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溪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攀巖是一項在天然巖壁或人工巖壁上進行的向上攀爬的運動項目,素有“峭壁上的藝術體操”的美稱。攀巖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借奧運會的契機,我國攀巖項目也迎來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國家及地方越來越重視攀巖項目的普及和推廣。有研究指出,自從攀巖成為亞運會及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以來,我國各種攀巖賽事不斷涌現(xiàn),如全國攀巖運動錦標賽、中國攀巖運動聯(lián)賽、全國青少年 U系列攀巖運動聯(lián)賽、中國攀巖運動速度系列賽等,使攀巖的訓練和競賽逐漸向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發(fā)展。
目前,攀巖已逐步得到廣大家長的認可,眾多的青少年開始參與攀巖運動,青少年的參與熱情也逐漸提高。我國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尤其是山川眾多的優(yōu)勢為攀巖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絕佳的條件。我國的攀巖賽事也逐步與國家競技體育接軌,并步入了民眾賽事普及化、競技賽事專業(yè)化階段。
人類對高度的恐懼來自與生俱來的自我防御機制。心理學中將這種情況定義為:“當你站在懸崖邊,你會感到隨時都有可能墜落深淵,從而提醒自己停下腳步向后退。”這種恐懼也是人類得以繁衍的重要心理保障。在攀巖速度賽和難度賽過程中,攀巖運動員明知道自己已經系上了安全帶,但仍會恐懼沒有抓住巖點而掉落的情形。尤其是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其心理承受能力沒有成年攀巖運動員強大,他們的恐懼心理會被無限放大,導致不敢發(fā)力,影響優(yōu)異成績的取得。在體育領域中,心理飽和則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心理飽和程度是影響其競技力發(fā)揮的重要因素。攀巖比賽中,青少年攀巖運動員面對未知的線路、陌生的比賽環(huán)境、水平高低不同的對手,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加重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心理飽和,使其心理朝不良的方向發(fā)展,最終無法發(fā)揮出自己的訓練水平。
攀巖是一項競技類體育項目,競技類體育項目就一定會有競爭,競爭是一種刺激,可以產生良性的作用,也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比賽過程中青少年攀巖運動員若看到競爭對手在速度賽中快于自己,在難度賽中比自己攀爬到更高的巖點,在抱石賽中比自己用時更短地攻克線路,其極易產生過度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沒有實力與對手抗衡,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導致無法發(fā)揮正常水平。這是青少年攀巖運動員脆弱的一面,同時也是極其正常的現(xiàn)象。教練員不能苛求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像專業(yè)的成年攀巖運動員那樣成熟且自信,教練員應包容這樣的自卑心理,不要打消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參與攀巖運動和比賽的積極性。
2021年,全運會才將攀巖比賽引入,其余的攀巖比賽多是由攀巖館自己舉辦的地方賽事,規(guī)模不大,參賽人數(shù)也局限于所轄地區(qū)。因此,我國的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參加大賽的機會并不多,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比賽經驗不豐富、臨場應變能力不足,在比賽前和比賽中極容易出現(xiàn)過度的緊張和焦慮,這是制約他們獲得優(yōu)異比賽成績的關鍵因素。攀巖是講究身體協(xié)調性的競技體育項目,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會導致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發(fā)生改變,出現(xiàn)心慌導致身體僵硬,使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協(xié)調能力大幅度下降,導致其在攀巖比賽中無法發(fā)揮正常水平。只有參加比賽的次數(shù)逐漸增多,才會使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加了解自己的狀態(tài),并進行心理調整,取得較好的成績。
青少年攀巖運動員本身比賽經驗不足,再加上目前攀巖是一項小眾的體育項目,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在訓練中遇見的競爭對手有限,導致部分青少年攀巖運動員會出現(xiàn)盲目自信、期望過高、錯估自己的能力、不愿冷靜思考、低估正式攀巖比賽的難度等問題。當在正式攀巖比賽中遇到困難或者高水平的競爭對手時,青少年攀巖運動員便會產生心理落差,不知所措、情緒低落,無法調整心理狀態(tài),導致比賽成績不理想。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對比賽期望過高,常會對目標能否實現(xiàn)產生憂慮,甚至放棄攀爬,且這種情況常出現(xiàn)在平時訓練成績較好的青少年攀巖運動員身上。
青少年攀巖運動員正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除了身體發(fā)育尚未完全以外,其心理的發(fā)展也不完善。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探知欲和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的,但其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應變能力較差,如果攀巖比賽中發(fā)生突發(fā)情況,很容易影響情緒,導致再恢復比賽時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攀巖比賽中,冷靜的思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不可或缺的。
每一位青少年攀巖運動員都希望更快地完成速度攀爬,更順利地完成更多條抱石線路,在難度賽中摸到更多的巖點。這種期望可能來自青少年攀巖運動員本身,也可能來自家長或教練員。實現(xiàn)好的期望需要高強度的訓練來支撐,這對于已經有成熟訓練體系的成年攀巖運動員來說不成問題,但對青少年攀巖運動員來說卻很難。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骨骼、肌肉等身體機能正處于發(fā)展階段,過度訓練可能會使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出現(xiàn)肌肉疲勞、痙攣等現(xiàn)象,進而導致其出現(xiàn)睡眠質量下降、精神渙散等心理問題。攀巖運動是力量與技巧的結合,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在身心疲勞的狀態(tài)下參加比賽很難發(fā)揮出應有的技術水平,必然會影響比賽成績。
抱石賽由一系列短而難的線路組成,通常稱為疑難路線。按抱石賽的規(guī)則,每條線路在規(guī)定的攀登時間內,運動員可嘗試任意多的攀爬次數(shù)。大部分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在日常的抱石訓練中很重視技術的訓練,“發(fā)力”“換手”“掛腳”“折膝”等技術練得游刃有余,但心理訓練往往被忽視。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第一次錯誤讀線或攀登失誤時,其往往會產生一種“第一次都沒成功,后來肯定不能成功”的消極想法。雖然抱石賽的時間較充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很容易因為前面的失誤出現(xiàn)消極情緒甚至心理崩潰。
由于攀巖的抱石賽及難度賽大多是盲線,青少年攀巖運動員賽前并不知道路線的設定,這就給其增加了未知的心理負擔。意念模擬訓練是讓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在腦中想象比賽時的場景,盡可能真實立體地想象出比賽過程中的每一個畫面,并按照攀巖比賽的標準和流程,進場、讀線、掛鎖、抓鎂粉、攀登……盡可能地將每個微小的細節(jié)在腦中模擬一遍,也可以想象自己沒有抓住巖點而掉落的畫面。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可以在想象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調節(jié)能力,穩(wěn)定心理狀態(tài),以應對攀巖賽場的變化。
攀巖比賽是以攀登到更高點即在巖壁上抓住更高處的手點為目標的一項競技運動,這就決定了攀巖比賽尤其是難度賽大多是以失敗而告終。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心智尚未成熟,由于其心理上的好勝心作祟往往不能接受自己沒有登頂?shù)默F(xiàn)實,導致其在登頂失敗后和自己置氣,產生消極的心理。這時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使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不服輸及接受不了自己失敗的負面情緒宣泄出去,可以通過吶喊、錘擊保護墊、沖刺跑等不違背社會道德的方式釋放其心中的情緒,使其可以心情平靜地對待后續(xù)的比賽。
毛澤東曾寫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豪邁詩篇,這表達的是一種自內而外的信心。信心在競技場上對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那是舍我其誰的勇氣和力量,有信心的運動員甚至可以在比賽中超水平發(fā)揮。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自我激勵就是自己和自己交流,通過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增強比賽時的信心。例如,比賽前青少年攀巖運動可以舒緩平和地在腦中默念“我平靜,我越來越平靜;我愛攀巖,也愛我自己;我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我不畏懼失??;我享受這一刻”等進行自我激勵。
緊張和焦慮是競技比賽中的大忌,會使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失去冷靜的判斷及準確的分析。脫敏訓練法是心理學中一種常見的訓練方法,以緩解比賽前的緊張及焦慮的情緒。脫敏訓練法的關鍵是肌肉放松,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在平常訓練時要感受肌肉緊張與松弛的差別,并在比賽前通過肢體動作配合調整呼吸的方法使肌肉處于松弛的狀態(tài)。
攀巖是一項非常積極向上的運動項目,隨著國家對攀巖運動的著力推廣,攀巖運動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尤其是青少年攀巖運動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及發(fā)展?jié)摿?。在青少年攀巖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中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心理焦慮問題是影響青少年攀巖運動員比賽成績的主要因素。因此,逐步發(fā)現(xiàn)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科學地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幫助青少年攀巖運動員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其競技水平和比賽成績,我國青少年攀巖運動將會有更長足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