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昆明文理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2)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信息技術與大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給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xiàn)代化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對于構建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教育信息化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是關鍵。民辦高校受辦學性質(zhì)、辦學資源等因素影響,教育信息化面臨的壓力和挑戰(zhàn)更大。如何有效激發(fā)和促進民辦高校教師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學和育人的全過程,加快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2.0目標,值得探索和思考。
TAM 模型由Davis 首次提出,英文全稱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用于研究用戶對技術接受度的問題,該模型通過構建用戶動機、結果變量、外部變量幾個維度的核心變量,研究這些變量間的關系,進而探索用戶對技術接受程度的動因和結果。用戶動機的核心變量包括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對技術的態(tài)度。感知易用性指一個人相信使用技術將不受努力影響的程度;感知有用性指一個人認為使用技術會提高其工作表現(xiàn)的程度;對技術的態(tài)度指一個人對與技術使用相關的技術或特定行為的評估。結果變量涉及的核心變量包括行為意圖和技術使用。行為意圖指一個人使用技術的意圖;技術使用指一個人對實際技術的使用情況。外部變量中的核心變量包括主觀規(guī)范、自我效能感和促進條件。主觀規(guī)范指對與自己相關的其他人對技術使用的重要性的感知;自我效能感指對自己掌握計算機或技術相關任務能力的感知;促進條件指一個人認為所在的組織用于支持技術使用所投入資源的程度。
TAM模型理論的一個重要運用領域是教育。Scherer等人(2019)利用元結構方程分析方法對TAM模型進行了研究,探討了教育領域教師對數(shù)字技術的使用問題。江鳳娟等(2021)采用TAM模型建立分析框架,通過PLS的結構方程分析了模型中變量間的影響效應、調(diào)節(jié)效應及邊際效應。吳華君等(2020)基于S-O-R框架和TAM模型,提出教師支持對MOOC課程持續(xù)學習意愿的影響模型。王紅艷等(2021)基于TAM模型,驗證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態(tài)度對教師的持續(xù)使用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以及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在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使用態(tài)度與持續(xù)使用行為之間起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通過技術賦能,教師的主要目的是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這也可被視為技術賦能民辦高校教師的結果變量。根據(jù)TAM模型,要實現(xiàn)這個結果至少需要兩個關鍵變量:一是行為意圖,即教師要有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行為意圖;二是技術使用行為,即教師要將信息技術深度運用到學科教學中。在這兩個結果變量中,最終需要促成教師對技術的使用,才能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一些研究表明,行為意圖是技術使用行為的重要影響變量。此外,行為意圖和技術使用行為受用戶動機和外部變量兩個方面的影響。
用戶動機在本文中指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并將其深度融合于教學的動機。根據(jù)TAM理論,用戶動機包括感知和態(tài)度兩個維度,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對技術的態(tài)度三個關鍵變量。Venkatesh等人(2003)的研究證實了教師的感知包括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圖具有顯著預測性。感知易用性意味著教師感知到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是容易的,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教師傾向于以更強烈的意圖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感知有用性意味著當教師認為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對教學效果、教學成果及學生和教師自身發(fā)展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時,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意圖可能會加強。Scherer等人(2019)的研究結果顯示,感知技術的有用性對行為意圖的影響比感知技術的易用性更強,這意味著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意義的理解更為重要。此外,行為意圖對技術使用的影響程度,職前教師比在職教師更大。
根據(jù)TAM理論,主觀規(guī)范、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和促進條件是外部變量的三個主要變量,也是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最突出的三個預測因子。Scherer R.等人(2018)的元分析證明,主觀規(guī)范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都有積極的影響,但對感知有用性的影響更強。自我效能感可以理解為教師對自己掌握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以及有效完成教學任務能力的感知。教師若掌握了比較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自我效能感會更強,感覺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掌握信息技術,從而激發(fā)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意圖和行為。促進條件可理解為教師對所在學校在組織資源和技術資源方面支持技術使用的程度。學校對信息技術在資源方面的投入是教師感知和判斷信息技術使用存在多少障礙的關鍵要素,也影響教師對信息技術使用難易程度的看法。
根據(jù)TAM理論,大學教師對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主觀規(guī)范來自利益相關者對此問題的看法。如果學院領導對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高度重視并認可,讓教師覺得這是自己必須工作的內(nèi)容,可能會激發(fā)其內(nèi)在動機和行為。加強民辦高校信息技術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教師和領導對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意識,營造出學生全面參與、教師積極探索、領導高度重視的氛圍;另一方面,讓教師感知到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無論對學生的學習和培養(yǎng),還是對教師自身的教學績效和職業(yè)發(fā)展都是有價值的,提升感知有用性,激發(fā)教師的意圖和行為。
在實踐層面,針對學生應加強信息素養(yǎng)培育,開設高質(zhì)量、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建立本校學生信息素養(yǎng)評價標準,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融入學習的興趣與需求,讓教師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方面的努力得到認可。針對教師,學校應積極組織開展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教學的教育改革項目、專題研討與交流等活動,讓廣大教師在這些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獲得同事和同行的認可。學校領導者應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納入頂層設計,在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中予以體現(xiàn)。當教師觀察到學校在各個層面對“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問題高度重視后,其主觀規(guī)范得到提升,感知有用性也隨之提升。
TAM理論表明,教師需要感知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是有用的,從而可以有動機、有意圖地去開展此項工作。將“技術+教學”元素納入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對積極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議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教師在職稱評聘、崗位晉升、推優(yōu)評先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機會,讓教師獲得經(jīng)濟和精神上的收獲,使教師更真實地感知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意義,以此提升感知有用性,激發(fā)教師的意圖和行為。
在實踐層面,學??蓪医逃畔⒒瘧?zhàn)略方針和政策有機融入教師評價與激勵體系。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一流課程立項和建設的重要標準之一,將一流課程立項和建設成效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指標,并進一步提升課程評價在教師績效評價中的權重。設立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的專項教育改革項目,除了將成果納入評價指標外,對優(yōu)秀成果加以推廣和表彰,讓教師深刻感受到從事此項工作的獲得感和榮譽感。將“技術+教學”元素有機全面融入學校教師評價和激勵體系,提升教師的感知有用性,強化意圖和行為,使教師持續(xù)有效地學習新技術,并將其融入教學實踐,提升教學成效。
將“技術”與“意義”有機融合的培訓,可提升教師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同時強化教師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激發(fā)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的意圖與行為。TAM研究結果顯示,行為意圖對新入職教師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均超過感知易用性。因此,對于新入職教師所開展的信息技術崗前培訓方式和內(nèi)容可適當加大“意義感”元素的比重,提升感知可用性;對于在職教師,培訓方式和內(nèi)容可適當加大“技術”元素的比重,幫助教師降低信息技術使用的難度,提升感知易用性。
在實踐層面,可充分利用優(yōu)質(zhì)教師培訓資源,組織教師參加高質(zhì)量的信息技術線上線下專項培訓。在校內(nèi)組織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活動,通過教學研討、主題沙龍、工作坊等形式,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并與其他教師交流分享實踐成果。組織開展以信息技術與教育創(chuàng)新為主題的教學比賽是展示、交流和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徑。
TAM理論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對學校在資源方面支持信息技術使用的程度,主要通過感知易用性對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意圖和行為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學校必須為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民辦高校需要在信息技術的硬件和軟件方面繼續(xù)加大投入,提升建設水平,讓廣大教師感受到學校在信息技術方面所投入的資源,讓教師體會到在學校使用信息技術是有條件的、可行的,從而提升感知易用性,激發(fā)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意圖和行為。
硬件方面,學校要持續(xù)提升基礎網(wǎng)絡建設,給教師良好的信息化教學體驗。智慧教室的建設是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學校應加大建設力度,不斷豐富優(yōu)質(zhì)的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為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提供更豐富的資源保障。軟件方面,學校應加大信息化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有效保障基礎網(wǎng)絡、教學平臺和軟件的更新與維護;指導和幫助教師正確、高效地使用平臺軟件與數(shù)字資源;從技術的角度協(xié)助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與實踐,提升教師的感知易用性,促進教師在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方面產(chǎn)出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