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青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88)
BOPPPS模式是一種源于加拿大的教學模式,BOPPPS模式在高校教學應用中具有很強的兼容性,適用于多種學科如醫(yī)學類課程、工學類課程等。BOPPPS 教學模式分為六個環(huán)節(jié):導入(B)、教學目標(O)、前測(P)、參與式學習(P)、后測(P)、總結(S)。BOPPPS 教學模式針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構建了完整的教學過程和理論框架,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教學單元。BOPPPS 模式單一使用存在模塊時間難控制,學生參與度不高和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目前更多研究是將該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混合使用。
在經典的PBL 教學模式中,1 名教師指導6~8 名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完成教學任務。任務基本操作流程包括組織學習小組、設計問題、自主探究學習、學習成果展示、多元評價和反思總結六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整體實施過程將以上六個環(huán)節(jié)融合整理為問題引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和問題引申四個部分。有關PBL 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比BOPPPS模式多,也更為成熟。近年來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PBL教學法的研究逐漸增多。
“BOPPPS+PBL”教學模式是國內近幾年才形成的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相關教學研究并不多。2019 年謝微等發(fā)表研究內容,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利用BOPPPS+PBL 模式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接著他又通過整合BOPPPS 與PBL 兩種教學模式,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最后在原有分類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建構BOPPPS+PBL 混合教學模式。2020年,徐潤澤從路徑和技術上檢驗了PBL-BOPPPS 方法在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實施細則上的可行性;2021年,盧江等針對疫情期間所產生的分離式教育的問題,提出基于BOPPPS 和PBL 融合的在線教學模式,給出基于BOPPP 和PBL 在線教學的設計模式和實施案例;張丹丹等探討B(tài)OPPPS 方法在線上PBL 教學中的效果,驗證線上PBL 課程中可以采用BOPPPS 方法。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兩種教學模式是可以進行混合形式的教學研究的。
園林制圖課程教學內容兼具理論基礎與實踐操作要求,強化的是理論知識的積累和繪圖技術的應用。筆者在長期教學工作中發(fā)現,園林制圖課程主要解決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理論內化的能力。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強化高頻知識點的應用,幫助學生將制圖理論中散碎的知識點進行內化記憶。其次是實踐應用的能力。制圖課程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階段就需要融入實踐的應用,要求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能夠落圖應用,通過強化實踐技術使理論知識得到整合與內化。最后是知識遷移的能力。作為一門交叉型學科的專業(yè)基礎課,需要在學習過程中融入跨專業(yè)、跨學科的理念。在基礎課程學習中進行專業(yè)方向滲透,從而支撐向上學習和專業(yè)知識的遷移擴展能力,有利于學生技能擴展與后期就業(yè)。
“BOPPPS+PBL”是一種“問答+探究”的動態(tài)教學和學習模式,這兩種模式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過程中達成了一致,并在應用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上互為補充,避免了BOPPPS模式容易出現單一枯燥的循環(huán),此前較為常用的是對其核心環(huán)節(jié)(參與式學習)采用PBL模式進行補充,研究表明這樣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推動學生的探索能力,這是教學模式混合的優(yōu)勢體現。
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段是上課初期和快下課階段,最初的BOPPPS模式的6個環(huán)節(jié)是按照每個環(huán)節(jié)15min來進行劃分的,這樣很不方便教學應用。在實際操作中,不同專業(yè)不同課程的課時安排、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是不同的,要想更好地安排教學模塊需要對BOPPPS 模型進行不同角度的剖析。
課時安排:對于1 次課(2 課時以上)的課程而言,可以將BOPPPS 模塊的6 個環(huán)節(jié)概括為課前、課堂、課后3 個時間維度來完成這種閉環(huán)式教學。如此更適用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形式。課前和課后這種不受教學時間限制的范圍均可交由學習平臺在線完成。
教學設計:相較于傳統課堂,BOPPPS模型更凸顯和強調了導入、學習目標、參與式學習和后測4 個環(huán)節(jié)。在操作時可簡化流程,采用導入與前測結合、后測與總結合并等方式。再借助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還能形成更多新型的組合模式,提高課堂流程效率。
教學內容: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點都可以用完整的BOPPPS 模型展現,而課程中不只包含1 個知識點或1個知識點也不一定能在1 次課中解決,所以整堂課也并不一定只包含一個BOPPPS 模型。多個知識點的呈現促進了參與式學習的程度,增加了課堂的互動頻率。
PBL 方法有兩種導向思路,一種是“基于問題的學習(問題式PBL:problem-basedlearning)”,側重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導向法,此種方法在醫(yī)學類課程教學中應用較為普遍。另外一種是“基于項目的學習(項目式PBL:projectbasedlearning)”,側重實踐能力及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項目導向法,在工科類課程教學中更為適用。PBL 教學法的這兩種方向因其能夠促進學生合作探究和問題解決,以及發(fā)展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而被廣泛應用。兩種導向思路在理實結合的課程中均可采用,問題式適用于理論部分的學習,而項目式適用于實踐部分的探索。
綜上發(fā)現,BOPPPS側重于閉環(huán)流程,對于強化知識點更為有效,適用于理論部分教學。PBL 側重于探索過程,對于強化實操技術更為有效,適用于實踐部分教學。對于“園林制圖”課程不能完全將理論與實踐剝離,在學習理論部分的時候要有實踐練習,而實踐部分的前期則要出現理論知識的講解,因此這兩種模式需要進行更好的融合。
在教育信息2.0 和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BOPPPS+PBL”混合式教學不僅僅是教學模式的混合,也是線上線下教學的混合。從課程建設開始就要考慮線上線下教學的教學路徑設計及操作,建立一個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閉環(huán),更大程度地發(fā)揮模式混合帶來的優(yōu)勢,如圖1(p113)。
圖1 “BOPPPS +PBL”混合式教學路徑
為便于路徑理解,在下文中,我們將1 次課的路徑標注為BOPPPS,將1 個知識點的路徑標注為boppps;同時我們默認理論部分中的探索環(huán)節(jié)標注為PBL(問題式),而實踐部分中的探索環(huán)節(jié)標注為PBL(項目式)。
“園林制圖”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識圖繪圖的能力,要求學生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實踐技能。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整理課程的主要內容,并分為6 個模塊,前5 個模塊為理論部分,最后1 個為實踐部分。其中每個模塊中又分為若干個主要知識點。由于“園林制圖”具有理實結合的特征,因此每個模塊也賦予了理實比,方便對模式操作的理解(見表1,p114)。
表1 “園林制圖”課程知識點及應用整理
4.2.1 理論部分的應用策略
課前部分:首先課前內容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包括發(fā)布課程目標(O)、引入(B)和前測(P)。課程目標(O)可以是每個模塊提煉出來的主要知識點,在知識點前增加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程度的描述。如模塊一的主要目標為:了解制圖的發(fā)展概況、掌握制圖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引入(B)和前測(P)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①MOOC +前測;②問題+討論;③微課+預習。其中①是有前測(P)的路徑A,②和③是沒有前測(P)的路徑B,詳見圖1。
課堂部分:課堂部分在課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的知識點可以采用參與式學習(P)的方式出現,這個部分在理論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多以PBL(問題式)的形式出現。如模塊一中的制圖工具的使用,借由比例尺工具的學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圖紙比例的認識??梢蕴岢鋈绾螌⑸磉呡^大體積的實物繪制到圖紙上等問題讓學生解決。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和操作嘗試,從中找到方法,并通過整個過程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有的知識點不需要采用PBL(問題式)的模式,可以采取課堂小閉環(huán)boppps 的模式。如制圖標準的基本規(guī)定,教師可以講出學習該部分的目標,如了解制圖語言,掌握繪圖規(guī)范要求等。再給學生看規(guī)范的圖紙作為引入,并提問或引發(fā)思考等,然后再進行簡單的搶答、提問等互動,最后進行后測和總結。
課后部分:課后部分可以是針對一個模塊的總結,也可以是針對模塊中重要知識點的總結。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①筆記+后測;②視頻+討論;③練習題。其中①是有后測(P)的路徑A,②和③是沒有后測(P)的路徑B,詳見圖1。
4.2.2 實踐部分的應用策略
實踐部分的課前和課后模式與理論部分相同,主要區(qū)別在于參與式學習(P)部分。實踐部分是以測繪知識點為主,采用了PBL(項目式)的形式,給學生對應場地進行測繪練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要求掌握測繪工具和方法,能夠按照所學規(guī)范進行圖紙繪制。
小場地測繪為路徑C,詳見圖1。課堂部分主要包含參與式學習(P)和課堂小閉環(huán)boppps。首先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課堂小閉環(huán)boppps 的模式,從目標、引入開始對測繪知識進行講解,包括測繪工具的使用、測繪方法及測量工具的實操,并討論應用的方法。在掌握測繪理論的基礎上開始參與式學習(P)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PBL(項目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小場地進行測量和繪制,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實踐應用和探索。
大場地測繪為路徑D,詳見圖1。這個部分的課堂內容主要是參與式學習(P)PBL(項目式),在課時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需要場地中包含各類園林要素,繪圖要求也要與前期所學的知識點對應,同時在此過程中形成過程化的考核,將學生參與的情況,繪圖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量化的形式設置,從而達到對各課程目標(即知識點)掌握情況的驗證。
通過表1 可知,前兩個模塊理論基礎知識較多,理實比為3:1,更多采用路徑A,通過增加前測和后測的部分對散碎知識點進行強化。模塊三和四的理實比為1:1 可以采用路徑B,除了增加課堂環(huán)節(jié)中參與式學習的時間外,適當減少前測和后測,改為問題+討論或練習題的模式,來進行強化和拓展。模塊五是建筑圖紙識讀,為專業(yè)擴展部分,可以根據教師自身想要補充的情況進行路徑選擇。模塊六的理實比為1:3,對課前和課后部分的要求不高,重點強調課堂PBL(項目式)的部分,可以采用路徑C 或D,主要在于對項目的探索和強調參與式學習部分的過程化考核。
“BOPPPS+PBL”混合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園林制圖”這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且可以靈活地根據理實比進行調整。同時能夠較好地與信息技術結合,形成課前、課堂、課后三個時間段的有效利用,較為全面地體現了兩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倡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出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的混合,能夠更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助力高校實現全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