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萍 倪根金 魏露苓
茶屬山茶科,是生長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我國遠古時期就已發(fā)現并加以利用,主產長江以南各地,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海南茶園主要分布在以瓊中、定安為中心的中部五指山山地邊緣和東部、北部低丘臺地,這里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茶區(qū),適宜茶樹生長。該區(qū)茶樹的茶芽生長周期短,一般從2月至11月均為采摘期,年采茶七至八輪,這在國內其他茶區(qū)是難以達到的。海南茶業(yè)發(fā)展經歷了從野生茶采制到人工種植的轉變,幾度輝煌,但如今發(fā)展較為緩慢。學術界對海南茶業(yè)的研究集中于茶樹的生物特性與栽培技術、品種資源與產業(yè) 發(fā)展狀況等,鮮見有對歷史時期海南茶業(yè)發(fā)展史的專門研究。故本文擬從史學角度對海南茶史變遷進行深入探析,通過梳理不同時期海南茶樹的分布、種植以及對茶的認識與利用等相關文獻,考證當地人工種植茶樹的確切起始時間,并分析當地茶葉開發(fā)過程及經驗教訓,以期對當今海南茶葉資源保護與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有益思路。
海南自秦進入中原人視野,歷史時期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這里地理位置獨特、物產豐饒,但發(fā)展緩慢,歷史文獻記載簡略。唐以前,該島主體居民為黎族先民,經濟文化相對落后。隨著唐代中央王朝的強盛,海南成為貶官主要流放地之一,經濟文化水平有所提升,漢族移民日眾。此時,正值我國茶業(yè)興盛期。古代茶作“荼”,唐時減一筆變?yōu)椤安琛?。飲茶之風盛行朝野,茶產日盛,出現了首部茶書《茶經》。唐代產茶之地有山南、淮南、浙西、浙東、劍南、黔中、江南、嶺南八大區(qū)域。海南地處嶺南,氣候適宜,島上生有野生茶樹。北宋,酷愛飲茶的蘇東坡被流放至儋州,其詩詞《寓儋》曰:“茶槍燒后有,麥浪水前空”,描述了當地人“刀耕火種”的場景。從當地直至新中國成立后仍有大面積野生茶樹來看,宋代野生茶應該更多。當地人燒山之后,部分仍具生命力的野生茶樹又發(fā)出新芽。茶槍即為茶樹嫩葉。蘇軾的《和陶和劉柴?!吩唬骸包S櫞出舊枿,紫茗抽新畬?!保ó尲串屘铮诓シN之前將地上的雜草放火燒掉,灰燼留作肥料,然后耕種。據此推斷,當時島上應有野生茶樹資源,但位于偏遠山區(qū)一帶,多為黎人居住地。黎人不識茶,雖有豐富的野茶資源,卻不知加工利用,故此處的茶不為世人所知。
這一期間,海南本土居民黎族對茶所知甚少,但當地漢人對茶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被貶的官員群體,如:蘇東坡。元符二年(1099),寓儋的蘇東坡在邀當地秀才姜唐佐喝茶的信中有“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其所言建茶來自福建,是當時名茶之一?!遁浀丶o勝》也載:“昌化絕無酒,客至但請坐,飲茶而退。”可見,宋時當地已有茶來客退的習俗。此時,正處于宋室南渡、宋元交替之際,漢人作為自發(fā)移民主體大量遷入海南。《海南家譜提要》共收集本島65個姓氏169種族譜,有名可考的遷瓊始祖共計110人。其中,宋代遷入的有51個姓氏,66位遷瓊始祖也在此時進入海南。明代丘濬言:“海內氏族,所謂故家喬木者,皆從中州來……瓊屬邑文昌大族,可數者五六家,邢其一也。邢之先自汴州來,蓋在宋南渡初至今。”故對于茶葉,島內的漢人不會陌生,因茶在宋代已經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飲料,如王安石曾在《議茶法》中曰:“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p>
島上一般漢族民眾用“苦凳草”代茶??嗟什菁纯喽〔瑁嗫贫鄬?,是我國傳統(tǒng)茶葉中廣泛使用的飲品,同時也是民間的常見藥用植物。苦莫登代茶的習俗,東漢時期已在嶺南盛行。唐前,苦莫登被稱為“瓜盧”或“皋盧”,宋以后漸改稱為“苦莫登”。漢魏間《吳普草本》引《桐君錄》(約成書于東漢)載:“南方有瓜盧木(即后來的‘皋盧’),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而交廣最所重,客來先設?!睎|晉《廣州記》亦載:“酉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碧啤恫杞洝份d:“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樹如瓜盧。”這里已經明確顯示茶非“瓜盧”,僅體態(tài)與其相似。苦莫登分布在五嶺之南的今兩廣海南一帶,而“朱崖地產苦莫登,民或取葉以代茗”??嗄菫槌>G喬木,加工原料為該科植物的葉。“苦莫登”作為宮廷貢品始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廣西壯族首領許朝烈為求升官,曾將苦丁茶作為貢品進獻,仁宗飲后認為是良藥,要求年年進貢,并特在萬承設州,封許朝烈為首任州官。嶺南各地紛紛效仿,海南也不例外,故“州郡征之,歲五百緡”,但“民尤苦之”。南宋,崔與之巡視當地后,為之“榜免”。兩宋時,廣東產茶范圍較廣,但品質和數量遜色于其他產茶大省?!端螘嫺濉氛J為:“宋代茶之產區(qū)于廣南路與四川四路,品較不精。”
當時海南仍地廣人稀,雖有野生茶樹資源,但位于黎人所居之偏遠山區(qū)一帶。黎人不識茶,故本島茶葉多來自島外。而原有飲茶之風的漢人,因茶葉稀缺導致僅有少數人家才有茶可飲。
明代,海南茶葉已頗具名氣,并成為朝廷貢茶之一。此時,地方文獻中首現關于茶的記載:正德時,“茶,出瓊山、文昌者佳。俗老嫗雜烹以茱萸、芎登、芎、八角、茉莉花,缽乘吹末飲之”,且“茶,東路佳”,并已列入土貢,芽茶斤價銀二錢,葉茶斤價銀八分五厘。明代海南貢茶數量為芽茶四百九十三斤六兩、葉茶一百四十三斤八兩,各地均有,但差異較大。如:瓊山芽茶一百二十八斤四兩、葉茶三十六斤,而會同則芽茶一十一斤、葉茶三斤。隨后的萬歷府志關于茶的記載相對簡略,在“土產”類屬僅有“茶”,未標注產地;在“飲饌”類屬則未見記載。土貢的“茶”、賦役志的“茶課引油鈔”的記載與《正德瓊臺志》相同?!度f歷儋州志》也有“茶課引油鈔:五定二貫五百五十文,今無征”天。土貢有“芽茶四十五斤,葉茶一十五斤。以上俱出州,今派入均平”。此時,茶葉產區(qū)位于東路,以瓊山、澄邁與臨高為首,而茶葉質量較好的地區(qū)是瓊山與文昌。瓊州府設有茶戶,從茶課鈔來看,數量并不多,僅限瓊山、澄邁、臨高、文昌與儋州。正德年間,澄邁、臨高開始免征茶稅,至萬歷年間,儋州也停止征收??梢姡藭r茶葉的產量下滑。
清初,海南貢茶數量下降??滴醺就霖曈小霸豁棽柩慷俣锼膬桑衷龆偎氖呓锲邇砂隋X五分”。可見,清初,海南仍有土貢芽茶與葉茶,但是數量銳減,僅有明時的50%??滴跄觊g則基本與明朝持平。《乾隆瓊州府志》明確指出海南茶以瓊山、文昌、儋州所產者品質佳,《道光瓊州府志》則無茶的記載。這一時期,瓊山、文昌、儋州、定安、崖州、陵水、樂會與萬州的方志有茶的記載,澄邁、臨高、會同與昌化則無。而定安茶品最佳,出產南閭嶺茶、水滿峒茶、思河嶺茶、龜嶺茶等。其中,南閭嶺茶產南閭嶺上,其茶園規(guī)模較大,當地人在清明前后十日采摘,采時數百余人,夜宿其山;冠諸黎山的水滿峒茶則氣味香美,嘉慶年間黎人曾進獻該茶給當地官員;光緒年間已少見。此外,陵水有黎茶,崖州有五指山茶,基本出自原黎區(qū)或現今黎區(qū)??傊?,茶葉產地集中于本島東部,且日漸減少。清代,澄邁與臨高的“物產”類已無茶;瓊山、文昌與樂會在清后期也未見茶葉的蹤跡。
晚清,國外學者在島上也發(fā)現大片的野生茶樹林。美國傳教士與植物學家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1850—1901)深入海南黎區(qū)考察時發(fā)現了野生茶樹。這些野生茶樹離村莊很近,混雜在其他灌木叢中。這種茶樹生長在野生叢林中,應該是本地原生的。黎人將其葉子采摘后曬干出售,稱之為“黎茶”,產量不高。黎族部落不種茶、不喝茶,采集茶葉基于經濟需求。當香便文一行離開什滿汀朝東南方向行走時,又發(fā)現有野生的茶樹,很引人注目。這種黎茶可能是現在白沙縣境內的“白沙綠茶”。因為當時的什滿汀位于當今的白沙縣境內。島上還有一種“黎茶”,由一種大戟科野桐屬植物葉子制成,稱山苦茶,俗名鷓鴣茶、禾姑茶、毛茶等。當地人將其葉曬干,卷成直徑約5cm的球狀,然后串起來出售,價錢便宜,口感頗佳。
海南的茶從宋代未見記載,到明代成為貢茶,可以說,明代為當地茶史的高潮。這一時期,隨著當地經濟社會與文化發(fā)展,海南茶葉逐漸為世人所知。當地人大面積采摘野生茶樹的葉子制作茶葉,制茶技術也可能有所提升,品質較佳,故作為貢品上交,并已明確區(qū)分茶與非茶植物。除茶之外,府志還記載苦芎登茶和野茶?!爸檠碌禺a苦芎登,民或□取葉以代茗,州郡征之,歲五百緡,民尤苦之,與之者為榜免”??嗄恰吧虾VT山中,葉似茗而大,味苦澀……南人取作茗飲,極重之,如蜀人飲茶也”?!耙安琛碑a昌化,“即江南所謂黃連茶,一名靈茶。其樹合抱,葉初吐如蓮臆鼠齒而稍大,炒黃清香,為薦茶佳品,故亦謂之茶”。嘉靖時期的廣東府志中也提到海南有野茶,產昌化。當地詩人王佐《野茶》一詩寫道:“誰識炎州一種茶,天教靈產閟煙霞。建溪斗美非吾事,陽羨先嘗自一家。閩客錯猜龍換骨,國風休詠鼠無牙。陸生謾有《茶經》著,誰識炎州一種茶?!鼻迥惚阄目疾鞎r指出:這里沒有茶,那是大陸人的日常飲品。廣東苦力很快就注意到了這點,感到很不適應。這里代替茶的是泉水、米湯和多汁的甘蔗。
總之,明清時期海南的茶葉產量尚可,品質也較佳,并作為貢茶之一。隨著人口的增加,開發(fā)力度擴大,野生茶樹逐漸減少。一般民眾多用類似茶的植物代茗,或者采用泉水、米湯和甘蔗代茶。
民國時期,海南茶產不高,仍靠采集野生茶樹的葉子制茶,且品質一般?!氨緧u所產茶葉,皆采自野生茶樹,而制法粗惡,色味不佳……每年由陵、萬、定三屬出口,產額約值六七千元”。在五指山附近,有天然茶樹,其樹干很小。附近的黎民,已知采天然之茶,曬而存之,用供 飲 料,其 中 最 有 名 的 茶 為 五 指 山 水 滿 峒所產,色味并佳,不遜色于龍井茶。“水滿茶(定安)林中及曠野之喬木或灌木,每年春間采擇鮮綠之嫩葉芽,壓榨出液汁后,用火力炒干作茶葉用。該茶產自野生,采制均用舊法,人工種茶未見之”。此外,定安縣的特產還有南閭嶺茶與白馬嶺茶。有時,黎人也會將這些數量有限的天然茶葉與漢人進行交易?!董傆喂P記》提到“龐揖五以五指山茶心二包、薏苡一包贈余”。五指山已有茶商,黃強將軍在當地調查時曾與茶商李君樹英交談,其“父在馮子材軍中,得梅縣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謂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獲厚利,由是遂世其業(yè),往來山中者有年”。民國三十五年(1946),府志中《雷州關最近兩年進出口貨物分類統(tǒng)計表(單位:國幣千元)》記載出口茶葉597千元?!肚鍨懣诩八鶎贌煻?、沙 老筠、林桐等卡出口貨物表》記載出口茶葉50斤?!读晁诩八鶎僭钚健⑻贅?、坡頭等卡出口貨物表》記載出口茶葉茶餅126斤。這一時期,海南島的茶樹資源主要分布在定安、萬寧與陵水一帶。
民國時期,海南茶葉基本來自島外?!氨緧u向無人工種茶,一般所飲之茶多仰給于外”。進口的茶葉數量也不少,如:民國十三(1924)至十七年(1928),由瓊海關進口茶葉共2066擔,約206600斤(每擔約為100斤),每年約500擔。此外,其他關口也有一些茶葉進口的記錄,如民國十六年(1927)七月至十七年(1928)六月間《崖州口及所屬三亞、榕樹、板佛寺等卡入口貨物表》記載進口茶葉1517斤,《樂會口及所屬萬州卡入口貨物表》記載進口茶葉茶餅4斤。民國二十年(1931)間,海南的茶葉進口量基本不變,約為500擔??傊@一時期本地出產茶葉品質一般,產量有限,出口與進口持平。
這一時期,海南對外交通暢通,濱海各區(qū)都市林立,喝茶的風氣隨之而至。茶館應運而生,市鎮(zhèn)之所,茶肆少則三數間,多則十余間。據調查,文昌“墟市上,茶店幾等于酒飯店,飲茶者亦多”。瓊東風俗也提到:“近年以來,頗喜吃咖啡、茶?!薄爱斝嫒?,茶樓常座上客滿,地無空隙,肩摩背接,熙熙攘攘。茶有時茶、龍井、菊花……之類。有西茶,如咖啡、牛乳、紅茶、咯咕……顧客目的皆在飽食,就座片刻,飽后遂散,毫無‘飲茶藝術’可言。茶食之價雖不甚昂,然一飽亦須數十銅元。(瓊崖買賣食物常以銅元計)一般勞苦農民殊不敢問津焉?!?/p>
一般民眾因茶葉價格較高,基本不喝茶?!碍傃旅耖g飲料甚缺,平常止渴,皆用飯湯,飲茶者甚少”。一般而言,“中下之家,日常鮮有購備(茶)者,家人解渴,皆用‘飯湯’。有親戚至,亦以‘飯湯’飲之,惟款貴客始烹茶,且亦中上之家為然。如逢婚喪大節(jié),則取‘山茶葉’少許置鍋中,和水煮之,茶色深紅而乏味,蓋僅為解渴而用。故余以為若謂粵人皆飲茶,則瓊崖為例外矣”。當地亦有民眾選擇布楂茶或谷姑茶。布楂茶屬椴樹科破布葉屬,學名為破布葉,別名有布楂葉、山茶葉、布包木、麻布葉、火布茶、解寶葉等,產于崖縣、陵水、昌江、定安與感恩,為野生灌木或小喬木,一般夏季采葉曬干作茶葉,鄉(xiāng)村常用之。此即前文提及的“山茶葉”,具有清熱解毒、消食積的功效,常作茶飲,為嶺南地方草藥。谷姑茶為大戟科野桐屬粗毛野桐,拉丁名為Mallotus hookerianus(Seem.)Muell.Arg,是一種野生灌木或小喬木,產昌江、萬寧及各地,清明時鄉(xiāng)村各家多采集嫩葉曬干作普通茶葉用。此外,一些民眾選擇三椏苦替代茶葉。三椏苦屬蕓香科吳茱萸屬,拉丁名為Evodia pteleafolia(E.triphylla),儋縣及各地有分布,為野生喬木或小喬木,春 夏 間 采 葉 曬 干 充 茶 葉 用。民 國 時期,黎族人普遍不喜歡喝茶,而是喜歡飲酒,且喜好程度極高。
海南氣候適合茶樹生長,且茶的經濟價值較高,故當時學者提出,應人工種植茶樹,獲取更好的經濟利益?!懊駠赃€,國人始漸議發(fā)展海南實業(yè),以糖、茶、樹膠、椰子、咖啡、麻、米、魚、鹽、畜牧各種,均為本島特有希望之事業(yè)”。民國時期學者鵬程萬與殷汝驥認為:“茶葉為我國重要之輸出貿易品……惜土人不知種植,不諳制造,致令有望之茶葉,無由發(fā)達。查五指山附近一帶,昔曾有苗人居住。苗人性喜居山,每至一處,必將附近森林焚燒凈盡,種植雜糧,數年之后,地力漸薄,即相率遷徙他處。其燒山種糧亦復如前?,F五指附近已無苗蹤,所遺肥沃之禿山,到處皆是,野草蒙茸,高而且茂。茍能于此等荒山栽植各種茶秧,并往產茶各省招致茶匠,從事制茶。不數年間,五指山一帶必將成為產茶之名區(qū)也?!保ㄈ欢?,樹膠、咖啡、劍麻、腰果都陸續(xù)引進并規(guī)模種植,但種植茶樹的提議依舊停留在書面,未得到政府與民眾的響應。
民國時期,海南仍無人工種植茶樹,所產茶葉均來自野生茶樹,產量有限,品質一般。隨著對外交流增多,喝茶之風興起,在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墟市上出現茶館與茶樓,但價格頗高。中下之家一般仍以“飯湯”作為日常飲品,惟招待貴客才飲茶,且并未必是用茶葉來沏,而是用當地代茶的植物,如布楂茶、谷姑茶或三椏苦。
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南仍保留大面積的野生茶樹。1959年,專家資源調查時發(fā)現:當地茶樹基本繁殖在黎苗族聚居地,均屬五指山脈系的山嶺,東從瓊中縣的白馬、南茂嶺,南到崖縣的金掃嶺、毛端一帶,西北到東方縣的洪水、白沙和南溪高峰。茶樹繁殖地面積遼闊,共55568.61畝,茶樹2863602叢。在白馬嶺山麓,勘察組砍伐一棵野生老茶兜,經鑒定樹齡為140年,即約萌生于清朝嘉慶 年 間,這 也 印 證 了 清 末 香 便 文 在 當 地發(fā)現野生茶樹史料的真實性。20世紀60年代,海南墾區(qū)開始發(fā)展茶業(yè)。1958年11月,瓊中縣中平公社率先在黃竹坪建立茶廠,并于1959年4月改為國營南方農場(即后來的南海農場)經營。1959年初,崖縣紅旗公社建立南圣茶廠、瓊中五指山公社建水滿茶場。1958年,南方農場人工種植茶樹8畝,為當地人工種植茶樹的肇端。1960年,海南開始在中部山區(qū)建立通什、嶺頭、白馬嶺(后并入南方農場)三個茶場,并于當年試種茶樹100畝。最初,茶場主要依靠采摘野生茶加工茶葉,并采用本地大葉種和引進的云南勐庫、勐海和秋風 等大葉種進行人工栽培。一般采用品種進行間種,即海南大葉種和云南大葉種隔行種植。
1963年,海南茶園正式投產,生產干毛茶3噸。1965年,海南五料作物局把太陽河、白沙經濟作物場轉為種植茶樹。1965年末,海南的五個茶場栽培面積達1.54萬畝,生產干毛茶137噸。其后茶葉生產基本停止發(fā)展,1974年種植面積仍維持在1.63萬畝。1975年,海南的茶業(yè)開始復蘇。1986年,海南茶葉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1989年,海南茶的年產量達7620噸。1990年,種茶農場已達40個。茶葉成為當地僅次于橡膠的重要商品,由國家統(tǒng)購銷往國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實行外貿體制改革,茶葉市場全面放開,原來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產品需自尋營銷渠道。這一時期,海南茶葉因產品單一、生產成本高而出口受阻,導致茶農種植積極性急劇下降,茶葉產量和茶園面積逐年下降。1999年,海南茶葉種植面積僅余4.5萬畝,下降率為50%。2005年以后,因受體制改變和市場環(huán)境影響,茶葉生產再次受挫。2010年,茶區(qū)僅1.17萬畝,集中在南海、白沙、金江、烏石農場。1960年至2018年茶葉具體情況見次頁表1。
表1 1960—2018年海南茶葉情況匯總表
總而言之,海南在1968年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并在1989年再次達到發(fā)展高峰期。但由于國家政策與市場的影響,當地茶業(yè)的發(fā)展再次受挫。
這一時期,人們對茶的生物特性與經濟價值有了充分認識。當地的茶樹可分為小葉種和大葉種,以后者為多。最初,海南采用本地大葉種和引進的云南勐庫、勐海和秋風等大葉種進行人工栽培,一般采用品種隔行間種。此后,茶樹品種陸續(xù)增多,有云南大葉種、海南大葉種、臺灣大葉種、阿薩姆種、福云7號、毛蟹、奇蘭、本山、安徽祁門櫧葉種、福建福鼎大白茶、鳳凰水仙等。云南大葉種因具有生長快、芽頭粗壯、品質優(yōu)良、容易采摘等優(yōu)點,廣受茶農的歡迎。1990年,該種約占海南植茶面積的90%。
在國家政策扶持之下,海南茶業(yè)迅速發(fā)展。1959年,海南根據國家計劃建立紅茶出口貨源基地,開始出口創(chuàng)匯。1964年,當地生產干毛茶8噸,并全被外貿茶葉公司收購,獲得良好經濟效益。1964年至1990年,商品茶出口4.36萬噸,暢銷英國、德國、丹麥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創(chuàng)匯7000多萬美元,茶葉成為海南最大宗的出口創(chuàng)匯商品。1980—1990年海南茶葉的出口情況見表2。
表2 1980—1990年海南茶葉出口情況表
但是,隨著國家外貿體制改革,茶葉市場全面放開,海南的茶葉因品種單一、成本較高等因素導致出口受阻,經濟效益直線下滑,生產急劇萎縮。2015年,全省僅有茶園面積14382畝,產量約為809噸,約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0.04%。
新中國成立后,海南經濟水平逐步提高,茶葉不再為稀有之物,喝茶成為當地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并形成頗具特色的“老爸茶”?!袄习植琛痹从?0世紀,初為歸國華僑在??诮洜I的西式茶店,而后逐漸出現在其他市縣。新中國成立后,喝茶聊天成為當地人的習慣,尤以早茶和晚茶為甚。1979年,??谑酗嬍彻揪陀袑殟u茶店、椰林茶店、紅旗茶店、紅島茶店、工農兵茶店、朝陽茶店、海島茶店、永紅茶店等八間國營西茶店。20世紀90年代后期,個體經營茶店已遍布各地。這種茶店的店面裝修一般,設在室內或室外,甚至路邊,其沒有最低消費,不收茶座費,提供的茶葉為普通的“烏龍”“紅茶”“綠茶”“菊花”等,因價廉物美而座無虛席。該俗已成為海南家喻戶曉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
新中國成立后,海南作為我國最南部的茶葉主產區(qū),產茶量約占全國產量的9%,這是海南茶業(yè)發(fā)展的又一高峰期。但是,20世紀90年代茶葉市場放開導致當地茶葉收益下降,茶農種植積極性受挫,產量也隨之下跌。當地的茶業(yè)發(fā)展進入低潮期,2015年產茶量僅占全國產量的0.04%。
海南的茶葉與其他地區(qū)相同,源自野生茶葉。宋代,本地的代茶植物苦莫登就已被官府征收。明代,茶葉作為貢茶上繳,揚名天下。清至民國時期,野生茶樹仍多分布于五指山附近,但產區(qū)隨著農業(yè)開發(fā)不斷縮小,產量亦不大。與中原地區(qū)在唐代開始人工種植茶樹不同的是,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南仍保留著依靠采集野生茶葉制茶的古老模式,這與一些學者認為的海南從宋代開始種植茶樹的學術觀點相距甚遠。1958年,海南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并從云南引進優(yōu)良品種進行間種。1989年,本島茶葉種植面積約10萬畝,達到產能頂峰。1994年,國家開始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這成為海南茶業(yè)發(fā)展的分水嶺。無法享受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海南茶葉因品種單一、成本過高等因素失去市場青睞,海南茶業(yè)也就從興盛轉入衰落式微,茶園種植面積逐年下降。1999年,海南茶區(qū)僅4.5萬畝,下降50%。2005—2018年,茶區(qū)面積再次跌落,僅2萬畝左右。茶業(yè)生產下滑主要原因:一是早期選擇的茶樹栽培品種較為單一。這些茶樹多為云南、海南未經選育的大葉茶群體實生樹,其葉加工制成的紅碎茶,雖在國內為部優(yōu)產品,但品質有限,市場競爭力不強,價格也較低,故后期被其他經濟作物所取代;二是茶業(yè)的振興主要是政策因素所致。當時實行計劃經濟,國家鼓勵海南種茶,并給予出口補貼,因而茶業(yè)迅速發(fā)展。但當優(yōu)惠政策取消,茶園因所產茶葉質量不佳,致經濟效益急劇下降,經營者因無利可圖選擇放棄。
海南茶業(yè)曾有過輝煌時期,但在市場體制轉型中遭受重大挫折。挫折不等于無路可走,海南擁有適宜種植有機茶樹的優(yōu)良自然環(huán)境,所產茶葉品質優(yōu)異,經濟價值高,發(fā)展前景可期。因此,當地應將茶業(yè)定位為當地重要特色產業(yè)進行發(fā)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有效實施。
海南五指山蘭貴人烏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