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
(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00)
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在本土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對外宣傳中擁有資源優(yōu)勢,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英語專業(yè)都開設了中國文化課程,很多專家學者撰文論述該課程開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該課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開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學方法實踐探索”和 “課程思政視角下的中國文化課程的英語教學”。比較而言,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的研究較少。專門研究此領域的文章雖然屈指可數(shù),但是這些文章都提出一個共同觀點: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背景下,把學校所在地本土文化融入中國文化英語教學中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方向,提議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教師把地方文化融入中國文化課程之中,讓地域文化成為地方“名片”走出去,實現(xiàn)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這一宏大目標。
天府綿陽是三國蜀漢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劉備入蜀與蜀國郡守劉璋初會于涪城,盛贊天府之富與樂。綿陽這座古老的城市,歷來就是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重要內容,漢唐遺風、古蜀流韻都在這里得到體現(xiàn):皇帝元妃、蠶桑始祖嫘祖誕生在綿陽市的鹽亭縣;羌族祖先大禹、從綿陽的北川走出去,治洪水,成千古之功名;劉備、諸葛亮、蔣琬在綿陽境內的遺跡隨處可見;江油是詩仙李白的故里,那里有鄧小平的題名,有江澤民“蜀道曾為太白鄉(xiāng)”的詩;梓潼七曲山大廟是文昌帝君發(fā)祥地,為天下文昌祖庭;揚雄讀書臺“西蜀子云亭”傲立西山公園。2019年8月,中共綿陽市委、綿陽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到2025年把我市建設成集健康、養(yǎng)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等為一體的文化強市和旅游強市,實現(xiàn)文旅融合、文旅共興。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和文旅事業(yè)發(fā)展的需求,為我們把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提供了可能:以綿陽地域文化為中心線索,培養(yǎng)師生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打造融合文化自信與思政育人地域元素的中國文化課程。
作為中國文化課程的重要補充,綿陽地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課程實現(xiàn)其三全育人教學目標的路徑之一。綿陽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將綿陽地域文化融入中國文化課程,讓在綿大學生對綿陽地域文化充分了解,發(fā)揮他們的語言優(yōu)勢和文化優(yōu)勢,把綿陽豐富且絢麗的文化展現(xiàn)給世界,推動綿陽地域文化的傳播,展示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既是中國文化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是在綿大學生的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
為了全面了解目前綿陽地域文化融入綿陽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的具體情況,筆者對綿陽地區(qū)高校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教師進行了一個訪談,該課程的教學情況基本如下:首先,有部分中國文化課程老師表明自己不是綿陽本地人,對綿陽豐富多彩的文化不夠了解,也因此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兩者進行融合;其次,目前的中國文化課程的課程大綱里沒有綿陽地域文化的位置,在實踐教學中,有時候會順帶提到綿陽地域文化,但都是點到即止;再次,可用的綿陽地域文化英語教學資源非常有限,現(xiàn)有的資料也還有很多地方有待修正和規(guī)范; 地方政府和學校管理部門對該課程的期待與支持成反比,一方面期望中國文化課程能弘揚地方文化,服務地方經(jīng)濟,另一方面又沒有給該課程相應的經(jīng)濟支持和政策支持。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的現(xiàn)狀與目前綿陽市建設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弘揚綿陽地方文化、提升綿陽文化影響力的規(guī)劃完全不相符。因此,綿陽高校要擔當起弘揚綿陽文化的重任,研究綿陽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的教學運行機制,要根據(jù)各高校各自的特色把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入校園、引入教材,引入當代大學生的頭腦之中去。
綿陽擁有豐富的地域文化,但是在對綿陽幾所高校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教材的使用情況調研后,發(fā)現(xiàn)當前師生使用的教材都是分章節(jié)、分文化主題對當前流行的大中國文化作總體介紹,對地域文化知識涉及非常少,對綿陽地域文化知識的講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編寫綿陽地域文化類輔助教材,作為現(xiàn)有中國文化課程資源的補充。但是綿陽地域文化體系龐雜、錯綜復雜,教師在甄選的時候需要全面考慮。鑒于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的特殊屬性,筆者是從綿陽地域文化負載詞和綿陽地域文化知識這兩個方面著手在中國文化課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綿陽地域文化。
在語言系統(tǒng)中,最能體現(xiàn)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詞匯就是文化負載詞。綿陽地域文化負載詞是反映綿陽地域文化特色的專有名詞,如文昌祭祀、綿陽米粉、綿陽越王樓等。這些專有名詞最能反映綿陽當?shù)厝嗣駥d陽的地理、山川、河流、社會、文化等的認知,是生活在綿陽地區(qū)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有別于其地區(qū)的獨特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方式的展現(xiàn)。因此,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這些高度濃縮綿陽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的英語表達,既能讓學生對綿陽地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又能夠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綿陽地域文化的能力,讓綿陽文化的對外傳播成為可能。
總體來說,綿陽地域文化負載詞可分為自然物質文化負載詞和社會生活文化負載詞。首先是自然物質文化負載詞。自然物質文化負載詞指那些與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有關的詞和短語,涉及到人的衣、食、住、行。綿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其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讓這里的人民養(yǎng)成了有別于其他地區(qū)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也因此產(chǎn)生了各種自然物質文化負載詞。其中,與飲食文化相關的物質文化負載詞占了多數(shù),如綿陽米粉、梓潼酥餅、北川臘肉、脆皮鍋魁、梓潼片粉、雜糧醪糟、席涼粉等。其次是社會生活文化負載詞。社會生活文化負載詞反映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指那些和生產(chǎn)、生活習慣、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文學藝術、科學成就、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傳統(tǒng)節(jié)日、社會習俗等有關的的詞和短語,比如文昌洞經(jīng)古樂、大新花燈、馬鳴陽戲、文昌出巡、文昌祭祀、梓潼道情、獨角木偶、梓潼木刻(年畫)、金錢板、梓潼木雕(泥塑)、龍舞(石?;瘕垼?、糖畫(梓潼)等。
文化是人類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的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其內容、形式和層次復雜且多樣,是中國文化課程的核心教學內容,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除了要引入綿陽地域文化負載詞,還應該向學生介紹綿陽地方的各種特色文化。一方面是要選擇能夠體現(xiàn)綿陽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內容,如綿陽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國蜀漢文化、文昌文化、李白文化、白馬藏族文化、古建筑文化、綿陽羌族文化、兩彈一星文化、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等。學生在全面了解綿陽的各類地方特色文化后,才能對綿陽產(chǎn)生文化認同感,才會自覺擔當綿陽文化對外傳播的使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英語將綿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表達出來,實現(xiàn)文化輸出,讓世界了解綿陽。另一方面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綿陽地域文化內容,這樣既符合學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學習需求,比如綿陽特色美食、旅游名勝、服飾等文化項目,又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傊?,只有學生對綿陽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只有學生知道了怎樣用英語表達有關綿陽特色文化的詞匯和了解了綿陽地方文化的內容,學生才能使用英語表達綿陽地域文化以及中國文化,最終才可能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對外傳播綿陽地域文化和中國文化。
因此,從文化詞匯和文化知識兩方面出發(fā),把綿陽地域文化內容融入到中國文化課程之中去是實現(xiàn)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目標的核心點。
中國文化課程一般為一個學期,32個課時,課程非常緊,而該課程的內容又很多,將綿陽文化融入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當中必將加重該課程的任務。因此,在把綿陽文化導入中國文化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在內容上進行整合和思考,更需要改變原有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針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基礎和特點,以多樣的、靈活的形式把綿陽地域文化融入該課程。
首先是課前導入。目前中國文化課程的英語教材基本是按照文化主題分章節(jié)編寫,全面介紹中國各類文化。要將綿陽文化導入中國文化教學中,課前導入是最方便的方式。課前導入的意思就是在進行中國文化教學時,可以通過先介紹綿陽文化的相關知識來展開課堂教學。比如,在講授中國美食文化之前,可以先介紹綿陽的特色美食,如綿陽米粉,再以點帶面討論中國其他地區(qū)的菜系及特點。在講解中國文學中的唐詩時,可以先給同學們介紹一下李白故里江油青蓮鎮(zhèn);在介紹李白的詩詞時,可以重點介紹《蜀道難》,然后根據(jù)“蜀道難”引導同學們一起探討綿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此外,在進行這些文化專題的學習前,布置課前預習任務: 讓學生搜集在綿陽地區(qū)流傳的和該專題有關的故事。以綿陽各類特色文化作為各章節(jié)的導入,讓學生對綿陽的地域文化知識有了基本的了解,又讓學生對書本上的內容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增強了課堂的實效性和吸引力。
其次是課中融合。在綿陽文化融入中國文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用現(xiàn)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互動。比如,教師可以總結出一些有價值且有趣的文化知識點和有探究價值的話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體驗式參與等方式進行探究式學習。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如 PPT 展示、課題呈現(xiàn)、小型展覽會等等。以“旅游文化”主題學習為例?,F(xiàn)有的中國文化教材都有專門的章節(jié)介紹中國的旅游城市和熱門景點。因此,在學習該專題時,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在課前對綿陽的旅游景點進行全面調查,完成英語版本的調查報告;隨后,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開展小組活動,以英語導游的身份對綿陽的各個景點做介紹。通過這些任務學習,課中融合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辨能力、提高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實現(xiàn)文化理解,達成教學目標。
最后是課后反思和實踐環(huán)節(jié)。課后反思和實踐是綿陽文化導入中國文化課程必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中國文化課程的課時有限,綿陽各類地方特色文化只能通過課前導入的方式融入課程的各個章節(jié),因此,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是不可能讓學生完全了解綿陽各類地方特色文化,具備對外交流和宣傳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后反思和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每一個文化章節(jié)結束后,都要給學生布置課后反思和實踐作業(yè),讓學生通過課后的反思和實踐,更好地掌握當?shù)匚幕R,深入和透徹地了解綿陽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去探索這些地方特色文化背后的故事,即觀念層面的、體現(xiàn)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深層次的東西,不要局限于對綿陽地域民風民俗的簡單理解,引導學生探討綿陽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思考自身在綿陽文化發(fā)展中的作用,最終通過文化反省達到文化理解。
作為中國文化課程的重要補充,綿陽地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價值內涵,把綿陽地域文化納入中國文化課程是實現(xiàn)其三全育人教學目標的路徑之一。結合本土文化資源,把綿陽地域文化與中國文化建構成互為補充、相互協(xié)作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育新格局,為綿陽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中國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設置了新的方向,這既有助于學生進行文化反思,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還能讓地域文化成為地方“名片”走出去,實現(xiàn)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這一宏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