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平
(廣州工商學院體育部 廣東廣州 510800)
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政教育的價值觀念和崇高精神等要素融入各類課程中,進而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其本質是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依托各類課程,強化各類課程育人功能的一種新教育教學理念。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高校各類課程思政建設,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大學體育課程作為民辦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在民辦高校教育教學育人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體育課程思政不是在體育教學內容上簡單地加入一些思政元素,而是將體育思政元素全面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
民辦高等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大部分民辦高校的辦學方式屬于投資辦學,政府和社會資金支持很少,主要依靠學費辦學。在這樣的辦學條件下,辦學資源不足、師資隊伍不穩(wěn)定、制度不完善等是現代民辦高等教育院校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維持辦學,每年不斷擴招成了民辦高校發(fā)展的唯一出路。長此以往,民辦高校在社會大眾心中留下比較鮮明的時代烙?。簩W校認可度不高、培養(yǎng)出的人才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這些因素在客觀上也制約了民辦高校的發(fā)展。但凡事皆有利弊,民辦高校的運作機制相比公辦院校更加靈活多樣,自主性更高,更加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德學兼?zhèn)?、基礎扎實、技能嫻熟,具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些優(yōu)勢,提高民辦高校的人才質量,全面提升民辦高校的社會認可度是當前我國民辦高校需要聚焦的熱點問題。當下,課程思政建設正好是促進民辦高校發(fā)展的新契機。抓住機遇,大力推進民辦高校各類課程思政建設勢在必行。
民辦高校的發(fā)展現狀決定了體育課程的不可或缺,但一直處于邊緣課程地位,不被重視。體育專用資金投入少、體育場地設施不足、課時量相對較少等客觀原因,造成了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著力點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專業(yè)技能的傳授上,很大程度忽視了價值引領的延伸式培養(yǎng)。長期以來,形成了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兩張皮”現象。隨著《綱要》的頒布,要求各類課程都不能掉隊,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最大化發(fā)揮各類課程育人功能。體育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獨特的育人方式,在民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將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起來,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同時,找準定位,審時度勢,對公共體育課程在民辦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嶄露頭角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撐。
通常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從提出到落實且深入人心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tǒng)的工程,其中自然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教師的實踐傳播。教師作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發(fā)揮教師隊伍主力軍的作用,承擔好育人責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但民辦高校體育教師多數是非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生,缺乏系統(tǒng)的思政教育背景,思政理論知識相對薄弱。為全面提升體育教師思政素養(yǎng)水平,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第一,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建設體育課程思政的前提是培養(yǎng)教師的思政意識。首先,教師從被動地接受單位發(fā)出的有關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的文件,到主動搜索學習相關知識,其轉變說明了教師在思想上已經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其次,動員教師以實際行動學習相關課程思政知識。通過會議、專題講座和報告等多形式開展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思想大討論,并對討論結果以論文的形式形成書面材料。同時,發(fā)揮互聯網優(yōu)勢,建立優(yōu)質資源互通共享機制,設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專門網站,建立優(yōu)質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視頻資料庫,開通各高校信息交流平臺和優(yōu)質資源共享通道,有利于教師多方面、多渠道地學習課程思政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內化自己的認知體系。第二,提高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一方面,學習他人先進經驗,如通過參加課程思政教學培訓、教學能力培訓等針對性強的專題培訓,或者通過觀摩體育課程思政公開課、優(yōu)質課,直接獲取他人成功的經驗,提高自身課堂思政能力。另一方面,參加課程思政比賽,如通過參加體育課程思政說課比賽、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比賽等活動,在比賽的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在實踐中獲得新的認識和經驗,進一步豐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第三,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提升體育教師思政素養(yǎng)保障。教師是立德樹人的踐行者和引領者,要實現課程價值引領,體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加強專業(yè)知識與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課程思政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教學團隊、教研室、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的組織作用,全面集體化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素養(yǎng)。
深入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是開展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將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起來,把立德樹人全面有效地融入公共體育課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構建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是應對新時代民辦高校體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新局面和新要求的關鍵。
2.2.1 深入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
體育課程最基本的學科特點是增強學生體質,除此之外,還可以健全學生人格、錘煉學生意志、激發(fā)愛國主義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其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1)塑造學生優(yōu)良品格方面
真正掌握一項運動技能,需要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日積月累的堅持,在這個過程中勤奮刻苦,堅持不放棄、不怕苦、不怕累的優(yōu)良品格已經根植于新時代大學生心中。例如,蘇炳添身上的自信自強、堅韌不拔、樂觀勇敢、積極向上等優(yōu)良品質,正是他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養(yǎng)成的。這就是體育課程特有的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特點。
(2)振奮中華民族精神方面
長久以來,體育運動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命運興衰和民族振興有著天然的聯系。體育精神中所強調的團結、協(xié)作、拼搏、堅持、超越等,體現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身上,正是拼搏創(chuàng)新、自強不息的姿態(tài)和擼起袖子加油干的中華民族精神。比如,在東京奧運會上,中日乒乓球女團冠亞軍之爭無疑是此次奧運會上最引人注目的賽事之一,最終中國隊以3∶0 完勝,奪得金牌,這不僅彰顯了女乒的團隊精神,更把中華民族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3)愛國主義精神方面
愛國主義精神可以從體育史上的名人名事來挖掘,如為中國實現在奧運會金牌上零突破的許海峰、薪火相傳的女排精神、中國的奧運會獎牌史、中國的奧運之路等豐功偉績,這其中的意義不只是運動員個人能力,更是國家的實力和榮譽。一個國家整體實力、國家形象、國家榮譽的直觀體現就是愛國主義精神。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它在體育領域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透過體育賽事看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運動競賽場上比拼的不僅是運動員的個人能力,也是科技能力的大角逐。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疫情常態(tài)化下國家為運動員提供了充足的安全防控保障、比賽裝備、輔助運動員訓練的AI 教練等,這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充分體現了體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同時,比賽項目存在種族、年齡、性別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在賽場上充分遵循公平、公正的競賽規(guī)則,這與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深度契合。運動員在體育競技上追求精益求精,拼盡全力贏得比賽,為國爭光,這與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交相呼應。
2.2.2 構建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
民辦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是基于體育通識教育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是推進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關鍵。主要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在教學目標上,將立德樹人置于首要教學目標
目前,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圍繞技能掌握、強身健體目標展開,涉及思想教育的德育目標少之又少,這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相背而馳。新的教育理念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教學目標,其次是健身、健心、掌握技能等基礎目標,以公共體育課程為載體,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具有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合作意識和責任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例如,籃球、排球、足球等團體類運動項目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責任意識;散打、跆拳道、拳擊等對抗類運動項目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尊重對手和不畏對手的優(yōu)良品質;游泳、中長跑等耐力類運動項目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質。
(2)在教學內容上,以思政內容為導向,以體育課程內容為載體
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不再是單純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而是與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構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前提是充分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包括經典的真人真事、具有突破性的事跡、劃時代意義的事跡等。對體育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梳理分類,然后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把思政教學內容合理地分布在課時進度表中,最后將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落實到每節(jié)課中。
(3)在教學過程中要全堂育人
目前,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形式主要是實踐課,一堂實踐課分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其中教學內容主要在基本部分完成。多數教師常以案例分析、經典故事分析、內容分析、偶發(fā)事件分析等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忽略開始部分和結束部分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思政教育內容具體呈現在教案中;第二,教師認真做好備課,嚴格按照教案上課。
(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反映體育課程中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結合程度的一面鏡子。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只是針對運動知識技能層面上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忽略了教師個人思想品德、師德等思政素養(yǎng)的評價,以及學生個人思想品德和受課程、教師價值引領等相關影響后的思政評價。隨著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完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勢在必行。完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評價主體要全面,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主要由上級督導評課、下級學生評教、同級同行互評和評價對象本人自評4個方面組成;第二,評價方法要量化且質性統(tǒng)一,分管教學的督導專家和同行教師通過隨堂聽課的方式,對授課教師體育專業(yè)思政素養(yǎng)、教授的能力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在學生評價系統(tǒng)中,設置有關教師價值引領的問卷,科學地對教師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體育課程思政專題式教學是一種既可以完成體育課程項目內容目標,又能最大化發(fā)揮體育課程育人功能的最好方式,也是銜接公共體育專項課和思政課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深入挖掘體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歸類設置相應的專題,如奧運會專題、健康中國專題、體育強國專題、健身防疫專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等。第二,梳理體育課程中的知識內容,按照課時進度,確定教授內容。第三,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政專題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形成體育課程思政專題式教學體系。體育課程思政專題式教學的優(yōu)點在于全面、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學生持續(xù)穩(wěn)定地繼承并踐行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體育課程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是互融相通的,將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能充分發(fā)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加深學生對立德樹人內涵的認知。提升體育教師思政素養(yǎng),建設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和體育課程思政專題式教學是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對促進民辦高校體育課程完成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價值本位的提質升級,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