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浙江:江山市城南小學)
黨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要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而STEAM 教育是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等有機地融為一體,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筆者以“教室午休床的改造”為例,在設計STEAM 教育活動內容時融合“五育”,在實施STEAM 教育活動時指向“五育”,在進行STEAM教育活動評價時落實“五育”。在這一過程中,STEAM 教育實現(xiàn)了學、教、評一體化,寫出“五育”融合的新篇章,從而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以“五育”融合為統(tǒng)領,教師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實需求,主動承擔跨學科的學習任務。通過設計和建構,學生用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案滿足了真實需求,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xiàn)了為社會作貢獻的自我價值體驗。
項目學習以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促進人面向科學精神、人文底蘊、實踐創(chuàng)新等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頂層設計STEAM 學習的目標。在“教室午休床的改造”項目中,教師在充分解讀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出了適切的項目目標。
為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達到項目目標,基于真實情境問題的解決和任務的“生長”,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出真實的、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的驅動性問題,并圍繞驅動性問題,開展一個以學生為中心、長期研究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體驗像工程師那樣真實的設計、探索、實踐,更應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促進深度思考和思維發(fā)展,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聚焦“教室午休床的改造”項目,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一款方便收納、安全舒適的教室午休床。圍繞驅動性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把項目分解成六個階段的子任務。
STEAM 課程不同于其他基礎性課程,它需要跨學科融合。STEAM 的課堂是基于解決真實問題的探究學習、基于設計的實踐學習,強調發(fā)展學生的設計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要深挖STEAM 中的德育元素,將德育內容貫穿于STEAM 教育活動的前期準備中。在夏令期間,學生要進行午休。但因條件限制,他們只能趴在桌子上午休。這樣的姿勢不僅不舒服,還會影響脊柱、頸椎、視力的健康。這個情況是每個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來源于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在入項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表達午休的真實感受,并調查其他同學的午休感受。教師引導學生用同理心設計調查表,充分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尋找項目設計關鍵點。在調查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創(chuàng)意設計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關鍵樞紐,它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為增智、強體、育美服務。根據(jù)問題解決方案,學生開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午休床改造項目。他們先對教室中能改造的物品進行篩選,測量尺寸后,發(fā)現(xiàn)占地面積小的床體才能容納得下全班同學的午休床,這便要求午休床要有折疊和收納的功能。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生活中折疊物品的結構,觀察教師午休床,設計了1.0版本的午休床。學生在完成午休床雛形模型后,發(fā)現(xiàn)存在安全性不高、比例失調等問題。在迭代修改環(huán)節(jié),學生走進木工坊,用各種工具制作午休床模型,在勞動實踐中鍛煉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2.0版本的午休床完工后,學生開始考慮午休床更舒適、更美觀。學生對材料選擇和床體外觀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完善了自己的學習產品。學校因勢利導,精心組織了一場午休床發(fā)布會,還特地邀請了專家、教師、家長現(xiàn)場觀摩和指導。學生介紹了各自午休床在結構、舒適、安全等方面的亮點和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藝術審美品質和科學探究精神得到了提升,還增進了對“人—物—環(huán)境”相匹配的認識。
STEAM 教育將評價貫穿學習始終,它是對育人成效的檢驗,既有導向與監(jiān)督作用,同時也具有激勵與保障作用。教師應在各個階段設計與育人相結合的評價量規(guī),并把評價量表前置,突出學習目標以始為終、自主評價、落實育人的理念。
構建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課程為載體的學生評價體系,主要包括指向學生的表現(xiàn)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表現(xiàn)性評價為學生在STEAM 教育過程中指向育人目標的評價,以社會責任、小組合作、表達交流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評價要素;終結性評價主要指向產品的要素評價。圍繞項目目標的評價體現(xiàn)l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在評價中,教師依據(jù)項目組的過程性和終結性成果,關注過程中學生的溝通能力、操作能力、勞動能力、概念理解與社會情感表現(xiàn),開展總結性評價,并結合組內自評與互評、定性與定量、小組與團隊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要素進行評價,使評價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并引導學生形成反思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午休床產品是此項STEAM 教育的成果,也是教育活動評價的產物,更是學生學習成果的自信表達。學生將自己最滿意的學習作品在各個學習空間展示,供同伴、家長及來賓觀看和討論。同時,學生對自己作品進行深度解讀,講述學習故事和制作過程,表達自己在活動中對概念、知識的理解和情感。依據(jù)評價量規(guī),午休床改造活動評選出了最佳作品、最佳團隊等成果。一張小小的午休床,承載了學生的付出和努力,讓他們好夢成“真”。
聚焦核心素養(yǎng),教師以“五育”融合為統(tǒng)領,將STEAM 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相互融合,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在真實性的情境中,STEAM 教育活動聯(lián)結了生命、學科和世界。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更熱情地投入到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探索中,發(fā)展了批判性思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兼顧了個性成長和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