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軍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狐懲淫》中借客之口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與若夫道義交,不敢為此獸行?!憋@然,在作者的眼中,“道義交”的境界是尋常的世俗之交所遠遠不能比擬的,東漢人荀巨伯用自己可動天地、可泣鬼神的故事為此三字的內(nèi)涵做了極佳的注腳。
那天,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生病的好友,不巧的是,正好遇上北方的匈奴人來攻城。朋友就對他說:“我看來是必死無疑了,您不必管我,趕快逃命去吧!”荀巨伯說:“我大老遠地來看望您,現(xiàn)在危難來了,而您讓我獨自遠走高飛,這種為了茍活而違背道義的事情,哪是我荀巨伯會做的呢?”匈奴人進城后,很快抓住荀巨伯,面對他的從容鎮(zhèn)定,感到十分疑惑,不解地問他:“我們大軍一到,整個郡都逃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留下來?”荀巨伯說:“朋友生病,我不忍心丟下他,情愿以我的命來換他的命?!苯Y(jié)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匈奴人深受震撼,紛紛議論說:“我們不守道義的人,冒犯了講道義的地方?!彪S即撤軍而去,那座城市因此得以保全。
歷史上以如簧之舌巧退敵兵的事例并不鮮見,可是荀巨伯沒有這樣的“巨才”,他只是個普通人,在刀叢劍陣拼成的兇神惡煞面前,簡直就是只待宰的羔羊。但就是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寥寥數(shù)語,即令兇悍的匈奴兵心悅誠服地撤圍而去,不啻一個千古奇跡。荀巨伯的法寶就是兩個字:道義。
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志士仁人也都把“唯義是從”奉為自己人生的最高準則。春秋時晉國上卿趙朔受人誣陷,全族被殺,只有一個嬰兒為門客程嬰救出,為保護這個孤兒,門客公孫杵臼和好友程嬰議定,用程嬰的兒子替換趙氏孤兒,交給公孫杵臼,然后再由程嬰告假密,而真的孤兒則由程嬰藏到深山里,結(jié)果,公孫杵臼和假孤兒雙雙被殺。此后,程嬰便在全國的一片“不仁不義”的唾罵聲中忍辱含垢地活著。20年后,孤兒長大成人,程嬰便將事情原本以告,然后鄭重地對他說:“當年公孫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給我,他自己選擇了死,就是認為我能把你養(yǎng)育成人。今天這個愿望實現(xiàn)了,我有臉去見趙朔和公孫杵臼了,因此,我也該履行我之前的承諾了?!闭f完,程嬰就自殺了。
東漢末年,名將關羽被俘曹營,為了籠絡,曹操極盡禮遇和厚待,期望他能夠舍棄劉備而為己所用。但是,關羽牢記桃園結(jié)義時的誓言,心如鐵石,當?shù)弥珠L劉備的消息后,毅然掛印封金,帶著兩位嫂子,千里單騎,矢志尋兄。當中,遇到無數(shù)艱難險阻,或以友情勸阻,或以恩情感化,或以武力攔阻,但都沒有動搖和擋住關羽的踐履道義之志,他完美實現(xiàn)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后,在面對或高官厚祿,或斷頭刑場的選擇時,毅然選擇了后者,并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成為“舍生取義”的又一典范而被千秋敬仰。
對遵守道義之士,人們由衷地冠以賢士的美譽,用盡美好的詞匯,如一諾千金、輕財重義、聞義而徙、義無反顧等等;而對不義之人,則充滿不屑與唾棄,背信棄義、忘恩負義、不仁不義、見利忘義、多行不義必自斃等等,此等事例皆蔚為大觀,不勝枚舉。
荀巨伯之所以能夠義釋兵危,就在于看似柔弱無比的以身代友,但其巨大的內(nèi)在力量卻堪比精神原子彈,因為他直指人性中最為柔軟的地方,那個地方被感動了,感化了,即便鐵石心腸的人也會在道義面前俯首臣服,再強大的武裝也會頃刻間土崩瓦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歷史的鐵律,也是已被無數(shù)次證明且將繼續(xù)證明下去的人間大道。
荀巨伯為了朋友,甘愿赴湯蹈火,成全他人,不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讓敵軍自慚而退, 充分顯示了“道義”的強大力量,也讓荀巨伯成了千百年來不朽的“道義”化身。