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宇利
落葵的古今別名很多,如蔠葵、蘩露、藤菜、潺菜、紫葵、胭脂菜、染絳子等。因其葉子呈心形近圓形,且肥厚,摸起來黏滑,手感像撫摸木耳,故近代得名木耳菜。
落葵原產(chǎn)地在非洲、亞洲的熱帶地區(qū),很早就來到中國,成為可食蔬菜。公元前300 年即有了對落葵的記載,南北方各地多有種植。北宋蘇東坡曾詩“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莼羮”。
宋代之前菜肴多為制羹,口感滑嫩的落葵非常流行。從宋代開始,逐漸興起炒菜烹飪法,落葵過于黏滑,炒食就顯得口感欠佳了,因而食落葵之風(fēng)漸衰。
因為落葵的果實為紫黑色,揉汁紅如胭脂,唐宋時期流行用來供女人飾面、點唇、制作面膜及染布等,故有“胭脂菜”“染絳子”等別名。
《紅樓夢》中曾描述,把落葵的種子收集、曬干,然后磨成粉末,用來自制面脂等女子護膚化妝品。
上世紀(jì)90 年代初木耳菜重新走紅,被美食家贊譽為“蔬菜皇后”,成為亞運會指定蔬菜。現(xiàn)代最普遍的吃法是蒜蓉清炒,也可涼拌、煮湯、下火鍋。
落葵極易成活,幾乎不見病蟲害,無需噴灑農(nóng)藥。落葵有青梗和紅梗兩種,紅梗的莖葉更適宜觀賞,常種植于庭院、陽臺和籬柵用以美化裝飾,所以也叫“籬笆菜”。食用以青梗為主。
落葵莖葉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鐵等,營養(yǎng)成分與莧菜不相上下。其口感鮮嫩軟滑,有獨特的青澀香味,被人形容為“雨后的泥土香”。其青澀味與含草酸多有關(guān),宜先焯水除去部分草酸后再烹調(diào)。
試試木耳菜黏稠滑溜的口感,感受它“雨后的泥土香”,另外,它可促進腸胃蠕動,緩解便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