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珊珊,張玉容,徐國強,譚冬宜
(1.湖南工程學院 紡織服裝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2.東莞市中大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廣東 東莞 523770;3.中國針織工業(yè)協(xié)會,北京 100020)
蕾絲原意“花邊”,近似于一種編織產(chǎn)品,是以線的相互編織、交錯、纏繞、打結,形成的結構復雜的鏤空織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產(chǎn)技術的不斷更新,蕾絲的種類、工藝手法、材料、花型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主要角色從輔料轉變成了面料,受到設計師和時尚愛好者的喜愛,市場應用廣泛[1]。
縱觀各大品牌和國內針織服裝市場,結合2021—2022年針織服裝的時尚流行趨勢,River Island、Chole、Blumarnie等各大品牌,為針織服裝提供了全新的設計面貌和創(chuàng)新型設計思路,大量的針梭拼接進入大眾視野。精致的蕾絲與針織服裝在袖子、領口、底擺等邊沿位置或是局部設計上進行拼接,更為新穎的用法則是將蕾絲融入結構中做一些特殊形態(tài)的挖孔設計,這也是蕾絲拼接類針織產(chǎn)品的一個趨勢。但就目前蕾絲拼接類針織產(chǎn)品的加工而言,仍存在很多問題。由于不同面料的性能、彈性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設計和工藝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拼接處理時的縫制工藝更復雜。不少針織加工廠商需要將針織半成品與機織工廠合作來完成,這樣無形中增大了加工生產(chǎn)中的制作周期和人工成本。
目前已有利用仿蕾絲效果進行的面料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肖元元[2]通過組織結構設計、紗線配置、工藝參數(shù)設計等實現(xiàn)了仿蕾絲風格的提花面料設計,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楊茜等[3]利用橫編工藝原理從蕾絲面料結構和圖案類型出發(fā),進行了新型仿蕾絲組織結構的毛衫設計。劉博等[4]、閔雪等[5]、劉欣蕾等[6]從鏤空效應的不同應用手法出發(fā)進行面料的設計與開發(fā),為緯編針織服裝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研究側重于網(wǎng)眼、鏤空效應的呈現(xiàn),并未體現(xiàn)蕾絲細膩、輕薄等風格特征。本文運用鏤空編織裝置系統(tǒng),利用滌綸透明單絲與選擇性線圈結合編織透明與不透明區(qū)域,開發(fā)具有仿蕾絲效果的緯編織物,將“蕾絲”與針織結合,實現(xiàn)不同紗線、功能需求、裝飾效果的一體編織,減少蕾絲拼接類針織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加工工序,滿足市場需求,并解決因不同面料拼接產(chǎn)生的設計和應用方式的限制,以期為緯編針織服裝市場提供一定的創(chuàng)新設計思路。
得益于成熟的Stoll編織技術,鏤空編織(Stoll- devoré knit)是一套鏤空花型裝置的配套件,該裝置可以安裝到CMS 530HP、CMS 933HP、ADF等機器上,它的特點是每個線圈都包含2個元素,即“線圈—線圈”或是 “線圈—浮線”。其基本結構為緯平針組織,由很細的透明單絲紗線織成,這根紗也稱為地紗,圖案由較粗的紗線進行有選擇性的成圈來形成,這根粗紗也叫做花型紗。未被選擇成圈的織針將退出工作,花型紗將以浮線形式嵌入織物,2根紗一起沉圈[7],如圖1所示。
圖1 鏤空花型及線圈細節(jié)Fig.1 Devoré pattern and stich detail. (a)Devoré pattern ; (b) Stitch detail ;(c)Stitch notation
編織鏤空花型時,需要使用2個編織系統(tǒng)。這意味著要使用鏤空裝置,且必須用至少 3 個系統(tǒng)的機器。在第1個系統(tǒng)中,所有織針上抬至編織位置,墊入地紗,但織針不下沉,然后織針稍稍向下拉 (鏤空位置),保持這個狀態(tài)進入第2個編織系統(tǒng),如圖2(a)所示, 墊入地紗,不成圈;在第2個系統(tǒng)中,所選織針進入集圈位置,墊入花型紗,然后所有織針(地紗和花型紗)一起下沉,如圖2(b)所示, 墊入花型紗并與地紗一起編織成圈;第3個系統(tǒng)用來編織織物起頭以及翻針。
圖2 鏤空花型編織過程圖Fig.2 Devoré pattern knitting process.(a) Knitting pattern of first system; (b) Knitting pattern of second system
Stoll-devoré knit 提供了一種在1臺機器上同時編織透明與不透明區(qū)域的獨特辦法,即將裝飾性與功能性針織品結合在一起。使用的是非常細、幾乎看不見的單絲(地紗),運用不同質地的花型紗與地紗一起編織而形成可見的圖案紗線,視覺上呈現(xiàn)出透明與不透明區(qū)域,形成“仿蕾絲”鏤空織物的視覺效果,給針織服裝設計帶來了新的設計靈感和創(chuàng)新思維。
從針織服裝設計角度來看,不同質地的紗線、圖案花型設計、組織結構、工藝技術在整個面料設計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織物外觀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需運用新的設計思路和工藝以改變面料的外觀屬性和風格,賦予織物豐富的設計外觀和設計效果。以鏤空編織工藝為技術支撐,根據(jù)蕾絲在現(xiàn)代成衣設計中的款式設計手法及表現(xiàn)形式[8],從局部運用、整體運用、雙層設計以及異質面料搭配4種形式結合設計實例進行仿蕾絲風格特征的面料設計與應用分析,呈現(xiàn)新的仿蕾絲的花型設計效果。
紗線的選擇在針織類產(chǎn)品中至關重要,不同材質和結構的紗線將賦予織物不同的性能、質感和風格效果。
根據(jù)鏤空編織的原理及織物本身的特性,地紗需要選用強度高且細的單絲進行編織,因為紗線的粗細、質量以及張力直接決定了花型的運行穩(wěn)定性。在編織過程中,調節(jié)地紗的紗線張力,使其比花型紗的張力稍大,讓地紗能夠保持針舌處于打開狀態(tài)。地紗不宜過粗,否則容易在編織過程中發(fā)生斷紗的問題,而地紗的捻度不高,在編織的過程中會打卷,不易于編織。另外機頭的速度取決于紗線特性、紗線張力和編織花型,對紗線的強力及彈性等要求較高,普通的單絲在日常使用中,容易勾絲,或因外力的拉扯易斷裂、脫散,結構穩(wěn)定性較弱,紗線的強度和彈性均比較欠缺,最終地紗選擇直徑為0.07 mm、線密度為5.25 tex的100%滌綸透明單絲。
在花型紗的選擇上,沒有太多的要求與限定,可根據(jù)設計效果、功能性需求及工藝可行性等選擇不同的紗線進行組合搭配,從而滿足將高新技術、面料外觀效果與功能設計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
在開發(fā)實例中均采用德國Stoll E7.2 CMS 530HP型全自動電腦橫機輔以單系統(tǒng)鏤空花型編織的配套件Stoll-devoré knit進行編織。CMS 530HP型多針距電腦橫機在中國市場中屬于最暢銷的機型,單機3系統(tǒng),帶起底板,可以做嵌花,最多可達32把紗嘴。編織系統(tǒng)控制靈活、生產(chǎn)高質高效,機器調試時間短,可快捷、高效地編織各種復雜的花型。
2.2.1 仿蕾絲局部運用
受到不同織造方式、不同的面料特性等原因的限制,目前市場上的蕾絲拼接針織服裝在款式上多集中在局部拼接的設計方法,常作為一種裝飾性的輔料點綴在服裝的領口、袖口、胸部、肩部、下擺等局部位置,如通過邊緣裝飾來改變服裝本身的造型感,將蕾絲若隱若現(xiàn)的透視感帶來更多的層次感設計,給服裝添加一絲性感與俏皮。
運用Stoll-devoré knit縷空編織的形成原理,在花型設計上以傳統(tǒng)蕾絲的植物花卉圖案為主,顏色采用最常見的黑色。原料上地紗采用100%滌綸透明單絲,花型紗采用混紡紗,成分為50%粘膠纖維,30%納米改性滌綸絲,20%萊賽爾纖維,線密度為13.15 tex×3的春夏海陽紗。地紗與花型紗一起編織,紗線編織及效果圖如圖3所示,形成透明向不透明過渡的一種獨特的透網(wǎng)單面織物,給人柔美、朦朧、性感的視覺效果。以此為基礎,進行了直線形、曲線形等不同圖案形態(tài)的延伸,領口、胸前、袖子等不同位置變化的設計應用,如圖4所示。
圖3 仿蕾絲效果織物圖Fig.3 Imitation lace fabric picture.(a)Fabric view;(b)Physical picture;(c)Knitting view
圖4 仿蕾絲局部運用服裝產(chǎn)品圖Fig.4 Imitation lace partial ues of clothing products.(a) Forebreast; (b) Neckline; (c) Sleeve; (d) Hemline
2.2.2 仿蕾絲整體運用
將蕾絲的設計運用從局部擴展到整體。采用Stoll-evoré knit鏤空編織技術以及嵌花工藝,得到織物視圖如圖5(a)所示。地紗仍選用滌綸透明單絲,花型紗選用2組紗線混合,一組是線密度為14.5 tex×2的黑色高捻莫代爾/棉混紡紗,成分為50%莫代爾和50%棉;另一組是線密度為10 tex的100%滌綸的歐根紗。為進行色域區(qū)分,藍色線圈為單絲,綠色和玫紅色線圈為花型紗,如圖5(b)所示。
圖5 仿蕾絲效果織物圖Fig.5 Imitation lace fabric picture.(a)Fabric view;(b)Knitting view;(c)Physical picture
為了實現(xiàn)細膩的織物外觀效果,采用嵌花工藝來突出仿蕾絲區(qū)域的裝飾效果。嵌花工藝形成的織物背面既沒有浮線,也沒有雙面芝麻點花型。編織嵌花花型既可減輕織物質量,節(jié)省材料和成本,提高編織效率,更能彰顯品質感。按照花型的要求放置紗線,不同顏色的紗線可以由多把自動控制的導紗器帶入。導紗器將紗線放入織針中,運行至自己所在色域的最后一根織針的位置停止,然后轉回至自己的色域。機器自動將嵌花導紗器移動到其起始位置,并在完成顏色或圖案后返回到起始位置。當下一個紗嘴在下一個色域開始工作之前,該紗嘴旋轉到其原始位置,然后在其起頭區(qū)域進行紗線編織,編織程序通過用于各個織針的單個選擇裝置選擇在相應色域中工作的織針[9]。能夠使織機準確可靠地按指定色域來進行編織,使編織的圖案多色彩多變化[10]。
為了豐富整體款式的設計效果,凸顯仿蕾絲花型的設計,使用線密度為27.4 tex的德貝絲藍色紗線,其成分為70%粘膠纖維,30%聚酯纖維。將其運用于修身吊帶裙設計上,可滿足服裝的舒適性和易穿性,且具有較好的抗皺性、保形性以及較高的強度和回彈性,以此將功能性與審美相結合,增加產(chǎn)品附加值,如圖5(c)實物圖及圖6服裝產(chǎn)品圖所示。
圖6 仿蕾絲整體運用服裝產(chǎn)品圖Fig.6 Imitation lace overall ues of clothing products.(a) Product picture; (b) Dress-form display; (c) Model show
2.2.3 仿蕾絲雙層設計
由于蕾絲的透視效果,當服裝中大面積或是整體使用蕾絲時,一般通過在其設計上搭配抹胸、背心等打底,或是在蕾絲內部設計內襯等方法防止走光。一般采用同色系或是撞色系的內襯進行搭配應用,通過疊搭蕾絲造型,更好地將蕾絲的美感及氣質層次呈現(xiàn)出來。
以此為設計靈感,進行雙層襯底設計,仿蕾絲效果織物圖如圖7所示。在紗線選擇上,地紗不變,同樣選用成分為100%滌綸透明單絲,花型紗采用線密度為14.5 tex×2的黑色高捻莫代爾/棉混紡,如圖7(b)工藝視圖所示,藍色線圈為地紗,綠色為花型紗,所有針一起編織,有選擇地成圈編織。玫紅色線圈為內襯編織線圈,紗線成分為50%莫代爾和50%棉、線密度為18.2 tex×2的莫代爾/棉混紡紗。在編織過程中,考慮到當蕾絲圖案在設計中存在大面積的色塊時,會存在浮線過長,造成織物扭曲變形的問題,為了不影響編織和織物形成的外觀視覺效果,在設計上進行合理調整,或是在技術操作上采用斜線去分割,在中間形成固定點。
圖7 仿蕾絲效果織物圖Fig.7 Imitation lace fabric picture.(a)Fabric view;(b)Knitting view;(c)Physical picture
雙層設計可根據(jù)不同的設計款式和效果進行不同的運用,仿蕾絲雙層設計服裝產(chǎn)品圖如圖8所示。2款泳裝款式設計以及中袖蕾絲連衣裙設計上,采用局部雙層處理,一體編織,既省去了搭配吊帶抹胸的煩惱,又兼具審美與功能性,增加產(chǎn)品實用性和穿著舒適性,同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材料上的浪費。
圖8 仿蕾絲雙層設計服裝產(chǎn)品圖Fig.8 Imitation lace double layer design clothing products.(a)U neckline swimming design; (b) Deep V neckline swimming design; (c) Dress design
2.2.4 異質面料拼接
為了使設計達到一定的美感,嘗試使用不同材質、顏色、風格的布片拼接從而構成一個整體。拼接服裝還能在已有服裝面料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新的藝術效果。
異質面料拼接使用的是2種不同的織造方式,所織面料特性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設計上需通過不同組織結構的連接來實現(xiàn),將芝麻點提花與仿蕾絲形成的單面組織相結合,仿蕾絲效果織物如圖9所示,左側區(qū)域為仿蕾絲花型,右側區(qū)域為芝麻點提花,織物實物效果形成鮮明的輕重、薄厚對比。芝麻點提花采用成分為50%莫代爾和50%棉、線密度為18.2 tex×2的莫代爾/棉混紡紗,蕾絲部分采用成分為100%滌綸、線密度為5.25 tex的透明單絲與100%滌綸、線密度為10 tex的黑色歐根紗搭配,使得蕾絲部分更加通透。
圖9 仿蕾絲效果織物圖Fig.9 Imitation lace fabric picture.(a)Fabric view;(b)Knitting view;(c)Physical picture
在設計運用上,注重輕薄蕾絲與其他織物組織之間的組合,拼接其他組織將原本輕薄透的材質變得硬挺有質感,同時又很好地保留了仿蕾絲設計的花型和通透感。此種設計還可以運用到運動或是休閑服飾中滿足活動性和美觀性,異質面料拼接服裝產(chǎn)品圖如圖10所示。
圖10 異質面料拼接服裝產(chǎn)品圖Fig.10 Heterogeneous fabric stitching clothing products.(a)Hooded dress design;(b)Vest skirt design;(c)Sportswear design
從Stoll-devoré knit鏤空編織的形成原理、形成方法出發(fā),結合設計實例對緯編仿蕾絲花型織物設計和開發(fā)做出相關論述。通過蕾絲在現(xiàn)代成衣設計中的4種設計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對仿蕾絲效果織物的設計應用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在實際的設計開發(fā)和生產(chǎn)中,不同的地紗、花型紗的選擇、部位設計、組織結構變化以及不同工藝手段可以形成豐富且多樣的外觀效應和織物性能,在織物設計及形態(tài)上塑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chuàng)新性。熟悉并了解其形成原理、設計方法、應用形式可以拓寬設計師們的設計思維和視野,為當下針織服裝個性化設計、時尚化需求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