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東(江蘇)
“世事悠悠渾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許?!苯袢盏狞S泗浦,河面僅10余米寬。她穿越2260多年的歷史,以一種謙卑的模樣,在北距長江約14公里、隸屬今張家港市塘橋鎮(zhèn)、因吳王夫差于此養(yǎng)鹿而得名的鹿苑古鎮(zhèn),寂然無聲,靜靜流淌。黃泗浦雖芳華不再,卻擋不住遠古的氣息。憑水而立,一陣暖風從流年的深處飄來。
黃泗浦何人何時開挖?從名稱入手,我們不難找到答案。
春申君黃歇,生于公元前314年,卒于公元前238年,祖籍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黃歇相貌俊偉,博聞善辯,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足智多謀、禮賢下士、門客眾多、輔佐治國而聞名于世。
公元前272年,秦國聯(lián)手韓魏攻楚。在楚國生死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42歲的黃歇擔當“和談大使”,出使秦國。黃歇不辱使命,說服秦昭襄王與楚國締結(jié)盟約,使楚國獲得了近半個世紀的喘息振作。這一非凡的外交作為,是黃歇在戰(zhàn)國歷史舞臺上的一次華彩亮相。不久,為強化與秦國的盟約關(guān)系,黃歇隨從淪為人質(zhì)的楚太子熊完,在秦國住了近十年。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36年),52歲的黃歇設(shè)計助太子逃回楚國。此又一精彩之作,被司馬遷譽為“何其智之明也?!比齻€月后,楚頃襄王去世,太子熊完繼位。上位后的楚考烈王沒有虧待黃歇,任命他為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最高官銜,相當于相國、宰相),并封其為春申君,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并稱為“戰(zhàn)國四君子”。黃歇就此被推到了戰(zhàn)國晚期的風口浪尖,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艱辛的政治實踐和人生經(jīng)營。
公元前241年,楚國都城由淮陽遷到了“古之都會,襟帶汝淮,控引河洛,得之則安”的今安徽壽春,在地域上避開了秦國的鋒芒。黃歇伺機向考烈王進言,考烈王分封給他的淮北12縣封地,離齊國太近,應(yīng)劃歸軍政一體的地方行政管轄,不適宜作為封地。念及舊恩,考烈王聽從建言,把原屬吳地的江東12縣,即今蘇錫常、上海、湖州一帶改為黃歇的封地。
提及春申君黃歇,人們最在意的是他在政治、外交及軍事上的功績,諸如輔助楚王、舌退秦兵、合縱抗秦等。其實,他在經(jīng)營地方、發(fā)展農(nóng)商、改善民生,尤其在治理水患、興修水利上同樣政績顯赫,贏得了吳地百姓久遠的稱頌與敬仰。
話說當年,年近古稀的黃歇所獲取的江東封地,因連年戰(zhàn)爭,田地荒蕪,民生凋敝。就拿昔日繁盛的吳郡來說,其城內(nèi)的宮殿也是一派衰草枯楊、陋室空堂的頹廢景象。春申君舉家遷至吳郡后,即建都邑、修城郭、筑宮室、開吳市……鳩工庀材,苦心經(jīng)營,在封地上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建設(shè)。
翌年七月,地處江尾海頭、北距吳郡約160里的鹿苑,因連續(xù)多日強降雨,洪水泛濫,水災(zāi)嚴重,淹死人畜無數(shù)。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難。春申君聞報后,即帶人冒雨赴現(xiàn)場察看。乘馬車顛簸一整天,春申君等人蒞臨位于鹿苑西南約30里的河陽山。登高北眺,目之所及,蘆葦菖蒲,水天一色,早已分不清哪里是長江、哪里是田疇?!鞍パ窖?!連日暴雨,洪水滔滔,殃禍生民,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春申君見此情景,不禁悲從中來,哀嘆不已。隨從的門客趕緊趨前一步,進言道:“眼下水患,乃此地依江襟湖、地勢低洼、積水不泄所致。從長計議,亟待開挖浦塘,導流入江?!薄按搜院螄L不是?為民祛患,惟此良謀,別無他策!”春申君扼腕嘆道。
時年冬至,春申君籌足錢糧后,親臨現(xiàn)場,組織河陽山一帶數(shù)萬民眾擔土筑堤,開挖河道。歷經(jīng)兩百余天的奮戰(zhàn),一條長逾百十里、南北走向、面闊三丈、連通長江的河道終于開挖而成。按“縱則有浦、橫則有塘” 的古人治水之道,河道以春申君名字命名,稱“黃歇浦”(后衍變?yōu)辄S泗浦)。對此,熙寧年間應(yīng)天府戶曹參軍郟亶的長篇奏章《吳中水利書》中有記載。
兩年后,為溝通水系,終絕水患,在春申君的主持下,又開挖了一條與“黃歇浦”相交、東西走向的河道,取名“歇浦塘”(后衍變?yōu)檗善痔粒?。自此,鹿苑、河陽山一帶再無水患之虞。時年盛夏,站在江尾海頭之堤岸高處,凝望阡陌縱橫、綠意盎然的平疇曠野,遠眺白浪翻滾、水流不息的黃歇浦、歇浦塘,春申君不覺眼眶濕潤,開懷大笑。
猶如一支翡翠玉搔頭斜插在長江發(fā)髻上的黃泗浦,從長江出發(fā),一路浩蕩向南,在沉默的時間中,風情萬種,流淌千年,寫就了千古傳奇。
據(jù)專家考證,自春申君之后,幾經(jīng)疏浚、拓寬的黃泗浦,是吳地出江人海的一條重要河道。及至隋唐,演變?yōu)橹袊粋€十分重要的出海港口。其浦口最寬處逾100米,距海岸線400余米,能通過當年最大的海船。
稱其為港口,離不開天然的地理條件。黃泗浦開挖之初,其浦口外乃長江口海域,波濤萬頃。及至南北朝,始有胡逗洲、南布洲等數(shù)塊沙洲浮出江面(見《南通縣志》第106頁、《張家港市土地志》第58頁),這些浮出江面的沙洲,成了南岸黃泗浦浦口的天然屏障。此外,查閱其它舊志,也能找到黃泗浦浦口為港口的依據(jù)。清康熙《常熟縣志》記載:“黃泗浦在縣西北,南通江陰,古代志書所稱‘江尾海頭’”;《重修常昭合志》記載:“黃泗浦為出江大口”(見《山川志》卷四);“北入揚子江,設(shè)巡檢司守其要害”“巡檢司設(shè)巡檢一員,弓兵一百名,還設(shè)置多座烽火墩”“亦循(宋代)建炎時遺制也”(見《山川志》卷二《水》、卷十二《兵防》)。
除文獻外,印證黃泗浦為出海港口的重要依據(jù),是古黃泗浦遺址的重大發(fā)現(xiàn)。江蘇省市考古專家自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歷時10年,先后對遺址進行了六次考古發(fā)掘。據(jù)南京博物院所撰《張家港市古黃泗浦遺址考古成果匯報》,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六朝至隋唐時期的水井1口,灰溝、排水漕、路面各1條,以及唐宋時代的磚砌墻基、夯土臺基、木橋、倉廒等諸多遺跡,出土了陶器、瓦當、白瓷、黑瓷、醬釉器、青瓷器、石佛像等200多件標本。尤其是從一口水井中出土的一面葡萄紋飾的唐代銅鏡,相當精美?!皠e小看了這個銅鏡,在唐朝一枚這樣的葡萄紋銅鏡可以換一個婢女?!笨脊艑<伊至舾f。此外,除出土的來自全國20多個窯口的瓷器外,最能證明當年港口繁榮景象的,是從河道打撈上來的數(shù)千枚“開元通寶”等唐宋時期的錢幣。據(jù)專家稱,這些銅錢有的整串落水,有的甚至是整箱沉下去的。
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正式發(fā)布,黃泗浦遺址入選。專家們得出了黃泗浦浦口曾為繁華出海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發(fā)源地的結(jié)論。黃泗浦浦口作為一個國際性港口及貨物集散地,北方瓷器、南方絲綢、茶葉等貨物,在此裝船,運往羅馬、波斯、東南亞及日本等地。
穿越歷史,你可以想見當年黃泗浦浦口帆檣林立、舟楫縱橫的景象。商賈南來北往,船工成群結(jié)簇,小販沿街叫賣,店肆顧客盈門,住民枕河而居……好一幅繁華圖,好一方江南景!
據(jù)日本天平時代(公元710年~794年)著名作家真人元開所撰《唐大和尚東征傳》記載,公元753年,66歲高齡、雙目失明、被日本人稱為“天平之甍”的著名律宗大師鑒真(688~763),在歷經(jīng)五次失敗后,第六次從黃泗浦起航,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海浪顛簸,抵達日本薩摩國阿多郡的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兒島縣川邊郡坊津町),并于次年(754年)二月到達日本遣唐使船隊的始發(fā)港——難波港,帶去了佛學、醫(yī)藥、建筑、雕塑、繪畫、文字、印刷、絲綢、瓷器等,被日本人尊為建筑之父、律宗之祖、文化恩人。據(jù)此,黃泗浦成了佛天云護、吉慶并臻的人間福地,成了自加壓力、百折不撓的精神源泉。從這里起航,什么樣的彼岸不能到達?
中國的古代史,其實就是一部與水抗爭的歷史。在改善生存條件、爭取發(fā)展空間的種種舉措中,抑制水患、興修水利是各個朝代的君主及地方大員無法回避的主要職責。受河南老鄉(xiāng)、楚國前任令尹孫叔敖影響眾多的春申君黃歇更不例外。他除了在鹿苑、河陽山一帶開挖了黃泗浦、奚浦塘之外,在吳郡堵塞胥門水門,讓太湖來水繞道盤門水門入城,避免了洶涌來水直沖吳城。同時,整治了吳郡內(nèi)河水系,營建了吳郡“人家盡枕河”的水鄉(xiāng)格局;在江陰開鑿通達長江的申浦河、黃田港;在無錫“治以為陂”,攔堵芙蓉湖湖水漫溢,并引渠入太湖,令芙蓉湖(又名射貴湖、無錫湖)在雨季得以安寧;在上海開浚黃浦江……他偕大禹、吳太伯、伍子胥、范蠡、范仲淹、趙霖等賢達,共同演繹了太湖流域的治水傳說譜系。只不過,春申君與他們的治水傳說相比,流傳范圍更廣、流傳影響更遠。在吳地江南,流淌著許多以他名號命名的河流。時至今日,民間仍傳唱著一首與他治水相關(guān)的兒歌:“嘟嘟嘟,嘟嘟嘟,爺娘去開黃浦江,回來又開春申塘,領(lǐng)頭的爺爺叫春申君,住在伲村頭黃泥浜?!?/p>
《越絕書》記載了黃歇在吳十一年,疏浚河道、抑制水患、興修水利、造福生民的種種事跡。經(jīng)過十余年的勵精圖治,他讓洼地變身良田,讓澤國變身水鄉(xiāng)。從此,江南的財富一如打開的魔盒,洶涌噴礡,汩汩不絕,源源不斷。
春申君黃歇這位吳越之地的統(tǒng)治者與管理者,以古稀之高齡,“創(chuàng)泰伯開發(fā)江南于前,春申君繼之于后”,在自然環(huán)境治理方面創(chuàng)下如此偉業(yè),實屬不易,無可爭議地被后世廣為稱頌。蘇州人將春申君奉為城隍神,并興建了內(nèi)設(shè)戲臺的城隍廟。敬奉香火之外,每年演戲給春申君看,謂“酬神”。位于姑蘇區(qū)景德路94號的城隍廟,至今香火旺盛。無錫人也在春申君行轅所在地城中公園大河池建祠廟奉祀,因祠廟建筑雄偉、規(guī)模宏大,被稱為“春申大王廟”,廟址所在地被稱為“大王廟弄”。該廟在太平天國年代毀于戰(zhàn)火,僅留有廟基,謂“大王基”。唐張繼于此留下了經(jīng)典詩作——《過歷山春申祠》:“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陰陰石泉水。日暮江南無主人,彌令過客思公子。蕭條寒景傍山村,寂寞誰知楚相尊。當時珠履三千客,趙使懷慚不敢言?!?/p>
公元前238年,因“移花接木”之事,內(nèi)心嫉恨春申君權(quán)勢的李園,“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yǎng)死士”,秉權(quán)殺春申君以滅口。春申君死后被葬于瞰江山,江陰百姓為紀念春申君,將瞰江山更名為君山。至今,君山上還保留著黃歇的衣冠冢。對春申君遭此無妄之禍,司馬遷在《史記》的字里行間,流露出萬分的嘆惋和遺憾。南宋文人徐鈞也賦詩感喟道:“輸忠世子得逃秦,二十余年相國榮。固位但知迷孕女(指的是李園之妹),防身惜不用朱英”。
滔滔歷史長河,浪花淘盡幾多風流人物。撫古思今,2260多年前的春申君,在吳地江南播下了無處不在的功績,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烙印。其情系蒼生、福祉百姓的民本情懷,不啻是華夏文明的寶貴財富,更是雄踞青史的精神高地、強國富民的光輝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