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霞 方玉川 高青青
(1.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 719100 2.陜西省馬鈴薯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 榆林3.陜西省榆林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
希森6號是由樂陵希森馬鈴薯產(chǎn)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于2016年通過審定,2017年登記[GPD馬鈴薯(2017)370005],是糧、菜、薯條、全粉加工兼用型品種[1]。2017年,由榆林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引入陜西省榆林市,并進行了4年品比試驗和示范推廣種植,表現(xiàn)良好。到2021年,該品種在榆林市北部的榆陽、橫山、定邊、靖邊等縣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面積1萬公頃左右,經(jīng)濟效益明顯。
希森6號生育期90天左右,屬中熟品種。植株株型直立,株高80厘米左右,生長勢強。莖色綠色,葉色綠色,花冠白色,天然結(jié)實性少,單株主莖數(shù)1.85個,匍匐莖中等。塊莖橢圓形,黃皮黃肉,薯皮光滑,芽眼淺,結(jié)薯集中,平均單株結(jié)薯7.7個左右。
干物質(zhì)含量19.46%,淀粉含量13.70%,粗蛋白含量1.94%,維生素C含量18.73毫克/100克,還原糖含量0.24%。高感晚疫病,抗Y病毒,中抗X病毒[2]。
希森6號是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和樂陵希森馬鈴薯產(chǎn)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育成的中晚熟鮮食、加工兼用型馬鈴薯新品種,在甘肅省武威市單產(chǎn)達到84622.5千克/公頃[3],在山東省高密、膠州、昌邑、平度等地區(qū)最高單產(chǎn)達到139.5噸/公頃,刷新世界紀錄[4]。
在榆林市橫山區(qū)、定邊縣、靖邊縣2017~2018年開展的馬鈴薯品種引種篩選試驗中,希森6號平均產(chǎn)量74092.05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費烏瑞它增產(chǎn)39005.25千克/公頃,適宜在榆林市北部水肥條件較高的地區(qū)種植。
2019~2021年,在榆陽區(qū)岔河則鎮(zhèn)、定邊縣白泥井鎮(zhèn)、靖邊縣紅墩界鎮(zhèn)開展了水肥一體化技術(shù)示范,累計示范面積500公面左右,平均產(chǎn)量67500千克/公頃,最高田塊達到84000千克/公頃。
選擇土壤pH值5.5~8.5,要求3年內(nèi)未種植過茄科作物或塊根塊莖類作物,無土傳病害病原菌和前茬除草劑藥害。
播前采用液壓翻轉(zhuǎn)犁進行耕翻,耕深35~40厘米,隨耕隨耙。要求灌溉水源為滴灌。按照60000千克/公頃的目標產(chǎn)量施用底肥和中耕肥,結(jié)合深耕施入腐熟農(nóng)家肥30000~45000千克/公頃或生物有機肥2250~3000千克/公頃,馬鈴薯專用肥(N∶P2O5∶K2O=12∶19∶16)600~750千克/公頃;結(jié)合中耕起壟并施入馬鈴薯專用肥(N∶P2O5∶K2O=12∶19∶16)375千克/公頃。
選擇脫毒種薯,種子級別為原種或一級種。播種前15~20天,將已通過休眠期的種薯出庫(窖),置于15℃左右的散射光室內(nèi),每3~5天翻動1次,當芽長0.2~0.4厘米即可切種[5]。50克以下小薯整薯播種,50克以上塊莖進行切種處理。切種前應(yīng)使用75%酒精擦拭切種刀具,然后將單塊種薯切至重45克左右,帶1~2個芽。切好的種子要進行拌種,先將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劑與滑石粉混勻,再與種子混勻。具體使用劑量參見產(chǎn)品說明書。拌種后攤晾在陰涼、通風(fēng)處,切面晾干后播種。
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時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播種深度10~12厘米,播種帶型120厘米,株距22~23厘米,密度75000株/公頃左右。
露地種植的播種適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單壟單行,行距90厘米,株距20~22厘米,種植密度52500~60000株/公頃,播種深度10~15厘米;播種同時進行溝施藥劑,選擇60%吡蟲啉懸浮劑300~450毫升/公頃或70%噻蟲嗪300~450克/公頃+25%氟唑菌苯胺750毫升/公頃進行壟溝噴施。
地膜覆蓋栽培時,播后15~20天,在薯芽即將破土頂膜(薯芽距地表1厘米)時,利用拖拉機牽引中耕培土機進行培土,培土厚度為膜上3~5厘米。露地種植時,播種后20~25天,90%植株出土前,用中耕起壟機起壟,一次中耕起壟4壟,中耕后壟高達到25~30厘米。中耕前要充分灌溉1次,保證土壤墑情良好[6]。
齊苗后開始噴施葉面肥,總計15次,施肥時澆水,水隨肥。前兩次澆少量,土地表面剛濕為好。后續(xù)土地表面濕潤為好。灌溉與追肥的時間和用量見表1。
表1 馬鈴薯灌溉追肥用量(667平方米)
榆林市危害馬鈴薯地下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地老虎和金針蟲,在翻地時每公頃拌撒辛硫磷顆粒劑30千克進行防治;應(yīng)用氯氰菊脂類殺蟲劑防治蚜蟲與馬鈴薯28星瓢蟲危害,一般防2~3次。
馬鈴薯晚疫病和早疫病防治難度較高,可選用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5%嘧菌酯懸浮劑、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等藥劑防治,馬鈴薯植株封壟后每7~8天噴施一次,收獲前15天停止防治,要避免使用同一種藥劑,防止病害產(chǎn)生抗藥性。
馬鈴薯地上大部分枯黃,達到生理成熟時即可進行收獲。收獲前15天控水,提前7天殺秧,抽取田間滴灌管帶。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時,收獲結(jié)束后及時耙除地膜,減少土地污染。收獲時要防雨、防高溫、防曝曬、防凍,應(yīng)減少機械損傷、剔除病傷薯塊。收獲后的鮮薯按照用途進行分級,及時入庫(窖)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