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李 崧
新媒體依據時間點的劃分可以大概歸納為網絡媒體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導的新媒體時,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tǒng)媒體”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網絡用戶已達20億人,美國互聯(lián)網新媒體市值已突破10890億美元。2019年上半年,新媒體全領域用戶規(guī)模將超過15億,其中在線直播5.0億人。新媒體技術幾乎影響到了當下所有的行業(yè)與領域,攝影藝術領域也不例外,但是新媒體技術對攝影藝術與展覽帶來諸多積極的影響外,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zhàn)需要我們深思。
攝影藝術自1839年達蓋爾發(fā)明攝影術至今,已經有了近三百年的歷史。從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從暗房沖印到打印機打印……如今,新媒體技術將攝影藝術帶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領域,數字化影像時代,攝影不再僅僅是以傳統(tǒng)的實體形式呈現于展覽之中,其傳播形式與載體也都發(fā)生了改變,與其說是攝影藝術,倒不如說是數字藝術或編碼藝術。一切攝影藝術與展覽都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在網絡上觀看,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并保存,也就是說如今的攝影藝術越來越被數字化,攝影展覽也從原有的實體展覽走向了線上的虛擬展覽。
線上展覽成為了目前極為流行的攝影藝術展覽形式和平臺,觀眾可以足不出戶的欣賞攝影藝術與展覽。美術館還可以利用數字VR全景漫游技術和3D虛擬技術,將館中所展示的攝影藝術作品拍攝下來并在線上展示,又配有相關作品介紹,對應展區(qū)和對應攝影作品的背景音樂,營造觀展的氛圍和體驗。為不能來到現場觀展的觀眾提供了復制實景的虛擬攝影展覽,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藝術專業(yè)畢業(yè)展覽受到了影響,不能在美術館內如期舉辦,但是各高校卻為畢業(yè)季的學生們舉辦了線上攝影展覽。例如中央美術學院為2020年畢業(yè)的學生開展了名為“彼時、此時”的線上畢業(yè)作品展覽,展覽分別提供了云端在線畢業(yè)展和3D云端畢業(yè)展。云端在線畢業(yè)展覽則是以二維圖片的形式將攝影作品列于網頁中進行展覽,也可以進入到3D虛擬展廳內欣賞攝影作品,獲取幾乎與在美術館內相同的觀展體驗。
現今人類社會正在進行一場真實與虛擬之間的戰(zhàn)爭,攝影藝術也無法逃脫。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應用,新媒體設備對于人類生活的介入,成為了攝影藝術與展覽的重要媒介。也有研究者產生了一些困擾,擔憂虛擬數字化觀看的主流過多占領實際現場的主體。像攝影、繪畫、雕塑、裝置等造型藝術與電影和音樂藝術不同,造型藝術正是因為其特有的真實存在的物質感才有著獨特的藝術性,而攝影藝術也并非以虛擬的數字形式存在,實體的攝影藝術作品才是具有靈魂的攝影藝術。
在美術館內觀看實體攝影展覽時,人們更喜歡更多地停留在攝影作品前,尤其是對于專業(yè)攝影人來說,要在攝影作品前感受作品傳遞的情感。例如在美術館內觀看攝影展覽,欣賞一幅打印在藝術型布紋相紙上的攝影作品時,真實的攝影作品可以表現所呈現人物或場景的質感、紋理、光澤和顏色等具有感官性的感覺。實體的攝影藝術展覽能借著影像中物體的色彩、紋理和質感等來傳遞畫面內容之外的語言,烘托和修飾所展出的攝影藝術作品的主題與攝影師所想要表達的觀念。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的觀看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所有的物品都被縮小成了屏幕的大小,影像的真實尺寸被大幅度的壓縮,影像的真實細節(jié)等方面也被省略。觀看實體攝影作品所獲得的最真實的細節(jié)信息,才使觀眾更能精確的了解到攝影藝術的魅力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用意。攝影從早期作為美術繪畫類的一種表現形式,到從美術繪畫這門藝術中獨立出來,都與繪畫有著很多異曲同工之處,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對于攝影和繪畫這種實物展示類型的藝術作品來說,真實的觀看更能表現材質和色彩等細節(jié)對于畫作藝術魅力的表現,刺激觀賞者的觸覺神經,為觀眾呈現更強烈的現場視覺盛宴,這也是攝影藝術與展覽自身的藝術價值和特有的魅力。在尺寸上,很多真實的大型幅面的攝影作品在縮小后再去觀看,一定會失去原有的視覺呼應效果。
虛擬是建立在真實之上的,虛擬的攝影展覽也是要建立在美術館內實體的攝影展覽之上的。新媒體數字交互設備在展廳中可以展示一系列的攝影作品,這在節(jié)約美術館空間方面和解決大型尺寸的攝影作品無法展示的問題上有著重要的幫助。對于出于種種原因不便于實物展示的攝影作品,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數字形式的展示,以虛擬的形式呈現,但是虛擬終究替代不了真實,或者說虛擬只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真實。不管人們在手機和電腦屏幕上看過多少攝影作品和展覽,在面對美術館內真實的攝影展覽時,尤其是出自頂級藝術家之手的攝影原作時,例如:安德烈古斯基的《99美分》和《萊茵河2號》,杉本博司的《海景》和《劇院》,埃里克索斯的《眠于密西西比河畔》和《從這到那》等大尺寸攝影藝術作品時,人們還是會情不自禁的在它們面前多停留一刻,感受大尺寸影像中優(yōu)美的的影調、豐富的色調所帶來的魅力,完全投身于眼前的影像之中,仔細研究著作品的藝術價值。不管科技在未來有著怎樣的發(fā)展,不管新媒體技術在我們生活中和攝影藝術中有著怎樣的大規(guī)模應用,俯視看屏幕的虛擬觀看方式終究是戰(zhàn)勝不了仰視攝影藝術的真實觀看方式。
在新媒體技術出現和廣泛應用之前,美術館中收藏和展出的攝影藝術作品是獨立存在的,且為美術館所獨有和獨展。這些攝影作品具有獨一無二的身份性和權威性,作為唯一的實物藝術作品向外展出,進而實現藝術傳播。而當新媒體技術不斷注入攝影藝術與展覽中應用后,再加上互聯(lián)網技術,攝影作品被無限復制,以圖片的形式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用戶可以將復制的攝影作品下載保存或再次復制與傳播,甚至還可以對攝影作品進行帶有娛樂性的后期處理與惡搞,這不僅破壞了攝影作品的藝術性,也打破了攝影作品為美術館獨有和獨展的特性。傳播源頭更加復雜,攝影作品的權威性也大幅度下降。復制后的攝影作品以數字圖像的形式存在,隨時隨地的可以再次傳播,對于攝影作品的欣賞不再僅僅來自于美術館內,而是來自于各種渠道的非官方的、非正式的途徑與平臺,這也就破壞了攝影作品的唯一性和權威性。
在本雅明的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一書中,他論述了技術革命在當代所孵化的新的藝術樣式——機械復制藝術。從制造技術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區(qū)別。機械復制技術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覺”,消解了古典藝術的距離感和唯一性。導致了古典藝術的“靈光”消逝,即藝術美境的流失。他認為機械復制使得藝術逐漸走向了終點。藝術品不再是藝術,而逐漸成為了科技生產下的物品而存在,藝術品從無價逐漸走向了廉價,這其中也包含了攝影藝術。而在新媒體時代,科技正驅使著人們正復制生活中的一切,攝影藝術作品也在無限的被復制。復制也就意為著擴大共享,這也加速了新媒體技術對攝影藝術獨有性的侵蝕。
早在攝影技術剛剛誕生,圖像剛剛出現之時,人們就對繪畫原作的獨一性與復制后共享的圖像展開了思考與爭論。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一書中有著這樣的憂慮,古代藝術,今非昔比,其權威已經喪失殆盡。新的影像語言卻代之?,F代的藝術手段摧毀了藝術的權威性。他認為圖像本是裝飾建筑物的,是建筑物體的一部分。有時,置身于文藝復興早期的大小教堂中,你會有這樣的感覺:墻上的各種影像是建筑物內在生活的實錄,共同構建了建筑物的記憶——是體現該建筑物特征的一部分。而新媒體時代的數字影像則與建筑物脫離了關系。每幅攝影作品的獨特性一度是那幅照片所屬之地獨特的組成部分。圖畫有時可以流通,但卻不可能在兩個地方同時看到一幅畫。照相機復制圖像時,即破壞了該圖畫的獨特性。圖畫的意義增加并裂變成多重含義。電影熒光屏播映一幅攝影作品時,可更生動地說明這點。攝影畫作進入了每個收視者的家中,在那里,居室的墻紙、家具、紀念品把它重重圍住。它進入了他的家庭氣氛,成為家人的話題。它把它的意義借代給了他們。同時,它也進入了千家萬戶,而各家各戶又在不同的情景中,觀賞熒屏上的圖畫,各家各戶可以共享這幅圖畫。因為有了攝影機,現在與其說觀賞者向繪畫靠攏,不如說繪畫向觀賞者接近。在它的旅行過程中,圖畫產生了許多含義。這無疑闡述了藝術畫作與不同空間或地點之間所產生的不同意義與語言,也暗示了攝影藝術作品既可以是獨有的,也可以是共享的。
新媒體技術在攝影藝術領域中最初是以作為媒介的形式而出現的。隨著美術館和藝術館等對于新媒技術的不斷引入,再加上人們對于新媒體設備的廣泛使用,新媒體成為了攝影藝術作品和美術館宣傳展覽最有力的工具,更有效地傳達攝影展覽和藝術作品等相關信息,輔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攝影藝術,為觀展做好前期的準備。但是在新媒體技術介入攝影藝術和展覽中后,媒介對于展覽主體也開始了介入。在當下美術館的展覽中,新媒體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傳播和宣傳的輔助性工具,它有著更強大的野心,即從媒介逐漸變?yōu)檎褂[的主體,從客體的角色變?yōu)橹黧w的藝術。某種程度上來講,新媒體技術是在對攝影藝術的逐漸侵蝕。
目前,新媒體設備作為媒介和工具在人們生活中有著極高的普及率,而且人們的互聯(lián)網意識越來越強,人們的生活中已經對智能手機等與網絡相連接的電子通訊設備產生了依賴。根據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止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51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4.3%,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24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這種生活、思維方式的轉變,也暗示了新媒體隱藏著一定的隱患并影響著所有人。原本只作為媒介的新媒體現在想要作為主體占據人們的生活,掌控人們的行為、活動、習慣,甚至替代藝術。現在新媒體逐漸成為了一種攝影創(chuàng)作手段和攝影展覽形式,越來越多的影像和影展以新媒體線上的形式展現,還有部分藝術家為了追求新媒體的呈現形式而放棄了原有的實體展覽,盲目的追崇新媒體類型的影像。似乎作為媒介的新媒體比作為主體的攝影藝術被更加重視,在手機或電腦等設備上以新媒體作為媒介的這種觀看形式比攝影作品的內容和藝術價值更加受到觀眾的關注。
我們也并不是反對新媒體成為主體的占領,而是要強調當新媒體作為一門新媒介藝術,我們更多的關注應該是放在其內容和藝術價值中。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和觀念是否有意義,是否對社會有著積極的影響,是否有著攝影藝術價值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所關注和追求的重點不是盲目的跟隨新媒體這一技術。那樣的攝影藝術只會是有著華麗的外表,內部卻空虛不實。媒介藝術與一般的科技應用不同,藝術項目的優(yōu)勢是可以超脫于社會生產生活之外,因此科技與新媒介藝術的融合可以自由地呈光譜式的發(fā)展,以至于很多黑科技與新媒介藝術的結合一開始就抵達了譜系的盡頭,或者說走到了單一向度科技與媒介發(fā)展的“死胡同”?,F今科技的力量太過強大,工具的力量過于強勢。新媒體可以從原本的媒介身份影響主體,但是在這主體中要包含著真實的、有價值的攝影藝術文化和理念,盡可能的達到真值。新媒體技術在攝影藝術領域中應用,可以作為媒介繼續(xù)發(fā)揮著原有的傳播信息、宣傳攝影文化和線上展覽等輔助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將新媒體這個媒介視為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主體而盲目的追崇。
新媒體現在是人們獲取信息最重要來源之一,也正統(tǒng)治著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都是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對于攝影藝術和展覽來說,向外界傳播展覽與活動的資訊、攝影作品的詳細內容、攝影師的簡介等信息起著重要的作用。觀眾對于攝影展覽的了解也更加豐富和便利。新媒體極大程度上拉近了攝影藝術與觀眾的距離,也可以實時的獲取到相關信息。目前,幾乎所有美術館中的攝影展覽都與新媒體相連接,這也充分體現了新媒體技術的人性化與便捷性。
但是新媒體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在看到信息快速傳播的同時,如何能夠控制錯誤信息的傳播也成為了一個大難題。新媒體用戶及自媒體發(fā)布的信息內容無規(guī)則無限制,沒有具體的規(guī)章條例,發(fā)布者也缺乏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有些消息和內容對于攝影藝術與展覽卻起著負面作用,在這時又將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呢?對于攝影藝術與展覽相關信息的有誤傳播加以管控成為了當下我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
新媒體技術對攝影藝術與展覽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觀看方式被改變,攝影藝術與展覽的存在和呈現方式被改變。這也是時代與科技對于攝影藝術所提供的新的發(fā)展條件與方向。為更好的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媒介融合,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的媒介形式相融合,將新媒體與攝影藝術相融合,是我們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攝影藝術存在的本質與實體的攝影展覽終究無法被數字、編碼和虛擬的形式所取代。實體的攝影作品永遠是攝影藝術的本質與靈魂,觀眾在美術館現場對于實物作品的這種真實的觀看方式才是攝影藝術產生和存在的根本,也是觀眾欣賞攝影藝術展覽的真諦。面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攝影藝術與展覽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我們要深刻的思考其中的利與弊,正確的看待新媒體技術和數字化觀念對于攝影藝術與展覽未來發(fā)展的影響,要合理的運用新媒體技術,為新媒體技術與攝影藝術的跨媒介、跨領域融合與聯(lián)姻尋找到新的方式,促進產生更多的優(yōu)秀攝影藝術作品與文化,為觀眾們提供更多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