生什么事兒啦?你為什么哭呀?’或者說:‘別哭別哭,有事說事,哭啥呀?’每當這時,我就哭不下去了。他們還以為我被勸好了,實際上是我不想再當著他們的面哭了,因為沒有用?!?/p>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不哭了就是沒事了,其實,孩子的情緒只是被隱藏了,或者說被壓制了。那么,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該如何正確安慰孩子呢?
情緒撫慰必須先于了解事實之前。父母可以輕輕地抱著孩子,緩緩地拍孩子的背部,告訴他:“哭吧,沒關(guān)系,你現(xiàn)在很安全。媽媽(或者爸爸)在這兒呢。”讓孩子在一個足夠溫暖的空間安全地表達情緒,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再為孩子擦去淚水,問問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情緒共情必須先于分析對錯之前。孩子講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父母不要先急于分析事情的對錯或者哭的合理性(值不值得哭),而應(yīng)先共情:“哦,原來是這樣子呀,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你一定覺得很委屈(生氣、傷心)吧?”從而幫助孩子識別、澄清此時此刻的情緒狀態(tài):哭不一定是傷心,有時候也可能是氣憤、愧疚或?qū)擂?。父母要和孩子深入溝通,幫助孩子厘清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狀態(tài)。
安慰孩子比論對錯更重要。澄清情緒之后,父母應(yīng)讓孩子認識到情緒的合理性,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你有情緒是很正常的。如果這類事情發(fā)生在爸爸媽媽身上,我們說不定也會如此。”之后,不要急于和孩子論對錯,即使是孩子的錯。舉個例子,孩子上課時在班上鬧騰,被老師批評了。父母可以說:“雖然你在班里鬧騰了,但是當眾被老師批評,你還是覺得很沒有面子、很尷尬,所以才哭的,是吧?”而不是對孩子說:“因為你在班里鬧騰,老師才批評你的,你還有臉哭呢?”這樣說孩子,無疑會壓制孩子表達情緒的欲望,孩子的情緒非但得不到緩解,反而會更加委屈、憤懣。孩子未必不知道自己錯了,他只是需要安慰。父母先要平復(fù)孩子的情緒,然后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等孩子情緒平復(fù)了,問孩子需要什么樣的幫助。父母切記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該怎么辦,而應(yīng)問孩子:“你需要爸爸媽媽怎么幫助你呢?”有的孩子可能只是需要對你說一說、哭一哭,情緒得到撫慰后就沒事兒了。如果孩子確實有困難,需要指導,父母再謹慎地給出建議。父母如果無視孩子當下的心理需求,一開始就大包大攬地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未必會領(lǐng)情。
每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比孩子還要傷心和著急。只有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安慰孩子,才能幫助孩子提升管理情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