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茗亦(山東工藝美術(shù)學院,山東 濟南 250399)
扇子為日常消暑引風的工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隨著不斷發(fā)展,扇子的形制與功能不斷得到完善,其設計也開始融入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shù)元素,成為一種除實用功能外的帶有民族審美性的文化符號。當下,人們?nèi)粘I钪兴玫纳茸有沃剖墙?jīng)過一代代發(fā)展而形成的,目前可知最早的扇子實物為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東周古墓出土的短柄竹扇,也稱作便面。此竹扇由精細的竹篾編成,形狀如廚刀,面寬25 cm,柄長37 cm,是我國出土保存最完整且年代最久遠的扇子實物。扇子最早出現(xiàn)的時期目前尚無定論,學術(shù)界主流觀點認為商代附于馬車之上的扇汗為最早的扇子形制。扇汗由巨大的圓頂和連接圓頂?shù)拇直M成,在外形上看類似于現(xiàn)在人們所用的雨傘,可以為馬車上的人遮風擋雨,所以也被稱為“障扇”。
起初,扇子并非稱為“扇”,而是叫作“箑”。晉代崔豹所著《古今注》中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扇,此箑之始也”的說法?!肮€”即是扇子,這段記載同時指出,我國在虞舜時期就有了扇子或是類似形制、用途的器物出現(xiàn),足可見扇子這一實物在我國發(fā)源之早。最初人們通過采集大片植物葉子扇風來納涼,這便可以看作扇子發(fā)展的前身。之后便是商代馬車上所用的“扇汗”,這類有著遮風避雨功能的器物在使用權(quán)上同樣有嚴格的身份限制,只有官員所乘馬車才可安裝“扇汗”,普通百姓一律不可安裝。從其功能來看,“扇汗”不僅沒有體現(xiàn)明確的納涼工具性質(zhì),并且因其使用限制而更傾向于一種儀仗裝飾,所以在當時“扇汗”也叫作“儀仗扇”。真正具有納涼意義的扇子出現(xiàn)在西周時期,被稱為“羽扇”。工匠用進貢的青鳳、丹鵲兩種珍禽的翅和尾制成了四把扇子,當用其扇風時,周昭王感到“清風四散,冷然自量”,對此物十分喜愛。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扇子的風格與形制也隨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觀念不斷變化。夏商周時期受等級制度影響,尊卑觀念十分嚴重。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扇子以禮儀扇為主,目的是通過對扇子使用人群的限制,體現(xiàn)身份的高低。這類禮儀扇多為竹制,造型簡約,也沒有復雜煩瑣的裝飾,具有濃厚的身份象征性質(zhì)。至秦漢時期,扇子的使用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使用者的身份也不再受過多限制。在這一時期,扇子的形制有了新的發(fā)展,短柄扇與尾扇代替具有等級象征意味的“障扇”成為主流。隨著制扇工藝的發(fā)展,羽毛扇開始大規(guī)模流行,同時也出現(xiàn)了團扇。這類扇子的材質(zhì)以竹子或飛禽的羽毛為主,有長柄和短柄兩種形制,在美觀度上有了很大提高。在考古成果中,出土最早的羽扇實物是一件楚宣王或楚威王時期的羽扇殘件。外形上扇柄為木質(zhì),首端細,末端粗,呈長條狀。扇面由羽毛拼接而成,莖端由絲帶纏裹與柄相連,通體髹黑漆,出土時僅有頸部保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是社會生產(chǎn)力還是人們生活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都有所提高,這時轎子開始成為人們新的出行方式。同時,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障扇”,與轎子搭配使用。這種扇子的功能和造型一直延續(xù)到唐代,造型及裝飾都相對華麗。
《步輦圖》中宮女所持的長柄大扇便是這種“障扇”。除此之外,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塵尾扇、比翼扇,扇子的審美性更加明顯。宋代人們對家具器物的需求開始增加,團扇也因此盛行。由于統(tǒng)治者對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的重視,宋代扇子在制作工藝上也更加精致,發(fā)展出了折扇的新樣式。
這時的扇子雖然不及唐代華麗富貴,但頗具簡約之美。特別是當時十分流行的團扇與折扇,扇面上多有繪畫或書法裝飾,這些裝飾使扇子在實用的基礎之上審美功能更加突出。直到現(xiàn)在,以中國畫入扇這一裝飾風格仍然十分常見。折扇至清代迅速發(fā)展,尤其在文人及官員群體中盛行。這時的折扇由于被賦予了藝術(shù)性,從而降低了其原本的實用價值,開始成為精英階層的身份象征。即便在涼爽時節(jié),文人官員也會在身上或手中配一把折扇,以展示其社會地位。正是在這種風尚的引領下,清代人們開始重視扇子設計中氣韻的傳達與“雅”的表現(xiàn),而不是追求簡樸實用的風格。
我國傳統(tǒng)扇子發(fā)展的過程,總體表現(xiàn)出一種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千百年來在不斷演進下,扇子已成為一種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既實用又富有美學價值的精美工藝品,也成為中華文明中又一個璀璨的符號。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始終尊崇的道德規(guī)范與價值標準。在儒家禮制的影響下,修身、齊家、治國三方面都離不開“禮”的思想。作為人們?nèi)粘I畹男袨闇蕜t,“禮”的思想不僅起到限制和規(guī)范行為的作用,同樣也滲透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tǒng)造物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器物發(fā)展之初,其包含的禮儀性更重于審美性,尤其在早期造物時期。由于“禮”本身注重形式感,器物的審美性往往通過“禮飾”來實現(xiàn),而并非單純追求“美”。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意識打破了漢末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束縛,玄學之風推動了邏輯思辨的展開,同時也帶動了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至此在人自覺、繪畫自覺、藝術(shù)自覺的情況下,藝術(shù)的審美功能才開始出現(xiàn),在造物文化中也有了“美器”的出現(xiàn)。但即便如此,禮器仍在中國傳統(tǒng)造物文化發(fā)展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裝飾紋樣是“禮器之扇”的一個重要元素,龍、鳳作為中華民族最具象征性的圖騰,承載著獨特的精神寓意。龍被視為“眾獸之君”,具有通天善變、征瑞兆禍的神性,而鳳作為“百鳥之王”則有秉德尚潔、示美寓情的神性。二者神性的互補,便生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龍鳳呈祥”吉祥文化。自古以來,龍、鳳便是皇家獨享的裝飾圖案,無論是吃、穿、住、行,都與龍鳳有著密切聯(lián)系,從而形成了一種雕龍畫鳳的皇家裝飾風格?;实鬯弥纫札垶橹黝},有五彩雙龍、升降龍、蹲龍、盤龍等諸多樣式。雙龍圖案往往為二龍相對或首尾相連,作騰躍狀;單龍圖案則大多盤踞于畫面之上。后宮用扇的圖案以鳳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鸞鳳扇?!稄V雅》中有言:“鸞鳥,鳳皇屬也。”鸞鳥在傳統(tǒng)說法上與鳳凰并列,并且與鳳同類。鸞鳳扇不僅只帝后使用,皇帝也可使用,二者以扇面中是否有“金蹲龍”來區(qū)分。在傳統(tǒng)觀念中,鳳凰之地位高于鸞鳥,鸞鳥地位高于翟,所以在后宮的禮器之扇中,也依靠此來區(qū)分主人身份的高低,如金鸞裝飾的金鸞扇供皇太后與皇后使用,而以翟為裝飾的金鸞扇則供貴妃們使用。除以上幾種主流圖案之外,皇宮之中所用禮器之扇也常有雙鳳相對、鏤鳳以及孔雀尾、雉尾等裝飾紋樣,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含義同樣是與“鳳”圖案一致的。除了以上提到的經(jīng)典紋樣之外,禮器之扇中也有其他扇面裝飾紋樣,如漢字紋樣,其中最經(jīng)典的是“壽”字紋,有健康長壽的寓意;還有動物紋樣中的“蝙蝠”圖案,取“?!敝C音,寓意“?!薄皦邸彪p全;還有植物紋樣和自然紋樣中的“金花”“翠葉”“山水紋”“波紋”等,這樣的裝飾紋樣以最直觀的方式傳達吉祥寓意,同時傳達出中華民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獨具藝術(shù)感召力;壽扇中常見的“周繡金回文”紋樣因“回”得名,有“富貴不斷頭”的寓意,象征永恒的吉祥與富貴。
唐 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絹本 38.5 cm×129.6 cm
明 朱瞻基《高士圖》 紙本 59.5 cm×152 cm
禮器之扇中的扇面布局與色彩的使用同樣十分講究。人們認為“圓”形是所有圖形中最完美的存在,所以“圓”形扇面是主要的扇面形制,其他的也包括像孔雀扇、鸞鳳扇等并非圓形的扇面,但無論是哪一種風格,都能夠體現(xiàn)一種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的形式美感。在裝飾上則需要把握“滿”的藝術(shù),追求扇面內(nèi)容飽滿細致而不雜亂,以精巧的布局將韻律感與節(jié)奏感融于扇面之中。這種“圓”和“滿”的效果便是禮器之扇中特殊精神含義的體現(xiàn),反映的正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圓滿文化的心理,同樣也是儒家思想主張通過外在形象傳遞內(nèi)在精神的表現(xiàn)。在具體圖案的布局上,一般沒有嚴格限制,往往根據(jù)審美需求自由編排,將圖案以大小、主次、動靜、聚散等關系協(xié)調(diào)組織于扇面之中,呈現(xiàn)動感卻不失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效果。
在用色規(guī)范上,制扇所用的顏色皆以儒家文觀念化為思想指導?!犊脊び洝分刑岢鲇小扒?、赤、白、黑、黃”五色,儒家傳統(tǒng)色彩觀念按照“禮”的思想將“五色”定為正色,而其他色都為中間色。青、赤、黃是現(xiàn)代色彩學中認為的三原色,白和黑則為極色,在禮器之扇的制作中,扇面重于原色而顯明快艷麗同時大方美觀。在實際制作中,黃、紅為扇面綢緞的主要顏色。黃色最受人尊敬,其代表廣博的土地,也往往被稱為帝王之色;紅色則自古受中國人崇尚,被賦予了火紅吉祥的寓意。紅黑二色或黃紅黑三色也是常見的顏色搭配,在扇柄部分通常髹朱色或黑色。在具體圖案中,“五色”通常被集中使用,形成五彩龍鳳圖案。這是由于“五色”在陰陽五行中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也象征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在與龍鳳神獸的結(jié)合中,其蘊含的精神內(nèi)涵也就更加豐富了。
“藏禮于器”是中國重要的造物精神之一,“禮”本無形,有了“器”的存在得以有形地傳達出來,并隨之進入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能夠直接或間接地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器以明禮”是古代造物目的之一,正如禮器之扇中蘊含的恭敬、莊重意味,以及在構(gòu)圖、紋樣、用色上的考究都承載著特定的精神指向,象征著儒家文化中禮儀性的寓意。
注釋
①[晉]崔豹:《古今注》卷上,《輿服第一》,《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②趙成玉,皇甫姜:《扇子趣話》,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
③[魏]張揖:《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