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滬淋,鄭錦秀,謝雪榕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面部脂溢性皮炎,俗稱“面游風”,其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fā)病于面部皮脂腺豐富部位,如鼻翼兩側(cè)、面頰、額頭等部位,具體表征是臉部油膩性紅斑、皮疹,其表面可有黃色鱗屑或痂皮附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皮損可擴展至全身。其病因尚不明確,考慮可能與年齡、性別、飲食習慣、遺傳或皮脂代謝等因素相關(guān),常反復發(fā)作,使眾多患者深受其擾。研究表明中藥外治在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療方面有簡、便、廉、驗等優(yōu)勢,療效相對可靠,接受度高[1]。復方黃柏涂劑在皮膚炎癥性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且不良反應較少。本研究將復方黃柏涂劑濕敷對面部脂溢性皮炎的臨床療效觀察,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皮膚科2021年1月—2022年1月肺胃熱盛證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每組40例。其中觀察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齡16~52歲,平均(29.18±1.27)歲;病程 2.5個月~7年,平均(34.21±2.63)個月。對照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齡17~57 歲,平均(31.23±1.48)歲;病程 1.2 個月~5.8年,平均(26.70±2.78)個月。2組患者從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治療前均已向患者或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滿足《皮膚性病學》[2]面部脂溢性皮炎臨床實際診斷要求和標準,以及中醫(yī)診療中以具體分型為核心的診斷標準?;颊咦陨砼R床上表現(xiàn)較為凸顯,不僅包含皮膚損傷,呈現(xiàn)為紅色,而且伴有糜爛、結(jié)痂等癥狀[3]。②符合皮膚鏡下面部脂溢性皮炎診斷標準[4]:淡紅色或者粉紅色背景,點狀、樹枝狀血管分布,存在部分毛囊角質(zhì)栓、白色無結(jié)構(gòu)的區(qū)域;進行仔細觀察,可發(fā)現(xiàn)毛囊周圍有淡黃色或灰白色暈,外觀為油滴狀。③年齡16~60歲;④患者并未主動使用其他相關(guān)藥物。
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中藥物過敏者;②妊娠期、備孕期、哺乳期女性;③合并其他炎癥性皮膚病患者;④合并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損傷、血液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儀器 選用南京倍寧皮膚鏡,其型號為BNWG-1001;紅藍光治療儀(武漢優(yōu)瑞科技有限公司,型號YR-580A)。
1.2.2 檢查及治療方法 在2組患者治療前均進行飲食、生活作息、面部清潔等健康宣教,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給予枇杷清肺飲加減,方藥組成:金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枇杷葉、桑白皮、生山楂、生地黃、白芷各15 g,黃芩、黃連、黃柏各10 g,甘草6 g。(配方顆粒: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1劑/d,每劑2包,分別于早晚餐后200 mL開水沖服?;继幱杓t藍光照射20 min/次,1次/周。外用復方黃柏涂劑(山東漢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Z10950097)浸濕后外敷面部,2 次/d,10 min/次,4 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對照組:予顛倒散洗劑,其中包含的主要藥材有生大黃、硫黃均為7.5 g,選用100 mL石灰水,選取專業(yè)的工具將硫黃、大黃進行精細研磨,呈現(xiàn)為粉末狀后加入石灰水,搖勻后睡前局部點涂,1次/d,余同觀察組,同樣予枇杷清肺飲加減內(nèi)服及紅藍光照射治療,20 min/次,1 次/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評價 療效評價標準[5]:于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的皮損面積、脂溢、紅斑、脫屑及瘙癢等癥狀進行評分,采用四級評定法,根據(jù)癥狀輕重程度記為0~3分,癥狀越重得分越高,比較2組患者各癥狀的總評分。①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總評分減少≥90%;②顯效:臨床癥狀評分減少60%~89%;③好轉(zhuǎn):臨床癥狀評分減少20%~59%;④無效:總評分減少低于20%??傆行?(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好轉(zhuǎn)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3.2 皮膚鏡觀察 選用標準鏡頭罩,65~145倍放大倍數(shù),偏振光與非偏振光模式切換,精細化觀察患者兩頰皮損情況,如血管、鱗屑等形態(tài)。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滿足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顯著性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總積分水平及各臨床癥狀積分水平均大幅度降低(P<0.05),將2組進行相應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2組患者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2組患者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n觀察組 40對照組 40皮損面積 紅斑 脂溢 脫屑 瘙癢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2.58±0.08 0.90±0.09 2.45±0.08 0.50±0.10 2.48±0.08 0.50±0.10 2.43±0.08 0.60±0.11 2.30±0.08 0.48±0.11 2.55±0.08 1.30±0.13 2.50±0.08 1.28±0.12 2.33±0.09 1.20±0.13 2.38±0.08 1.08±0.13 2.33±0.08 1.23±0.12 0.223 -2.633 -0.443 -5.103 1.242 -4.462 0.451 -2.816 -0.225 -5.011 0.824 0.01 0.659 0.00 0.218 0.00 0.653 0.006 0.822 0.00images/BZ_55_822_2753_879_2867.pngimages/BZ_55_997_2809_1016_2868.pngt P
表2 2組患者癥狀總積分比較 (分,±s)
表2 2組患者癥狀總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2.18±0.22對照組 40 12.08±0.17 6.08±0.47-5.458 2.93±0.33 0.366 P t 0.715 0.000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皮膚鏡鏡下表現(xiàn) 進行治療之前2組患者的皮膚鏡下均呈現(xiàn)為紅色背景,多處毛囊的周邊均分布著淡黃色或灰白色暈,呈油滴樣外觀,樹枝狀、非典型血管灶狀分布,局部毛囊角質(zhì)栓形成,伴細小黃白色鱗屑覆著。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背景顏色接近正常,無明顯充血表現(xiàn),其毛囊旁邊的淡黃色暈明顯變淡,而且其直徑也相對減小,未顯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毛囊角栓、鱗屑,非典型血管結(jié)構(gòu)基本消失;對照組紅色背景減退,毛囊周圍淡黃暈數(shù)量明顯減少,直徑相對縮小,未見明顯毛囊角質(zhì)栓及油滴樣外觀,仍可見少許散在黃白色鱗屑,局部樹枝狀、非典型血管散在分布,與臨床表現(xiàn)一致。見圖1、2。
圖1 觀察組治療前后皮膚鏡鏡下表現(xiàn)
圖2 對照組治療前后皮膚鏡鏡下表現(xiàn)
脂溢性皮炎的致病因素繁多,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中醫(yī)認為,本病總由肺胃內(nèi)熱蘊蒸、脾胃濕熱內(nèi)生或外感風熱濕邪,血虛風燥,蘊阻肌膚,誘發(fā)炎性反應。臨床治療上以養(yǎng)陰清熱、消脂止癢等為主[6]。
研究表明,枇杷清肺飲在肺胃熱盛證面部炎癥性皮膚病的治療中有較好的效果[7]。本方由枇杷清肺飲加減而來,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枇杷葉、黃芩、桑白皮等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痤瘡丙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還可緩解炎性介質(zhì)生成和釋放;白花蛇舌草有抗炎、抗雄激素樣作用,與生山楂合用,可有效抑制皮脂腺分泌。白芷有解熱、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多種活性,能抑制細菌繁殖。生地黃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阻斷炎性反應傳導途徑。因此本方中諸藥聯(lián)用能有效地抗菌消炎、抑制面部油脂分泌。顛倒散為趙炳南教授用于痤瘡、脂溢性皮炎治療的經(jīng)典制劑[8-10]。現(xiàn)代藥理研究已證實顛倒散中硫磺有溶解角質(zhì)、軟化皮膚等作用[11];大黃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痤瘡丙酸桿菌。故眾多學者以內(nèi)服枇杷清肺飲,外用顛倒散為經(jīng)典治法,并逐步改良,摒棄了水銀、礬石等重金屬,用于面部炎癥性皮膚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此外,紅藍光治療儀的紅光能聚集高純度的能量,直達深層組織,促進細胞再生,加快皮膚修復[12-13]。藍光能夠加快細胞生長,改變細胞內(nèi)部的pH值,減輕局部炎性反應,有效縮短炎性反應期[14]。紅藍光聯(lián)合運用能快速殺死痤瘡丙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抑制油脂分泌,修復肌膚炎性反應,從而達到抗炎、殺菌、修復的效果,減輕脂溢性皮炎的紅斑、瘙癢等癥狀。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2個月后復方黃柏涂劑外敷聯(lián)合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顛倒散聯(lián)合枇杷清肺飲加減的72.5%(P<0.05);觀察組紅斑、脂溢、面部皮損面積、脫屑及瘙癢等積分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皮膚鏡作為一種新型的檢查手段,有無痛、高效等優(yōu)點,可動態(tài)觀察診療過程中的病情變化,評估療效差異。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皮膚背景顏色明顯變淺,毛囊周圍淡黃暈和鱗屑均顯著減少。考慮與復方黃柏涂劑的藥物組成、劑型等因素密不可分。該涂劑中黃柏、蒲公英、蜈蚣等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抑菌止癢、收濕斂瘡之功效,對于濕熱蘊結(jié)癥候者尤為適用,普遍用于多種炎癥性疾病治療,療效可靠[15-16]。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柏有抑菌、消炎等療效,通常被用于治療炎性滲出性皮膚病,不僅收濕斂瘡作用顯著,而且消炎止癢的效用也不容小覷。連翹、金銀花、蒲公英有抗菌、抗炎、免疫調(diào)節(jié)等作用,可用于各種感染、炎性反應及熱性病的治療。蜈蚣可消炎止痛、抑制腫瘤生長[17]。另外,復方黃柏液涂劑和傳統(tǒng)的外用中藥有著明顯的差異,其有效克服了傳統(tǒng)外用中藥配制中含有重金屬成分的不足[18],對皮膚黏膜的刺激較小,不易產(chǎn)生耐藥性,使用安全,暫未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的藥物不良反應。而面部脂溢性皮炎急性期采用復方黃柏液涂劑外敷,遵循“濕對濕”的治療原則,故能取得良好療效,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復方黃柏涂劑外敷聯(lián)合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面部脂溢性皮炎,可有效縮小皮損面積,改善脂溢、紅斑、脫屑、瘙癢等臨床癥狀,安全性較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