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王國城,羅小榮,任濟偉,陳憲輝
(光大環(huán)保能源(天津)有限公司,天津 300383)
十四五期間,國家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建設,國內餐廚垃圾處理需求的迅速增長,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餐廚垃圾處理行業(yè)快速發(fā)展,各地餐廚垃圾處理項目相繼提上日程。部分生活垃圾焚燒廠憑借經濟技術優(yōu)勢,紛紛投資建設餐廚垃圾協(xié)同處理項目。據統(tǒng)計,全國累計在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超過500 座,焚燒設施處理能力達5.8×105t/d[1]。協(xié)同生活垃圾焚燒的餐廚垃圾處理模式是在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中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單元,能實現資源共享、能源互相利用、廢棄物協(xié)同處理。該模式充分體現了循環(huán)經濟的要求,具有工藝簡單、投資低、經濟效益高等優(yōu)點,正逐漸替代傳統(tǒng)獨立餐廚垃圾處理廠,成為一種新型餐廚垃圾處理模式[2]。
固相廢棄物是餐廚垃圾經過預處理工段分離出的雜物(如骨頭、玻璃、貝殼、塑料、砂石、布等)和有機廢棄物(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碳水化合物)的總稱。其作為餐廚垃圾預處理系統(tǒng)的第二大產物,具有明顯污染和資源的雙重特性。茍劍鋒[3]、王玲[4]、蘇玉萍[5]等對國內部分城市餐廚垃圾成分進行采樣分析,結果表明:固相廢棄物中雜物含量占10%~24.3%,有機廢棄物的含量占75.7%~90%,具有較高的資源再利用價值。因此,一些不法人士收集有機廢棄物進行家畜養(yǎng)殖,進而導致“泔水豬”、“瘋牛病”等惡劣影響,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和居民健康。協(xié)同工藝能將固相廢棄物引入垃圾倉,經發(fā)酵后實現100%焚燒處理。但相較獨立餐廚垃圾項目的全混厭氧、好氧堆肥等處理技術,有機廢棄物的協(xié)同焚燒處理方式資源化利用率低。在垃圾分類政治背景下,面臨前端分類末端混合焚燒的尷尬局面。因此,如何提高協(xié)同模式下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是餐廚垃圾協(xié)同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主要難題。
某廠建設2 250 t/d 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200 t/d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其餐廚垃圾處理工藝如圖1。餐廚垃圾經該生產線后可實現廢水、廢氣、固相廢棄物、油脂分離。其中廢氣和固相廢棄物最終排入焚燒爐焚燒處理,廢水排入污水處理系統(tǒng)協(xié)同處理,油脂提取后出售給生物柴油加工商實現其資源化再利用。
圖1 餐廚垃圾處理工藝
經過對該廠2021年全年生產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餐廚垃圾經該處理工藝的產物和產率詳見表1。
表1 餐廚垃圾處理產物的產率 %
由表1 可知,餐廚垃圾處理后產物的產率由高到低分別為廢水、有機廢棄物、雜物和油脂。其中有機廢棄物是不可資源化利用雜物的161.76%。按照200 t 的設計規(guī)模,有機廢棄物的日產量可達36.04 t,產量大,資源再利用潛力大。
為了深入分析協(xié)同模式下有機廢棄物對焚燒單元的影響,將有機廢棄物和入爐生活垃圾進行成分和熱值檢測,詳細結果見表2 和表3。
表2 有機廢棄物和入爐生活垃圾元素及主要特性
表3 有機廢棄物成分分析
由表2 可知,在含水量方面,有機廢棄物較入爐生活垃圾高21.06%;在低位熱值方面,有機廢棄物僅為入爐生活垃圾的70.13%,且低于生活垃圾焚燒的設計規(guī)范中對垃圾熱值(5 MJ/kg)的要求。此外,在硫、氮、氯的含量方面有機廢棄物普遍高于入爐生活垃圾,特別是氮含量,高達285.29%。
由表3 可知,有機廢棄物的廚余含量很高,且富含粗蛋白、脂肪、纖維等營養(yǎng)物質,其本質仍表現為“食物”特性。
在運行中發(fā)現,當將有機廢棄物投入爐中后,爐膛中溫度波動大,煙氣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化氫指標突升,給焚燒系統(tǒng)穩(wěn)定性造成一定沖擊。綜上所述,餐廚垃圾處理中產生有機廢棄物不適合直接投入焚燒爐焚燒處理。協(xié)同模式下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可結合其“食物”特性進行下一步探究。
目前國內外餐廚垃圾中有機廢棄物的處理工藝主要包括填埋法、焚燒法、堆肥法、全混厭氧消化法、飼料化處理等。其中填埋法屬于早期垃圾處理技術,填埋后存在二次污染,已不符合未來垃圾處理的方向;焚燒法面臨資源化利用率低的尷尬局面;堆肥法因其占地面積大、氣味大、處理周期長[6]、經濟效益低、土地鹽堿化風險高而逐漸被淘汰。全混厭氧消化法是當前市場主流的餐廚垃圾的處理方式;但餐廚垃圾組分單一,全混厭氧消化過程不穩(wěn)定,容易出現反應器酸化現象,以及因反應器中微量元素不足[7],氨抑制、反應器中油脂難去除、污泥難脫水等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直觀表現為厭氧反應器甲烷產量的指標波動大[8]。而飼料化處理技術是當前研究最熱餐廚垃圾處理技術,其利用方式符合有機廢棄物“食物”特性,可實現有機廢棄物高資源化利用。因此,計劃采用飼料化處理技術實現有機廢棄物的處理。
常見飼料化處理技術包括脫水處理法、生物發(fā)酵法、昆蟲過腹法,其主要原理及優(yōu)缺點如表4 所示。
表4 飼料化處理技術比選
基于表4 可以看出,相較于脫水處理法和生物發(fā)酵法,昆蟲過腹化具有明顯的安全和經濟效益優(yōu)勢。該法將餐廚垃圾預處理產生的有機廢棄物當作“食物”,實現有機廢棄物按照自然界食物鏈規(guī)律進行處理。其中,昆蟲過腹法中常見的昆蟲有黑水虻、蟑螂、蚯蚓和家蠅。其中,蚯蚓和家蠅以處理畜禽糞便和農業(yè)廢棄物為主,蟑螂和黑水虻在實際應用中處理餐廚垃圾較多[10]。而黑水虻具有繁殖快、生長周期短、食性廣泛、食量大、有機廢棄物吸收轉化率高等特性[11],能基本實現有機廢棄物的完全資源化,且成蟲經濟效益高,產生的二次污染小。因此,協(xié)同模式可借鑒黑水虻養(yǎng)殖技術處理有機廢棄物,進而實現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補足協(xié)同模式下餐廚垃圾處理資源轉化率低的問題。
黑水虻處理有機廢棄物是昆蟲過腹轉化的過程,該處理方式將餐廚垃圾中的有機廢棄物通過食物鏈進行處理,符合大自然生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安全性好。任立斌[12]在黑水虻生物轉化餐廚垃圾試驗的研究發(fā)現:餐廚垃圾的特性對黑水虻生長繁殖影響大小為含水率<pH 值<含油率<含鹽率。作為協(xié)同模式下餐廚垃圾預處理后的產物,有機廢棄物成分中的油脂、鹽分含量較餐廚垃圾大幅減少。因此,利用黑水虻處理有機廢棄物將更加符合黑水虻生長要求。
黑水虻要經歷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其中黑水虻在卵期和幼蟲期食入有機廢棄物后,可利用其營養(yǎng)物質轉化為蛋白質、脂肪、幾丁質等。目前,通過人工干預控制黑水虻的生長環(huán)境,也能實現黑水虻的快速生長。培養(yǎng)兩周內,黑水虻幼蟲體長可達17 mm[13],這為黑水虻工業(yè)化生產提供了有力實踐支持。此外,從黑水虻預蛹干物質成分分析得出,其約含42.1%粗蛋白,7%粗纖維和34.8%脂肪,比傳統(tǒng)的普通魚粉、豆粕的蛋白含量還高,可擔當當今世界上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14]。
協(xié)同模式下有機廢棄物的產量穩(wěn)定,有效解決了黑水虻養(yǎng)殖過程食物量不穩(wěn)定的難題。目前市場已存在自動化程度高、日處理量大的黑水虻養(yǎng)殖成套設備,該設備每天可將50 t 有機廢棄物轉化為12%鮮蟲和20%的蟲糞。根據熊彩虹[15]針對黑水虻養(yǎng)殖的成本和利潤測算可知:在日處理28 t 時,黑水虻養(yǎng)殖項目能實現項目自身的盈虧平衡,年投資回報率達7.3%。而該協(xié)同項目日產有機廢棄物36.04 t,若利用有機廢棄物養(yǎng)殖黑水虻,則可以避免有機廢棄物對協(xié)同模式焚燒爐工況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協(xié)同模式處理餐廚垃圾資源化轉化不足問題。
5.1 協(xié)同模式中,餐廚垃圾預處理產生的有機廢棄物熱值低,不適合直接焚燒。且有機廢棄物的成分更貼合“食物”的特性,可根據其特性進行下一步研究。
5.2 采用黑水虻處理協(xié)同模式中餐廚垃圾預處理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可有效解決協(xié)同模式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低的問題。打破了協(xié)同模式面臨餐廚垃圾分類后,末端焚燒的尷尬局面,提高了協(xié)同模式的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