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民,卓靜,朱峰,劉德峰,丁雪梅,徐亞平,孟濤
1.徐州市中心醫(yī)院 核醫(yī)學科,江蘇 徐州 221000;2.徐州市腫瘤醫(yī)院 病理科,江蘇 徐州 221000
據(jù)統(tǒng)計,肺癌在男性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中均居首位,在女性中居第2位[1]。臨床常用氟代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計算機斷層掃描(18F-Flu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 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對肺癌、結腸癌、乳腺癌等疾病進行影像診斷檢查,該方法具有靈敏度及特異性高、安全性好和準確率高等優(yōu)勢[2],但18F-FDG PET/CT技術在肺癌患者中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主要表達于T淋巴細胞,與其配體程序性死亡蛋白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1 Ligand 1,PD-L1)結合可抑制T淋巴細胞活性及下調(diào)免疫應答,是機體重要的免疫調(diào)節(jié)機制。PD-L1可對抗腫瘤細胞,是近年免疫治療腫瘤領域的熱點[3]。Meder等[4]研究表明,PD-L1可調(diào)控糖酵解過程來影響腫瘤部位代謝,從而改變代謝活性的最大標準攝?。⊿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值。但目前關于18F-FDG PET/CT參數(shù)在肺癌不同病理類型患者中的變化及18F-FDG PET/CT參數(shù)與肺癌PD-L1表達的關系尚未見相關報道。本研究選取90例肺癌患者和82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SUVmax值與肺癌PD-L1表達的關系以探討肺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機制和18F-FDG PET/CT技術的應用范圍。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組),其中男55例、女35例,平均年齡(53.46±8.71)歲,平均腫瘤直徑(4.25±0.76)cm,小細胞癌患者10例、肺鱗癌患者28例、腺癌患者45例、大細胞癌患者7例;回顧性分析同期進行治療的82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照組),其中男48例、女34例,平均年齡(52.74±8.59)歲,平均腫瘤直徑(4.04±0.73)cm。所有患者接受知情同意告知,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02106-004)。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 研究組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肺癌診斷標準[5],并行肺癌切除術;② 對照組為肺部良性疾?。ǚ窝仔愿淖儯┗颊?,且與研究組符合配對原則;③ 2組均接受18F-FDG PET/CT檢查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且有詳細檢查結果;④ 2組資料完整無缺失。
排除標準:① 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轉移至肺部或既往有肺癌切除手術史患者;② 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③ 合并其他部位原發(fā)性腫瘤轉移至肺部者;④ 患有嚴重心肺疾病、肝腎功能受損者;⑤ 轉院治療者;⑥ 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⑦ 精神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⑧ 有18F-FDG PET/CT顯像檢查禁忌證者,如有幽閉恐怖癥史、葡萄糖過敏史等;⑨ 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
1.2.1 患者檢查前準備
檢查前禁食4~6 h,禁飲料,鼓勵飲水,確定可接受靜脈注射增強對比劑;注射前測血糖水平,若超過150~200 mg/dL需進一步處理,若用胰島素降低血糖水平應延遲注射18F-FDG。詳細詢問患者病史、腫瘤類型及部位,并詢問患者圖像采集期間(15~45 min)是否可以保持平臥狀態(tài),確定無檢查禁忌證。對放射性藥物進行評估,提醒患者將攜帶的金屬物品取下。若氣溫較低,則在注射18F-FDG前,提醒患者在溫暖的房間休息30~60 min再開始檢查。
1.2.218F-FDG PET/CT顯像
患者做完檢查前準備后,均靜脈注射3.70~5.55 MBq/kg的18F-FDG,50 min后行早期顯像操作。采用PET/CT掃描儀(飛利浦,Gemini TF 16,荷蘭)結合呼吸門控技術進行檢查,首先訓練患者平靜均勻呼吸,將反射紅外光的模型置于患者胸部以采集呼吸門控信息,發(fā)射和接受紅外線裝置在檢查床的外端固定,探測紅外線信號以確定呼吸運動,利用隨呼吸運動而波動的曲線控制PET/CT采集開始和結束時間,在1個呼吸周期內(nèi)采集多個相位的信息?;颊呷⊙雠P位,且雙臂放置于頭頂避免增大胸部偽影,對患者頭頂至大腿中段進行檢查。CT掃描電流為80 mAs,電壓為120 keV;PET/CT采用3D模式采集,采集時間為2 min/床位,每例患者為6~7個床位。掃描完成后對CT數(shù)據(jù)進行衰減校正,并將CT圖像與PET圖像進行融合,觀察病變部位、大小、形態(tài)和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相應部位PET所示代謝情況,并進行定位。
1.2.3 圖像分析及參數(shù)獲取
由2名核醫(yī)學科副主任醫(yī)師采用盲法閱片,統(tǒng)計陽性病變數(shù),并記錄陽性病變的位置、SUV、腫瘤代謝體積(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病灶糖酵解總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獲得SUVmax。若2名醫(yī)師閱片結果一致則記為記錄數(shù)據(jù),否則交由第三方(本院臨床研究中心)裁定。
1.2.4 癌組織、癌旁組織、良性腫瘤組織中PD-L1表達
采用免疫印跡法測定癌旁組織、癌組織、良性腫瘤組織中PD-L1表達:所用免疫組化檢測試劑盒購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將研究組患者癌組織、距腫瘤3 cm處的癌旁組織、研究組的良性腫瘤組織分別浸泡在裂解液中,經(jīng)勻漿、超聲破碎后,離心分離,采用凝膠電泳法分離蛋白并轉移到聚偏二氟乙烯膜,將膜于室溫下脫色后用磷酸鹽緩沖液沖洗,分別用一抗/VEGF抗體孵育過夜;進一步用洗膜緩沖液脫色沖洗3次,之后將膜放置在二抗中孵育1 h,再次用洗膜緩沖液沖洗3次,最后加入化學發(fā)光試劑反應后得到條帶,經(jīng)凝膠成像系統(tǒng)分析后分別計算癌組織、癌旁組織中的PD-L1相對表達量。
① 對比2組18F-FDG PET/CT參數(shù);② 對比癌組織、癌旁組織、良性腫瘤組織中PD-L1的表達量;③ 分析18F-FDG PET/CT參數(shù)與癌組織PD-L1表達的相關性。
以SPSS 26.0軟件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經(jīng)檢驗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s形式描述,并行t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18F-FDG PET/CT參數(shù)與癌組織中PD-L1表達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18F-FDG PET/CT參數(shù)SUVmax值、MTV、TLG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1)。研究組中肺鱗癌患者SUVmax值、MTV、TLG均高于肺腺癌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和圖1~2。
表1 2組18F-FDG PET/CT參數(shù)對比(±s)
表1 2組18F-FDG PET/CT參數(shù)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SUVmax MTV/cm3 TLG研究組 90 7.61±1.22 19.18±3.12 286.75±43.89對照組 82 1.74±0.13 6.35±1.08 56.73±11.25 t值 43.338 51.896 78.743 P值 <0.001 <0.001 <0.001
表2 研究組18F-FDG PET/CT參數(shù)對比(±s)
表2 研究組18F-FDG PET/CT參數(shù)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SUVmax MTV/cm3 TLG肺鱗癌 28 8.15±1.78 24.36±5.10 345.26±58.67肺腺癌 45 6.53±1.12 16.13±3.54 104.21±20.30 t值 7.851 46.287 65.332 P值 0.001 <0.001 <0.001
圖1 肺腺癌患者18F-FDG PET/CT檢查圖
癌組織中PD-L1的表達均高于良性腫瘤組織、癌旁組織(P<0.05),良性腫瘤組織中PD-L1的表達高于癌旁組織(P<0.05),見表 3。
表3 研究組癌組織、癌旁組織、良性腫瘤組織中PD-L1的相對表達量(±s)
表3 研究組癌組織、癌旁組織、良性腫瘤組織中PD-L1的相對表達量(±s)
注:與癌組織相比,aP<0.001;與良性腫瘤組織相比,bP<0.001。
組別 例數(shù) PD-L1相對表達量癌組織 90 0.86±0.14良性腫瘤組織 82 0.63±0.08a癌旁組織 90 0.21±0.03ab
研究組中肺鱗癌患者癌組織PD-L1的相對表達量為(0.81±0.12),肺腺癌患者癌組織PD-L1的相對表達量為(0.97±0.1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204,P<0.001),見圖 3。
圖3 研究組癌組織病理及癌組織PD-L1表達圖
18F-FDG PET/CT參數(shù)SUVmax值、MTV、TLG與研究組癌組織PD-L1表達均呈正相關(P<0.05);18F-FDG PET/CT參數(shù)SUVmax值、MTV、TLG與肺鱗癌、肺腺癌癌組織PD-L1表達均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18F-FDG PET/CT參數(shù)與研究組癌組織PD-L1表達的相關性分析
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晰,吸煙、大氣污染、環(huán)境接觸、輻射、遺傳等均是肺癌的致病因素[6-7]。18F-FDG PET/CT可同時獲取腫瘤病灶的糖代謝情況和解剖形態(tài)信息[8]。而PD-L1表達與癌細胞的分化程度、臨床分期有關[9]。本研究探討18F-FDG PET/CT參數(shù)與癌組織PD-L1表達的關系以指導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治工作。
本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參數(shù)均高于良性肺腫瘤患者,且肺鱗癌患者高于肺腺癌患者,與李明煥等[10]報道一致。SUV是PET/CT診斷腫瘤時的半定量指標,從分子水平反映出癌細胞的異常代謝變化、增殖及生長能力,患者對18F-FDG的攝取與機體內(nèi)的葡萄糖轉運體相關,可直接決定SUVmax值大小[11];MTV和TLG則可反映病灶的代謝水平[12]。在惡性病灶中18F-FDG放射性濃度與單位注射劑量、單位體重的比值高,因此在惡性腫瘤患者中SUVmax、MTV、TLG升高,而在良性病灶中SUVmax、MTV、TLG值低,因此可用該指標鑒別腫瘤良惡性。陳香遠等[13]研究顯示,當SUVmax<2.0時可考慮良性病變,而當其>2.5時則可考慮惡性病變,本研究結果與報道一致。另Niyonkuru等[14]研究指出,SUVmax值越高,病灶的惡性程度及潛能越高,本研究也與該報道一致。分析產(chǎn)生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為惡性腫瘤患者癌細胞增殖、生長能力旺盛,故而病灶代謝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因此葡萄糖轉運體的表達高,反映在18F-FDG PET/CT檢查中則顯示SUVmax、MTV、TLG顯著升高;而良性腫瘤患者細胞增殖、生長能力相對低,故良性肺腫瘤患者18F-FDG PET/CT參數(shù)SUVmax、MTV、TLG均較肺癌患者下降。另外肺鱗癌的病灶代謝能力較肺腺癌更強,生長速度較肺腺癌更快,因此葡萄糖轉運能力也更高,18F-FDG PET/CT參數(shù)SUVmax、MTV、TLG更高。
本研究發(fā)現(xiàn)PD-L1在肺癌組織中表達高于癌旁組織和良性腫瘤組織,良性腫瘤組織PD-L1表達高于癌旁組織,且肺腺癌組織中PD-L1的相對表達量均高于肺鱗癌組織。PD-L1是PD-1的配體,與PD-1結合可使T細胞程序性死亡,使腫瘤細胞獲得免疫逃逸,在機體內(nèi)生存并增殖[15-16];王蔚等[17]發(fā)現(xiàn)人參皂苷Rg-3可顯著抑制小鼠非小細胞肺癌Lewis細胞中PD-L1的表達,從而避免腫瘤細胞發(fā)生免疫逃逸,增強T細胞的免疫應答作用、抑制肺癌Lewis細胞生長。分析本研究結果的原因為癌組織的惡性程度高,因此PD-L1表達高于癌旁組織和肺部良性病變組織,且肺腺癌的惡性程度較肺鱗癌更高,故肺腺癌組織PD-L1表達高于肺鱗癌組織;而良性疾病也屬于免疫紊亂、炎癥反應等病理改變,與PD-L1表達異常也有關,因此良性疾病組織PD-L1表達高于癌旁組織。
本研究中肺癌患者18F-FDG PET/CT參數(shù)SUVmax值、MTV、TLG與PD-L1的表達呈正相關,且在肺鱗癌、肺腺癌患者中均可得出此結論。郭大鑫等[18]研究了浸潤性肺腺癌組織中PD-L1蛋白的表達和18F-FDG PET/CT SUVmax值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PD-L1的表達與SUVmax值呈正相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推測是因為18F-FDG PET/CT參數(shù)可直接反映腫瘤的代謝水平,PD-L1從分子水平反映腫瘤細胞的糖代謝、氧代謝及血流量變化[19],18F-FDG PET/CT參數(shù)和PD-L1表達量均可反映肺癌患者癌細胞的糖代謝能力和腫瘤的生長潛能,故而在肺癌患者中SUVmax值、MTV、TLG與PD-L1均呈正相關,且在肺鱗癌、肺腺癌患者中也呈正相關。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TLG與MTV與PD-L1表達r值均高于SUVmax,可能是因為MTV、TLG對腫瘤細胞代謝的反映能力更高。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受收治病例數(shù)的限制,小細胞癌和大細胞癌的樣本量均較少,不滿足統(tǒng)計學分析的要求,因此本研究未分析此2種病理類型肺癌患者SUVmax值、癌組織中PD-L1相對表達量的變化及其相關性,后期應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該問題,以期能加深對該病的認識指導臨床診治工作。
本文通過對肺癌及肺良性腫瘤患者進行18F-FDG PET/CT檢查及PD-L1表達分析,結果表明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參數(shù)SUVmax值、MTV、TLG、癌組織中PD-L1表達均明顯異常,其中肺鱗癌患者SUVmax值、MTV、TLG高于肺腺癌患者,而癌組織中PD-L1的相對表達量低于肺腺癌患者,且SUVmax值、MTV、TLG均與肺癌患者、肺鱗癌患者、肺腺癌患者組織中PD-L1的表達呈正相關性。提示臨床實踐中可利用SUVmax值、MTV、TLG鑒別肺結節(jié)性質,并可借此評估癌組織中PD-L1的表達,幫助臨床醫(yī)師決定是否選擇PD-L1抑制劑治療;另外,針對肺癌患者可根據(jù)SUVmax值、MTV、TLG推測癌組織PD-L1的表達,從而可了解更多的病情信息,指導臨床醫(yī)生選擇個體化的診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