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同瑤 李 俠
萬尼瓦爾·布什獎(Vаnnеvаr Вush Awаrd)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在1980年為了紀念美國杰出科技政策專家萬尼瓦爾·布什(Vаnnеvаr Вush,1890—1974)而設立的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那些在科學、技術和政策等公共服務領域為國家福利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杰出的終身科技領導人,是美國最高科技貢獻獎之一。自萬尼瓦爾·布什獎設立以來,至今已有44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女性科學家有6位,占比約為13.6%。雖然女性獲獎者的人數(shù)還較少,但足以說明女性也可以在科技領域做出杰出的貢獻,女性科學家和男性科學家同樣擁有獲得最高科技榮譽的可能性。本文即以萬尼瓦爾·布什獎中女性獲獎者為研究對象,對6位女性獲獎者的年齡、地域、家庭和教育背景等情況進行社會學分析,希望從中發(fā)現(xiàn)有利于女性科學家成長的具有共性的社會因素。
根據(jù)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顯示,萬尼瓦爾·布什獎自1980年設立以來,截至2021年共有44位獲獎者。其中,只有1990年沒有獲獎者;2000年、2001年和2006年每年有兩名獲獎者;其余年份則每年有一名獲獎者得此殊榮(見表1)。
由表1可知,44位獲獎者中男性獲獎者共38位,女性獲獎者僅有6位,男性獲獎者所占比例(86.4%)明顯高于女性(13.6%)。從獲獎年份來看,這6位女性獲獎者Маxinе Frаnk Singеr(以下簡稱“瑪克辛”)、Маrу Lоwе Gооd(以下簡稱“瑪麗”)、Shirlеу Ann Jасksоn(以下簡稱“雪莉”)、Мildrеd Drеssеlhаus(以下簡稱“穆得莉”)、Ritа Rоssi Cоl(xiāng)wеll(以下簡稱“麗塔”)和Jаnе Lubсhеnсо(以下簡稱“簡”)分別于1999年、2004年、2007年、2009年、2017年和2018年獲得萬尼瓦爾·布什獎??梢姡瑥目傮w獲獎情況來看,萬尼瓦爾·布什獎的女性獲獎者較少且獲獎年份都較晚,幾乎都出現(xiàn)在21世紀以后。
其實,這種性別分布不平衡現(xiàn)象不是萬尼瓦爾·布什獎的獨有特征,大部分科技領域的獎項都是男性獲獎者明顯多于女性獲獎者,甚至從整個科技發(fā)展史來看,20世紀以前做出杰出科技貢獻的女性科學家也少之又少。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不少學者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男女天生存在的智力差異引起的。部分科學家甚至斷言女性大腦的容積接近于大猩猩,比男性要小很多,所以生理上的差異導致女性天生不適合從事科學研究。但隨著解剖學的發(fā)展,通過測量男女頭顱以及不同動物頭顱的大小,發(fā)現(xiàn)智力與腦容量并無直接的關系,以上觀點才不攻自破?,F(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男女在智力方面并無明顯差異,女性從事科學研究的先天條件并不比男性差。以往女性在科學領域較少做出重要貢獻的原因更多來自社會因素,社會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從事科研活動的機會較少等才是導致獲獎者性別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隨著21世紀以來,男女權益逐漸平等,女性社會地位逐漸提高,未來將有更多的杰出女性在科技領域做出重要貢獻?,F(xiàn)在我們想知道那些獲得萬尼瓦爾·布什獎的女科學家們都有哪些特征?
萬尼瓦爾·布什獎運行42年來,僅有6位女科學家獲得該獎。為此,我們對這6位女科學家從年齡、地域、家庭情況、教育背景和研究領域等方面開展社會學調查,期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或特征。
6位萬尼瓦爾·布什獎女性獲獎者的出生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6位女性獲獎者在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為72歲,最高年齡為2017年獲獎者麗塔,83歲;最低年齡為2007年獲獎者雪莉,61歲??梢钥闯霁@獎者在獲獎時的年齡普遍較大,70歲以上的年長者約占67%。其實,這一特征在男女獲獎者中都較為普遍。據(jù)筆者統(tǒng)計,44位獲獎者在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為76歲;38位男性獲獎者在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為77歲,70歲以上的年長者約占89%(由于篇幅有限,有關38位男性獲獎者獲獎年齡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以表格的形式逐一列舉)。這一現(xiàn)象與萬尼瓦爾·布什獎設立的宗旨有關,因為該獎項是獎勵那些為國家和人類的福祉做出杰出貢獻的終身科技領導者,而科學家學術成果的積累需要漫長的時間。所以,無論男性獲獎者還是女性獲獎者,其獲獎年齡都較大。
從出生地來看,6位女性獲獎者全部為出生于美國的美國公民。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綜合實力較強的國家自然有更好的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支持學者從事前沿科學研究活動,所以相比于發(fā)展中國家,發(fā)達國家更可能產(chǎn)出尖端科技研究成果。其次,這一現(xiàn)象也與萬尼瓦爾·布什獎的授予條件有關。根據(jù)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規(guī)定,萬尼瓦爾·布什獎的候選人必須至少要滿足以下6個條件中的2個:一是候選人必須是美國公民;二是在科技公益活動中有突出貢獻;三是成為科學、技術、教育和公共服務領域的開拓者和探索者;四是表現(xiàn)出的領導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了他人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杰出表現(xiàn);五是通過科學技術活動為國家和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六是表現(xiàn)出的領導力和創(chuàng)造力推動國家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歷史性發(fā)展。可見,“美國公民”雖然不是獲獎的必要條件,但美籍科學家獲獎只需要再滿足余下5項條件中的1項即可,而非美籍科學家則需要同時滿足余下5項條件中的2項。因此,相比于非美籍科學家而言,美籍科學家更容易獲得萬尼瓦爾·布什獎。最后,由于該獎設置的目的就是表彰為美國公共服務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因而頒發(fā)給美籍科學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萬尼瓦爾·布什獎的獲獎者絕大多數(shù)都是美國公民。
馬克思的經(jīng)典命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該獎的獲得者中仍有充分的體現(xiàn)。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家庭背景可以為個體提供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更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有利于個人成才。由表3的統(tǒng)計可知,這6位女性獲獎者大多數(shù)具有較好的家庭背景,父母多從事醫(yī)生、律師或教師等工作,擁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可以為個體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少數(shù)獲獎者在初始條件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例如,2009年的獲獎者穆得莉出生于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家庭生活較為貧困,甚至食物都非常短缺,于是穆得莉兒時就開始打零工補貼家用。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穆得莉仍然堅持學習,依靠獎學金的資助完成了學業(yè),并在納米技術領域取得了很高的科學成就。
此外,良好的婚姻狀況無疑也會對獲獎者的科研工作有所助益。通過統(tǒng)計可知,這6位女性獲獎者中有5位的伴侶都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且其中兩位還曾與丈夫在同一研究機構共同從事科研工作:雪莉和丈夫莫里斯(Моrris A Wаshingtоn)都曾在貝爾實驗室從事應用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簡和丈夫布魯斯(Вruсе Меngе)都曾在俄勒岡州大學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具有相似科研經(jīng)歷的伴侶無疑可以進行更多的學術交流和討論,生活中也可以給予對方更多的支持。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選擇同樣從事科研工作的男性伴侶結婚會對女性科學家的科研工作有所裨益。看來志同道合真的會帶來合力效應。
良好的教育背景是每個人成才的必要條件,6位女性萬尼瓦爾·布什獎獲得者的教育情況再次印證了這個事實(見表4)。
首先從學歷來看,這6位女性獲獎者都具有博士學位,且多數(shù)都畢業(yè)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眾所周知,國際知名高校擁有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充足的研究經(jīng)費將為科學家提供更好的研究環(huán)境以及更多的發(fā)展機會,這也有利于研究者從事前沿性科學探索。此外,能得到名師指點、與科研實力強的研究者相互交流與合作也是科學家快速成長的少數(shù)捷徑之一。例如,穆得莉本科時原本是攻讀文科學位,但在亨特學院學習期間她受到了后來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得主羅莎琳·雅洛(Rоsаlуn Yаlоw,1921—)的賞識,在羅莎琳·雅洛的鼓勵下,穆得莉才轉而攻讀物理學。隨后,穆得莉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又跟隨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恩利克·費米(Enriсо Fеrmi,1901—1954)從事應用物理學的研究,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和強大的師資力量使穆得莉得以快速成長。
其次從研究領域來看,6位女性獲獎者的研究學科涵蓋了理、化、生三門理工類學科,其中以從事生物學的研究者最多(3人),物理學次之(2人),化學最少(1人)。這足以反映出女性科學家也可以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再次打破了認為“女性天生不適合從事科學研究”和“物理學是男性的學科”等錯誤觀點。
6位女性獲獎者除獲得萬尼瓦爾·布什獎外,也獲得了許多其他學術榮譽,特別是在獲得萬尼瓦爾·布什獎之前就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學術資本,她們在學術界已經(jīng)獲得充分承認。這讓我們再次想起馬太效應中的“贏者通吃”情形(見表5)。
通過表5的分析可知,6位女性獲獎者取得的學術榮譽具有以下幾點特征:一是她們獲得其他獎項的時間多數(shù)都在獲得萬尼瓦爾·布什獎之前。例如,6位獲獎者中有4位還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獎,且其中3位取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的時間都早于萬尼瓦爾·布什獎的時間,說明這些獲獎者在取得萬尼瓦爾·布什獎之前就已經(jīng)積累了充足的學術資本,已是學術界的名人。由此也印證了學術界的排隊現(xiàn)象:一步登天者很少有,重大獎項幾乎都是留給名人的。二是開創(chuàng)了許多獎項第一次頒發(fā)給女性的先河。例如,瑪麗獲得的“工業(yè)研究所獎”、“Glеnn T.Sеаbоrg獎”、“Рriеstlеу獎”和“AAAS Рhiliр Наugе Abеlsоn獎”都是首次頒發(fā)給女性科學家。這再次證明這些女性獲獎者都是科學界的硬核精英。三是這些獲獎者還獲得了許多特定領域的學術獎項。由于每位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不同,所以她們所獲獎項差異較大,多為特定領域的獎章。例如,麗塔通過對水源中微生物的研究有效控制了霍亂病毒的傳播,所以她獲得了許多與水相關的獎章;而簡致力于研究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她獲得的獎章多數(shù)都與環(huán)境保護有關。這表明在任何領域采取深耕的模式都要好過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模式,科學社會學里著名的“貝爾納效應”就屬于典型的后者。
通過對6位女性萬尼瓦爾·布什獎獲獎者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得出女性科學家成才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特征。首先,生活在經(jīng)濟與社會條件比較好的發(fā)達地區(qū)。良好的社會條件可以支持科學家從事尖端科學研究,取得更多創(chuàng)新性的科研成果。對于女性而言,社會發(fā)展程度越高的國家才越有可能重視女性受教育情況,支持女性從事科學研究。其次,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自幼可以獲得較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第三,成功的婚姻有助于女性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第四,通過學歷最高化為自己創(chuàng)造來自制度授權的承認與公平環(huán)境。這些獲獎者全部具有博士學位且大多畢業(yè)于知名高校,這些桂冠加持為后來的科研工作展開奠定了基礎。第五,通過小的學術成就的緩慢積累才能最終獲得更大的成就。再次印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所有行業(yè)顛撲不破的真理。
之所以關注女性成才話題,是因為女性智力資源的浪費是一個社會最大的浪費。對于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而言,一旦出現(xiàn)這種浪費那就是觸目驚心的天文數(shù)字。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2021年)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數(shù)為159.9萬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達50.9%;普通本??啤⒊扇吮緦?圃谛I信謩e為1674.2萬人和450.6萬人,占比分別為51.0%和58.0%。這組數(shù)據(jù)表明,目前女性大學生在數(shù)量上已經(jīng)全面超過男性。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夠把這些寶貴的智力資源最大限度上開發(fā)出來,那將是多么大的社會財富!改變這種狀態(tài)的路徑無非兩條:其一,外在制度環(huán)境與文化的公平化和友好化;其二,女性通過努力變得優(yōu)秀從而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對于外部制度環(huán)境與文化的改變,通常是曠日持久、緩慢且嚴重滯后的,個人根本等不起;因此,加強自身的努力就成為最有效的手段。本文案例中的女科學家們的成功經(jīng)驗或許可以為我國女性取得成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現(xiàn)實依據(jù)。
[1]國家科學委員會.Vannevar Bush Award Recipients.[2022-07-07].https://www.nsf.gov/nsb/awards/bush_recipients.jsp.
[2]瑪麗·克勞福德、羅達·昂格爾:《婦女與性別——一本女性主義心理學著作(上冊)》,許敏敏、宋婧、李巖,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版,第221頁。
[3]國家科學委員會.Vannevar Bush Award.[2022-07-07].https://www.nsf.gov/nsb/awards/bush.jsp.
[4]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tǒng)計監(jiān)測報告”.(2021-12-21)[2022-07-07].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112/t20211221_182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